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陽典錄卷二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何傷。
長史事同一家,望不為異。
酒至,湛起曰:既不能以禮自處,又不能以禮處人。
宋世,亡命王元初,聚黨六合山,僭号,自雲,垂手過膝,州郡讨不能擒,積十餘年。
李安民遣軍偵候,生擒元初,斬建康巿。
淮南全椒縣有丁新婦者,姑嚴酷,自經夙,遂有靈響見形,著缥衣,戴青蓋,從一婢,至牛渚津求渡。
有兩男子共乘船捕奂,乃呼求載。
兩男子笑共調弄之,言:聽我為婦,當相渡也。
丁婦曰:汝是人,當使汝入泥。
列是鬼,使汝入水,傾卻入草中。
須臾,有一老翁,乘船載葦,婦從索渡。
翁曰:船上無裝,豈可露渡,恐不中載耳。
婦言:無苦。
翁因出葦半許,安處,不著船之,徑渡之,至南岸,臨去,語翁曰:吾是鬼神,非人也,自能得過。
然宜使民間粗相聞知。
翁之厚意,出葦相渡,深有慚感,當有以相謝者。
翁速還去,必有所見,大當有所得也。
翁還西岸,見兩男子覆水中,進前數裡,有奂千數,跳躍水邊,風吹置葦上,翁遂棄葦,載負以歸。
和州劉錄事者,大曆中罷官,居和州旁縣,食兼數人,尤能食鲙。
嘗言鲙味未嘗果腹。
邑客乃網奂百餘斤,會于野庭,觀其下箸。
初食鲙數楪,忽似陑咯出一骨珠子,大如黑豆,乃置于茶瓯中,以楪覆之。
食未半,怪覆瓯傾側,劉舉視之,向骨珠子巳長數寸,如人狀。
座客競觀之,随視而長,頃刻長及人,遂捽劉,因相毆流血。
良久,各散走。
一循廳之西,一轉廳之左,俱及後門,相觸,翕成一人,乃劉也,神巳癡矣。
半日方能語。
訪其所以,皆不省之。
劉自是惡鲙。
貞元初,穆甯為和州刺史,其子故宛陵尚書及給事以下,尚未分官,列侍甯前。
時穆氏家法切峻,甯命諸子直馔,稍不如意,則杖之。
諸子将至,直日,必探求珍異,羅于鼎俎之前,競新其味,計無不為,然而未嘗免笞叱之過者。
一日,給事直馔,鼎前有熊白及鹿修,忽曰:白肥而修瘠,相滋其宜乎?遂同試,曰:甚異常品。
即以白裹修,改之而進,甯果再飽。
宛陵與諸季望給事,甚形羨色,曰:非惟免笞,兼當受賞。
給事頗大自得。
甯飯訖,戒使令曰:誰直,可與杖俱來。
于是罰如常數。
給事将拜杖,遽命前曰:有此味,奚進之晚耶?于是聞者笑而傳之。
貞元中,有處士周邯買奴,善入水,如履平地,易其名曰水精。
經牛渚,古雲:最深處是溫峤??犀照水怪之濱,使沒入移時,得寶玉,雲:甚有水怪,莫能名狀,皆怒目戟手,身僅免禍。
有王先生者,家于烏江上,隐其迹,由是裡人不能辨,或以為妖妄。
一日,裡中火起,延燒廬舍,生即往視之。
厲聲呼曰:火且止,火且止!于是火滅。
裡人始奇之。
長慶中,有弘農楊晦之,自長安東遊吳、楚,行至烏江,聞先生高躅,就門往谒。
先生戴元绡巾,衣褐衣,隐幾而坐,風骨清美。
晦之再拜備禮,先生拱揖而巳,命晦之坐其側。
其議論玄暢,迥出意表。
晦之愈健慕,于是留宿。
是日乃八月十二日也。
先生召其女七娘者,乃一老妪也,年七十餘,發盡白,扶杖而來。
先生謂晦之曰:此我女也,惰而不好道,今且老矣。
既而謂七娘曰:汝為吾刻紙,狀今夕之月,置于定東垣上。
有頃,七娘以紙月施于垣上。
夕有奇光自發,洞照一室,纖毫盡辨。
晦之驚歎不測。
及曉将去,先生以杖擊之畢,俄而塵起,天地盡晦,久之塵斂,視其庭,則懸崖峻險,山谷重疊,前有積石,盡目。
晦之悸然背汗,毛發豎立。
先生日:陵谷速遷,吾子安所歸乎?晦之益恐,灑泣言曰:誠不知一旦有桑田之變,豈仙都瞬息,而塵世巳千歲乎?先生笑曰:子無懼也,所以為娛耳。
于是持篲埽其庭,又有塵起。
有頃,塵斂,門庭如舊。
晦之喜,即馳馬而去。
寶曆中,鄧甲者,事茅山道士峭岩,授禁天地蛇術,寰宇之内,一人而巳。
至烏江,忽遇會稽宰,遭毒蛇螫其足,号楚之聲,驚動闾裡,凡有術者,皆不能禁。
甲因為治之,先以符保其心,痛立止。
甲曰:須召得本色蛇,使收其毒,不然者,足将刖矣。
是蛇疑人禁之,應示數裡。
遂立壇于桑林中,廣四丈,以丹??周之,乃飛篆字,召十裡内蛇,不移時而至,堆之壇上,高丈餘,不知幾萬。
條耳後四大蛇,各長三丈,偉如汲桶,蟠其堆上。
時百餘步草木盛夏,盡皆黃落。
甲乃跣足攀援,上其蛇堆之上,以青筿敲四大
長史事同一家,望不為異。
酒至,湛起曰:既不能以禮自處,又不能以禮處人。
宋世,亡命王元初,聚黨六合山,僭号,自雲,垂手過膝,州郡讨不能擒,積十餘年。
李安民遣軍偵候,生擒元初,斬建康巿。
淮南全椒縣有丁新婦者,姑嚴酷,自經夙,遂有靈響見形,著缥衣,戴青蓋,從一婢,至牛渚津求渡。
有兩男子共乘船捕奂,乃呼求載。
兩男子笑共調弄之,言:聽我為婦,當相渡也。
丁婦曰:汝是人,當使汝入泥。
列是鬼,使汝入水,傾卻入草中。
須臾,有一老翁,乘船載葦,婦從索渡。
翁曰:船上無裝,豈可露渡,恐不中載耳。
婦言:無苦。
翁因出葦半許,安處,不著船之,徑渡之,至南岸,臨去,語翁曰:吾是鬼神,非人也,自能得過。
然宜使民間粗相聞知。
翁之厚意,出葦相渡,深有慚感,當有以相謝者。
翁速還去,必有所見,大當有所得也。
翁還西岸,見兩男子覆水中,進前數裡,有奂千數,跳躍水邊,風吹置葦上,翁遂棄葦,載負以歸。
和州劉錄事者,大曆中罷官,居和州旁縣,食兼數人,尤能食鲙。
嘗言鲙味未嘗果腹。
邑客乃網奂百餘斤,會于野庭,觀其下箸。
初食鲙數楪,忽似陑咯出一骨珠子,大如黑豆,乃置于茶瓯中,以楪覆之。
食未半,怪覆瓯傾側,劉舉視之,向骨珠子巳長數寸,如人狀。
座客競觀之,随視而長,頃刻長及人,遂捽劉,因相毆流血。
良久,各散走。
一循廳之西,一轉廳之左,俱及後門,相觸,翕成一人,乃劉也,神巳癡矣。
半日方能語。
訪其所以,皆不省之。
劉自是惡鲙。
貞元初,穆甯為和州刺史,其子故宛陵尚書及給事以下,尚未分官,列侍甯前。
時穆氏家法切峻,甯命諸子直馔,稍不如意,則杖之。
諸子将至,直日,必探求珍異,羅于鼎俎之前,競新其味,計無不為,然而未嘗免笞叱之過者。
一日,給事直馔,鼎前有熊白及鹿修,忽曰:白肥而修瘠,相滋其宜乎?遂同試,曰:甚異常品。
即以白裹修,改之而進,甯果再飽。
宛陵與諸季望給事,甚形羨色,曰:非惟免笞,兼當受賞。
給事頗大自得。
甯飯訖,戒使令曰:誰直,可與杖俱來。
于是罰如常數。
給事将拜杖,遽命前曰:有此味,奚進之晚耶?于是聞者笑而傳之。
貞元中,有處士周邯買奴,善入水,如履平地,易其名曰水精。
經牛渚,古雲:最深處是溫峤??犀照水怪之濱,使沒入移時,得寶玉,雲:甚有水怪,莫能名狀,皆怒目戟手,身僅免禍。
有王先生者,家于烏江上,隐其迹,由是裡人不能辨,或以為妖妄。
一日,裡中火起,延燒廬舍,生即往視之。
厲聲呼曰:火且止,火且止!于是火滅。
裡人始奇之。
長慶中,有弘農楊晦之,自長安東遊吳、楚,行至烏江,聞先生高躅,就門往谒。
先生戴元绡巾,衣褐衣,隐幾而坐,風骨清美。
晦之再拜備禮,先生拱揖而巳,命晦之坐其側。
其議論玄暢,迥出意表。
晦之愈健慕,于是留宿。
是日乃八月十二日也。
先生召其女七娘者,乃一老妪也,年七十餘,發盡白,扶杖而來。
先生謂晦之曰:此我女也,惰而不好道,今且老矣。
既而謂七娘曰:汝為吾刻紙,狀今夕之月,置于定東垣上。
有頃,七娘以紙月施于垣上。
夕有奇光自發,洞照一室,纖毫盡辨。
晦之驚歎不測。
及曉将去,先生以杖擊之畢,俄而塵起,天地盡晦,久之塵斂,視其庭,則懸崖峻險,山谷重疊,前有積石,盡目。
晦之悸然背汗,毛發豎立。
先生日:陵谷速遷,吾子安所歸乎?晦之益恐,灑泣言曰:誠不知一旦有桑田之變,豈仙都瞬息,而塵世巳千歲乎?先生笑曰:子無懼也,所以為娛耳。
于是持篲埽其庭,又有塵起。
有頃,塵斂,門庭如舊。
晦之喜,即馳馬而去。
寶曆中,鄧甲者,事茅山道士峭岩,授禁天地蛇術,寰宇之内,一人而巳。
至烏江,忽遇會稽宰,遭毒蛇螫其足,号楚之聲,驚動闾裡,凡有術者,皆不能禁。
甲因為治之,先以符保其心,痛立止。
甲曰:須召得本色蛇,使收其毒,不然者,足将刖矣。
是蛇疑人禁之,應示數裡。
遂立壇于桑林中,廣四丈,以丹??周之,乃飛篆字,召十裡内蛇,不移時而至,堆之壇上,高丈餘,不知幾萬。
條耳後四大蛇,各長三丈,偉如汲桶,蟠其堆上。
時百餘步草木盛夏,盡皆黃落。
甲乃跣足攀援,上其蛇堆之上,以青筿敲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