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陽典錄卷十三

關燈
,并朱雀航力戰,斬獲尤多。

    建康城平,以為直合将軍、馬右夾毂主。

    天監元年,封永豐縣侯,邑五百戶,除骁騎将軍,出為盱眙太守。

    二年,遷假迩節,督北徐節、督北徐州諸軍事、輔國将軍、北徐州刺史,鎮鐘離。

    魏寇州境,義之擊破之。

    三年,進号冠軍将軍,增封二百戶。

    四年,大舉北伐,揚州刺史、臨川王督衆軍軍洛口,義之以州兵受節度,為前軍,攻魏梁城戍,克之。

    五年,高祖以征役久,有诏班師,衆軍各退散。

    魏中山王元英乘勢追蹑,攻沒馬頭。

    城内糧儲,魏悉移之歸北。

    議者鹹曰:魏運米北歸,當無複南向。

    高祖曰:不然,此必進兵,非其實也。

    乃遣土匠修營鐘離城,敕義之為戰守之備。

    是冬,英果率其安樂王元道明、平東将軍楊大?等衆數十萬來寇鐘離。

    鐘離城北阻淮水,魏人于邵陽洲西岸作浮橋,跨淮通道。

    英據東岸,大眼據西岸以攻城。

    時城中衆才三千人,義之督帥随方抗禦。

    魏軍乃以車載土填塹,使其衆負土随之,嚴騎自後蹙焉。

    人有未及回者,因以土迮之,俄而塹滿。

    英與大眼躬自督戰,晝夜苦攻,分番相代,墜而複升,莫有退者。

    又設飛樓及撞車,撞之所值,城上辄頹落。

    義之乃以泥補缺,沖車雖入而不能壞。

    義之善射,其被攻危急之處,辄馳往救之,每彎弓所向,莫不應弦而倒。

    一日戰數十合,前後殺傷者萬計,魏軍以者與城平。

    六年四月,高祖遣曹景宗、韋睿帥衆二十萬救焉,既至,與既至,與魏戰,大破之。

    英、大眼等各脫身奔走。

    義之因率輕兵追至洛口而還,斬首俘生,不可勝計。

    以功進号軍師将軍,增封二百戶。

    遷持節、督青、冀二州諸軍事、征虜将軍、青、冀二州刺史。

    未拜,改督南兖、兖、徐、青、冀五州諸軍事、輔國将軍、南兖州刺史。

    坐禁物出藩,為有司所奏免。

    其年,補朱衣直合,除左骁騎将軍,直合如故。

    遷太子右衛率,領越騎校尉,假節。

    八年,出為持節、督湘州諸軍事、征遠将軍、湘州刺史。

    九年,以本号還朝,俄為司空臨川王司馬,将軍如故。

    十年,遷右衛将軍。

    十三年,徙為左衛将軍。

    是冬,高祖遣太子右衛率康絢督衆軍作荊山堰。

    明年,魏遣将李昙定大衆逼荊山,揚聲欲決堰。

    诏假義之節,帥太仆卿俊、弘文、直合将軍曹世宗、徐元和等救絢。

    軍未至,絢等巳破魏,又遣大将李平攻峽石,圍直合将軍趙祖悅。

    義之又率朱衣直合王神念等救之。

    時魏兵盛,神念攻峽石浮橋,不能克,故援兵不得時進,遂陷峽石。

    義之班師,為有司所奏。

    高祖以其功臣,不問也。

    十五年,複以為使持節、都督湘州諸軍事、信威将軍、湘州刺史。

    其年,改授都督北徐州緣淮諸軍事、平北将軍、北徐州刺史。

    義之性寬厚,為将能撫禦,得人久力。

    及居藩任,吏民安之。

    俄給鼓吹一部,改封營道縣侯,邑戶如先。

    普通三年,征為護軍将軍,鼓吹如故。

    四年十月卒,高祖深痛憎之,诏曰:護軍将軍、營道縣開國侯昌義之,幹略沈濟,志懷寬隐,誠著運始,效彰邊服,方申爪牙,寄以禁旅,奄至殒喪,恻怆于懷。

    可贈散騎常侍、車騎将軍,并鼓吹一部,給東園秘器、朝服一具,赙錢一萬,布二百疋,蠟二百斤。

    谥曰烈。

    子寶業嗣,官至直合将軍、谯州刺史。

     孫謙,字長遜,東莞莒人也。

    少為親人趙伯符所知。

    謙年十七,伯符為豫州刺史,引為左軍行參軍,以治幹稱。

    父憂去職,客居曆陽,躬耕以養弟妹,鄉裡稱其敦睦。

    宋江夏王義恭聞之,引為行參軍。

    曆仕大司馬、太宰二府,出為句容令,清慎強記,縣人号為神明。

    泰始初,事建安王休仁,休仁以為司徒參軍,言之明帝,擢為明威将軍、巴東、建平二郡太守。

    郡居三峽,恒以威力鎮之。

    謙将述職,敕募千人自随。

    謙曰:蠻夷不賓,蓋行之失節耳,何煩兵役以為國費?固辭不受。

    至郡,布恩惠之化,蠻獠懷之,競饷金寶,謙慰谕而一無所納。

    及掠得生口,皆放還家,俸秩出吏民,悉原除之。

    郡境翕然,威信大著。

    視事三年,征還,為撫軍中兵參軍。

    元徽初,還梁州刺史,辭不赴職。

    遷越騎校尉、征北司馬府主簿。

    建平王将稱兵,患謙強直,托事遣使京師,然後作亂。

    及建平誅,遷左軍将軍。

    齊初,為甯朔将軍。

    錢。

    唐令,治煩以簡,獄無系囚。

    及去官,百姓以謙在職,不受饷,切進,載缣帛以送之,謙卻不受。

    每去官,辄無私宅,常借官空車廐居焉。

    永明初,為冠軍長史、江夏太守,坐被代辄去郡,系尚方。

    頃之,免為中散大夫。

    明帝将廢立,欲引謙為心膂,使兼衛尉,給甲仗百人。

    謙不願處際會,辄散甲士。

    帝雖不罪,而弗複任焉。

    出為南中郎司馬。

    東昏永元元年,遷大夫。

    天監六年,出為輔國将軍、零陵太守,巳衰老,猶強力為政,吏民安之。

    先是,郡多虎暴,謙至絕迹,及去官之夜,虎即害居民。

    謙為郡縣,常勤勸課農桑,務盡地利,收入常多于鄰境。

    九年,以年老征為光祿大夫。

    既至,高祖嘉其清絜,甚禮異焉。

    每朝見,猶請劇職自效。

    高祖笑曰:朕使卿智,不使卿力。

    十四年,诏曰:光祿大夫孫謙,清慎有聞,白首不怠,高年舊齒,宜加優秩,可給親信二十人,并給扶。

     謙自少及老,曆二縣五郡,所在廉潔,居身儉繁,床施筥篨屏風,冬則布被莞席,夏日無帱帳,而夜卧未嘗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