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陽典錄卷九
關燈
小
中
大
廟:偶爾相逢試問途,此情彼意兩俱無。
何須草草捐身命,不念雙親體發膚。
張果廟在州東北石跋河。
元宋無宿張果廟:滄溟幾度見揚塵,曾醉堯家丙子春。
近日喜無天使逼,蹇驢留得載閑身。
明劉銮宿石跋河張果老廟别張三張九:張家有古老,曾此下山行。
不信君兄弟,茹芝猶未成。
石泐紋屈曲,樹古柯玲珑。
羽士将驢至,留人藥臼中。
高廟州南四十裡,俗傳公輸子造。
軒翥高聳,規制繁重。
元末,有紅巾賊欲焚之,大蛇出,賊懼而止。
項亭在烏江,雄踞高阜,江東諸山拱揖檻外。
舊有李陽冰題西楚霸王靈祠六篆字,秦少遊湯泉詩所謂霸祠題玉箸者也。
又于弈正天下金石志載有南唐徐铉項王亭碑,今皆亡。
中範王像,英風赫然,不可仰視。
又一像在碑上,圓袍短帽,重瞳戟髯。
碑陰則宋烏江令龔相賦也。
最後有墓,墓四周古松數百章,怒濤洶洶,常如大風雨。
至少遊湯泉記雲:飲系馬松下,即此。
本朝朱彜尊烏江谒項王祠題名,順治十五年夏,歸自嶺表,江行望見采石将近矣,為疾風引去。
泊舟烏江口,訉之土人項王祠所在,答雲:三裡而近。
遂與同舟。
魏子登岸,半塗,潦水限之,因褰裳并涉,遙睇平岡灌木,知是王祠。
入門則殿巳被焚,徙神像栗主于庑下。
王之塑像東向,面深赤。
範增龍且,左右夾侍,且夾面深赤。
拜訖,過亭基,瞻王刻石遺像,圓袍短帽,廣颡豐頤,宋人所墓勒也。
道士出,延客,問以古碑,答:向有姚辟、李德裕暨南唐保大年。
碑今巳無存,因言金海陵師渡江,蔔珓神前,不許。
海陵怒,将縱火燔廟,俄有大蛇出梁棟間,廟後林中,飒飒聞戈甲聲,乃止。
迨崇正乙亥,流寇陷和州,掠烏江,忽陰霾書晦,四野若列屏障,寇不敢犯而退。
蓋王之英爽塞天地間,理固然爾。
道士又言,去此祠三十裡,即陰陵故道,有虞姬墓,墓前有祠,村氓祈子者,率禱祠下,必插花以識之。
憎日巳脯,不果往,乃還。
六月幾望,秀水朱彜尊書。
唐李德裕項王亭賦并序:丙辰歲孟夏,予息駕烏江,晨登荒亭,曠然遠覽。
因觀太尉清河公刻石,美項氏之才,歎其屈于天命,且曰:困阨之時,生計非蕭、張所出。
予以為不然矣。
自古聰明神武之主,未嘗不應天順人,以承大業。
項氏縱火鹹陽,失秦中之固;遷主炎裔,傷義士之心。
違天違人,霸業隳矣。
漢皆反是,故能成功。
據秦遺業,東制區夏,數敗于外,常有關中,為舊主缟繁,以義動天下,雖項氏猶存,而王業基矣。
若乃蠖屈鴻門,龍潛天漢,始降志于一人,終伸威于四海,則蕭、張之計,大不遠乎!予嘗論之,漢祖猶龍,項氏如虎,龍雖困而能變不測,虎雖雄而其力易摧,一神一鸷,宜乎夐絕。
然??舟不渡,留骓報德,大可謂知命矣。
自湯、武以幹戈創業,後之英雄莫高項氏。
感其伏劍此地,因作賦以吊之。
登彼高原,裴以始曙。
尚識??舟之岸,焉知系馬之樹。
望牛渚以怅然,歎烏江之不渡。
想山川之未改,歎斯人之何遽。
思項氏之入關,按秦圖而割據。
恃八千之剽疾,棄百二之險固,鹹陽不留,王業。
巳去。
将衣錦于舊國,遂揚旌于東顧。
雖未至于陰陵,誰不知其失路。
恥沐猴之醜诋,乃烹韓而洩怒。
謂天命之可欺,何伯王之不寤。
嗟乎!楚聲既合,漢圍巳布。
歌既阕而甚悲,酒盈尊而不禦。
當其盛也,天下侯伯,自我而宰制;及其衰也,帳中芙人,寄命而無處。
季數遁而不亡,羽一敗而終仆。
豈非獨任于威力,不由于智慮。
追昔四??之下,風煙将暮。
大咤雷奮,重瞳電注。
叱漢千騎,如獵狐兔。
謝亭長而依然。
愧父兄兮不渡,既伏劍而巳矣,彼群帥之猶懼。
雖伯業之無成,大終古而獨步。
周視陳迹,緬然如花。
聽喬木之悲風,感高秋之零露。
因獻吊于斯亭,庶神明之可遇。
叙中所雲太尉清河公,不知何人,或即朱竹垞題名所稱姚辟耶?碑今無存。
宋龔相項王亭賦并叙餘令烏江之明年,職閑訟稀,得以文史自娛。
于是詢考境内遺迹,将欲驗古事,察風俗。
恨其兵火之餘,故老灰滅,無複在者,而前人切迹,往往化為榛莽狐狸之區矣。
獨項王亭,去古寖遠,于邑為近,餘每登眺焉。
一日,攜客至其上,讀唐李德裕所為賦叙,謂楚漢興亡,基乎應天順人也。
然欤?否欤?餘嘗謂三代以後,蓋有不仁而得天下者。
若夫魏、晉之興,皆假唐虞稱禅代,大率懷奸飾詐,篡竊取之,其實逼奪。
下至劉裕、蕭道成之流,如蹈一律,複宗滅祀,延及無辜,可為流涕。
若楊堅、朱溫,直盜賊爾,固不足道也,豈非所謂不仁而得天下者哉?夫項王之起,年二十四,不階尺土,自奮邱壟,二年而平秦霸天下,廢立王侯,政由一己,雖所為有異于高祖,然以曹操、司馬懿而視王,真畏人也。
餘又覽觀山川,想追騎雲集,王以短兵接戰,英勇不衰,謝亭長、顧呂、馬童之時,其視列生為何如?雄烈之氣,凜凜而在,邑人廟祀,至于今不怠者,豈以王之亡秦興漢之功大,而得失自我,不為奸詐篡竊,真磊落大丈夫也哉?故餘作賦以辨之。
大抵君子論人,或責以備,或推以恕,非苟然者,餘豈敢與衛公異也。
其賦曰:括蒼龔相,暇日與客登項王之亭,顧覽過迹,喟然歎曰:嗚呼盛哉!二世之末,天下思叛,勝廣一夫,雲起從亂。
當是時也,燕、齊、趙、魏莫不立王。
梁起會稽,大從民望,得孫心于民間,為人牧稈,立而奉之,鼓行鹹
何須草草捐身命,不念雙親體發膚。
張果廟在州東北石跋河。
元宋無宿張果廟:滄溟幾度見揚塵,曾醉堯家丙子春。
近日喜無天使逼,蹇驢留得載閑身。
明劉銮宿石跋河張果老廟别張三張九:張家有古老,曾此下山行。
不信君兄弟,茹芝猶未成。
石泐紋屈曲,樹古柯玲珑。
羽士将驢至,留人藥臼中。
高廟州南四十裡,俗傳公輸子造。
軒翥高聳,規制繁重。
元末,有紅巾賊欲焚之,大蛇出,賊懼而止。
項亭在烏江,雄踞高阜,江東諸山拱揖檻外。
舊有李陽冰題西楚霸王靈祠六篆字,秦少遊湯泉詩所謂霸祠題玉箸者也。
又于弈正天下金石志載有南唐徐铉項王亭碑,今皆亡。
中範王像,英風赫然,不可仰視。
又一像在碑上,圓袍短帽,重瞳戟髯。
碑陰則宋烏江令龔相賦也。
最後有墓,墓四周古松數百章,怒濤洶洶,常如大風雨。
至少遊湯泉記雲:飲系馬松下,即此。
本朝朱彜尊烏江谒項王祠題名,順治十五年夏,歸自嶺表,江行望見采石将近矣,為疾風引去。
泊舟烏江口,訉之土人項王祠所在,答雲:三裡而近。
遂與同舟。
魏子登岸,半塗,潦水限之,因褰裳并涉,遙睇平岡灌木,知是王祠。
入門則殿巳被焚,徙神像栗主于庑下。
王之塑像東向,面深赤。
範增龍且,左右夾侍,且夾面深赤。
拜訖,過亭基,瞻王刻石遺像,圓袍短帽,廣颡豐頤,宋人所墓勒也。
道士出,延客,問以古碑,答:向有姚辟、李德裕暨南唐保大年。
碑今巳無存,因言金海陵師渡江,蔔珓神前,不許。
海陵怒,将縱火燔廟,俄有大蛇出梁棟間,廟後林中,飒飒聞戈甲聲,乃止。
迨崇正乙亥,流寇陷和州,掠烏江,忽陰霾書晦,四野若列屏障,寇不敢犯而退。
蓋王之英爽塞天地間,理固然爾。
道士又言,去此祠三十裡,即陰陵故道,有虞姬墓,墓前有祠,村氓祈子者,率禱祠下,必插花以識之。
憎日巳脯,不果往,乃還。
六月幾望,秀水朱彜尊書。
唐李德裕項王亭賦并序:丙辰歲孟夏,予息駕烏江,晨登荒亭,曠然遠覽。
因觀太尉清河公刻石,美項氏之才,歎其屈于天命,且曰:困阨之時,生計非蕭、張所出。
予以為不然矣。
自古聰明神武之主,未嘗不應天順人,以承大業。
項氏縱火鹹陽,失秦中之固;遷主炎裔,傷義士之心。
違天違人,霸業隳矣。
漢皆反是,故能成功。
據秦遺業,東制區夏,數敗于外,常有關中,為舊主缟繁,以義動天下,雖項氏猶存,而王業基矣。
若乃蠖屈鴻門,龍潛天漢,始降志于一人,終伸威于四海,則蕭、張之計,大不遠乎!予嘗論之,漢祖猶龍,項氏如虎,龍雖困而能變不測,虎雖雄而其力易摧,一神一鸷,宜乎夐絕。
然??舟不渡,留骓報德,大可謂知命矣。
自湯、武以幹戈創業,後之英雄莫高項氏。
感其伏劍此地,因作賦以吊之。
登彼高原,裴以始曙。
尚識??舟之岸,焉知系馬之樹。
望牛渚以怅然,歎烏江之不渡。
想山川之未改,歎斯人之何遽。
思項氏之入關,按秦圖而割據。
恃八千之剽疾,棄百二之險固,鹹陽不留,王業。
巳去。
将衣錦于舊國,遂揚旌于東顧。
雖未至于陰陵,誰不知其失路。
恥沐猴之醜诋,乃烹韓而洩怒。
謂天命之可欺,何伯王之不寤。
嗟乎!楚聲既合,漢圍巳布。
歌既阕而甚悲,酒盈尊而不禦。
當其盛也,天下侯伯,自我而宰制;及其衰也,帳中芙人,寄命而無處。
季數遁而不亡,羽一敗而終仆。
豈非獨任于威力,不由于智慮。
追昔四??之下,風煙将暮。
大咤雷奮,重瞳電注。
叱漢千騎,如獵狐兔。
謝亭長而依然。
愧父兄兮不渡,既伏劍而巳矣,彼群帥之猶懼。
雖伯業之無成,大終古而獨步。
周視陳迹,緬然如花。
聽喬木之悲風,感高秋之零露。
因獻吊于斯亭,庶神明之可遇。
叙中所雲太尉清河公,不知何人,或即朱竹垞題名所稱姚辟耶?碑今無存。
宋龔相項王亭賦并叙餘令烏江之明年,職閑訟稀,得以文史自娛。
于是詢考境内遺迹,将欲驗古事,察風俗。
恨其兵火之餘,故老灰滅,無複在者,而前人切迹,往往化為榛莽狐狸之區矣。
獨項王亭,去古寖遠,于邑為近,餘每登眺焉。
一日,攜客至其上,讀唐李德裕所為賦叙,謂楚漢興亡,基乎應天順人也。
然欤?否欤?餘嘗謂三代以後,蓋有不仁而得天下者。
若夫魏、晉之興,皆假唐虞稱禅代,大率懷奸飾詐,篡竊取之,其實逼奪。
下至劉裕、蕭道成之流,如蹈一律,複宗滅祀,延及無辜,可為流涕。
若楊堅、朱溫,直盜賊爾,固不足道也,豈非所謂不仁而得天下者哉?夫項王之起,年二十四,不階尺土,自奮邱壟,二年而平秦霸天下,廢立王侯,政由一己,雖所為有異于高祖,然以曹操、司馬懿而視王,真畏人也。
餘又覽觀山川,想追騎雲集,王以短兵接戰,英勇不衰,謝亭長、顧呂、馬童之時,其視列生為何如?雄烈之氣,凜凜而在,邑人廟祀,至于今不怠者,豈以王之亡秦興漢之功大,而得失自我,不為奸詐篡竊,真磊落大丈夫也哉?故餘作賦以辨之。
大抵君子論人,或責以備,或推以恕,非苟然者,餘豈敢與衛公異也。
其賦曰:括蒼龔相,暇日與客登項王之亭,顧覽過迹,喟然歎曰:嗚呼盛哉!二世之末,天下思叛,勝廣一夫,雲起從亂。
當是時也,燕、齊、趙、魏莫不立王。
梁起會稽,大從民望,得孫心于民間,為人牧稈,立而奉之,鼓行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