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泉縣志卷之一
關燈
小
中
大
圖
志首與圖,遵職方也。
王制封建為重,禹貢:奠敷惟先。
故察一邑之分星,可以觀變;表境内之河,山河以紀。
勝疆索之所隸,用以界民而固圍,阨塞之所在,依以控守而捍衛。
形勝攸存,何境茂有?萬邑雖山城而孤。
峰峙其前,分流環其後,幅帽百裡,城郭屹如也,故志。
首及之。
至于曆代之沿草溯源,以征始古人之所經。
澤繋而風流。
食貨者,民生之所賴,物産者地利之攸。
孳,與夫民之侈儉。
淳薄系其地之風氣習尚,舊編為一然前後。
不倫,今特分而出之,以備覽焉。
若??地無遺利人能。
變習,則又屬乎司牧與其地之賢大夫責耳。
形圖總說 按通志:連山帶峪,地物傾歆,北繞汾水。
南阻孤山。
按舊志:蒲坂之北,平陽之南,左襟稷山,右帶龍門中條諸峰峨眉叢坡,巃嵷于前,村墟煙落隐約,邱原縣城。
則立孤山之半。
左右岩嵁環回,其旁,分為東西二澗。
岈?而深,東西南三面多陡壁懸崖,而北亦斜徑隔。
絕,人不得肉薄,馬不得并馳。
且四鄉多狹坡邃谷秋。
冬之際,山高風烈,冰塗泥淖,蹄迹不交,雖無表衷河。
山之固亦少可拟于鐵甕天成雲。
星野 按晉天文。
志:河東人張一度唐志。
河東屬冀州,為實沈大梁之分寰宇志:平陽。
府,其星觜參,其分野為晉,其名河東。
疆域 縣治在省城西南八百二十裡府西南二百四十裡州東北一百。
六十裡。
東西廣五十五裡,南北袤五十五裡。
東至間喜縣界四十裡,至縣九十裡;東南至安邑縣界三十裡,至縣八十裡;西至榮河縣界三十裡,至縣七十裡,南至猗氏縣界四十裡,至縣六十裡;西北至河津縣界二十五裡,至縣六十裡;東北至稷山縣界三十裡,至縣七十裡。
山川 孤山,在縣南二裡,周圍盤踞八十餘裡,高十五裡,以不接他山故名。
又山基綿延,複号綿山。
稷王山,在縣東三十裡,相傳稷教民稼穑播種于此山。
山。
巅有後稷廟,故名。
介山,在縣東十五裡。
相傳為介子惟隐處,故名。
黑石山,在縣東南。
三十五裡,其石剛柔适中,可以磨碑碣,灰色青黑,故名。
峨眉嶺東起绛州。
西抵黃河,地勢聳翠,狀如峨眉,故名。
邑境隸其巅。
鵬石崖在孤山。
南峪有鵬常巢育于上,故名。
東澗在東門。
外孤山北壑,随地湧泉,民鹹沒用,又引□泷蔬正居民利,北流六裡許。
人沙西澗在西門外,灌溉之利,不及東潤。
北流。
三裡許。
煖泉,在孤山陰秦王寨右,數穴湧出,隆冬不凍,故名。
東潤之流,此水居半。
明萬曆二十三年,知縣王蓋臣镌曰和禮泉。
檻泉在孤山西麓,一名兔泉,俗傳建寺時無水有白。
兔,人穴掘而得之,故名。
雙泉在孤山東麓,柏林迤西,二泉湧出,一在山半一在山足,俗呼上泉下泉,歲旱不竭,遠近居民多利賴。
之。
聖水泉在孤山。
陽旱不竭,潦則流,因名。
雕石泉在孤。
山南峪雕石岩下,南流與聖水合。
半截桶泉在孤山。
陰黃家峪,其泉如桶形,水止不流,故名。
漉漉泉。
在縣東四十裡稷王山下。
近山居民多缺井,鹹遠汲之。
津梁附 末利橋在城西門。
外二十步許,唐時建土橋。
明嘉靖初,山水傾圮,邑令王大節重建,修撰呂泾野、副使□昂記。
後複頹。
隆慶中,李廷、陳穆建舊橋北易之,以石。
行者便之。
天啟初,知縣範文源相西北風氣,拟迎門改建,以升任未果。
繼公者劉鼎鄉捐俸,劉大猷竣事。
名曰三賢橋,舉人王化淳記。
末安橋在城西二裡許,元泰定初知。
縣,楊思聰築。
明嘉靖初,水沖圯。
邑令王大。
節重修。
末
王制封建為重,禹貢:奠敷惟先。
故察一邑之分星,可以觀變;表境内之河,山河以紀。
勝疆索之所隸,用以界民而固圍,阨塞之所在,依以控守而捍衛。
形勝攸存,何境茂有?萬邑雖山城而孤。
峰峙其前,分流環其後,幅帽百裡,城郭屹如也,故志。
首及之。
至于曆代之沿草溯源,以征始古人之所經。
澤繋而風流。
食貨者,民生之所賴,物産者地利之攸。
孳,與夫民之侈儉。
淳薄系其地之風氣習尚,舊編為一然前後。
不倫,今特分而出之,以備覽焉。
若??地無遺利人能。
變習,則又屬乎司牧與其地之賢大夫責耳。
形圖總說 按通志:連山帶峪,地物傾歆,北繞汾水。
南阻孤山。
按舊志:蒲坂之北,平陽之南,左襟稷山,右帶龍門中條諸峰峨眉叢坡,巃嵷于前,村墟煙落隐約,邱原縣城。
則立孤山之半。
左右岩嵁環回,其旁,分為東西二澗。
岈?而深,東西南三面多陡壁懸崖,而北亦斜徑隔。
絕,人不得肉薄,馬不得并馳。
且四鄉多狹坡邃谷秋。
冬之際,山高風烈,冰塗泥淖,蹄迹不交,雖無表衷河。
山之固亦少可拟于鐵甕天成雲。
星野 按晉天文。
志:河東人張一度唐志。
河東屬冀州,為實沈大梁之分寰宇志:平陽。
府,其星觜參,其分野為晉,其名河東。
疆域 縣治在省城西南八百二十裡府西南二百四十裡州東北一百。
六十裡。
東西廣五十五裡,南北袤五十五裡。
東至間喜縣界四十裡,至縣九十裡;東南至安邑縣界三十裡,至縣八十裡;西至榮河縣界三十裡,至縣七十裡,南至猗氏縣界四十裡,至縣六十裡;西北至河津縣界二十五裡,至縣六十裡;東北至稷山縣界三十裡,至縣七十裡。
山川 孤山,在縣南二裡,周圍盤踞八十餘裡,高十五裡,以不接他山故名。
又山基綿延,複号綿山。
稷王山,在縣東三十裡,相傳稷教民稼穑播種于此山。
山。
巅有後稷廟,故名。
介山,在縣東十五裡。
相傳為介子惟隐處,故名。
黑石山,在縣東南。
三十五裡,其石剛柔适中,可以磨碑碣,灰色青黑,故名。
峨眉嶺東起绛州。
西抵黃河,地勢聳翠,狀如峨眉,故名。
邑境隸其巅。
鵬石崖在孤山。
南峪有鵬常巢育于上,故名。
東澗在東門。
外孤山北壑,随地湧泉,民鹹沒用,又引□泷蔬正居民利,北流六裡許。
人沙西澗在西門外,灌溉之利,不及東潤。
北流。
三裡許。
煖泉,在孤山陰秦王寨右,數穴湧出,隆冬不凍,故名。
東潤之流,此水居半。
明萬曆二十三年,知縣王蓋臣镌曰和禮泉。
檻泉在孤山西麓,一名兔泉,俗傳建寺時無水有白。
兔,人穴掘而得之,故名。
雙泉在孤山東麓,柏林迤西,二泉湧出,一在山半一在山足,俗呼上泉下泉,歲旱不竭,遠近居民多利賴。
之。
聖水泉在孤山。
陽旱不竭,潦則流,因名。
雕石泉在孤。
山南峪雕石岩下,南流與聖水合。
半截桶泉在孤山。
陰黃家峪,其泉如桶形,水止不流,故名。
漉漉泉。
在縣東四十裡稷王山下。
近山居民多缺井,鹹遠汲之。
津梁附 末利橋在城西門。
外二十步許,唐時建土橋。
明嘉靖初,山水傾圮,邑令王大節重建,修撰呂泾野、副使□昂記。
後複頹。
隆慶中,李廷、陳穆建舊橋北易之,以石。
行者便之。
天啟初,知縣範文源相西北風氣,拟迎門改建,以升任未果。
繼公者劉鼎鄉捐俸,劉大猷竣事。
名曰三賢橋,舉人王化淳記。
末安橋在城西二裡許,元泰定初知。
縣,楊思聰築。
明嘉靖初,水沖圯。
邑令王大。
節重修。
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