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陽典錄卷十四

關燈
田,民未複業者籍之,募民耕,聚為官莊,歲輸谷萬斛。

    後民既複業,猶俾于賦外并輸,名曰附種營田。

    民多逃徙,同請于部使者蠲之,不從,欲投劾而歸。

    會參政王之望銜命宣谕,條上其事,悉除之。

    改秩知廬江縣,中外交薦。

    孝宗喜其能記憶中原事,書名禦屏,除知房州。

    參政李彥穎薦其才,除京西轉運判官,首罷襄陽薪蒸之禁,平反鹿門山獄。

    未幾請祠。

    子世良任廣東提刑,以同老,力求祠侍親,父子俱乘使者車,徜徉裡中,時人榮之。

     陸世良字君晉,同子。

    知德安府。

    陛辭,言時事者三,孝宗首肯嘉納。

    複問銅錢透漏及沿邊守禦要害,世良随問,奏對詳敏。

    既至,條上五事,上施行者三。

    宰相周必大薦之,除廣東提刑。

    未幾,請祠歸。

    自号居塵居十藏書萬卷。

     張孝祥字安國,曆陽烏江人。

    讀書一過目不忘,下筆頃刻數千言。

    年十六,領鄉書,再舉冠裡字。

    紹興二十四年,廷試第一。

    時策問師友淵源,秦埙與曹冠皆力攻程氏專門之學,孝祥獨不攻。

    考官巳定,埙冠多士,孝祥次之,曹冠又次之。

    高宗讀埙策,皆秦桧語,于是擢孝祥第一,而埙第三。

    授承事郎、簽書鎮東軍節度判官,谕宰相曰:張孝祥詞翰俱美。

    先是,上之抑埙而擢孝祥也,秦桧巳怒,既知孝祥乃祁之子。

    祁與胡寅厚,桧密憾寅,且唱第後,曹泳揖孝祥于殿廷以請婚。

    為言,孝祥不答,泳憾之,于是諷言者誣祁有反謀,系诏獄。

    會桧死,上郊祀之二日,魏良臣密奏散獄釋罪,遂以孝祥為秘書省正字。

    故事,殿試第一人次舉始召,孝祥第甫一年得召,由此初對,首言乞總攬權綱,以盡更化之美。

    又言:官吏忤故相意,并緣文緻,有司觀望鍛煉而成罪,乞令有司即改正。

    又言:王安石作日錄,一時政事,美則歸己,故相信任之專,非特安石,臣懼其作時政記,夾如安石專用巳意。

    乞取己修日曆,詳審是正,黜私說,以垂無窮。

    從之。

    遷校書郎。

    芝生太廟,孝祥獻文曰:原芝以大本未立為言,且言芝在仁宗、英宗之室,天意可見,乞蚤定大計。

    遷尚書禮部員外郎,尋為起居舍人,權中書舍人。

    初,孝祥登第,出湯思退之門。

    思□□相,擢孝祥甚峻,而思退盤不喜汪澈。

    孝祥與澈同為館職,澈老成重厚,而孝祥年少氣銳,往往陵拂之。

    至是,澈為禦史中丞,首劾孝祥奸不在盧杞下,孝祥遂罷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

    于是湯思退之客稍稍破逐。

    尋除知撫州。

    年未三十,莅事精确,老于州縣者所不及。

    孝宗即位,複集英殿修撰、知平江府。

    事繁劇,孝祥剖決,庭無滞訟。

    屬邑大姓并海囊橐為奸利,孝祥捕治,籍其家,得谷粟數萬。

    明年,吳中大饑,迄賴以濟。

    張浚自蜀還朝,薦孝祥,召赴行在。

    孝祥既盤為湯思退所知,及受浚薦,思退不悅。

    孝祥入對,乃陳:二相當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複之志。

    且靖康以來,惟和、戰兩言,覺無窮禍,要先立自治之策以應之。

    複言:用才之路太狹,乞博采度外之士,以備緩急之用。

    上嘉之。

    除中書舍人,尋除直學士院兼都督府參贊軍事。

    俄兼領建康留守。

    言者改除敷文閣待制,留守如舊。

    會金再犯遍,孝祥陳金之勢不過欲要盟。

    宣撫使劾孝祥,落職罷,複集賢殿修撰、知靜江府、廣南西路經營安撫使,治有?績,複以言者罷。

    俄起知潭州。

    為政簡易,時以威濟之,湖南遂以無事。

    複待制,徙知荊南湖北路安撫使。

    築寸金隄,自是荊州無水患。

    置萬盈倉以儲諸漕之運。

    請祠,以疾卒。

    孝宗憎之有用才未盡之歎,進顯谟閣直學士緻仕,年三十八。

    孝祥俊逸,文章過人,尤工翰墨,嘗親書奏劄,高宗見之曰:必将名世。

    但渡江初,大議惟和戰。

    張浚主複雠。

    湯思退,祖秦桧之說,力主和。

    孝祥出入二人之門,而兩持其說,議者憎之。

     張孝伯,孝祥從弟也。

    登隆興元年進士第。

    淳熙九年,知江甯縣事。

    莅政即訪求民瘼,奏停年租額外征辦。

    大水,民饑,請恤建康之被水者,始立養濟院,以薦董其事。

    累官參知政事,五閱月而罷。

    時韓佹胄當國,孝伯勸弛僞學禁,始複趙汝愚官,一時貶斥者得還故職。

    子即之。

     高祚,字子長,曆陽人,故吏部侍郎衡之子。

    侍郎薨時,子長尚幼。

    凡子長學行卓然,能自桀立,不墜其家風,太夫人實教之。

    太夫人年高,樂荊州之風土,子長因家焉。

    子長仕宦,不敢複遠荊州,以去,于武昌者六年,于荊州者二年,于沅州者二年。

    自沅州罷歸,請于朝,願奉祠祿以養,閉門不複出。

    有屋數十楹,鑿池植花。

    竹子長夫婦日奉太夫人,攜子若孫遊焉,内外千指,愛敬雍穆,大夫士慕之者,紀于歌詩。

    凡稱事親,皆于子長乎取法。

    又二年,太夫人以疾不起。

    子長嘔血骨立,親負土築墳。

    缽之日,有鶴飛鳴其上,訖事乃去。

    子長每言及太夫人,涕泣辄随之。

     龔敦頤,和州布衣,元祐黨人原之孫也,号稱博洽。

    阜陵朝,嘗進元符、元祐本末、黨籍列傳等書數百卷,上嘉歎,俾階官簿。

    淳熙末,洪景盧領史院,奏官之,後避光宗名,改頤正。

    慶元間為太社令,續司馬文正公稽古錄,又循至著廷修史,纂進甯皇登位事,朝廷以其有史學。

    嘉泰元年七月賜出身,除實錄院檢讨官,蓋付以史事,未幾卒。

     張即之字溫夫,參知政事孝伯之子。

    以父恩授承務郎,铨中兩浙轉運司進士舉,曆監平江府糧料院,丁父憂,服除,監臨安府樓店務。

    丁母憂,服除,監臨安府龍山稅、甯國府城下酒曲務,簽書荊門軍判官廳公事、烏程丞,特差簽書江陰軍判官廳公事,提領戶部犒賞酒庫所幹辦公事,添差兩浙轉運司主管文字,行在檢點贍軍激賞酒庫所主管文字,監尚書六部門、淮南東路提舉常平司主管文字,添差通判揚州,改鎮江,又改嘉興。

    将作監簿、軍器監丞、司農寺丞,知嘉興。

    未赴,以言者罷,丐祠主管雲台觀。

    引年告老,特授直秘閣緻仕。

    寶祐四年,制置使餘晦入蜀,以讒劾阆州守王惟忠,于是削惟忠五官,沒入其資,下诏獄,鍛煉誣伏,坐棄市。

    惟忠臨刑,謂其友陳大方曰:吾死當上訴于天。

    七揮刃不殊,血逆流。

    即之雖閑居,移書。

    言于淮東制置使賈似道,恤其遺孤,又使從孫士蒨娶惟忠孤女。

    未幾,似道入相,中書舍人常挺大以為言。

    景定元年,給還首領,以禮改??。

    複金壇田,多即之倡義雲。

    即之以能書聞天下,金人尤寶其翰墨。

     趙時賞字宗白,和州宗室也。

    鹹淳元年擢進士第,累官知宣州旌德縣。

    德祐元年,北軍至境,時賞擁民兵捍戰有功,升直寶章閣、軍器太監,從二王入閩中。

    益王即位,擢知邵武軍。

    未幾,言者以棄城論罷之。

    文天祥開都督府于南劍,奏辟參議軍事、江西招讨副使,與宗室孟溁提兵趣贛州,取道石城,複甯都縣。

    數以偏師當一面,戰比有勝。

    時賞風神明俊,議論慷慨,有策謀,尤為天祥所知。

    及空坑之役,兵敗無吳溪,為追兵所執,不屈死之。

    時賞在軍中時,見同列盛辎重,飾姬侍,歎曰:軍行如春遊,其能濟乎?及被執,見系累,他僚屬至者,時賞辄麾去雲:小小簽廳官,爾執此何為?由是得脫者衆。

     張茂之字宗榮,含山人。

    累官淮南轉運使,以寬厚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