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陽典錄卷九
關燈
小
中
大
且難,竊意冥默之中,必有主張乎是者也。
江淮之人,聞侯之事,稚耋咨嗟,繪侯像不足,又從而锓木以傳,則無怪乎和人之祠侯不能自巳也。
雖然,古者有功必袈,以勞定國則祀之,能禦大災、捍大患則祀之。
侯以守土臣出位裒兵以濟大難,每自以為邂逅偶然之事,至其誠切于作民,則古良二千石之用心也。
嘗聞侯守浮光日,乞免久教民兵,以便農時;乞免民路積馬草,恐資敵寇;乞省差豪右為将佐以寬役;乞厚兩淮生聚,以系邊人之心,皆彰彰見之剡牍。
而守山陽之日,犯招、宣二司怒,擅放巳拘之客舟數千,散巳籍之驢馬萬計,還樁管之民柴無算,遣運夫還家,約至秋涼徐至。
民皆齧土叩頭,感泣而去。
他日,以讒去郡,過高沙,翁妪數千人随之維揚,投詞宣台,願還侯山陽,以捍其北鄙。
鄰郡之民尚爾,則山陽之民可知。
暨來曆陽,首以免夫運為争,繼以割州食為争。
兵革之後,和戰未決,橫議四起,如再築昭關,創築楊柳栅,築石跋城,皆巳得旨施行矣。
侯獨謂于此時,兵民之力,當養,不當竭,冒萬以力辨,以刀鋸鼎镬自誓,與朝廷論難,終于見聽而後巳。
兵疫饑馑之餘,盜賊蠭起,侯戢綏有方,強茇屏迹,四境肅清,民以奠枕。
則和人之祠侯,又有在乎保邦國之外者也。
此其大略也。
若夫侯之膽略過人,機警穎捷,處危難以閑暇,解紛??以從容,推誠下人,待三軍如家人父子,則又無與乎邦人祠公之事,而非德與之所以記也。
太夫人,山陽望族,方虜之來,正苦寒風雪中,将士不解甲者絫月。
太夫人傾家資以犒軍士,如挾纩也。
細如茶鹽餅馓,每冒重圍,殷勤以送城中,人之所感,非物也。
賊退,太夫人摒擋奁箧,肩輿登城,以散諸将,且謝曰:吾兒不處,此城不破,諸君之力也。
将士皆泣下。
上嘉太夫人教忠,自太安人超封感義郡太夫人,褒詞切至。
今大參雷氏實代王言,旋移封永國夫人,别立北堂于侯祠之奧。
初,侯以介特,多忤用事者,纖人又從而媒孽之。
甲痕未滅,即移守合淝,其實奪侯兵也。
軍士有石良弼者,刎頸以留,侯大辭疾,竟不拜。
用事者憾之,故賞典僅同将士。
更化以來,公道漸昭,始正刺大州,論者郁之。
德與曰:不然,爵祿一時之榮,勳名終古之事。
侯蚤由學校冠多士,讀書至忠臣孝子傳,則置卷三歎,願身後廁一名。
今于艱難之秋,舍生取義,奮不顧身,為天子保北門,于忠為有得;母以子貴,生封大國,斑衣華發,香火于一堂之上,于孝為無慊。
孰得孰失,孰重訊輕,必有能辨之者矣。
侯名虎,字叔子,世為臨淮人。
嘉定改元夏四月,門生宣義郎、知和州曆陽縣、主管勸農營田公事,兼受給錢糧僭绯謝德與記。
明戴重修忠烈廟記:有宋開禧二年,金兵圍和州,州守周公力戰卻之。
其三年,州人德公而祠焉。
嘉定元年,祠成,知曆陽縣謝德與為之記,記攻守狀甚詳。
時公巳移谪去,至紹定二年,乃轉和州防禦使,會卒。
淳祐七年,谥忠惠,賜廟額曰忠烈之廟,遂仍生祠而為之。
其北堂則以祀公之母感義郡太夫人,敕辭具于石,旋移封永國夫人。
廟在橫江門内,故壯且麗,後二百餘年,蓋未有新之者。
及我嘉靖之六年,知州易公鸾,乃廢淫祠于城西之麓,徙廟其地,而祠賢母于左??舁二巨碑立廟下,自書忠烈廟榜,筆力古勁,垂且百年,又告圮矣。
諸生王之節亟言于有司,有司不暇治。
之節謀于裡人,醵錢若幹缗,召工取材,少易朽壞,而錢辄盡。
之節三歎謂重曰:和州南北之争地也。
竊觀天下之勢,遠則三十年,近則十年,必有大亂,亂則和必先之。
而今之士者,不崇忠孝之教,不習知勇之術,亂至,吾知其無能為矣。
若周公以孤城羸卒,抗忠緻命,摧敵保邦,誠社稷之功也。
節與子願仰師之,以有此。
役厲我國,人,工雖不克終,不可不記其事。
嘗讀宋史,紀開禧和州之圍,頗不載周公殲敵之績,而略見于小史,豈便胃怒邱崇之斥巳,因以抑公與?他日有事于宋史,慎無阙如也。
重韪其言,書之于版,并錄祠記于左。
三賢祠百福寺旁,祀唐太學生何蕃、國子司業張籍、宋顯谟閣學士張孝祥、餘阙。
廟舊在州城西隅,後遷于漁邱之東,鄉人妄增女偶于側,遂為土神祠。
香烈祠州治西北,祀明崇正乙亥,自州守以下及士民婦女之殉賊難者。
祠名巡按淮揚禦史梁雲構所命,近改名忠烈。
清廉二太守祠,在鎮淮樓街西。
康熙中,何公偉、石公參相繼守和州,皆有德于民,和人祠祀之。
城隍廟在州治東南,創始未詳。
明洪武元年,诏封應天、開封、臨濠、太平、和、滁城隍神為王,餘封公、侯伯。
和州封承天鑒國司民靈護王。
二年,頒賜王冕服,九旒九章,青衣绯裳,绯蔽膝,绯白大帶,绯襪履。
神夙著靈異,州人事之惟謹。
或雲姓紀,或雲曆陽侯範增,皆不足據。
今制詞及衮衣尚存。
故事,六月六日曝衣于庭,五月十五日為神誕期,祭賽者至無所容。
蔔吉于神,奉以出巡,儀衛烜赫,好事者陳各戲以随,争奇鬥巧,萬衆聚觀,鼎沸者近十日。
老子丹台,在大西門外裡許,劉夢得詩雲:土台遊柱史。
浣紗女廟在漁邱渡之北,祀春秋時伍員奔吳所遇之女。
按越絕書:吳越春秋,員所遇為濑水擊緜女,無所謂浣紗也。
且員之遇漁父在江北,遇擊緜女在江南。
以疆域考之,大當祀漁父,不當祀女。
廟立巳久,存而辨之。
明瞿佑題浣紗女
江淮之人,聞侯之事,稚耋咨嗟,繪侯像不足,又從而锓木以傳,則無怪乎和人之祠侯不能自巳也。
雖然,古者有功必袈,以勞定國則祀之,能禦大災、捍大患則祀之。
侯以守土臣出位裒兵以濟大難,每自以為邂逅偶然之事,至其誠切于作民,則古良二千石之用心也。
嘗聞侯守浮光日,乞免久教民兵,以便農時;乞免民路積馬草,恐資敵寇;乞省差豪右為将佐以寬役;乞厚兩淮生聚,以系邊人之心,皆彰彰見之剡牍。
而守山陽之日,犯招、宣二司怒,擅放巳拘之客舟數千,散巳籍之驢馬萬計,還樁管之民柴無算,遣運夫還家,約至秋涼徐至。
民皆齧土叩頭,感泣而去。
他日,以讒去郡,過高沙,翁妪數千人随之維揚,投詞宣台,願還侯山陽,以捍其北鄙。
鄰郡之民尚爾,則山陽之民可知。
暨來曆陽,首以免夫運為争,繼以割州食為争。
兵革之後,和戰未決,橫議四起,如再築昭關,創築楊柳栅,築石跋城,皆巳得旨施行矣。
侯獨謂于此時,兵民之力,當養,不當竭,冒萬以力辨,以刀鋸鼎镬自誓,與朝廷論難,終于見聽而後巳。
兵疫饑馑之餘,盜賊蠭起,侯戢綏有方,強茇屏迹,四境肅清,民以奠枕。
則和人之祠侯,又有在乎保邦國之外者也。
此其大略也。
若夫侯之膽略過人,機警穎捷,處危難以閑暇,解紛??以從容,推誠下人,待三軍如家人父子,則又無與乎邦人祠公之事,而非德與之所以記也。
太夫人,山陽望族,方虜之來,正苦寒風雪中,将士不解甲者絫月。
太夫人傾家資以犒軍士,如挾纩也。
細如茶鹽餅馓,每冒重圍,殷勤以送城中,人之所感,非物也。
賊退,太夫人摒擋奁箧,肩輿登城,以散諸将,且謝曰:吾兒不處,此城不破,諸君之力也。
将士皆泣下。
上嘉太夫人教忠,自太安人超封感義郡太夫人,褒詞切至。
今大參雷氏實代王言,旋移封永國夫人,别立北堂于侯祠之奧。
初,侯以介特,多忤用事者,纖人又從而媒孽之。
甲痕未滅,即移守合淝,其實奪侯兵也。
軍士有石良弼者,刎頸以留,侯大辭疾,竟不拜。
用事者憾之,故賞典僅同将士。
更化以來,公道漸昭,始正刺大州,論者郁之。
德與曰:不然,爵祿一時之榮,勳名終古之事。
侯蚤由學校冠多士,讀書至忠臣孝子傳,則置卷三歎,願身後廁一名。
今于艱難之秋,舍生取義,奮不顧身,為天子保北門,于忠為有得;母以子貴,生封大國,斑衣華發,香火于一堂之上,于孝為無慊。
孰得孰失,孰重訊輕,必有能辨之者矣。
侯名虎,字叔子,世為臨淮人。
嘉定改元夏四月,門生宣義郎、知和州曆陽縣、主管勸農營田公事,兼受給錢糧僭绯謝德與記。
明戴重修忠烈廟記:有宋開禧二年,金兵圍和州,州守周公力戰卻之。
其三年,州人德公而祠焉。
嘉定元年,祠成,知曆陽縣謝德與為之記,記攻守狀甚詳。
時公巳移谪去,至紹定二年,乃轉和州防禦使,會卒。
淳祐七年,谥忠惠,賜廟額曰忠烈之廟,遂仍生祠而為之。
其北堂則以祀公之母感義郡太夫人,敕辭具于石,旋移封永國夫人。
廟在橫江門内,故壯且麗,後二百餘年,蓋未有新之者。
及我嘉靖之六年,知州易公鸾,乃廢淫祠于城西之麓,徙廟其地,而祠賢母于左??舁二巨碑立廟下,自書忠烈廟榜,筆力古勁,垂且百年,又告圮矣。
諸生王之節亟言于有司,有司不暇治。
之節謀于裡人,醵錢若幹缗,召工取材,少易朽壞,而錢辄盡。
之節三歎謂重曰:和州南北之争地也。
竊觀天下之勢,遠則三十年,近則十年,必有大亂,亂則和必先之。
而今之士者,不崇忠孝之教,不習知勇之術,亂至,吾知其無能為矣。
若周公以孤城羸卒,抗忠緻命,摧敵保邦,誠社稷之功也。
節與子願仰師之,以有此。
役厲我國,人,工雖不克終,不可不記其事。
嘗讀宋史,紀開禧和州之圍,頗不載周公殲敵之績,而略見于小史,豈便胃怒邱崇之斥巳,因以抑公與?他日有事于宋史,慎無阙如也。
重韪其言,書之于版,并錄祠記于左。
三賢祠百福寺旁,祀唐太學生何蕃、國子司業張籍、宋顯谟閣學士張孝祥、餘阙。
廟舊在州城西隅,後遷于漁邱之東,鄉人妄增女偶于側,遂為土神祠。
香烈祠州治西北,祀明崇正乙亥,自州守以下及士民婦女之殉賊難者。
祠名巡按淮揚禦史梁雲構所命,近改名忠烈。
清廉二太守祠,在鎮淮樓街西。
康熙中,何公偉、石公參相繼守和州,皆有德于民,和人祠祀之。
城隍廟在州治東南,創始未詳。
明洪武元年,诏封應天、開封、臨濠、太平、和、滁城隍神為王,餘封公、侯伯。
和州封承天鑒國司民靈護王。
二年,頒賜王冕服,九旒九章,青衣绯裳,绯蔽膝,绯白大帶,绯襪履。
神夙著靈異,州人事之惟謹。
或雲姓紀,或雲曆陽侯範增,皆不足據。
今制詞及衮衣尚存。
故事,六月六日曝衣于庭,五月十五日為神誕期,祭賽者至無所容。
蔔吉于神,奉以出巡,儀衛烜赫,好事者陳各戲以随,争奇鬥巧,萬衆聚觀,鼎沸者近十日。
老子丹台,在大西門外裡許,劉夢得詩雲:土台遊柱史。
浣紗女廟在漁邱渡之北,祀春秋時伍員奔吳所遇之女。
按越絕書:吳越春秋,員所遇為濑水擊緜女,無所謂浣紗也。
且員之遇漁父在江北,遇擊緜女在江南。
以疆域考之,大當祀漁父,不當祀女。
廟立巳久,存而辨之。
明瞿佑題浣紗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