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陽典錄卷十二

關燈
濟漕糧,瑛力請不便。

    都禦史金光辰特為奏請,奉旨仍舊。

    董錫天順中和州同知。

    均徭役,清軍伍,修黉宮,興水利。

     陳冠由刑部以直道左遷和州同知。

    性廉靜,勤于職業,愛民如子。

     鄭曉浙江海鹽人,吏部文選郎中,為執政所嫉,左遷。

    和州同知,性簡淡,雅好讀書,尤博通明朝典故。

    僻處城西峨崤書院,諸薦紳曆和,多為停車信宿,僅一載,升太仆寺丞。

    吳衍工部主事,出理沽頭閘,以諸珰流說,左遷和州州同知。

    性簡默,公平仁恕。

    陳得姚和州同知,列乙亥之難。

     錢大用和州判官。

    崇正八年,流賊破和州,偕妻妾子婦俱以。

     文嘉字休承和州學正,能詩,工書畫篆刻。

     康正谏祁門人,和州學正。

    崇正八年,偕妻汪、子婦章赴水,列贈國子監丞。

    趙世選和州訓導,崇正八年不屈,列贈國子學錄。

     張良興永樂初和州吏目,希開田功,鑿河涸嘛湖,得田三萬一千二百六十畝,核之,則不可稼,而虛賦逋丁日耗,累,民日貧。

    至景泰間,含山令黃潤玉始成之。

    然地勢平而水難洩,每雨潦多淹沒。

    此事迄今近五百年,湖既不可複,田又不可必收。

     李琮,正德閑和州吏目,善騎射。

    壬申,流賊沿江騷動,将??舟登岸,琮統兵禦敵,賊懾,順流而下,州人賴其保障。

     景一高和州吏目,崇正八年被創劢。

     徐原顯,浙江黃岩人。

    洪武十四年,始立含山縣。

    原顯知縣事,經始百務,凡縣治城址三壇之類,皆其創置,以廉能稱。

    黃潤玉,勤縣人。

    正統初官湖廣佥事,論罷,巡撫李實奏潤玉不谙刑律,坐谪舍山知縣。

    鑿渠塘,築隄堰,躬課蓄洩。

    李綱,簡縣人。

    成化三年含山知縣。

    修學校,昔義倉,新社學,陂塘之廢者,悉興複之,民獲其利。

    胡漢成化中含山知縣,去淫祠,正風俗。

     吳琏,南海人,含山知縣。

    樸易廉潔,以德化民。

    歲饑作。

    ??粥饷流移,所活萬餘人。

    公餘進邑諸生設帳講易。

    廣輿記:張時清含山知縣,誠心愛民。

     趙恕宏治十四年含山知縣,含民頗饒,至是日疲。

     張文淵正德四年含山知縣。

    庭無黠吏,獄無滞囚。

     祝宏舒正德中含山知縣。

    赈歉恤孤,以才調太平縣。

    江南通志:劉如愚,嘉靖十九年知含山縣,寬仁愛民。

    時方大蝗,獨不入含境。

     牟榛巴縣人。

    嘉靖三十二年知含山縣。

    均戶役,懲刁頑,暇則詣學宮,聚生徒講論道藝,擇其優者申之當道,士民悅服。

    創修邑乘,至今征信焉。

     袁伯鑰萬曆初知含山縣,積弊一清。

     張時中萬曆十三年知含山縣,除戶冊,豁虛糧,免佥。

     賈宗正萬曆十六年知含山縣。

    時頻歲旱,災沴流行,宗正赈麋,活萬餘人。

    周應浙天啟元年知含山縣。

    和以持巳,恕以禦物。

     朱長庚天啟五年知含山縣,負文名,簿書之暇,猶親翰墨。

    大學士何如寵題其生祠雲:未滿三年任,常留一片心。

     陳誠學崇正四年知含山縣,不作威福,有仁人長者風。

     國朝盧汝鵲,崇正十六年知和州,性嚴敏,善理繁劇。

    會藩兵充斥,賴其調馭,民不受擾,以此忤藩意,劾罷之。

    鼎革之際,百姓頌其賢,複任二載。

     徐萃山東臨清人,滿洲貢士。

    順治初知和州。

    以簡禦煩,以惠兼義。

    公餘讀書課士,有風雅之遺。

    年仲隆,滿洲進士,知和州。

    已亥,海氛猝至,沿江騷動,城失守,逮治坐法。

    楊繼芳字仲延,南和人。

    順治十七年知和州。

    為政敏給,簿書叢錯,綽有餘閑。

    在任期年,百務厘舉。

    夏玮字禹貢,甯遠人。

    康熙九年知和州。

    均賦役,省獄訟。

    城垣就圮,捐赀繕築,不以擾民。

    複修學宮,纂志乘,百廢具舉。

     石參字星川,奉天人。

    康熙二十八年知和州。

    宅心仁恕,下車初,有不破一家、不傷一士之誓。

    赈恤災黎,革除科派,省奢擾,嚴保甲。

    卒于官,士民立祠祀焉。

     何偉字五峰,奉天人。

    康熙三十九年知和州。

    臨政勤敏,馭吏嚴明。

    歲災,區畫赈恤,存活甚衆。

    催科不事鞭撲,輸者恐後。

    卒于官,州民奉主與石守同祀,号二賢祠。

     朱長泰字謙茹,德平人。

    順治中知含山縣。

    嚴正果斷,有包拯再出之謠。

    鄰民有冤抑上控,辄求下含山谳訉,獎善黜惡,不遺餘力。

    三年考績,以廉敏著稱。

     黃鼐順治九年知含山。

    十六年,海氛猝至,陷城失印,潛逃去。

    周元宰,遼東金州衛人。

    康熙十六年知含山縣。

    征輸令民自納,革裡甲兜收之弊。

    歲饑,多方赈恤,課民力田,不足者,給以牛種。

    去之日,士民請留者數千人。

    許士貞,虞城人。

    康熙四十年知含山縣。

    甫下車,摘奸發伏,聽斷如神。

    省徭役,修學校,一時弦誦桑麻,稱樂國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