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陽典錄卷十九

關燈
文宗太和七年秋,和州大水,害稼。

    宣宗大中十二年八月,和州水,害稼。

    懿宗鹹通九年十二月,龐勳陷和、滁二州。

    十年八月,勳走死。

    十月,賞功。

    和州崔甯開門延賊,賜自盡,家屬兄弟流貶遠州。

    崔雍為和州刺史,龐勳以兵劫烏江,雍不能抗,遣人持牛酒勞之,密表其狀,民不知,訴諸朝。

    宰相路岩不平,因是傅其罪,賜死宣州。

     僖宗廣明元年七月,黃巢陷滁、和二州。

    巢據滁、和,去廣陵才數百裡,骈乃求援陳、許,兵終不出。

    中和二年,和州刺史秦彥逐宣歙觀察使窦潏。

     江南環境為盜區,王凝以強弩據采石,張疑幟,遣别将馬穎解和州之圍。

     昭宗龍紀二年,楊行密遣田??、安仁義、李神福等取和州。

    孫儒将康旺取和州,李神福擊降旺。

     大順二年五月,孫儒陷和、滁二州。

    六月,楊行密陷和、滁二州。

     五代周吳南唐 天祐十二年冬,濬楊林江,水中出火,可以然。

     吳楊溥太和六年閏正月,廢臨川王蒙為曆陽公,知诰遣親信王宏以兵守之。

     吳天祚三年八月甲子,曆陽公蒙殺守衛軍使王宏,亡抵廬州,周本二子宏祚執送江都。

    齊王诰遣使迎殺于采石,稱诏廢為悖逆廣人。

    侍衛軍使郭悰殺蒙妻子于和州。

     行密四子,蒙為溥之長,而長于弓馬,徐氏忌之,故不立而終搆其罪。

    自臨川王廢為曆陽公,幽于曆陽。

    蒙聞将有禅讓,遂殺監守者,與其下二人,馳赴廬江,詣周本。

    本子祚不納,執蒙宮之于外,蒙因殺數人而卒。

    徐氏使溺其屍于江中, 南唐李昪升元二年十月辛醜,追封吳曆陽公蒙為臨川王,谥曰靈,以禮改缽。

    南唐李璟保大四年,貶韓熙載和州司馬。

    保大十四年三月戊戌,周師陷和州。

     夏,大雨,周師在揚、滁、和者皆卻。

    七月,複和州。

    周世宗顯德五年二月己亥,克淮南十有四州,以江為界。

     宋太祖開寶元年,和州大水。

     八年,議征江南,诏用京西轉運使李符之策,發和州丁夫及鄉兵凡數萬人,鑿橫江渠于曆陽,令符督其役。

    渠成,以通漕運,軍用無阙。

     真宗天僖元年二月,和州蝗生卵,如稻粒而細。

     南宋 高宗建炎三年冬十月,兀術分兵自滁、和入江東。

     宗弼渡淮,聞王善兵扼其前,使訛論濟師,敗王善于和州北。

     金太宗天會七年十一月丙辰,宗弼取和州。

    十一月戊申,金帥兀術犯和州,守臣李俦以城降,通判唐璟死之。

    金天會八年,攻廬州,至柘臯鎮,胡裡改領甲士三千為前鋒,執宋所遣持書與劉四廂锜者七人。

    複以先鋒軍攻和州。

    比至含山縣五裡,獲甲士二人,乃知宋三将兵且至,胡裡改伏其軍,遂獲姚觀察。

    李成以兵七萬據烏江,訛論率二千人直前敗之,宗弼遂渡江。

    建炎四年九月丁巳,趙霖複和州。

     金天會九年九月己酉,和州回鹘執耶律大石之黨撒八迪裡突疊來獻。

    紹興元年,和州旱。

    紹興三年二月庚子,以宗子伯琮為和州防禦使,賜名瑗。

    紹興四年十一月甲子,命滁、和諸州移治保聚。

     紹興六年春正月壬午,賜宗子伯玖名璩,為和州防禦使。

    紹興九年六月己未,劉光世進軍和州。

    紹興十一年春二月癸酉,張俊遣王德渡江屯和州,金人邊屯昭關。

    金人自合肥入侵,德請及其未濟擊之。

    俊未許。

    德請益堅,願父子先越江,俟和州下,然後宣撫北渡。

    俊許之。

    德即渡采石,約俊明旦當會食曆陽。

    巳而夜拔和州,與金人夾河而軍。

    叛将張昱、張彥圍和州,太守張績求援于德,賊不看,意其至,遲明斬昱,遂大濱,俘其兵騎。

    乙亥,金人複來争和州,張俊敗之。

     丙子,王德等敗金人于含山縣東。

    癸未,王德、田師中等擊破金人,複含山縣,奪昭關。

    劉锜自東關擊敗金人于清溪。

    锜自太平渡江,據東關之險以遏敵沖,引兵出清溪,兩戰皆勝。

    紹興三十年十月癸酉,蠲和州民附種田租。

     三十一年冬十月,王權間金兵大至,自廬州引兵遁,屯昭關。

    丙辰,金主亮入廬州,王權自昭關遁。

    金人追權至尉子橋,破敵軍。

    統制姚興戰死,權退保和州。

     阿鄰至廬州,與宋将王權十餘萬戰于柘臯鎮尉子橋,敗之。

    至和州南,複與權軍八萬餘會戰,又敗之,追殺至江上,斬首數千級。

     庚申,王權自和州遁歸,屯于東采石。

     金海陵王正隆六年十月,至和州,王權夜以兵千餘來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