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陽典錄卷二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六柱,其大皆尺有半,八觚,色黯淡如暈錦,正今和州土瑪瑙也。
和之産,紹興間,始剖山得之,不知中原何時巳有此。
前六條特異,皆晶明如纏絲。
承梁者二,高皆丈有六尺,其左者色正紅,透,時暑日方出,隐柱而觀,爛然晃明,天下奇物也。
宋張即之字溫夫,号樗寮子,官至直秘閣,原籍曆陽人。
南渡,同母居于甯波鄞縣桃源鄉,乃其擎地也。
宣德間,為盜所發,其體如生,須長至腹。
張同之字野夫,和州人,為宋部使者,嘗乘傳至浮山,遊而樂之,辟一岩,遂棄官辭家,隐居其中,辟谷仙去。
桐城龔惟慕題為張公岩,至今藥杵丹竈猶存。
濟南呂援彥能,淳熙初除知和州,見其廳側元置瓦數百,為雪所壓,迨雪消冰凘,皆結成樓台欄檻,車馬人物,并蒂芙蓉、重台、牡丹、長春、萱草、萬歲藤之類,妙華精巧,經日不融。
彥能令其子述卿施墨搨印十餘本,以為傳玩。
烏江縣後有狐狸洞,時出為小妖。
淳熙四年,魏昌賢作宰,因坐廳事,家人于簾幕内遙望,見美女在其側,以告魏妻。
時官妓王道奴以色稱,頗蒙邑僚顧盼,妻不複審其實,呼之入宅,痛加杖笞。
明日,自往幕内,所睹如初,但不能辨其容狀。
又呼道奴,則正病創困卧,始知其非,疑洞狐為厲,以語魏。
魏往後園,于竹林中得土穴,穴口才徑尺許,而陰沈暗塞,深不可計。
于是集道流,設醮祛逐,辇瓦石謹築之。
凡用工力,經日乃填平,自後安貼不複見。
新昌寓居能祖顯巡檢,淳熙中,有所善為和州太守,往谒之,授館僧寺寸主僧甚好客,每夕必邀至山房,具茶果款語,或置酒三杯。
能大感其意,遇赴郡宴集,得餘馔,必分以遺之,相與益密。
僧案頭有銅瓶,雖微有損蝕處,然形制高古可愛,坐則摩拊不巳。
遂從僧求之。
僧雲:此元不值錢,但本院系甲乙住持,物無巨細,悉書于常住曆,凡交割寺事,則轉相批領,若以與君,他日後人尋索,吾将何詞以對?能度不可強,心不言。
或謂:僧師與此官人遊,但從所求,顧何足惜?太守之客,安知不落它人之手?付之何傷?但分明記于曆可也。
僧從其戒,竟以送能。
僧既庸淺,視為無用。
能雖武官而知書,頗負識鑒,然不能判别為何時物及有無款識也。
後攜遇建康骨董牙僧孫世二者,識其異,以告轉運使趙師揆,立遣僭觀,不複可出。
伺能臨去,饷以錢五百千。
黃幹通判安豐軍,淮西帥司檄鞫和州獄,獄故以疑未決,幹釋囚桎梏,飲食之,委曲審問,無所得。
一夜,夢井中有人,明日呼囚诘之曰:汝殺人,投之于井,我悉知之矣,胡得欺我?囚遂驚服,果于廢井得屍。
後朝命與徐僑兩易和州,和州人日望其來,曰:是嘗檄至吾郡鞫死囚,感夢于井中者,庶能直吾居乎。
世傳丹朱煉為黃金,碎以染筆,入石不去,名曰紅沬。
予侍先人官曆陽,嘗覽李翔飛白字書霸王廟碑,而其法不傳,大紅沫之類欤。
圓寂,号懶牛和尚。
至正中,寓和州天門山。
既說偈巳,即沿麓至矶頭,舉步大江,如履平地,徐至中流,乃跏趺而坐,浮水上,久之方沒。
後半月,出沙洲上,衣履不脫,趺坐俨然如生。
衆人聚觀,乃輿歸茶毗焉。
太祖以歲荒,出遊江淮,夜陷麻湖中,遇群兒稱迎聖塗駕,叱之不見。
太祖欲圖集慶,與徐達間行至江口,欲買舟以觇江南虛實。
值歲除,呼舟人,無應者。
有夫婦老人,載一小舟,欣然納之,曰:天晚矣,明當早渡。
且進雞酒,具黍為食。
明晨發舟,老叟舉棹,口中打号曰:聖天子六龍相助,大将軍八面威風。
高皇聞此吉語,與中山蹑足相慶。
登極後,訪得之,無子,官其侄,并封其舟而朱之,以故江中渡船謂之滿江紅也。
太祖攻雞籠山,将還和陽,時解鞍假夢,有小蛇緣背,左右驚告。
上視蛇有足類龍,意其神也,祝曰:若神物,人我帽纓。
蛇随入。
卒報:和陽被賊攻,遂急行。
未至三十裡,又報曰:幕官李善長敗賊矣。
因驚喜而忘蛇,久乃脫帽,視蛇居纓自若,乃引觞酌之,蜿蜒升屋,雷雨驟至,三竟莫知所之也。
常遇春初從劉聚為盜,察聚終無成,歸太祖于和陽。
未至,困卧田間,夢神人披甲擁盾,呼曰:起起,主君來。
驚寤,而太祖适至,遂迎拜。
太祖坐東閣,聞簾外履聲橐橐,問為誰?曰:老臣危樂。
太祖曰:朕謂文天祥耳,何不看守和州餘阙廟去。
遂谪和州。
元順帝有一象,宴群臣時,拜舞為儀。
本朝王師破元都,帝北遁,徙象至南京。
一日,上設宴,使象舞,象伏不起,殺之。
次日,作二木牌,一書危不如象,一書同不如象,挂于危,得左右肩。
由是絫以老疾告,乃谪含山縣,尋卒,今墓在焉。
胡溫,異人也,人呼曰風子。
驸馬都尉王克恭守閩,孝陵賜以織金衮衣,佥具酒賀,溫突八曰:某本賀公,持酒覆其衣,恭不為忤,溫大自若。
昔有人攜妻往曆陽,附一舟。
長年悅其妻,欲圖之。
方??舟,绐其人曰:吾此地多相識,留若妻舟中,吾與爾登陸訪之。
行至山下,毆其人死。
長年還舟,劫其妻曰:汝夫死于虎,當與吾偶。
妻哭,謂尋得遺瘠,當從汝。
長年挈之往,途間遇虎,徑攫長年而去。
婦以夫死為實,恸哭于道。
人問其故,雲:适自邑中來,見人訴為舟人毆死複蘇,豈爾夫耶?婦往尋之,果其夫更生雲。
王志旻,含山人。
永樂間居寶台觀。
善符咒,時無知者。
歲旱,縣合召他道士祈雨,雲布複散者數四。
其人曰:此必有破吾術者。
遣人訪求,得志旻于寶台觀竹叢中,方仰天以帚埽雲,令因召志旻,與分壇前。
道士雖緻雨,而微志旻緻大雨,田皆沾足。
趙稹,浙江東陽人。
明宏治朝,由貢生司教和州,頗傲岸負才氣。
時巡按禦史林某按和,道烏江,風浪大作,禱于項王廟,同官以司祝屬之。
及披讀,則白版一方,稹應聲琅琅,悉成韻語。
林大奇之。
甫畢祭,而風浪頓息。
其詞曰:
和之産,紹興間,始剖山得之,不知中原何時巳有此。
前六條特異,皆晶明如纏絲。
承梁者二,高皆丈有六尺,其左者色正紅,透,時暑日方出,隐柱而觀,爛然晃明,天下奇物也。
宋張即之字溫夫,号樗寮子,官至直秘閣,原籍曆陽人。
南渡,同母居于甯波鄞縣桃源鄉,乃其擎地也。
宣德間,為盜所發,其體如生,須長至腹。
張同之字野夫,和州人,為宋部使者,嘗乘傳至浮山,遊而樂之,辟一岩,遂棄官辭家,隐居其中,辟谷仙去。
桐城龔惟慕題為張公岩,至今藥杵丹竈猶存。
濟南呂援彥能,淳熙初除知和州,見其廳側元置瓦數百,為雪所壓,迨雪消冰凘,皆結成樓台欄檻,車馬人物,并蒂芙蓉、重台、牡丹、長春、萱草、萬歲藤之類,妙華精巧,經日不融。
彥能令其子述卿施墨搨印十餘本,以為傳玩。
烏江縣後有狐狸洞,時出為小妖。
淳熙四年,魏昌賢作宰,因坐廳事,家人于簾幕内遙望,見美女在其側,以告魏妻。
時官妓王道奴以色稱,頗蒙邑僚顧盼,妻不複審其實,呼之入宅,痛加杖笞。
明日,自往幕内,所睹如初,但不能辨其容狀。
又呼道奴,則正病創困卧,始知其非,疑洞狐為厲,以語魏。
魏往後園,于竹林中得土穴,穴口才徑尺許,而陰沈暗塞,深不可計。
于是集道流,設醮祛逐,辇瓦石謹築之。
凡用工力,經日乃填平,自後安貼不複見。
新昌寓居能祖顯巡檢,淳熙中,有所善為和州太守,往谒之,授館僧寺寸主僧甚好客,每夕必邀至山房,具茶果款語,或置酒三杯。
能大感其意,遇赴郡宴集,得餘馔,必分以遺之,相與益密。
僧案頭有銅瓶,雖微有損蝕處,然形制高古可愛,坐則摩拊不巳。
遂從僧求之。
僧雲:此元不值錢,但本院系甲乙住持,物無巨細,悉書于常住曆,凡交割寺事,則轉相批領,若以與君,他日後人尋索,吾将何詞以對?能度不可強,心不言。
或謂:僧師與此官人遊,但從所求,顧何足惜?太守之客,安知不落它人之手?付之何傷?但分明記于曆可也。
僧從其戒,竟以送能。
僧既庸淺,視為無用。
能雖武官而知書,頗負識鑒,然不能判别為何時物及有無款識也。
後攜遇建康骨董牙僧孫世二者,識其異,以告轉運使趙師揆,立遣僭觀,不複可出。
伺能臨去,饷以錢五百千。
黃幹通判安豐軍,淮西帥司檄鞫和州獄,獄故以疑未決,幹釋囚桎梏,飲食之,委曲審問,無所得。
一夜,夢井中有人,明日呼囚诘之曰:汝殺人,投之于井,我悉知之矣,胡得欺我?囚遂驚服,果于廢井得屍。
後朝命與徐僑兩易和州,和州人日望其來,曰:是嘗檄至吾郡鞫死囚,感夢于井中者,庶能直吾居乎。
世傳丹朱煉為黃金,碎以染筆,入石不去,名曰紅沬。
予侍先人官曆陽,嘗覽李翔飛白字書霸王廟碑,而其法不傳,大紅沫之類欤。
圓寂,号懶牛和尚。
至正中,寓和州天門山。
既說偈巳,即沿麓至矶頭,舉步大江,如履平地,徐至中流,乃跏趺而坐,浮水上,久之方沒。
後半月,出沙洲上,衣履不脫,趺坐俨然如生。
衆人聚觀,乃輿歸茶毗焉。
太祖以歲荒,出遊江淮,夜陷麻湖中,遇群兒稱迎聖塗駕,叱之不見。
太祖欲圖集慶,與徐達間行至江口,欲買舟以觇江南虛實。
值歲除,呼舟人,無應者。
有夫婦老人,載一小舟,欣然納之,曰:天晚矣,明當早渡。
且進雞酒,具黍為食。
明晨發舟,老叟舉棹,口中打号曰:聖天子六龍相助,大将軍八面威風。
高皇聞此吉語,與中山蹑足相慶。
登極後,訪得之,無子,官其侄,并封其舟而朱之,以故江中渡船謂之滿江紅也。
太祖攻雞籠山,将還和陽,時解鞍假夢,有小蛇緣背,左右驚告。
上視蛇有足類龍,意其神也,祝曰:若神物,人我帽纓。
蛇随入。
卒報:和陽被賊攻,遂急行。
未至三十裡,又報曰:幕官李善長敗賊矣。
因驚喜而忘蛇,久乃脫帽,視蛇居纓自若,乃引觞酌之,蜿蜒升屋,雷雨驟至,三竟莫知所之也。
常遇春初從劉聚為盜,察聚終無成,歸太祖于和陽。
未至,困卧田間,夢神人披甲擁盾,呼曰:起起,主君來。
驚寤,而太祖适至,遂迎拜。
太祖坐東閣,聞簾外履聲橐橐,問為誰?曰:老臣危樂。
太祖曰:朕謂文天祥耳,何不看守和州餘阙廟去。
遂谪和州。
元順帝有一象,宴群臣時,拜舞為儀。
本朝王師破元都,帝北遁,徙象至南京。
一日,上設宴,使象舞,象伏不起,殺之。
次日,作二木牌,一書危不如象,一書同不如象,挂于危,得左右肩。
由是絫以老疾告,乃谪含山縣,尋卒,今墓在焉。
胡溫,異人也,人呼曰風子。
驸馬都尉王克恭守閩,孝陵賜以織金衮衣,佥具酒賀,溫突八曰:某本賀公,持酒覆其衣,恭不為忤,溫大自若。
昔有人攜妻往曆陽,附一舟。
長年悅其妻,欲圖之。
方??舟,绐其人曰:吾此地多相識,留若妻舟中,吾與爾登陸訪之。
行至山下,毆其人死。
長年還舟,劫其妻曰:汝夫死于虎,當與吾偶。
妻哭,謂尋得遺瘠,當從汝。
長年挈之往,途間遇虎,徑攫長年而去。
婦以夫死為實,恸哭于道。
人問其故,雲:适自邑中來,見人訴為舟人毆死複蘇,豈爾夫耶?婦往尋之,果其夫更生雲。
王志旻,含山人。
永樂間居寶台觀。
善符咒,時無知者。
歲旱,縣合召他道士祈雨,雲布複散者數四。
其人曰:此必有破吾術者。
遣人訪求,得志旻于寶台觀竹叢中,方仰天以帚埽雲,令因召志旻,與分壇前。
道士雖緻雨,而微志旻緻大雨,田皆沾足。
趙稹,浙江東陽人。
明宏治朝,由貢生司教和州,頗傲岸負才氣。
時巡按禦史林某按和,道烏江,風浪大作,禱于項王廟,同官以司祝屬之。
及披讀,則白版一方,稹應聲琅琅,悉成韻語。
林大奇之。
甫畢祭,而風浪頓息。
其詞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