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陽典錄卷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蚊蚋,人多異焉。
年逾九十,強壯如五十者。
每朝十者會,辄先衆到公門。
力于仁義,行己過人甚遠。
兄靈慶常病,寄于謙。
謙出行還問起居,靈慶曰:向飲涼隸不調,即時猶渴。
謙退遣其妻。
有彭城劉融者,行乞,疾笃無所歸。
友人舉送謙舍,謙開廳事以待之。
及融列,以禮殡缽之,衆鹹服其行義。
十五年,卒官,時年九十二。
诏赙錢三萬,布五十疋。
高祖為舉哀,甚悼憎之。
唐 高子貢,曆陽人,以博學聞,善太史書,與朱敬則善擢。
明經,曆秘書省正字、宏文館直學士,不得志,因棄官去。
徐敬業起兵,弟敬猷統兵五千逼和州,子貢率鄉人數百拒之,引去。
以功擢朝散大夫,為成均助教。
東莞公融嘗為和州刺史,從子貢受業。
及融謀舉兵,令黃公??見子貢,推為謀主,書疏往返,恩結諸王内應,謀洩,坐列。
張籍,字文昌,和州烏江人。
第進士,為太常寺太祝,久次遷秘書郎。
韓愈薦為國子博士,曆水部員外郎、主客郎中。
當時有名士皆與遊,而愈賢重之。
籍性狷直,直,嘗責愈喜博簺,及為駁雜之說,論議好勝人。
其排釋老,不能著書,若孟轲、揚雄以垂世者。
籍為詩長于樂府,多警句,仕終國子司業。
何蕃,和州人。
事父母孝,學太學,歲一歸,父母不許,閑二歲乃歸,複不許。
凡五歲,慨然以親且老,不自安,揖諸生去,乃共閉蕃空舍中。
衆共狀蕃義行,白陽城,請留,會城罷,大止。
初,朱泚反,諸生将從亂,蕃正色叱不聽。
故六館之士無受污者。
蕃居太學二十年,有以喪無歸者,皆身為治喪。
太學生何蕃入太學者廿餘年矣,歲舉進士,學成行尊,自太學諸生推頌,不敢與蕃齒,相與言于助教、博士,助教、博士以狀申于司業祭酒,司業、祭酒撰次蕃之群行焯焯者數十餘事,以升之于禮部,而以聞于天子。
京師諸生以薦蕃名文說者,不可選紀。
公卿大夫知蕃者,比肩立莫為禮部,為禮部。
者,率蕃所。
不合者,以是無成功。
蕃,淮南人,父母具。
人全初入太學,歲率一全,初入太學,歲率一歸,父母止之。
其後間一二歲乃一歸,又止之,不歸者五歲矣。
蕃純孝人也,闵親之老,不自克。
一日,揖諸生歸養于和州,諸生不能止之,閉蕃空舍中。
于是太學六館之士百餘人,又以蕃之義行,言于司業陽先生城,請谕留蕃。
于是太學阙祭酒,會陽先生出道州,不果留。
歐陽詹生曰:蕃,仁勇人也。
或者曰:蕃居太學,諸生不為非義,?列者之無歸,哀其孤而字焉,惠之大小,必以力複,斯其所謂仁欤!蕃之力不任其體,其貌不任其心,吾不知其勇也。
歐陽詹生曰:朱泚之亂,太學諸生舉将從之,來請起蕃,蕃正色叱之, 六館之士不從亂,茲非其勇欤?憎乎蕃之居下,其可以施于人者不流也。
譬之水,其為澤不為川乎?川者高,澤者卑,高者流,卑者止。
是故蕃之仁義,充諸心,行諸太學,積者多,施者不遐也。
天将雨,水氣上,無擇于川澤澗溪之高下。
然則遷之道,其大有施乎?抑有待于彼者欤?故凡貧賤之士,必有待,然後能有所立,獨何蕃欤?吾是以言之,勿子使其無傳焉。
南唐 潘扆者,大理評事潘鵬之子也。
居于和州,樵采雞籠山,以供養其親。
嘗過江至金陵,泊舟秦淮口,有一老父求同載過江。
扆敬其老,許之。
時大雪,扆市酒與同飲。
及江中流,酒已盡,扆甚恨其少,不得醉。
老父曰:吾來有酒。
乃解巾于髻中取一小葫蘆子傾之,極飲不竭。
扆驚,益敬之。
及至岸,謂扆曰:子事親孝,複有道氣,可教也。
乃授以道術。
扆自是所為詭異,世号之為潘。
仙人能掬水銀于手中,按之即成銀。
嘗八人家,見池沼中有落葉甚多,謂主人曰:此可以為戲。
令以物漉取之,置之于地,随葉大小,皆為負矣。
更棄于水,葉複如故。
有蒯亮者,嘗至所親家,同坐者數人,見扆過于門,主人召之,乃至,因謂扆曰:請先生出一術以娛賓。
扆曰:可。
顧見門前有鐵砧,謂主人曰:得此鐵砧,可以為戲。
因就假之。
既至,扆乃出一小刀子,細細切之,至盡。
坐客驚愕。
既而曰:假人物不可壞之也。
乃合聚之,砧複如故。
又于袖中出一幅舊方巾,謂人曰:勿輕,此,非一人有急,不可從餘假之,他人固不能得也。
乃舉以蔽面,退行數步,則不複見。
能背本誦所未嘗見書,或卷而封之,置之于前,首,舉一字則誦之終卷。
其聞點竄塗乙,悉能知之。
所為多此類處,不複盡紀。
後書以疾卒。
附錄扆常依海州刺史鄭匡國,不甚見禮,館之馬廐旁。
一日,從匡國獵近郊,匡國妻行至廐中,因視扆所居,四壁蕭然,葦席竹笥而已。
發笥睹二錫九,以頗怪之。
扆歸檢視,大驚曰:何物婦人觸吾劍,賴吾攝其光艾,不然,身首殊矣。
或以告匡國,匡國竦然曰:劍客也,求學其術。
扆曰:姑一試之。
乃俱至靜院,探懷出二錫丸,置于掌。
俄而氣出指端,如二白虹,旋繞匡國頸,铮然有聲。
匡國汗下如雨曰:先生之術神矣,觀止矣。
扆笑,引手收之,複為錫丸。
匡國表薦于烈祖,且獻丹方。
召居紫極宮。
數年卒。
扆臨殁,上言:乞桐棺若近地,後當屍解。
烈祖從之,使中貴人護缽于金波園。
保大中,元宗發蒙觀之,迄無異焉。
年逾九十,強壯如五十者。
每朝十者會,辄先衆到公門。
力于仁義,行己過人甚遠。
兄靈慶常病,寄于謙。
謙出行還問起居,靈慶曰:向飲涼隸不調,即時猶渴。
謙退遣其妻。
有彭城劉融者,行乞,疾笃無所歸。
友人舉送謙舍,謙開廳事以待之。
及融列,以禮殡缽之,衆鹹服其行義。
十五年,卒官,時年九十二。
诏赙錢三萬,布五十疋。
高祖為舉哀,甚悼憎之。
唐 高子貢,曆陽人,以博學聞,善太史書,與朱敬則善擢。
明經,曆秘書省正字、宏文館直學士,不得志,因棄官去。
徐敬業起兵,弟敬猷統兵五千逼和州,子貢率鄉人數百拒之,引去。
以功擢朝散大夫,為成均助教。
東莞公融嘗為和州刺史,從子貢受業。
及融謀舉兵,令黃公??見子貢,推為謀主,書疏往返,恩結諸王内應,謀洩,坐列。
張籍,字文昌,和州烏江人。
第進士,為太常寺太祝,久次遷秘書郎。
韓愈薦為國子博士,曆水部員外郎、主客郎中。
當時有名士皆與遊,而愈賢重之。
籍性狷直,直,嘗責愈喜博簺,及為駁雜之說,論議好勝人。
其排釋老,不能著書,若孟轲、揚雄以垂世者。
籍為詩長于樂府,多警句,仕終國子司業。
何蕃,和州人。
事父母孝,學太學,歲一歸,父母不許,閑二歲乃歸,複不許。
凡五歲,慨然以親且老,不自安,揖諸生去,乃共閉蕃空舍中。
衆共狀蕃義行,白陽城,請留,會城罷,大止。
初,朱泚反,諸生将從亂,蕃正色叱不聽。
故六館之士無受污者。
蕃居太學二十年,有以喪無歸者,皆身為治喪。
太學生何蕃入太學者廿餘年矣,歲舉進士,學成行尊,自太學諸生推頌,不敢與蕃齒,相與言于助教、博士,助教、博士以狀申于司業祭酒,司業、祭酒撰次蕃之群行焯焯者數十餘事,以升之于禮部,而以聞于天子。
京師諸生以薦蕃名文說者,不可選紀。
公卿大夫知蕃者,比肩立莫為禮部,為禮部。
者,率蕃所。
不合者,以是無成功。
蕃,淮南人,父母具。
人全初入太學,歲率一全,初入太學,歲率一歸,父母止之。
其後間一二歲乃一歸,又止之,不歸者五歲矣。
蕃純孝人也,闵親之老,不自克。
一日,揖諸生歸養于和州,諸生不能止之,閉蕃空舍中。
于是太學六館之士百餘人,又以蕃之義行,言于司業陽先生城,請谕留蕃。
于是太學阙祭酒,會陽先生出道州,不果留。
歐陽詹生曰:蕃,仁勇人也。
或者曰:蕃居太學,諸生不為非義,?列者之無歸,哀其孤而字焉,惠之大小,必以力複,斯其所謂仁欤!蕃之力不任其體,其貌不任其心,吾不知其勇也。
歐陽詹生曰:朱泚之亂,太學諸生舉将從之,來請起蕃,蕃正色叱之, 六館之士不從亂,茲非其勇欤?憎乎蕃之居下,其可以施于人者不流也。
譬之水,其為澤不為川乎?川者高,澤者卑,高者流,卑者止。
是故蕃之仁義,充諸心,行諸太學,積者多,施者不遐也。
天将雨,水氣上,無擇于川澤澗溪之高下。
然則遷之道,其大有施乎?抑有待于彼者欤?故凡貧賤之士,必有待,然後能有所立,獨何蕃欤?吾是以言之,勿子使其無傳焉。
南唐 潘扆者,大理評事潘鵬之子也。
居于和州,樵采雞籠山,以供養其親。
嘗過江至金陵,泊舟秦淮口,有一老父求同載過江。
扆敬其老,許之。
時大雪,扆市酒與同飲。
及江中流,酒已盡,扆甚恨其少,不得醉。
老父曰:吾來有酒。
乃解巾于髻中取一小葫蘆子傾之,極飲不竭。
扆驚,益敬之。
及至岸,謂扆曰:子事親孝,複有道氣,可教也。
乃授以道術。
扆自是所為詭異,世号之為潘。
仙人能掬水銀于手中,按之即成銀。
嘗八人家,見池沼中有落葉甚多,謂主人曰:此可以為戲。
令以物漉取之,置之于地,随葉大小,皆為負矣。
更棄于水,葉複如故。
有蒯亮者,嘗至所親家,同坐者數人,見扆過于門,主人召之,乃至,因謂扆曰:請先生出一術以娛賓。
扆曰:可。
顧見門前有鐵砧,謂主人曰:得此鐵砧,可以為戲。
因就假之。
既至,扆乃出一小刀子,細細切之,至盡。
坐客驚愕。
既而曰:假人物不可壞之也。
乃合聚之,砧複如故。
又于袖中出一幅舊方巾,謂人曰:勿輕,此,非一人有急,不可從餘假之,他人固不能得也。
乃舉以蔽面,退行數步,則不複見。
能背本誦所未嘗見書,或卷而封之,置之于前,首,舉一字則誦之終卷。
其聞點竄塗乙,悉能知之。
所為多此類處,不複盡紀。
後書以疾卒。
附錄扆常依海州刺史鄭匡國,不甚見禮,館之馬廐旁。
一日,從匡國獵近郊,匡國妻行至廐中,因視扆所居,四壁蕭然,葦席竹笥而已。
發笥睹二錫九,以頗怪之。
扆歸檢視,大驚曰:何物婦人觸吾劍,賴吾攝其光艾,不然,身首殊矣。
或以告匡國,匡國竦然曰:劍客也,求學其術。
扆曰:姑一試之。
乃俱至靜院,探懷出二錫丸,置于掌。
俄而氣出指端,如二白虹,旋繞匡國頸,铮然有聲。
匡國汗下如雨曰:先生之術神矣,觀止矣。
扆笑,引手收之,複為錫丸。
匡國表薦于烈祖,且獻丹方。
召居紫極宮。
數年卒。
扆臨殁,上言:乞桐棺若近地,後當屍解。
烈祖從之,使中貴人護缽于金波園。
保大中,元宗發蒙觀之,迄無異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