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泉縣志卷之二
關燈
小
中
大
城池
按通志:後魏道武天錫元年,赫軍勃勃東侵河外裡。
人薛通率族人千餘築堡自固,周圍五裡十三步,固名薛通城。
唐武德三年,因之,創為縣治,曆代沿而□改。
明景泰元年縣丞常英,成化二年知縣,崔明引十一年主簿龐俊相繼修葺。
舊有城門四,正德□。
縣張席珍知建内樓,後廢。
隆廣三年,知縣李廷陳北門建重城。
舊城上建玄帝廟,扁曰鞏秀。
複重建四門城樓東曰:挹翠,西曰承晖,南曰向明,北曰拱極。
邑人賈仁元,有碑記,見□□文崇間,流寇焚毀,西門樓城外牌坊角。
樓、窩鋪歲人俱各坦圯壞順治十八年知縣鄭間重建。
西門樓一座,角樓三座,窩鋪二十座,三門城樓與牌。
坊次第修葺,有牌記。
見藝文康熙四十四年知縣瞿亮邦重修。
公署 縣署在城東爾。
齊禮坊街東南。
商孤□。
元至元十六,年,縣人皇甫□建。
明洪武□□□汪俊德修。
順治十八年,知縣鄭章重修。
縣前牌坊一座,扁曰汾陰椎甸康。
熙三十九年,知縣。
瞿亮邦重修。
大門三間,儀門三間,東西角門各一間,正三間,後堂三間,堂後磚樓一座,扁曰明遠。
幕廳三間,正堂左官庫一間,正堂右架閣庫一間,正堂右承發司一,間,正堂右。
東西房科各六間。
皂隸亭二間。
土上祠、寅賓館俱在儀門外左獄儀門内右。
知縣宅後堂左,縣丞宅俱在儀門内左。
今廢。
□圯。
宅門内左吏廨二所,今廢申明。
亭。
旌善亭在縣前,今廢。
察院在縣治西北,大門三間,儀門三間,東西角門各一間,堂三間,穿堂一座,後堂五間,東西皂隸房各二間,東西。
有廚次、吏舍各二間。
侯館一所在大門左。
布政司在縣治西北,今廢。
按察分司在縣治西北,今廢。
坊表附 承流坊縣治左廢。
宣化坊縣治右廢。
儒林坊縣學右廢。
迎恩坊北城門外,知縣鄭章重修。
聊憲坊為參政賈仁元立。
貞節坊二,俱明時敕建。
一在鳥蘇村,旌廉氏;一在高村。
旌史氏。
孝行坊。
清康熙十七年敕建。
旌生員賈充重。
正烈坊清康熙三十九年敕建。
旌王長女。
拱秀坊東門外。
清康熙三十九年,知縣瞿亮邦建。
學宮 儒學在崇德坊街。
東宋至和元年,縣令趙瞻修,金太和三年,主簿劉從謙修。
元大德四年,攝縣事胡元真至治三年,縣尹月倫。
失帖木兒修。
明洪武三年開設。
學校增飾學宮。
宣德二年知縣張惠,天順侂年知縣梁棟,成化十九年。
知縣蘇旻,弘治三年教谕呂富嘉靖七年,知縣楊蘭。
二十三年知縣劉文光,萬曆十四年,知縣符嘉訓。
相繼重修,俱有碑記。
明末兵焚,牆屋崩塌不堪。
清順治十七年知縣鄭章,康熙三十九年知縣瞿亮邦俱重修,各有碑記。
瞿并特詳建設。
義學見藝文。
文廟大成殿五間,兩庑各九間,知縣符嘉訓置。
穿廊戟門三間。
舊設門一,明知縣符嘉訓加二。
棂星門三間,神庫、神廚各二間,宰牲房二間,俱系明知縣符嘉訓創建。
啟聖祠、文廟東,名宦祠棂星門内左,鄉賢祠棂星門内右。
舊東西相向,符嘉訓改移南向。
清康熙五年,訓導龍在田相風氣所宜,仍改作東西同兩庑制。
東進德齋五間,西修業齋五間。
清康十六年,訓導李浩重修。
兩齋尊經閣三間,在明倫堂後棂星門外。
訓導龍在田改棂星門内尺。
訓導龍建築台基二丈,擴出通衢,有碑見藝文。
二座左扁曰義路,右扁曰禮門。
教谕宅明倫堂左,訓導宅進德齋後,亦康熙五年訓導龍創建。
祭器:錫邊一百四十四,錫爵一百三十二,鉛簋一十六,錫簠一十六,錫??二,錫登五,銅爵三十二,錫杓三,錫酒尊三,鐵香爐六十,大鐵爐一,祝闆一,木燭架一。
黃絹帳一,紅紗帳一,帛框十一,磁
人薛通率族人千餘築堡自固,周圍五裡十三步,固名薛通城。
唐武德三年,因之,創為縣治,曆代沿而□改。
明景泰元年縣丞常英,成化二年知縣,崔明引十一年主簿龐俊相繼修葺。
舊有城門四,正德□。
縣張席珍知建内樓,後廢。
隆廣三年,知縣李廷陳北門建重城。
舊城上建玄帝廟,扁曰鞏秀。
複重建四門城樓東曰:挹翠,西曰承晖,南曰向明,北曰拱極。
邑人賈仁元,有碑記,見□□文崇間,流寇焚毀,西門樓城外牌坊角。
樓、窩鋪歲人俱各坦圯壞順治十八年知縣鄭間重建。
西門樓一座,角樓三座,窩鋪二十座,三門城樓與牌。
坊次第修葺,有牌記。
見藝文康熙四十四年知縣瞿亮邦重修。
公署 縣署在城東爾。
齊禮坊街東南。
商孤□。
元至元十六,年,縣人皇甫□建。
明洪武□□□汪俊德修。
順治十八年,知縣鄭章重修。
縣前牌坊一座,扁曰汾陰椎甸康。
熙三十九年,知縣。
瞿亮邦重修。
大門三間,儀門三間,東西角門各一間,正三間,後堂三間,堂後磚樓一座,扁曰明遠。
幕廳三間,正堂左官庫一間,正堂右架閣庫一間,正堂右承發司一,間,正堂右。
東西房科各六間。
皂隸亭二間。
土上祠、寅賓館俱在儀門外左獄儀門内右。
知縣宅後堂左,縣丞宅俱在儀門内左。
今廢。
□圯。
宅門内左吏廨二所,今廢申明。
亭。
旌善亭在縣前,今廢。
察院在縣治西北,大門三間,儀門三間,東西角門各一間,堂三間,穿堂一座,後堂五間,東西皂隸房各二間,東西。
有廚次、吏舍各二間。
侯館一所在大門左。
布政司在縣治西北,今廢。
按察分司在縣治西北,今廢。
坊表附 承流坊縣治左廢。
宣化坊縣治右廢。
儒林坊縣學右廢。
迎恩坊北城門外,知縣鄭章重修。
聊憲坊為參政賈仁元立。
貞節坊二,俱明時敕建。
一在鳥蘇村,旌廉氏;一在高村。
旌史氏。
孝行坊。
清康熙十七年敕建。
旌生員賈充重。
正烈坊清康熙三十九年敕建。
旌王長女。
拱秀坊東門外。
清康熙三十九年,知縣瞿亮邦建。
學宮 儒學在崇德坊街。
東宋至和元年,縣令趙瞻修,金太和三年,主簿劉從謙修。
元大德四年,攝縣事胡元真至治三年,縣尹月倫。
失帖木兒修。
明洪武三年開設。
學校增飾學宮。
宣德二年知縣張惠,天順侂年知縣梁棟,成化十九年。
知縣蘇旻,弘治三年教谕呂富嘉靖七年,知縣楊蘭。
二十三年知縣劉文光,萬曆十四年,知縣符嘉訓。
相繼重修,俱有碑記。
明末兵焚,牆屋崩塌不堪。
清順治十七年知縣鄭章,康熙三十九年知縣瞿亮邦俱重修,各有碑記。
瞿并特詳建設。
義學見藝文。
文廟大成殿五間,兩庑各九間,知縣符嘉訓置。
穿廊戟門三間。
舊設門一,明知縣符嘉訓加二。
棂星門三間,神庫、神廚各二間,宰牲房二間,俱系明知縣符嘉訓創建。
啟聖祠、文廟東,名宦祠棂星門内左,鄉賢祠棂星門内右。
舊東西相向,符嘉訓改移南向。
清康熙五年,訓導龍在田相風氣所宜,仍改作東西同兩庑制。
東進德齋五間,西修業齋五間。
清康十六年,訓導李浩重修。
兩齋尊經閣三間,在明倫堂後棂星門外。
訓導龍在田改棂星門内尺。
訓導龍建築台基二丈,擴出通衢,有碑見藝文。
二座左扁曰義路,右扁曰禮門。
教谕宅明倫堂左,訓導宅進德齋後,亦康熙五年訓導龍創建。
祭器:錫邊一百四十四,錫爵一百三十二,鉛簋一十六,錫簠一十六,錫??二,錫登五,銅爵三十二,錫杓三,錫酒尊三,鐵香爐六十,大鐵爐一,祝闆一,木燭架一。
黃絹帳一,紅紗帳一,帛框十一,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