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陽典錄卷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兵還。
天祐等始至,适與元兵遇,急擊敗之,追至小西門,湯和奪其橋而登,将士從之,遂據和陽。
也先帖木兒夜遁。
再成兵既敗歸,謂天祐等巳陷沒。
子興屬太祖往收敗卒,仍規取和陽。
太祖率鎮撫徐達、參謀李善長及骁勇數十人先進,始知天祐巳破城據之,乃入撫定城中。
子興屬太祖總和陽兵。
諸将破和陽,暴橫多殺掠。
太祖恻然,召諸将曰:諸軍自滁來,多掠人妻女,軍中無紀律,何以安衆?凡所得婦女悉還之。
于是皆相攜而去,人民大悅。
太祖既總和陽兵,諸将多子興故部曲未盡心服,惟湯和聽命惟謹。
李善長委曲調護之。
太祖與諸将分甓和陽城,諸将甃工未就,太祖作色,置坐,南向,出子興檄,呼諸将曰:總兵,主帥命也,非我專擅。
今甃城皆不如約,事何由濟?自今違者軍法從事。
諸将恐,唯唯,由是皆奉。
命時元太子秃堅、樞密副使絆住馬、民兵元帥陳野先分屯高望、新塘、青山、雞籠山等處,道梗不通,太祖率諸将擊無之。
亓兵乘太祖出,複攻和陽城,李善長督兵擊卻之,殺獲甚衆。
元兵皆走渡江。
孫德崖饑,就食和境,求駐軍城中。
太祖納之。
有讒于子興者,子興夜至和,太祖來谒,子興怒甚,不與語。
太祖曰:德崖嘗困,公,宜為備。
子興默然。
德崖聞子興至,謀引去。
前營巳發,德崖方留視後軍,而其軍與子興軍鬥,多死者。
子興執德崖,太祖大為德崖軍所執。
子興聞之,大驚,立遣徐達往代太祖,縱德崖還德崖軍,釋太祖、達夾脫歸。
太祖駐和陽,久,謀渡江,無舟楫。
時廖永安、永忠、俞廷玉與其子通海、通源、通淵、趙伯仲、桑世桀、張德勝、華高等,各率衆泊巢湖,連結水寨以捍寇,遣使間道納款。
太祖大喜曰:此天意也,機不可失。
即以夏五月親率兵至巢湖。
永安等迎太祖,登舟出湖口,至銅城閘,巳脫險,然未入江。
蠻子海牙集樓船塞馬腸河口,以阻諸兵。
至黃墩。
會巢湖将趙普勝蓄異志,永安等密露其機。
太祖遂聲言歸和陽,取舟同攻蠻子海牙,實欲以兵勢挾之。
既歸,集商人舟,載精銳猛士,複至黃墩,督兵攻蠻子海牙。
敵舟高大,進退不利,永安等小舟往來如飛,奮擊大敗之。
時湖口淺涸,會大雨連旬水漲,遂縱舟至浔陽橋。
衆恐舟大不能渡,比至,才餘分寸,永安遂得入大江。
從歸和陽,遂定渡江之計。
明 太祖洪武元年閏七月,免和州被災田租。
修和州、銅城堰閘周回二百餘裡 二年正月,免江南田租。
無為、滁、和大如之。
三年三月庚寅,蠲和州今年田租。
成祖永樂元年,修築和州保大等圩百二十餘裡蓄水陡門九。
二年,修含山崇義堰。
未幾,和州民言:銅城閘上抵巢湖,下通揚子江,決圩岸七十餘處,乞修治。
其吏目張良興又言:水渰麻、澧二湖田五萬餘頃,宜築圩埂,起桃花橋,訖含山界三十裡。
俱從之。
三年,修鷹揚衛烏江屯江岸。
仁宗洪熙八年,複和州銅城堰閘。
英宗正統二年,鳳陽諸府徐、和、滁諸州,四、五月,河、淮汛漲,漂居民禾稼。
十四年,和州民言:州有姥鎮河,上通麻、澧二湖,下接牛屯大河,長七十裡許,廣八丈。
又有張家溝,連銅城閘通大江,長減姥鎮之半,廣如之,灌溉降福等七十餘圩及南京諸衛屯田。
近年河資閘圯,率皆淤塞,請興役疏濬,仍于姥鎮、豐山嘴、葉公坡各建閘,以備旱澇。
從之。
憲宗成化十七年二月甲寅,和州地震。
孝宗宏治十八年九月甲午,和州地震。
武宗正德十五年,禦史成英言:應天等衛屯田在滁、和、六合者,地勢低,屢為水敗,從金城港抵濁河,達烏江三十餘裡,因舊迹濬之,則水勢洩而屯田利。
诏可。
世宗嘉靖八年,和州饑。
莊烈帝崇正八年十二月癸卯,李自成陷和州,知州黎弘業、學正康正谏,鄉官馬如蛟等死之。
流賊犯和州,弘業禦卻之。
十二月,複至,與鄉官馬如蛟固守。
城陷,母李自缢。
弘業北面恸哭,再拜自刎。
未殊,賊入,傷數刃而死。
和,大州也,賊以數萬騎仰攻。
夜半,怪風作,城上火盡滅,守陴者不能立,賊乘以入。
操江臨淮侯李宏濟遣其将薛有年援和,以遲發,賊巳破和而北,有年中道失勢,遂敗。
九年正月癸亥,賊犯廬州,遂陷含山。
十五年春,江北賊陷含山、和州,南京戒嚴。
五月,張獻忠襲破廬州,斂兵退屯巢湖,略含山。
天祐等始至,适與元兵遇,急擊敗之,追至小西門,湯和奪其橋而登,将士從之,遂據和陽。
也先帖木兒夜遁。
再成兵既敗歸,謂天祐等巳陷沒。
子興屬太祖往收敗卒,仍規取和陽。
太祖率鎮撫徐達、參謀李善長及骁勇數十人先進,始知天祐巳破城據之,乃入撫定城中。
子興屬太祖總和陽兵。
諸将破和陽,暴橫多殺掠。
太祖恻然,召諸将曰:諸軍自滁來,多掠人妻女,軍中無紀律,何以安衆?凡所得婦女悉還之。
于是皆相攜而去,人民大悅。
太祖既總和陽兵,諸将多子興故部曲未盡心服,惟湯和聽命惟謹。
李善長委曲調護之。
太祖與諸将分甓和陽城,諸将甃工未就,太祖作色,置坐,南向,出子興檄,呼諸将曰:總兵,主帥命也,非我專擅。
今甃城皆不如約,事何由濟?自今違者軍法從事。
諸将恐,唯唯,由是皆奉。
命時元太子秃堅、樞密副使絆住馬、民兵元帥陳野先分屯高望、新塘、青山、雞籠山等處,道梗不通,太祖率諸将擊無之。
亓兵乘太祖出,複攻和陽城,李善長督兵擊卻之,殺獲甚衆。
元兵皆走渡江。
孫德崖饑,就食和境,求駐軍城中。
太祖納之。
有讒于子興者,子興夜至和,太祖來谒,子興怒甚,不與語。
太祖曰:德崖嘗困,公,宜為備。
子興默然。
德崖聞子興至,謀引去。
前營巳發,德崖方留視後軍,而其軍與子興軍鬥,多死者。
子興執德崖,太祖大為德崖軍所執。
子興聞之,大驚,立遣徐達往代太祖,縱德崖還德崖軍,釋太祖、達夾脫歸。
太祖駐和陽,久,謀渡江,無舟楫。
時廖永安、永忠、俞廷玉與其子通海、通源、通淵、趙伯仲、桑世桀、張德勝、華高等,各率衆泊巢湖,連結水寨以捍寇,遣使間道納款。
太祖大喜曰:此天意也,機不可失。
即以夏五月親率兵至巢湖。
永安等迎太祖,登舟出湖口,至銅城閘,巳脫險,然未入江。
蠻子海牙集樓船塞馬腸河口,以阻諸兵。
至黃墩。
會巢湖将趙普勝蓄異志,永安等密露其機。
太祖遂聲言歸和陽,取舟同攻蠻子海牙,實欲以兵勢挾之。
既歸,集商人舟,載精銳猛士,複至黃墩,督兵攻蠻子海牙。
敵舟高大,進退不利,永安等小舟往來如飛,奮擊大敗之。
時湖口淺涸,會大雨連旬水漲,遂縱舟至浔陽橋。
衆恐舟大不能渡,比至,才餘分寸,永安遂得入大江。
從歸和陽,遂定渡江之計。
明 太祖洪武元年閏七月,免和州被災田租。
修和州、銅城堰閘周回二百餘裡 二年正月,免江南田租。
無為、滁、和大如之。
三年三月庚寅,蠲和州今年田租。
成祖永樂元年,修築和州保大等圩百二十餘裡蓄水陡門九。
二年,修含山崇義堰。
未幾,和州民言:銅城閘上抵巢湖,下通揚子江,決圩岸七十餘處,乞修治。
其吏目張良興又言:水渰麻、澧二湖田五萬餘頃,宜築圩埂,起桃花橋,訖含山界三十裡。
俱從之。
三年,修鷹揚衛烏江屯江岸。
仁宗洪熙八年,複和州銅城堰閘。
英宗正統二年,鳳陽諸府徐、和、滁諸州,四、五月,河、淮汛漲,漂居民禾稼。
十四年,和州民言:州有姥鎮河,上通麻、澧二湖,下接牛屯大河,長七十裡許,廣八丈。
又有張家溝,連銅城閘通大江,長減姥鎮之半,廣如之,灌溉降福等七十餘圩及南京諸衛屯田。
近年河資閘圯,率皆淤塞,請興役疏濬,仍于姥鎮、豐山嘴、葉公坡各建閘,以備旱澇。
從之。
憲宗成化十七年二月甲寅,和州地震。
孝宗宏治十八年九月甲午,和州地震。
武宗正德十五年,禦史成英言:應天等衛屯田在滁、和、六合者,地勢低,屢為水敗,從金城港抵濁河,達烏江三十餘裡,因舊迹濬之,則水勢洩而屯田利。
诏可。
世宗嘉靖八年,和州饑。
莊烈帝崇正八年十二月癸卯,李自成陷和州,知州黎弘業、學正康正谏,鄉官馬如蛟等死之。
流賊犯和州,弘業禦卻之。
十二月,複至,與鄉官馬如蛟固守。
城陷,母李自缢。
弘業北面恸哭,再拜自刎。
未殊,賊入,傷數刃而死。
和,大州也,賊以數萬騎仰攻。
夜半,怪風作,城上火盡滅,守陴者不能立,賊乘以入。
操江臨淮侯李宏濟遣其将薛有年援和,以遲發,賊巳破和而北,有年中道失勢,遂敗。
九年正月癸亥,賊犯廬州,遂陷含山。
十五年春,江北賊陷含山、和州,南京戒嚴。
五月,張獻忠襲破廬州,斂兵退屯巢湖,略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