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泉縣志卷之二

關燈
鐘六十三,齋戒碑一。

     祠祀、祠廟 志祠祀者,以為年也。

    嘗讀大田、多稼諸詩,而見夫介黍稷則祈甘雨。

    賽秋冬,則備樂歌,凡邑中之有祈,有報作之,先民固。

    不敢廢。

    若夫時值大祲,則奉圭璧牲牷,悉索鬼神而徧飨之,亦凡以為年也。

    是以社稷、風雲雷雨,山川雖。

    神之各異其名,乾方巽值,雖壇之各,異其地上戊,上巳。

    雖祭之各異其期,要以禮□稌,于斯殿,士女于斯典有攸重,固彰彰矣。

    至邑厲、裡社、鄉厲,或期年三舉,或一歲再祀,或屬之邑宰,或付之者老。

    然揆其義,祀無主者,司牧主之,不欲其滋兇厲于邑内,而禱五土者,亦司牧命之,尤期其至禮稔于境中,何不可臄之祠祀中耶?他如諸峰巅之有建,諸廓宇之設立,相傳以為應山勢者有之,相傳以為壯邑觀者有之。

    故祠廟之隸于邑,皆得于壇??而并列焉,要亦不失乎為年意而巳。

     壇?? 社稷壇在城外西北。

    明洪武八年,知縣汪俊德建。

    神北社之神。

    縣稷之神,每歲春秋上戊日祭。

    在城外東南。

    明洪武八年,知縣汪俊主題曰風雲雷雨之神,每歲春秋上戊日祭。

    洪武八年,知縣汪俊德建。

    每歲三朔緻祭,前期移牒城隍廟,至期甬時行禮。

    洪武八年定制,每裡社命耆老歲以春秋伸月,用羊豕酒果緻祭于五土五谷之□□□四十□□鄉厲壇明洪武八年定制,每裡立無祀□神□,謂之俎厲,命耆老歲以春秋仲月,用羊豕緻祭,期四十。

    增 祠廟 城隍廟在儒學右,明洪武二年建。

    禹王廟在城南三裡。

    元至元十七年修。

    明天順二年,知縣梁棟,嘉靖六年,知縣楊蘭重修。

    後稷廟二:一在稷王山巅,明正德六年,佥事魏綸禱雨。

    有應記存祠下。

    一在西薛裡。

    宋崇甯間,禱雨有應。

    立碑□。

    正碑□正德五年,知縣張席珍禱雨有應。

    佥事王雨□風伯、雨師廟。

    在孤山柏林峰巅,漢光武敕封,有司渾□□至祭雨旱祈。

    禱辄應。

    共祠巉岩絕谷,柏木蔥郁,人□敢有剪伐者真。

    一方之勝也。

    金泰和七年重修。

    元至大二年重修。

    毛铎有記。

    清康熙四十六年,知縣瞿亮邦重修,有卑記。

    □□□□縣治西北隅□帝廟二,一在北門。

    舊城。

    一在東張甕村東嶽廟左。

    明□□。

    □□□□□□相募祿創建。

    東嶽廟三:一在城北百步許,一在解店鎮,一在張甕村。

    規模張廠,土水壯麗。

    相傳以邑治北下,鼎建三廟,以應孤山之勢,理或然也。

    後土廟在城西三裡許,宋真宋景德三年建。

    西門内有行祠。

    漢壽亭侯廟四,在城北門外。

    元皇慶二年建。

    明正統十四年,邑人鎮海衛經曆孫試捐地增修。

    一在皇甫。

    村,元祐元年建。

    一在大賈村,元大德二年建。

    一在直李村,元大德元年建。

    介子祠二,一在。

    介山巅。

    相傳即介子隐處,有地白百畝餘,相傳晉文公封。

    介子綿上之田即此。

    有碑文剝落。

    一在孤山絕頂。

    不知建自何代,今祠廢,有碑文剝落。

    藥王廟在介山巅介山祠右。

     龍王廟在大趙村文昌祠二所,一在東。

    門外。

    萬曆十二年,州判嚴汝聘、教論乇訴訓導武克宅吳汝蘭倡建。

    一在北門外東北百步,許天啟戊不午。

    年知縣範文源選地創建,後有注範公台。

    踞,形尤勝。

    清康熙四年,知縣蔡啟新、訓導龍在田倡建。

    興史田玉玺督造,于台上創盞曾樓七間,高聳碧霄,扁曰連雲。

    又建大門三間,勢接烽頂。

    進士範孚嘉有。

    記見藝文。

    康熙三十九年,知縣□□複子大門内創建牌坊一座,顔曰崇文。

     □星閣舊在縣署之東南,清康熙、三十九年,知縣。

    瞿亮邦後東城樓南,以補□風。

     薛萬征祠在烏停林,宋至和七年建。

     旌忠祠在儒學左,祀明贈大禮縣尹黃連有谕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