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陽典錄卷十九

關燈
,射卻之。

    翼日雨,宋人夜焚其積聚遁去。

    诘旦追之,宋人逆戰,猛安韓棠重卻,遂失利。

    副總管阿散率猛安謀克力戰,卻之,王權退保南岸。

    辛酉,金人陷和州。

    癸亥,上次和州。

    十一月丁醜,虞允文遣水軍統制盛新以舟師擊金人于楊林河口,敗之。

    金主亮焚舟而走。

    十二月乙卯,江北金兵盡去。

    李顯忠複入和州。

     壬戌,曲赦新複州軍。

    三十二年二月庚子,金人複陷和州,屠其民。

    孝宗隆興元年,和州大水。

    二年九月,金人犯邊。

    壬寅,王彥帥師濟江,軍昭關。

    十一月乙酉,王彥棄昭關遁。

    六年冬,和州饑。

    乾道二年,以和州守臣言,開鑿姥下河,東接大江,防捍敵人,檢制盜賊。

     四年二月戊戌,置和州鑄錢監。

    五年三月丁巳朔,诏趣修廬、和二州城。

    十二年,和州守臣請于千秋澗置鬥門,以防麻、澧湖水,洩入大江。

    遇歲旱,灌溉田疇,實為民利。

     淳熙二年炑,和州旱。

    五年十一月,和州牧營火,燔一百六十區。

    六年,和州旱。

    冬,和州饑。

    七年,和州大旱。

     九年六月,曆陽、烏江縣蝗。

    十年,和州旱。

    十一年四月,和州水,湮民廬,壞圩田。

    光宗紹熙三年夏,和州大旱。

    九月丁未,和州隕霜,連三日,殺稼。

    五年八月,和州蝗。

    冬,和州饑,人食草木。

    甯宗慶元六年,和州旱,振之。

    開禧元年冬十二月,複置和州馬監。

    金章宗泰和六年十一月辛醜,仆散揆克含山。

    開禧二年冬十一月戊戌,金人圍和州,守将周虎拒之。

    仆散揆攻和州,史扢搭中流矢。

    十二月癸醜,金人去和州。

    嘉定五年五月己未,和州火,燔二千家。

     十二年閏三月,金人分兵犯和州,遊騎至楊林渡,李全等來援,乃解去。

    全追擊,敗之于曹家莊,獲其貴将。

    十七年六月癸酉,知和州尚震午坐金兵至謀遁,奪三官,嶽州居住。

    理宗端平三年十一月戊午,诏陳??過和州,為淮西聲援。

    元六皇後乃馬真稱制。

    元年七月,張柔自五河口渡淮,攻宋揚、滁、和等州。

    景定四年三月丁酉,以王堅知和州,兼管内安撫使。

    度宗鹹淳七年三月戊寅,振和州饑。

    恭宗德祐元年二月壬戌,元兵徇饒州,知和州王喜以城降。

    元史及續宏簡錄作王善。

    伯顔渡江,屬昂吉兒駐兵和州。

    宋淮西制置夏貴遣侯都統将兵四萬來攻,有謀内應者,悉誅之。

    潛兵出千秋澗,塞其歸路,因出城奮擊,大敗之,獲人馬千計。

    九月丙戌,元兵至泰州,和州孫虎臣自殺。

    至元十六年五月丙子,賜和州站戶羊馬鈔有差。

    十月辛卯,赈和州貧民鈔。

    十七年二月庚子,合刺所部和州等城為叛兵所掠者,賜鈔給之,仍免其民差役三年。

     三月癸巳,诏谕和州諸城,招集流移之民。

    十八年七月庚子,賜貴赤合八兒秃所招和、真、滁等戶二千八百二十,俾自領之。

    二十年夏四月丙戌,立别十八裡、和州等處宣慰司。

     二十八年春正月辛酉,降和州路為州。

    成宗元貞元年七月,和州水。

     大德元年六月,和州曆陽縣江漲,漂沒廬含萬八千五百餘家。

    冬十月戊午,曆陽自春及秋不雨。

     五年,和州蝗。

    武宗至大元年十一月己亥,貴赤衛受烏江縣達魯花赤獻私戶萬,令隸縣官。

    二年六月,曆陽蝗。

    三年五月,曆陽縣蝗。

    泰定帝泰定三年八月,曆陽、含山等縣水。

    文宗至順三年六月,和州水。

    順帝至正十二年夏四月戊辰,也先帖木兒讨和州有功,賜金系腰并鈔一千錠。

     十五年六月,濠州朱元璋起兵和陽,渡江取大平路。

    命湖廣行省平章政事阿魯灰領軍,與淮南行省平章政事蠻子海牙、淮西道宣慰使完者不花以兵攻和州等處。

     春正月,滁師之糧,諸将謀所向,太祖曰:困守孤城,誠非計。

    今惟和陽可圖,然其城小而堅,可以計取。

    難以力勝。

    向攻民寨時,得兵三千,号廬州路義兵。

    今精選三千勇敢士,椎結左衽,衣青衣,佯為彼兵,以四橐駝載賞物而馳,聲言廬州兵送使者入和陽,賞赉将士,和陽必納之,因以绛衣兵萬人繼其後,約相距十餘裡,候青衣兵薄城,舉火為應,绛衣兵即鼓行而前,破之必矣。

    郭子興從其計,使張天祐将青衣兵,趙繼祖為使者前行,耿再成将绛衣兵繼後。

    天祐至陡陽關,和陽父老以牛酒出迎。

    會日午,天祐兵從他道就食,誤約再成,過期不見舉火,意天祐必巳進據,率衆直抵城下。

    元平章也先帖木見,急閉門,以飛橋缒兵出戰,再成不利,中矢走。

    元兵追至幹秋壩,日暮,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