萬泉縣志卷之八

關燈
六其字也。

     詩類 遇孤山 吳啟 客路遇孤山。

    行行入盡間。

    一鞭分翠色,十裡擁雲鬟。

    城士煙霞潤。

    峰頭日月閑。

    紅塵連日困,幸此一開顔。

     次韻 王冕 □地見青山,徘偭落照。

    間泉飛千尺練,岚抺一梳鬟。

    古洞龍長蟄深林。

    鹿自□。

    攀跻淩絕頂,長嘯解塵顔。

     同題用前韻二首 胡谧 停停幾仞山,硈立半空間。

    秀并仙人掌,纖分王女臨。

    峰高紅日近洞甯。

    雲閑。

    按節頻經覽,徒令抗俗顔。

    四面隔□山,遙臨莽蒼間。

    天開一圖畫,地擁半丫鬟嚴鶴。

    巢松名坡羊。

    卧石閑。

    仙蹤如可覓,采藥駐頹顔。

     題孤山 楊蘭 我愛此山峰,危哉高幾許。

    叢樹藹青蒼,閑雲宜吞吐。

    黛色錦寒光,孤形恃寰宇。

    高士此中焚,清風播千古。

     題雙泉 楊蘭 清分一味涼。

    天光交印彩,雲影雨呈祥麟争□風寒蚌 題法雲寺 相世芳 杖黎扶我上孤峰,身在雲霁數萬重,天阙分明開錦繡,日輪昏晚照芙蓉。

    人傳奇勝來山客,佛影虛無不社翁。

    伫立危巅瞻望遠,欲乘元鶴馭虬龍。

     題退思堂 石玠 近窗裁竹幾何時,春雨年年長嫩枝。

    有地不如斯地靜,多君誰比此君遲。

    紛紛綠葉能藏鳥,淡淡幽芬自入詩。

    欲耴一壸相對酌,塵途情抱賦何如。

     春日登孤峰 石玠 陟此高岑瞰諸山,超然天際出塵寰。

    一川花柳遙看處,萬裡風煙指顧間。

    啼鳥有心留好客,取無數列蒼顔,遊人不盡登臨興,洞口空回落日寒。

     柏林廟 賈仁元 水滿夏泉月滿懷。

    樓台上下出塵埃,分明一所蓬萊景,隻欠仙人相往來。

     遊柏林祠 賈仁元 與君舊約此山盟,此日登高怡我情,一路柏間香藹藹幾。

    番軒外鳥嘤嘤。

    樓高地聳星辰近,道合心同聚會慶卻笑。

    當年真碌碌。

    長安空自絆浮名。

     吊泰興尹黃連死節 賈仁元 兵弄黃池勢震驚。

    先生獨立衛民生,倉皇應變非無策,慷慨全忠豈為名。

    廟号有嚴瞻許遠,汗青拭淚寫真卿。

    應知一點英雄氣,化作山河壯帝京。

     靈秀山谒風雨祠 陳廷谟 列柏森森靈籁。

    古煙迷石卧疑眠虎。

    齋心悄步履山巅舉首看天真尺。

    五風雨祠成幾百秋,就中何故侍光武士人争喜話前。

    朝。

    我亦因□曾避侮,益信正人豈偶然。

    元穹□□神工苦止綠,當日隐龍光。

    怪道而今猶鳳舞。

    我皇明□邁唐虞,迥視中興等小補。

    微臣持斧與神期,願借和風□□雨。

     過柏林廟二首 王嗣美 虛閣淩空瞰百川,偶來覽勝一停鞯。

    黃河汾水纡迥見□。

    華中條指顧偏,銀海光浮日弄影。

    瑤台飄渺,瑞生姬山□。

    再地。

    從來美怪有英才,濟濟□。

    萬樹攢成錦繡堆。

    □奇端不讓蓬萊。

    孤峰左?千山壯□。

    勢東旋萬壑,哀歌□□□雲□。

    度山岚似落,□中杯。

    登臨不覺襟懷闊。

    日下青山□未回。

    遊柏林寺。

     遊柏林寺 劉鼎卿 古柏蕭森列峻巅,□□□□□雲□賃欄禾黍饒千裡□磴□流引,二泉德□。

    □□□有赫祀崇明祚福無邊。

    登臨正□南風競,靜聽濤聲憶舜弦。

    徑入深林蹑磴高。

    千齡叢柏鼓風濤,巉岩怪石蹲□虎□。

    曲蒼根起巨鳌。

    遠眺層巒排翠嶂,俯窺荒甸惜金乃。

    □□不勝愛民,志惟向山靈誦索绹。

     題孤山 林相國 光武初登表此山昆侖台址。

    尚依然。

    廟頭敕署龍神□上镌題大漢年。

    古柏萬闡枝蔽日。

    孤峰千丈頂。

    摩天山廟湧出雙泉去,迤選川原繞萬泉。

     洪濟橋行 呂泾野 君不見萬泉之水水如注,千岩百谷還相附,波濤洶湧勢若雷,土橋木帆何為哉。

    城西之澗衆所濟,迩來崩塌誰相繼。

    遂令魚鼈鼓深湫,坐見行人歎泛浮。

    王侯作邑有餘力。

    一朝下令種民德,青山鑿石碧嶙峋,指日穹窿向高旻作。

    者不勞行者喜,侯之為民何如此。

    鳴呼,我昨買,舟自京師。

    屢更津要嗟流離。

    侯之字民民且戴。

    侯今歸去,甘棠在請。

    君欲。

    盡侯之功,太行之石還可砻。

     題萬泉公署中 郭鬥 燈火入山邑,蕭蕭風雨。

    中愁聲兼漏詠,詩思及情工。

    骢馬題仍在飛鴻。

    去不逄。

    龍門昨夜興,潇灑尚無窮。

    庚午,隸業柏林賞。

    雙泉絕句範學顔,萬木蒼蒼照夕陽。

    雙泉湧出亦滄浪。

    浮生此地堪高卧,白眼看人笑楚狂。

     清明緻祀柏林廟歌以紀事 周之恒 □蘇萬樹綠撐天。

    神宇嵯峨霄漢邊,石磴高出青山嶺。

    檐五楹瞰平田。

    風翻麥浪青可憐榆火新,分生紫煙十女。

    婆今落翠钿。

    長嘶叱撥追連錢。

    漢武避寇當少年,神力呵芊三春風蕩漾,堪醉眠。

     題桓林 高鳳儀 驅馬篇神肅,入山見樹喬。

    俯臨皆垣蕪。

    遠接對中條古柏。

    森森笠。

    新煙藹藹飄。

    盤根破危石,蒼軒插青霄,風暖龍蛇。

    動草青狐鬼驕。

    等閑稀士女,佳節雜笙箫。

    耴水烹茶近穿二。

    雲:采葉遙尋徑,過石磴覽勝。

    纡星轺,夜靜鐘聲遠,日晴山色姚漢皇。

    避寇至疑是地靈招。

     遊柏林題 範孚嘉 不到名峣幾歲萃重來。

    載酒眼芳葩。

    晴岚掩映杯中色翠二一柏扶疏,天外霞飛閣。

    風聲萬籁起,穿林鳥語數行斜。

    憑欄五南眺海光近,收八笑囊詩興賒。

     孤峰擁翠 鄭章 危峰橫遠黛秋色。

    削芙蓉。

    雨足分青霭,晴岚護古松。

    鹿喧斜徑。

    □,僧隐隔雲鐘。

    拄笏遙相對。

    鈎簾爽氣濃。

     雙泉流碧 鳥道盤空曲,流泉下上聞。

    水禽低向渚高樹晚留矄潤入。

    苔痕冷,清從掌露分。

    登臨頻倚杖,蘿月共披紛。

     唐寨秋風 古戌悲陳迹,荒原日欲晡。

    雁聲淩極浦,秋色滿平蕪歲月。

    存青史。

    河山剩□圖,沉沙餘□戟。

    拾耴問耕夫。

     柏林晚照 群翠逼遙天,千峰返照前。

    吟風山木落射月晚,霞鮮暗谷。

    蒲清磬,歸樵急亂蟬。

    村扉燈夫起,獨鳥下蒼炬。

     桃洞春睛 青山啼鳥遍,深洞敞。

    花蹊宿雨凝妝粉,殘紅亂燕泥,葉稀莺選樹草淺。

    犢扶犁。

    似有漁人問,春心著處迷。

     雕嚴霁雪 漠漠輕炯,碧,寒嚴物色。

    清。

    歸鴻遺塞影,獵騎帶邊聲。

    井稅村莊靜。

    雞豚籬落睛。

    霜空搖遠目,群岫與雲平。

     法雲遠眺 菁蔥□際路。

    精舍俯岧峣。

    小苑莺花淨,□栖□聽遙晴。

    雲□太華殘兩隔,中條□影空階裡隋清鐘暮□朝。

     範台夜月 高台多古思,明月□□□□鳥定□□□。

    □渚笛,夜色武昌□。

    看落星河影。

    沾衣露欲浮。

     仲夏雨後登明遠樓小飲 同此登樓意,桑麻雨後情。

    雲峰侵閣冷花檻,納,炯輕樹密。

    沿村綠,杯深蒲眼明,無心清。

    嘯發傳與衆峰鳴。

     其二 □濕麥秋夜,天高草木情。

    千畦牛背重,一迳鶴聲輕柳暗。

    花煙白樓虛□影,明當杯鄉思遠,畏聽鹧鸪鳴。

     查保甲夜回 瞿亮邦 不知村舍遠,信步問民勞。

    西風刮面寒,吹人利如刀。

    伊予二胡為者憂心時忉忉。

    古有守望助,同井為同袍。

    後乃不複然馴良變紛嚣,譬之藝黍稷。

    有茶未能□,終焉茶滿邱黍。

    稷皆蓬蒿,所以設保甲。

    巡徼在爾曹,毋以文具視。

    防範嚴秋毫老叟前。

    緻詞,公命甯敢慆。

    顧公莅八載,視民巳不□。

    闾闬知姻睦,有何升木猱。

    請公且酌杯,嘗此鄉中醪。

    予□殆不然,未雨計宜操。

    涓涓苟不絕,遂以成波濤。

    爾曹察奸冗庶。

    遁逃夜卧女安枕,我心何欎陶。

    一時??□澤如春膏。

    言歸駕四牡,四□□則号。

    試問夜如何,明星□然高。

     視雪郊原馬上口占 三冬久不雪,所慮在田功。

    □喜銀花舞如穿柳絮,叢地連。

    天氣白,山冷塔光紅。

    徑沒迷行騎,痕深印落鴻爨煙孤曉。

    突冰渡指村童。

    宇宙還純素,缤紛散太空。

    巳欣蝗可斷預。

    蔔麥加東坡雪詩:遺蝗入地應豈千尺,宿麥連雲有幾家。

    斯事非人力全歸自化。

     藝文續 文類 重修萬泉縣志序 範孚嘉 邑曷為而有志也?志一邑也。

    曷志乎爾一邑之中,地理不無源流也?建制不無興廢也,賦役不無定額,而祠祀各有。

    等殺也,以至官師人物,不無前後巽迹,與夫留連景騰之。

    詠題也。

    是皆國史之所不及悉,一邑自為記,載,曆世代而待人以增捐者也。

    邑甯可以無志哉?昔宣尼成春秋,而二幽幽工工。

    百四十年之間,十二國正淫好惡,良楛是非,皎如烈日肅。

    若嚴霜,千百載後,一展卷,朗朗在人心□。

    而當年柱下史慇懃而博訪者,蓋有由也。

    以故國之有史,備一代之大勢也。

    邑之有志,備一邑。

    之大略也。

    邑誠不可以無志乎?餘邑論之,志由來已遠。

    自中州符公纂輯後,幾八十年,時移人殊,二風物非昔,從無起而問之者。

    鼎建以來,兵燹屢遘,原版存者十之七,亡者十之三,故編次失序,人物亦缺焉而未補,即補焉而未詳,令閱者不能洞其端,竟其委,悠忽相沿,柴池茈。

    虒訂正,蓋難其人也。

    嗟乎!天下事,天下人為之,若前融人诿後人,後人且複仍前人,則古今無任事之人,亦無成事之人。

    夫使終如是也,其何以志一邑之大略而示後人。

    以明鑒哉?有志與無志等。

    邑侯鄭父母以三山大儒為應。

    運名世,下車之日,即省觀風物,留心典故。

    越三年百廢具。

    舉,求甯觀成其大者,如修聖宇而道德之壇,瞻仰嚴翼分。

    課社而彬雅之彥,蔚奮鵲起,令凋瘵餘習沐詩書之澤,而感作人之化也。

    猗與!甚蔑以加矣。

    又取邑乘而簡閱之愀焉。

    于殘什之踵訛,毅然以重修為巳任,曰:斯果文獻之不足。

    故與?抑考文獻者之不足也。

    遂咨詢詳于??荛,故老得之。

    傅聞,因其已然,參以已意,冗者删之,缺者補之,潤澤增美。

    數日而厘然一。

    新俾閱之者,欲考地理,則職方有隸也;詳建制則數度有原也。

    征賦役而溯祠祀,則維正之供昭然。

    而礿祀之典有自也。

    再稽官師人物,而學士大夫之偉略以及微文大義之遺詠,可按牍而得之。

    更使溯洄伊人,而有遐心焉。

    噫!觀土矣。

    餘因念夫人與人之不相及也遠矣,以數十年難□之緒。

    □廢者槩置之,即間有銳志者,亦蘧蘆視之,沿習既久。

    以謬相傳者,即以謬相信,公直視之如家事弗底于大成,弗。

    已也。

    是其精心敏略,正前無往而後無來者夫此宣尼憂。

    杞宋之無征,而筆削一定,凜萬古而不易者。

    餘于此志亦謂之雲。

     重修萬泉縣志序 瞿亮邦 三代有史而無志。

    夏之禹貢、周之周禮皆志也。

    司馬氏于紀傳、年表之外,若禮樂、天官河渠志焉,而名以書。

    至。

    樂律,班氏始著為志,後乃因之通都郡邑,鹹勿簪焉,上以佐朝。

    廷之治化,下以動闾裡之觀感,是志之重與史均,邦非故。

    視為不急之務而廢焉不舉也。

    凡夫天時、地利、人事、物産講注門之巽宜戶口、财貸,賦稅徭役之消息山川城郭官舍,廟祀關澤、劍。

    之廢興,不詢諸故老,采諸歌徭,周咨博訪于賢士大夫無以正知而灼見又其大。

    者,政事之得失,何以明,人物之盛衰,何以識風俗之升降何?以察。

    邦承乏茲土,與有風教之,責十四載來,綱求散失。

    凡可彰往古而示來茲者,罔不謹二。

    而議于心而弗敢忽。

    适諸城劉公剌史平陽,竊鰓鰓然憂之。

    初莅官,即欲纂修。

    郡志下檄州縣,俾各修其所治之志,舊者續,無者創,征其書,以備采輯。

    邦才識弇淺,踧踖珥筆,爰請範子肅公董其事。

    賈、張諸子相與考核,參訂曩志。

    述其所已有,不敢漏。

    今。

    志,述其所必有,不敢私其文,差損于舊。

    其事略備于前,然皆述而不作,甯敢攘善以為已力哉?抑邦獨有感者,貢賦内,汾陰戶口,原額二萬二千九百四十。

    五丁,明季兵荒疊告,遷徙流亡,僅有四千餘丁,丁徭不敷。

    補以地門兩差,通邑九裡有半,鹽藉居其一向供撈鹽之役,幸而得免,民則無谕。

    有丁無丁,地差均辦至門差銀八。

    百有奇。

    以流民之不成丁者列于各裡,甲版藉之未别之。

    曰寄莊,計糧一石,又征門銀二錢,不無偏苦甚而産去差。

    存,子子孫孫包賠無已。

    今天子仁聖,賜赦蠲租發帤截。

    留,屢頒煥汗。

    倘巽曰□華西幸,采風問俗,後之君子即以此志呈憲,轉呈禦覽,恻然念寄莊、門差之重困得照江。

    南玬江地糧之例。

    三旦豁除,則此志也,其亦王道之一助乎?謹附于簡。

    端。

    敬告繼賢之留心民瘼者。

     重修萬泉縣志序 範韓度 郡邑之志,即國家之史也。

    史者紀月編年,大書特書,為王。

    廷載事之錄志者以今日。

    操觚之志,發前人幽邃之志,縣以感後人懲勸之志。

    也。

    試覽字宙間,匪躬報主,罔極懷親,伊何以表,巽曰是忠。

    孝之志為之也;慷慨成名,貞白矢守伊可以絕塵。

    曰:是節。

    義之志為之也。

    石室蘭台之貯經□,參贊之勳,若文章,若事功。

    何□非志?積厚而流光者,即以志與修志谕,頹隋無志者方雲此何系吾身家務,而乃立厥躬于知罪交二集之間乎?故必得卓然有志之人,動毅然能為之志,而後言之,而行之行之而成之也,餘邑之。

    志,遐不可考。

    考之自勝國中州符公始閱八十載,至我朝康熙二年,三出鄭公,以修志謀諸鄉大夫先君子海門。

    公,實肩其任,商确益損,視原志為詳。

    沿及十三年,蘭陵邱。

    公奉命纂修,十載之内,又煥然一新矣。

    自是而來,城池之。

    修墜學校之□興,田疇之荒墾,人丁之多寡,與夫科目。

    節孝之繼起,序記、詩文之增補,三十餘年。

    不無缺遺之憾也。

    虞山也,虞山瞿公以江左名儒來。

    尹萬泉,未數年而民安共業,禮相士服其教,人心風俗蒸。

    蒸,丕變還于醇古。

    茲者欣承府檄,修志由其經濟緒餘。

    搜邑乘而載輯之,令度贊厥事。

    度涉二、獻□之學,管蠡之識,勉效壽陵之步而執簡以從。

    采實迹于謂賜衆論定筆削于公室已。

    往者仍其舊,爛未注者益其新。

    山川之所鐘毓,政教之所薰陶。

    忠孝節義、文章、事功之孚乎人,情書悉登之,錄,斷不令。

    銷沉于人往風微之會,而與衰草荒煙同其朽腐也。

    若輿地、若建置,若山川城池,若公署、學、及君反,祠祀。

    貢賦、職官、選舉、人物、祥巽、藝文之綱舉目張,不亦洋洋乎!勒成一代之典,可以彰往,诏來也哉!此志出。

    将令今之人見前之忠孝切義文章,事功,而志夫前之人。

    更令後之人見今之忠孝節義文章。

    事功,而志夫今之人。

    所謂以今日操觚之志,發前人□邃之志,而且以感後人。

    懲勸之志者,乃知公之思深緻遠,而其功又當與山高水。

    深同垂不朽也。

    志凡五月而告成,刻始于戊子,春,王正月。

    而竣于三月之閏雍正四年。

     秀水杜公詳革河夫德政記 範韓度 河者,河東監池也。

    夫者,蒲。

    解及萬泉十三州縣小民力役酬雖山之征也,為例已久,為役最苦。

    公之此舉,真不啻起數百年二萬姓之瘡痍,而一旦登之衽席之上也。

    是德是政,不可不視不能不記,而且不忍不。

    記也,爰壽之貞珉,俾與天地同悠久,日月等照臨。

    永,無滄海桑田之變易焉。

    按監池木為斥鹵地最。

    下,其南則雷首、中條諸山,延袤百餘裡,或溪流灌注或雨水。

    暴發,乘坂而下,浸入池内,則監不成,監不成,則商困,商困則監。

    課累而監政亦頹矣。

    古人相形度勢,設立渠堰二十五處。

    渠。

    則□暹,堰則李綽、卓刀、五龍、七郎等,以衛□截水,使無侵溢。

    于池内也。

    總計渠堰之工三萬。

    七千五百二十一丈,或有沖捐,或有淤,塞司監政者向十。

    三州縣差提夫役,州縣不敢不應。

    挨門點夫佥報夫頭□。

    □各工分定之處,每年春秋二次,更遇雨霍,或至三四次。

    □。

    每次一州縣,少者一二千人,多者三四千人,荷杴镢裹。

    糧糗□,如從軍之苦。

    一至則胥吏需索,官役鞭鎖書焉掘。

    土挑濬,夜或露寝,星立誤時,失業,用力破鈔,小民之累。

    惟此為甚。

    獨不思做監如種田,何為商人賣監漁利而修渠。

    □堰之工,害及十三州縣之赤子乎?然已定為例,父亡子代真屬骨肉之差莫可。

    誰何?幸撫軍伊檄委河東道台潘轉饬到縣,将各渠堰工程。

    繪圖查覽。

    公承檄,即視為切巳,要務西自蒲州,東至夏縣。

    凡山水之形勢,村鎮之坐落,某渠某堰,系某處官修。

    某工某程,系某處獨理,繪成全圖,燎如觀火,又敬陳修理盬池。

    渠堰末議入條,其于監政之宜,行與民夫之苦累。

    應否催提,應否從役,靡不詳悉。

    更将各工尺丈數目,舊事今宜。

    細陳備錄。

    即父母為子孫籌家務,亦不是過也。

    果蒙撫軍行文,凡有關監池者,俱歸監項公務所有蒲解等十三州縣之民夫,永行革除。

    文到日□歡勝,老幼喜忭,鹹舉手而祝廉父母之善政與仁邑宰之德□焉。

    豈惟萬之民如是,十二州縣之民,戶禱,家頌亦無。

    不如是也。

    公之政美矣,美及于萬戶,雖家賜人益不若此。

    之徧而溥;公之德遠矣,遠及于萬世,雖蠲租薄賦不若此。

    之久而長。

    萬之民欣公之政,沐公之德,戴撫軍之除獘興。

    仁,不能向會城而叩道崇階,祇得镌石文而流傳奕祀是。

    德。

    是政真不可不記,不能不記,而且不忍不記。

    也至公修。

    理之八條及監池之一圖,俱在碑陰,庶後之觀者有取雲。

     邑侯杜公去思碑記 諱庭珠 從來德之入人者深,則積而為思,思之不忘,則壽諸石,以寄其所思,且欲。

    後之人睹其事如親其德,而水不忘其所。

    思也,今皇上明目達總。

    銳圖上理,敬天勤民,宵旴無虛日一時後,又在官祗。

    敬,夙夜罔攸懈,蒸蒸然循良聲馳遐迩籍甚,卒未能,或先我邑。

    侯杜公者,公以檇李名閥輔國,宏材調宰萬泉曮邑。

    仰被皇上至間,大沛仁風,父母□民因心作,則,仁覆四野。

    其大者。

    南河夫役,久為兩州十縣所苦,公竭力請除,夫無苦。

    累,口碑流傳,鄰心境□疊不絕□□□一□□□疊。

    大于及老日婦,賜絹賜棉,□肉給食,□盡心推施。

    八百兩給散如數,毫無留。

    餘群黎,頂戴皇懇。

    且感公德,無弗踴躍鼓舞辦理駝屜照馬、農器等須盡出。

    養廉,絲毫不沠,裡甲各行供應。

    二切屏去。

    凡過上司過往。

    聖論,士民鹹知禮義,安信樂業,加以保甲之饬不時。

    勸,誠奸宄不典,柝不夜警,經今莅任,八年,自甘淡泊,吏胥。

    冰立,因敢鈎奸,則仲氏之明決,宓子之嚴靜,簠簋之克饴。

    饬臨,馭之有體,公直兼有之矣。

    秩秩善政,而學。

    焜燿指掌。

    四今奉簿撰旨引見,解任去。

    閣邑紳士,百姓泣欲卧轍攀轅,難阻折梧。

    孤二斥馭。

    非公之仁德,人人肌膚者深,感人情情者至,亦烏能二。

    一時愛戴若斯,思留井棠于奕祀乎?異日正笏朝端,以宰一邑者宰天下,行見霖雨蒼生,以觀揚天子休命,是即驿萬邑思德之間也夫。

     萬泉縣重修文廟記 乾隆十七年 喬光烈 從來教化為政治之先,學校為教化之本,廟學者,人材所由起禮樂所由。

    興也。

    昔先王建學,必祀先聖、先帥。

    晉武帝皇太子親釋奠于大學,元魏文成帝诏宣尼廟别敇有司。

    行薦亭禮,凡所以明偷複古,尊崇祀典由來舊矣,我皇上政一教治,文運益隆。

    幸阙裡祀大牢,屢告天下郡邑,以廣,修文廟為首務,備宣承之職者,率以崇廟貌,而潔蒸嘗。

    仰副雅化作人之意,而朝廷即因是以殿最守令禮至重。

    也。

    萬邑北顧平陽,南瞻蒲阪,向為唐虞,甸服而孤峰聳翠。

    雙澗流清,山水美淑之氣,蔚為人文。

    窮經嗜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