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陽典錄卷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屢敗遁去,使大不遣。
遷秘書少監。
矼在職七閱月,論事凡百二十餘章。
尋乞補外,除直龍圖閣、知泉州。
以親老辭知建州。
尋召還,丐祠,不允。
除權吏部侍郎。
八年,金使入境,命矼充館伴使。
矼言:頃任禦史,嘗論和議之非,今難以專對。
秦桧召矼至都堂,問其所以不主和之意。
矼具陳敵情難保,桧谕之曰:公以智料敵,桧以誠待敵。
矼曰:相公固以誠待敵,第恐敵人不以誠待相公。
百桧不能屈,乃改命吳表臣。
诏金使入境,欲屈己就和,令侍從、台谏條奏來上。
矼言:臣□不孰敵情,不知使人所需者何禮,陛下所以屈己者何事?賊豫為金人所立,為之北面,陛下承祖宗基業,天命所歸,何藉于金國乎?傳聞奉使之歸,謂金人悉從我所欲,必無難行之禮,以重困我,陛下何過自取侮乎?如或不可從之事,傥輕許之,他時反為所制,号令廢置,将出其手,一有不從,便生兵隙。
予奪在彼,失信在我,非計之得也。
雖使還我空地,如之何而可保?雖欲寝兵,如之何而可寝?雖欲息民,如之何而可息,非計之得也。
陛下既欲為親少屈,更願審思天下治亂之機,酌之群情,擇其經久可行者行之,其不可從者,以國人之意拒之,庶無後悔。
所謂國人者,不過萬民、三軍爾。
搢紳與萬民一體,大将與三軍一體。
今陛下詢于搢紳,民情大可見矣。
欲望速召大将,各帶近上統制官數人同來,詳加訪問,以塞他日意外之憂。
大将以為不可,則其氣益堅,何憂此敵?未幾,丁父憂,免喪,除集英殿修撰、知宣州,不就,改提舉太平興國宮。
自是奉祠凡四任,丁内艱以卒。
張邵,字才彥,烏江人。
登宣和三年上舍第。
建炎元年,為衢州司刑曹事,會诏求直言,邵上疏曰:有中原之形勢,有東南之形勢。
今縱未能遽争中原,宜進都金陵,因江、淮、蜀、漢、閩、廣之資,以圖恢複,不應退自削弱。
三年,金人南侵,诏求可至軍前者,邵慨然請行,轉五官直龍圖閣,假禮部尚書充通問使,武臣楊憲副之,即日就道。
至濰州,接伴使置酒張樂,邵曰:二帝北遷,邵為臣子所不忍聽。
請止樂,至于三四,聞者泣下。
翌日,見左監軍,撻攬,命邵拜,邵曰:監軍與邵為南北朝從臣,無相拜禮。
且以書抵之曰:兵不在強弱,在曲直。
宣和以來,我非無兵也,帥臣初開邊隙,謀臣複啟兵端,是以大國能勝之。
厥後僞楚僭立,群盜蠭起,曾幾何時,電埽無餘,是天意人心未厭宋德也。
今大國複裂地以封劉豫,窮兵不巳,曲有在矣。
撻攬怒,取國書去,執邵送密州,囚于祚山砦。
明年,又送邵于劉豫,使用之。
邵見劉豫,長揖而巳,又呼為殿院,責以君臣大義,詞氣俱厲。
豫怒,械置于獄,楊憲遂降。
豫知邵不屈,久之,複送于金,拘之燕山僧寺,從者皆莫知所之。
後又作書為金言劉豫挾大國之勢,日夜南侵,不勝則首鼠兩端,勝則如養鷹,飽則飏去,終非大國之利守。
者密以告金,取其書去,益北徙之會甯府,距燕三千裡,金嘗大赦,許宋使者自便還鄉,人人多占籍淮北,冀幸稍南,惟邵與洪皓、朱弁言家在江南十三年,和議成。
及皓、弁南歸,八月入見,奏:前後使者如陳過庭、司馬樸、滕茂實、崔縱、魏行可,皆殁異域,未褒贈者,乞蚤頒恤典。
邵并攜崔縱柩歸其家。
升秘閣修撰,主管佑神觀。
左司谏詹大方論其奉使無成,改台州崇道觀,移書時相,勸其迎請欽宗與諸王後妃。
十九年,以敷文閣待制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知池州,再奉祠,卒,年六十一,累贈少師。
邵負氣,遇事慷慨,常以功名自許。
出使囚徙,屢瀕于死。
其在會甯,金人多從之學。
喜誦佛書,雖異域不廢。
初使金時,遇秦桧于濰州,及歸,上書言桧忠節,議者以是少之。
後弟祁下大理獄,将株連邵,會桧死,得免。
有文集十卷。
子孝覽、孝曾、孝忠、孝曾後大以出使殁于金,金人知為邵子,尚憐之。
曆陽張邵才彥,乃總得居士。
祁,晉彥之兄也。
建炎三年,自承奉郎上書賜對,假大宗伯,奉使撻攬軍前,拘留幽、燕者凡十五年。
及和議成,紹興十三年興镴卷十三,始與洪皓、朱弁俱還。
後為敷文閣待制,奉祠累年。
乙亥更化,得知池陽,卒。
初,總得為小官時,嘗為常子正同胡明仲寅論薦,其後子正死,明仲斥久矣。
紹興二十四年,總得之子安國,由鄉薦得對集英考官,置第七,秦埙為冠。
埙試浙漕、南宮,皆第一。
先胪傳,一夕進禦。
安國卷紙既厚,筆墨複精妙,上覽之喜甚,擢為首選,實以抑秦,秦不能堪,??曰胡寅。
雖遠斥,力猶能使故人子為狀元耶?巳而廷唱,上又稱其詩。
安國詣謝,秦問:學何書?曰:顔書。
又曰:上愛狀元詩,常觀誰詩?曰:杜詩。
秦色莊,笑曰:好底盡為君占卻。
先是,太母歸自北方,将發,得與天族别。
淵聖偃卧車前,泣曰:卒語丞相,歸我,處我一郡足矣。
才彥時大聞之,痛憤,至是服中遺相書,謂彼雖欲留淵聖以堅和好,然所貪者金帛,實不難于還,宜亟遣使。
因大忤之,悔巳莫及,更為好詞,上疏,頌其靖康乞立趙氏,冀贖失言之罪。
上方袖奏和戎之功,才彥遂自秘撰獵進敷文待制。
秦愈疑之。
才彥居四明,杜門絕交不出,懼禍,乃為佯狂。
初出使未還,妻孥卒于家巳累年,至是妄言吾妻死非命,其指總得為詞,蓋是時實由巳病,言或出于狂易,抑知安國得罪,冀以自免,語轉上聞,于是逮總得赴大理獄,鞫殺嫂事,囚系甚苦。
其年十月,秦死,逼歲,安國叫阍,中批令刑部尚書韓仲道特入棘寺,始得釋去。
方被逮時,道無錫,夢大土,告以無恐,蓋預知秦亡,然因是總得失病狂惑。
安國更入部,有德愛,以當暑,送虞雍公飲蕪湖舟中,中暑卒,年才三十餘。
士論恪之。
張孝曾之父少師與洪忠宣久陷金國,其後獲歸,而終身為秦桧之所抑。
近世陳容公儲跋其墓碑雲:流離區脫,視死如饴,君子有性焉,不謂命也。
絕漠來歸,忠不見錄,君子有命焉,不謂性也。
暨桧殒金亡,忠宣、少師二公如生,故曰:知性與命,則知天矣。
張祁字晉彥,曆陽人,以兄邵使敵恩補官。
祁負氣尚義,工詩文,趙鼎、張浚皆器遇之。
與胡寅交最善。
時秦桧繁憾寅,并疑祁。
會其子孝祥舉進士第一,誣祁以罪付大理,桧死,獲免。
累遷直秘閣,為淮南轉運通判。
諜知敵亮謀叛盟,祁屢以聞于朝,且峙粟閱兵,為備甚密。
言者以張皇生事論罷之。
明年,敵果大入寇。
祁以孝祥仕寖顯,不複幹進,蔔居蕪湖升仙橋西,築堂曰歸去來,置園近郊,種莳花竹,歲時出遊,裡中稚耋揖拜于道。
江氏别墅鄰于祁,即詩為券,舉以遜焉。
祁為人謙恕,居官廉靜有守,喜吟詩,清麗和雅,有劉白風格,雜以選體。
晚嗜禅學,号總得翁,以壽終。
有文集若幹卷。
子孝祥、孝章。
張郯字知彥,和州烏江人。
少用兄待制邵出使恩,授右迪功郎,調開化尉兼主簿,曆平江府西比較務,監南嶽廟,平江府錄事參軍、全椒令,複監南嶽廟,監行在激賞酒庫所糯米場,樞密院編修官,通判建康府,主管台州崇道觀,主管淮西轉般倉,監登聞檢院,太府寺丞、知真州、鄂州,提舉江南東
遷秘書少監。
矼在職七閱月,論事凡百二十餘章。
尋乞補外,除直龍圖閣、知泉州。
以親老辭知建州。
尋召還,丐祠,不允。
除權吏部侍郎。
八年,金使入境,命矼充館伴使。
矼言:頃任禦史,嘗論和議之非,今難以專對。
秦桧召矼至都堂,問其所以不主和之意。
矼具陳敵情難保,桧谕之曰:公以智料敵,桧以誠待敵。
矼曰:相公固以誠待敵,第恐敵人不以誠待相公。
百桧不能屈,乃改命吳表臣。
诏金使入境,欲屈己就和,令侍從、台谏條奏來上。
矼言:臣□不孰敵情,不知使人所需者何禮,陛下所以屈己者何事?賊豫為金人所立,為之北面,陛下承祖宗基業,天命所歸,何藉于金國乎?傳聞奉使之歸,謂金人悉從我所欲,必無難行之禮,以重困我,陛下何過自取侮乎?如或不可從之事,傥輕許之,他時反為所制,号令廢置,将出其手,一有不從,便生兵隙。
予奪在彼,失信在我,非計之得也。
雖使還我空地,如之何而可保?雖欲寝兵,如之何而可寝?雖欲息民,如之何而可息,非計之得也。
陛下既欲為親少屈,更願審思天下治亂之機,酌之群情,擇其經久可行者行之,其不可從者,以國人之意拒之,庶無後悔。
所謂國人者,不過萬民、三軍爾。
搢紳與萬民一體,大将與三軍一體。
今陛下詢于搢紳,民情大可見矣。
欲望速召大将,各帶近上統制官數人同來,詳加訪問,以塞他日意外之憂。
大将以為不可,則其氣益堅,何憂此敵?未幾,丁父憂,免喪,除集英殿修撰、知宣州,不就,改提舉太平興國宮。
自是奉祠凡四任,丁内艱以卒。
張邵,字才彥,烏江人。
登宣和三年上舍第。
建炎元年,為衢州司刑曹事,會诏求直言,邵上疏曰:有中原之形勢,有東南之形勢。
今縱未能遽争中原,宜進都金陵,因江、淮、蜀、漢、閩、廣之資,以圖恢複,不應退自削弱。
三年,金人南侵,诏求可至軍前者,邵慨然請行,轉五官直龍圖閣,假禮部尚書充通問使,武臣楊憲副之,即日就道。
至濰州,接伴使置酒張樂,邵曰:二帝北遷,邵為臣子所不忍聽。
請止樂,至于三四,聞者泣下。
翌日,見左監軍,撻攬,命邵拜,邵曰:監軍與邵為南北朝從臣,無相拜禮。
且以書抵之曰:兵不在強弱,在曲直。
宣和以來,我非無兵也,帥臣初開邊隙,謀臣複啟兵端,是以大國能勝之。
厥後僞楚僭立,群盜蠭起,曾幾何時,電埽無餘,是天意人心未厭宋德也。
今大國複裂地以封劉豫,窮兵不巳,曲有在矣。
撻攬怒,取國書去,執邵送密州,囚于祚山砦。
明年,又送邵于劉豫,使用之。
邵見劉豫,長揖而巳,又呼為殿院,責以君臣大義,詞氣俱厲。
豫怒,械置于獄,楊憲遂降。
豫知邵不屈,久之,複送于金,拘之燕山僧寺,從者皆莫知所之。
後又作書為金言劉豫挾大國之勢,日夜南侵,不勝則首鼠兩端,勝則如養鷹,飽則飏去,終非大國之利守。
者密以告金,取其書去,益北徙之會甯府,距燕三千裡,金嘗大赦,許宋使者自便還鄉,人人多占籍淮北,冀幸稍南,惟邵與洪皓、朱弁言家在江南十三年,和議成。
及皓、弁南歸,八月入見,奏:前後使者如陳過庭、司馬樸、滕茂實、崔縱、魏行可,皆殁異域,未褒贈者,乞蚤頒恤典。
邵并攜崔縱柩歸其家。
升秘閣修撰,主管佑神觀。
左司谏詹大方論其奉使無成,改台州崇道觀,移書時相,勸其迎請欽宗與諸王後妃。
十九年,以敷文閣待制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知池州,再奉祠,卒,年六十一,累贈少師。
邵負氣,遇事慷慨,常以功名自許。
出使囚徙,屢瀕于死。
其在會甯,金人多從之學。
喜誦佛書,雖異域不廢。
初使金時,遇秦桧于濰州,及歸,上書言桧忠節,議者以是少之。
後弟祁下大理獄,将株連邵,會桧死,得免。
有文集十卷。
子孝覽、孝曾、孝忠、孝曾後大以出使殁于金,金人知為邵子,尚憐之。
曆陽張邵才彥,乃總得居士。
祁,晉彥之兄也。
建炎三年,自承奉郎上書賜對,假大宗伯,奉使撻攬軍前,拘留幽、燕者凡十五年。
及和議成,紹興十三年興镴卷十三,始與洪皓、朱弁俱還。
後為敷文閣待制,奉祠累年。
乙亥更化,得知池陽,卒。
初,總得為小官時,嘗為常子正同胡明仲寅論薦,其後子正死,明仲斥久矣。
紹興二十四年,總得之子安國,由鄉薦得對集英考官,置第七,秦埙為冠。
埙試浙漕、南宮,皆第一。
先胪傳,一夕進禦。
安國卷紙既厚,筆墨複精妙,上覽之喜甚,擢為首選,實以抑秦,秦不能堪,??曰胡寅。
雖遠斥,力猶能使故人子為狀元耶?巳而廷唱,上又稱其詩。
安國詣謝,秦問:學何書?曰:顔書。
又曰:上愛狀元詩,常觀誰詩?曰:杜詩。
秦色莊,笑曰:好底盡為君占卻。
先是,太母歸自北方,将發,得與天族别。
淵聖偃卧車前,泣曰:卒語丞相,歸我,處我一郡足矣。
才彥時大聞之,痛憤,至是服中遺相書,謂彼雖欲留淵聖以堅和好,然所貪者金帛,實不難于還,宜亟遣使。
因大忤之,悔巳莫及,更為好詞,上疏,頌其靖康乞立趙氏,冀贖失言之罪。
上方袖奏和戎之功,才彥遂自秘撰獵進敷文待制。
秦愈疑之。
才彥居四明,杜門絕交不出,懼禍,乃為佯狂。
初出使未還,妻孥卒于家巳累年,至是妄言吾妻死非命,其指總得為詞,蓋是時實由巳病,言或出于狂易,抑知安國得罪,冀以自免,語轉上聞,于是逮總得赴大理獄,鞫殺嫂事,囚系甚苦。
其年十月,秦死,逼歲,安國叫阍,中批令刑部尚書韓仲道特入棘寺,始得釋去。
方被逮時,道無錫,夢大土,告以無恐,蓋預知秦亡,然因是總得失病狂惑。
安國更入部,有德愛,以當暑,送虞雍公飲蕪湖舟中,中暑卒,年才三十餘。
士論恪之。
張孝曾之父少師與洪忠宣久陷金國,其後獲歸,而終身為秦桧之所抑。
近世陳容公儲跋其墓碑雲:流離區脫,視死如饴,君子有性焉,不謂命也。
絕漠來歸,忠不見錄,君子有命焉,不謂性也。
暨桧殒金亡,忠宣、少師二公如生,故曰:知性與命,則知天矣。
張祁字晉彥,曆陽人,以兄邵使敵恩補官。
祁負氣尚義,工詩文,趙鼎、張浚皆器遇之。
與胡寅交最善。
時秦桧繁憾寅,并疑祁。
會其子孝祥舉進士第一,誣祁以罪付大理,桧死,獲免。
累遷直秘閣,為淮南轉運通判。
諜知敵亮謀叛盟,祁屢以聞于朝,且峙粟閱兵,為備甚密。
言者以張皇生事論罷之。
明年,敵果大入寇。
祁以孝祥仕寖顯,不複幹進,蔔居蕪湖升仙橋西,築堂曰歸去來,置園近郊,種莳花竹,歲時出遊,裡中稚耋揖拜于道。
江氏别墅鄰于祁,即詩為券,舉以遜焉。
祁為人謙恕,居官廉靜有守,喜吟詩,清麗和雅,有劉白風格,雜以選體。
晚嗜禅學,号總得翁,以壽終。
有文集若幹卷。
子孝祥、孝章。
張郯字知彥,和州烏江人。
少用兄待制邵出使恩,授右迪功郎,調開化尉兼主簿,曆平江府西比較務,監南嶽廟,平江府錄事參軍、全椒令,複監南嶽廟,監行在激賞酒庫所糯米場,樞密院編修官,通判建康府,主管台州崇道觀,主管淮西轉般倉,監登聞檢院,太府寺丞、知真州、鄂州,提舉江南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