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陽典錄卷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路常平茶鹽公事,複主管崇道觀、建甯府武夷山沖佑觀。
積九遷至朝奉大夫,遂請老。
以子遇郊祀恩,積四封至朝議大夫。
公為人魁磊不凡,學問識其大者,臨事前見逆決,若燭照龜蔔,無秋毫疑滞。
他人極思慮不能可否者,公一言處之,常有餘裕。
初為編修官,公府吏緊容養,習為奸利,無所畏忌,視掾屬如無也。
公因事時白發其甚不可者,群吏縮栗,至相語以公白事為憂。
未幾,坐台評免歸。
孝宗皇帝受内禅,虜猶窺江、淮,上慨然思卻虜複中堂,共思卻虜複中原。
廟堂共謀拔擢人材,分任兩淮事,築城浚隍,什伍民兵,漕上江之粟以儲兵食。
乃自散地起公主管淮南轉般倉。
然初議乃欲槩付以淮西邊事,不獨治倉庾也。
會更用大臣所議,不果行,乃以公監匦院丞。
大府無深知公者,求試外,出守儀真。
得對,言:臣疏賤,曆州縣,頗孰民間事,今蒙恩使治郡,不敢不力。
惟淮南新被虜禍,民散徙未還,臣當體聖意,安輯撫摩,察其蠹弊,一皆上聞,惟陛下省察。
如臣不任職,固不敢逃罪。
前守員琦獻羨缗八萬,皆文具,實,不有一金。
公到郡,悉以實聞,訖得免輸。
俄诏兩淮郡守及部使者各上用錢券利害。
公力言:券用于西蜀全盛之地,故能流轉,然猶有弊。
今兩淮凋瘵如此,諸部賴以給用度者,不過酒稅,新為戰場,無複土産可以貿易,獨賴錢币而巳。
若用券,商賈且不行,何以為郡?時議者多妄揣時事,謀開邊隙,公密奏:虜盟固不足恃,然其主孱懦,懲故酋敗盟之失,方幸無事,其任事之臣又皆龊龊,日事琴弈,無遠略可知。
我若惑浮言遽動,不惟力有未給,又激彼使生事,朝廷且旰食矣。
上頗采用其說。
公因言:真為揚、楚之沖,當城此郡以固人心,度費缗錢十萬,米三千斛,而郡有上供與經制羨數可得大半止,羨數可得大半止。
乞降三萬缗,發傍近屯兵二千人。
臣督役,不再閱月可成。
既得請,果以四十有四日告畢,樓橹屹立,而民不與知。
上聞,益知公可用代。
歸入對,所陳又合上指,乃有武昌之命。
入辭,上慰谕曰:卿真州之政不苟,鄂上遊重地,是以委卿。
卿便宜體此意。
到郡有事,第奏來,禦前當遣金字牌報卿。
公感奮,益盡力。
鄂為江湖間一都會,總領轉運及都統制三司鼎立,異時多縱肆,雖幕府僚屬,皆下視郡守。
公四剛介難犯,人固巳震畏其名。
及視事,衣冠瞻視甚偉,号令設施,皆當人心,由是莫不敬憚。
而軍中猶倔強自如,縱群卒入市視民。
及郡兵有長身中度程者,辄毆以往。
公捕至郡庭,呼吏作奏,軍吏羅拜請後不敢。
自是訖公去,無敢犯。
都統入朝,有營卒夜挾刃貸于富室,脅使不敢言。
公廉得之,馳入提舉軍事張平家。
平六以兄事公,呼家人置酒。
公曰:我來正欲飲,但當得劫富民者行軍法,乃快飲爾。
平惶恐,立捕治如公言。
妖人吳興居屬邑,有诏命捕公,求得善捕盜者唐青,厚資給之,且授以方略,遣行。
而方士皇甫坦挾禁奧勢,為私請,公弗聽,俄獲興以獻。
及公還朝,上首問獲興之狀,公謝曰:妖人在郡境,不即置法,至煩诏命,臣乃有罪。
然唐青實盡力,賞未償勞,敢昧死以為請。
蜀士以喪歸,遇名盜破舟殺人,又欲斲其棺。
公厚賞捕之,竟伏法。
由是江路清夷。
有誤觸舟者,柁師大言曰:今張公在此,汝尚敢爾耶?歲大疫,公為之營醫藥,以全否,為醫殿最,餓給之食,死子之??。
民家一牛死,貸錢三萬以買犢,治聲聞于行在。
及使江東,公言:部中旱,饒、南康尤甚,濟之當如救焚拯溺。
今當奏事,往返且兩月,請先馳至部,議所以赈恤者,又條上。
其事甚悉,上皆從其請,事略定,乃入對,且以間,上恻然曰:何以使吾民得食至麥孰耶?公又具以計劃對,上勞勉遣行。
會诏諸路諸郡陳事之不便于民者,公因言:歲饑民流,去年渡江而北者殆數百萬,至淮南,大無所得食,死者相枕藉。
今僅中孰,而郡縣不度民力,督常賦及私負甚厲。
加之造寨屋,教民兵,行和籴,創馬棚,鑄錢币,未見其利,巳不勝其擾。
願發德音,一切罷之。
此數事有主之者,施行方力,而公盡言乃如此。
武臣提點刑獄怙權侵官,公略不為屈。
職業所及,必力争,得直乃巳。
至甚不可者,又以互察法劾上之,其人懼,乃與池州守相附結排公。
賴上繁知公,谮不得行。
歲滿,請奉祠而歸。
初,待制治命,以遺恩官諸侄仲兄秘閣公祁辭不取,以子公之子,初不告也。
公聞,大固辭,而乞官。
孤侄孝嚴,寓家蕭山,收養孤嫠,與同甘苦,視所居之鄉如其宗黨。
進善人,誨責其有過者,俗為一變。
門當吳越大道,有病于旅,死于行,公以私财療治斂瘗之無遺力。
歲惡饑,民争歸公,公為設食,不可數計,然用度初不給,足,食或不肉也。
間無事時,出門尚羊扶一童立,裡巷老稚遙見,稽首祝之曰:願吾父壽百千歲,為窮民歸。
淳熙十六年八月七日,晨辟戶,有方外士二人來谒,公接之如平時。
将食,曰:吾今日病,不能同汝食。
家人請命醫,公不許,且麾使去。
家人行數步,回視之,奄然逝矣。
年八十有七。
子六人:孝伯孝、仲孝、叔孝、季孝、稚孝聞。
孫六人:守之、宜之、約之、及之、即之、能之。
李柄字子權,曆陽人。
知無為軍,政績有聲無門。
龔楫字濟道,兵部侍郎原之孫。
世丁以儒學顯,楫懦如不勝衣。
建炎初,聞金人陷郡縣,辄忿恚不食,念有以自見而不可得。
兀術據和州,以偏師萬人築堡新塘,遏絕濡須之路。
楫率家僮百餘人襲之,鄉裡從者三千餘人,獲千戶二,系累者數百人,辎重稱是。
縱遣所掠州民父母妻子,将歸于滁、和鎮撫司。
遇金兵大至,乃取道圩上。
金騎兵據其沖,不得前,衆多赴水死。
楫麾其衆曰:今日鬥死火,足為義士,自棄溝渎,無益也。
戰敗,為金人所獲,猶挺劍刺其一人,罵不絕口,金人脔割之。
年二十二。
蔣子春教授裡中。
金人初至新塘,見其挾書,又人物秀整,喜之,欲命以官。
子春怒罵,乃殺之。
陸有常,曆陽人。
建炎初知臨淄縣,抗敵而死。
事聞,贈官,蔭子。
光孝慧蘭禅師,和州人,自号碧落道人。
嘗以觸衣書七佛名,叢林稱為蘭布裈。
建炎末,金兵犯淮,執師見酋長。
長曰:聞我名否?師曰:我所聞者,惟大宋天子之名。
長恚,令左右以錘擊之,錘至,辄斷壞。
長驚異,延麾下敬事之。
經旬,師索薪自焚,無敢供者。
私拾薪成龛,怡然端坐,煙熖一起,流光四騰,火絕得五色舍利無數,悉縱所執僧尼千餘人。
何宗英,和州人。
紹興三十一年,以布衣上書,數萬言論虜必渝盟,宜先事為備,與其坐困一隅,不若進幸。
建康,以壯國勢,皆切中時弊,然竟避世不出,士論高之。
徐蒇字子禮,曆陽人。
乾道初知江陰軍。
以郡田污下。
溝渎久淤,請盡蠲夏秋之當輸者。
報可。
又江陰認辦臨安府和買油絹四千餘疋,民甚苦之,蒇極言地狹。
民貧,懇切祈免,卒如所請。
命下之日。
歡聲動阡陌。
陸同字彥和,曆陽人。
建炎間,父有常知臨淄縣,抗敵死節。
同以恩補官,調建康戶曹,不畏強禦,知望江縣。
先是,朝廷行營
積九遷至朝奉大夫,遂請老。
以子遇郊祀恩,積四封至朝議大夫。
公為人魁磊不凡,學問識其大者,臨事前見逆決,若燭照龜蔔,無秋毫疑滞。
他人極思慮不能可否者,公一言處之,常有餘裕。
初為編修官,公府吏緊容養,習為奸利,無所畏忌,視掾屬如無也。
公因事時白發其甚不可者,群吏縮栗,至相語以公白事為憂。
未幾,坐台評免歸。
孝宗皇帝受内禅,虜猶窺江、淮,上慨然思卻虜複中堂,共思卻虜複中原。
廟堂共謀拔擢人材,分任兩淮事,築城浚隍,什伍民兵,漕上江之粟以儲兵食。
乃自散地起公主管淮南轉般倉。
然初議乃欲槩付以淮西邊事,不獨治倉庾也。
會更用大臣所議,不果行,乃以公監匦院丞。
大府無深知公者,求試外,出守儀真。
得對,言:臣疏賤,曆州縣,頗孰民間事,今蒙恩使治郡,不敢不力。
惟淮南新被虜禍,民散徙未還,臣當體聖意,安輯撫摩,察其蠹弊,一皆上聞,惟陛下省察。
如臣不任職,固不敢逃罪。
前守員琦獻羨缗八萬,皆文具,實,不有一金。
公到郡,悉以實聞,訖得免輸。
俄诏兩淮郡守及部使者各上用錢券利害。
公力言:券用于西蜀全盛之地,故能流轉,然猶有弊。
今兩淮凋瘵如此,諸部賴以給用度者,不過酒稅,新為戰場,無複土産可以貿易,獨賴錢币而巳。
若用券,商賈且不行,何以為郡?時議者多妄揣時事,謀開邊隙,公密奏:虜盟固不足恃,然其主孱懦,懲故酋敗盟之失,方幸無事,其任事之臣又皆龊龊,日事琴弈,無遠略可知。
我若惑浮言遽動,不惟力有未給,又激彼使生事,朝廷且旰食矣。
上頗采用其說。
公因言:真為揚、楚之沖,當城此郡以固人心,度費缗錢十萬,米三千斛,而郡有上供與經制羨數可得大半止,羨數可得大半止。
乞降三萬缗,發傍近屯兵二千人。
臣督役,不再閱月可成。
既得請,果以四十有四日告畢,樓橹屹立,而民不與知。
上聞,益知公可用代。
歸入對,所陳又合上指,乃有武昌之命。
入辭,上慰谕曰:卿真州之政不苟,鄂上遊重地,是以委卿。
卿便宜體此意。
到郡有事,第奏來,禦前當遣金字牌報卿。
公感奮,益盡力。
鄂為江湖間一都會,總領轉運及都統制三司鼎立,異時多縱肆,雖幕府僚屬,皆下視郡守。
公四剛介難犯,人固巳震畏其名。
及視事,衣冠瞻視甚偉,号令設施,皆當人心,由是莫不敬憚。
而軍中猶倔強自如,縱群卒入市視民。
及郡兵有長身中度程者,辄毆以往。
公捕至郡庭,呼吏作奏,軍吏羅拜請後不敢。
自是訖公去,無敢犯。
都統入朝,有營卒夜挾刃貸于富室,脅使不敢言。
公廉得之,馳入提舉軍事張平家。
平六以兄事公,呼家人置酒。
公曰:我來正欲飲,但當得劫富民者行軍法,乃快飲爾。
平惶恐,立捕治如公言。
妖人吳興居屬邑,有诏命捕公,求得善捕盜者唐青,厚資給之,且授以方略,遣行。
而方士皇甫坦挾禁奧勢,為私請,公弗聽,俄獲興以獻。
及公還朝,上首問獲興之狀,公謝曰:妖人在郡境,不即置法,至煩诏命,臣乃有罪。
然唐青實盡力,賞未償勞,敢昧死以為請。
蜀士以喪歸,遇名盜破舟殺人,又欲斲其棺。
公厚賞捕之,竟伏法。
由是江路清夷。
有誤觸舟者,柁師大言曰:今張公在此,汝尚敢爾耶?歲大疫,公為之營醫藥,以全否,為醫殿最,餓給之食,死子之??。
民家一牛死,貸錢三萬以買犢,治聲聞于行在。
及使江東,公言:部中旱,饒、南康尤甚,濟之當如救焚拯溺。
今當奏事,往返且兩月,請先馳至部,議所以赈恤者,又條上。
其事甚悉,上皆從其請,事略定,乃入對,且以間,上恻然曰:何以使吾民得食至麥孰耶?公又具以計劃對,上勞勉遣行。
會诏諸路諸郡陳事之不便于民者,公因言:歲饑民流,去年渡江而北者殆數百萬,至淮南,大無所得食,死者相枕藉。
今僅中孰,而郡縣不度民力,督常賦及私負甚厲。
加之造寨屋,教民兵,行和籴,創馬棚,鑄錢币,未見其利,巳不勝其擾。
願發德音,一切罷之。
此數事有主之者,施行方力,而公盡言乃如此。
武臣提點刑獄怙權侵官,公略不為屈。
職業所及,必力争,得直乃巳。
至甚不可者,又以互察法劾上之,其人懼,乃與池州守相附結排公。
賴上繁知公,谮不得行。
歲滿,請奉祠而歸。
初,待制治命,以遺恩官諸侄仲兄秘閣公祁辭不取,以子公之子,初不告也。
公聞,大固辭,而乞官。
孤侄孝嚴,寓家蕭山,收養孤嫠,與同甘苦,視所居之鄉如其宗黨。
進善人,誨責其有過者,俗為一變。
門當吳越大道,有病于旅,死于行,公以私财療治斂瘗之無遺力。
歲惡饑,民争歸公,公為設食,不可數計,然用度初不給,足,食或不肉也。
間無事時,出門尚羊扶一童立,裡巷老稚遙見,稽首祝之曰:願吾父壽百千歲,為窮民歸。
淳熙十六年八月七日,晨辟戶,有方外士二人來谒,公接之如平時。
将食,曰:吾今日病,不能同汝食。
家人請命醫,公不許,且麾使去。
家人行數步,回視之,奄然逝矣。
年八十有七。
子六人:孝伯孝、仲孝、叔孝、季孝、稚孝聞。
孫六人:守之、宜之、約之、及之、即之、能之。
李柄字子權,曆陽人。
知無為軍,政績有聲無門。
龔楫字濟道,兵部侍郎原之孫。
世丁以儒學顯,楫懦如不勝衣。
建炎初,聞金人陷郡縣,辄忿恚不食,念有以自見而不可得。
兀術據和州,以偏師萬人築堡新塘,遏絕濡須之路。
楫率家僮百餘人襲之,鄉裡從者三千餘人,獲千戶二,系累者數百人,辎重稱是。
縱遣所掠州民父母妻子,将歸于滁、和鎮撫司。
遇金兵大至,乃取道圩上。
金騎兵據其沖,不得前,衆多赴水死。
楫麾其衆曰:今日鬥死火,足為義士,自棄溝渎,無益也。
戰敗,為金人所獲,猶挺劍刺其一人,罵不絕口,金人脔割之。
年二十二。
蔣子春教授裡中。
金人初至新塘,見其挾書,又人物秀整,喜之,欲命以官。
子春怒罵,乃殺之。
陸有常,曆陽人。
建炎初知臨淄縣,抗敵而死。
事聞,贈官,蔭子。
光孝慧蘭禅師,和州人,自号碧落道人。
嘗以觸衣書七佛名,叢林稱為蘭布裈。
建炎末,金兵犯淮,執師見酋長。
長曰:聞我名否?師曰:我所聞者,惟大宋天子之名。
長恚,令左右以錘擊之,錘至,辄斷壞。
長驚異,延麾下敬事之。
經旬,師索薪自焚,無敢供者。
私拾薪成龛,怡然端坐,煙熖一起,流光四騰,火絕得五色舍利無數,悉縱所執僧尼千餘人。
何宗英,和州人。
紹興三十一年,以布衣上書,數萬言論虜必渝盟,宜先事為備,與其坐困一隅,不若進幸。
建康,以壯國勢,皆切中時弊,然竟避世不出,士論高之。
徐蒇字子禮,曆陽人。
乾道初知江陰軍。
以郡田污下。
溝渎久淤,請盡蠲夏秋之當輸者。
報可。
又江陰認辦臨安府和買油絹四千餘疋,民甚苦之,蒇極言地狹。
民貧,懇切祈免,卒如所請。
命下之日。
歡聲動阡陌。
陸同字彥和,曆陽人。
建炎間,父有常知臨淄縣,抗敵死節。
同以恩補官,調建康戶曹,不畏強禦,知望江縣。
先是,朝廷行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