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陽典錄卷八
關燈
小
中
大
散日車明,社鼓村歌樂太平。
行過柘塘蕭寺宿,隔牆猶聽賣花聲。
明鞠祥香社寺:霁月籠殘雪,交光照夜深。
閑僧高榻夢,孤客異鄉心。
冰塔欹寒影,霜鴻度曉音。
不堪衾似鐵,且起弄香淋。
明王守仁午憩香社寺:修程動百裡,往往飯僧居。
二佛鼓迎官急,禅床為客虛。
桃花成井落,雲水接村嘯墟不覺泥塗澀,看山興有餘。
明陳獻章宿香泉寺:香泉寺裡懸燈宿,東葛城中襆被來。
綠鬓高歌六七輩,春風相屬兩三杯。
未曆此地山靈厭,祗恐明朝縣馬催。
我與定山何處似,狂言夫子鑄顔回。
明王珍香社寺:何年一蘭若,結向沸湯山。
山僧習靜久,柴戶日常關。
樹密鳥聲亂,月高花影閑。
如聞人籁發,清梵水雲間。
明屠元沾香社寺夜宿逶迤來古寺,傍路一山平。
曲徑天花滿,空潭香水生。
鳥迷寒樹色,鐘落暮雲聲。
尚遠羅迦筏,應知是化城。
明楊瞻憩香社寺:地入珠林勝,塵消法雨前。
即掞丹有穴,更喜鑒為泉。
蘭氣彌香界,松風響洞天。
何時僭休沐,來問洗心禅。
明劉傳題香社寺壁:靈源噴玉成千古,和氣蒸雲自四時。
才過溪橋分冷暖,俑人休道出山遲。
苦海生憎執惱多,又從此水試炎波。
逢僧更說清涼話,不覺和風透越羅。
明戴星香泉寺掉臂辭梓鄉失少年,洗頭坐石看青天。
新春幾到香泉醉,靜夜長聽苦雨眠。
瓦塔半燒巢老鹳,泥溝傍暖撥寒犍。
殘僧且喜知名姓,為我烹茶不乞錢。
百福寺在州城中。
唐貞觀二年建。
初有五寺,文殊、泗州、淨土、彌勒、百福,後合為一,因名五華寺。
元末毀于兵。
吳元年重建為百福寺。
宋賀鑄百福寺文昌西郭居,修竹閉環堵,琴樽不複存。
青蓮開梵宇,塵紛晦遺像,粉繪才可睹。
拜奠愧無言,長哦君樂府。
開聖寺州大西門外,今廢。
唐李涉題開聖寺:宿雨初收草樹濃,群鴉飛散下堂鐘。
長廊無事僧歸院,盡日門前獨看松。
唐溫廷筠開聖寺:路分溪石夾煙叢,十裡蕭蕭古樹風。
出寺馬嘶秋色裡,向陵鴉亂夕陽中。
竹間泉落山廚靜,塔下僧歸影殿空。
猶有南朝舊碑在,恥将興廢問休公。
法惠寺州西北七十裡,一名泉水寺。
泉水,其山名也。
寺以山得名,山以泉得名。
宋賀鑄宿法惠寺:驅馬越飛澗,揚旌下回岡。
欿見層浮圖,高風振琅珰。
重門壯且深,老柏森成行。
佛子出延客,投鞭步長廊。
中庭汲新泉,一飲生清涼。
孤坐興登覽,危梯趨上方。
蕭蕭荒竹林,檐外如環牆。
襖牧斷行徑,龍蛇知所藏。
山禽喜喧旸,嘯侶何琅琅。
子規特殷勤,使人懷故鄉。
引領望西北,暮色來蒼茫。
一官蚤見縻,微尚久未償。
明發複東去,斯遊良不忘。
明陳本泉水寺七宿和陽寺,招提處處同。
清泉從地湧,巧石出天工。
煙暝空山月,僧歸靜夜鐘。
自憐遊宧迹,暫得駐飛蓬。
梵行寺州南六十裡。
宋賀鑄再遊梵行院曉度南岡五裡松,精廬未見巳聞鐘。
門前拂地垂楊柳,埽淨秋來過馬蹤。
明戴重梵行寺,風雨起西北,青松發長泣。
日昃驅饑驢,右臂衣巳濕。
浮圖郁南林,相望不能及。
頹溪絕山梁,紒草自成笠。
踟躇問耕者,乃得就原隰。
手指湖南山,空蒙五與十。
古寺迷藤蘿,解騎跨垣入。
西寮僧??客,笑為我長揖。
薰香埽繩床,遂不事炊汲。
炙衣洗我足,執壺勸米汁。
穴窗視天影,四麓雨仍集。
慈母當相念,今夕倚門立。
戴重記梵行寺壁:正欲浮湖看山色,卻來聽雨坐僧堂,夜風吹堕浮圖甓,上有元豐字兩行。
莊嚴寺在苦竹村,因又呼苦竹寺。
唐鄭谷題莊嚴寺休公院:秋深庭色好,紅葉間青松。
病客殊無著,吾師甚見容。
疏鐘和細溜,高塔等遙峰。
未省求名侶,頻于此地逢。
唐李洞避暑莊嚴寺:定裡無煩熱,吟中達性情。
入林逢客話,上塔接僧行。
八水皆知味,諸翁盡得名。
常論冰井上,莫使厭浮生。
宋賀鑄遊莊嚴寺園:石榴花落小池平,獨下平橋弄扇行。
蔽日綠陰無覓處,不如歸去兩三聲。
華嚴寺州東北三十裡。
唐張箱贈華嚴寺僧:一身依止閑荒院,燭耀窗中有宿煙。
徧禮華嚴經裡字,不曾行到寺門前。
唐冷朝陽同張深秀才遊華嚴寺同遊雲外寺,渡水入禅關。
立埽窗前石,坐看池上山。
有僧飛錫到,留客話松間。
不是緣名利,好來長伴閑。
冷朝陽中秋與空上人同宿華嚴寺:埽塔相逢宿,論詩舊梵宮。
磬聲迎鼓盡,月色過山窮。
庭簇安禅草,窗飛帶火蟲。
一宵何憎别,回首隔秋風。
元馬祖常遊華嚴寺:化國日遲遲,招提獨往時。
鶴馴看梵磬,貓定護齋糜。
貝葉翻經播,沙牆應制詩。
庭前雙樹好,長夏得風吹。
芥塘寺在州北五十裡。
宋賀鑄宿芥塘佛祠:青青??麥欲抽艾,浩蕩東風晚更狂。
微徑斷橋尋古寺,短籬高樹隔橫塘。
開門未埽楊花雨,待晚先燒柏子香。
底許暫忘行役倦,故人題字滿長廊。
玄妙觀在城中關廟旁。
宋熙甯間建,本名天慶觀,元至元中,改今名。
大門内隙地瘗明崇正乙亥殉難殘骸,以欄護之。
明賈章玄妙觀看杏花:杏子花開錦樹高,羽人邀我醉松醪。
前來莫把劉郎誤,不是元都二月桃。
明紀映鐘題玄妙觀:一玄巳陋妙何為,為語黃冠老煉師。
我夢函關牛脊客,自言未著五千詞。
三老堂城隍廟東,宋元祐中,知州孫贲公絫構,以祀傅獻簡公堯俞、範忠宣公純仁、劉忠肅公摯者也。
三老皆名德重望,相繼左遷和州,故廟祀之。
中有梅堂,今圯。
行過柘塘蕭寺宿,隔牆猶聽賣花聲。
明鞠祥香社寺:霁月籠殘雪,交光照夜深。
閑僧高榻夢,孤客異鄉心。
冰塔欹寒影,霜鴻度曉音。
不堪衾似鐵,且起弄香淋。
明王守仁午憩香社寺:修程動百裡,往往飯僧居。
二佛鼓迎官急,禅床為客虛。
桃花成井落,雲水接村嘯墟不覺泥塗澀,看山興有餘。
明陳獻章宿香泉寺:香泉寺裡懸燈宿,東葛城中襆被來。
綠鬓高歌六七輩,春風相屬兩三杯。
未曆此地山靈厭,祗恐明朝縣馬催。
我與定山何處似,狂言夫子鑄顔回。
明王珍香社寺:何年一蘭若,結向沸湯山。
山僧習靜久,柴戶日常關。
樹密鳥聲亂,月高花影閑。
如聞人籁發,清梵水雲間。
明屠元沾香社寺夜宿逶迤來古寺,傍路一山平。
曲徑天花滿,空潭香水生。
鳥迷寒樹色,鐘落暮雲聲。
尚遠羅迦筏,應知是化城。
明楊瞻憩香社寺:地入珠林勝,塵消法雨前。
即掞丹有穴,更喜鑒為泉。
蘭氣彌香界,松風響洞天。
何時僭休沐,來問洗心禅。
明劉傳題香社寺壁:靈源噴玉成千古,和氣蒸雲自四時。
才過溪橋分冷暖,俑人休道出山遲。
苦海生憎執惱多,又從此水試炎波。
逢僧更說清涼話,不覺和風透越羅。
明戴星香泉寺掉臂辭梓鄉失少年,洗頭坐石看青天。
新春幾到香泉醉,靜夜長聽苦雨眠。
瓦塔半燒巢老鹳,泥溝傍暖撥寒犍。
殘僧且喜知名姓,為我烹茶不乞錢。
百福寺在州城中。
唐貞觀二年建。
初有五寺,文殊、泗州、淨土、彌勒、百福,後合為一,因名五華寺。
元末毀于兵。
吳元年重建為百福寺。
宋賀鑄百福寺文昌西郭居,修竹閉環堵,琴樽不複存。
青蓮開梵宇,塵紛晦遺像,粉繪才可睹。
拜奠愧無言,長哦君樂府。
開聖寺州大西門外,今廢。
唐李涉題開聖寺:宿雨初收草樹濃,群鴉飛散下堂鐘。
長廊無事僧歸院,盡日門前獨看松。
唐溫廷筠開聖寺:路分溪石夾煙叢,十裡蕭蕭古樹風。
出寺馬嘶秋色裡,向陵鴉亂夕陽中。
竹間泉落山廚靜,塔下僧歸影殿空。
猶有南朝舊碑在,恥将興廢問休公。
法惠寺州西北七十裡,一名泉水寺。
泉水,其山名也。
寺以山得名,山以泉得名。
宋賀鑄宿法惠寺:驅馬越飛澗,揚旌下回岡。
欿見層浮圖,高風振琅珰。
重門壯且深,老柏森成行。
佛子出延客,投鞭步長廊。
中庭汲新泉,一飲生清涼。
孤坐興登覽,危梯趨上方。
蕭蕭荒竹林,檐外如環牆。
襖牧斷行徑,龍蛇知所藏。
山禽喜喧旸,嘯侶何琅琅。
子規特殷勤,使人懷故鄉。
引領望西北,暮色來蒼茫。
一官蚤見縻,微尚久未償。
明發複東去,斯遊良不忘。
明陳本泉水寺七宿和陽寺,招提處處同。
清泉從地湧,巧石出天工。
煙暝空山月,僧歸靜夜鐘。
自憐遊宧迹,暫得駐飛蓬。
梵行寺州南六十裡。
宋賀鑄再遊梵行院曉度南岡五裡松,精廬未見巳聞鐘。
門前拂地垂楊柳,埽淨秋來過馬蹤。
明戴重梵行寺,風雨起西北,青松發長泣。
日昃驅饑驢,右臂衣巳濕。
浮圖郁南林,相望不能及。
頹溪絕山梁,紒草自成笠。
踟躇問耕者,乃得就原隰。
手指湖南山,空蒙五與十。
古寺迷藤蘿,解騎跨垣入。
西寮僧??客,笑為我長揖。
薰香埽繩床,遂不事炊汲。
炙衣洗我足,執壺勸米汁。
穴窗視天影,四麓雨仍集。
慈母當相念,今夕倚門立。
戴重記梵行寺壁:正欲浮湖看山色,卻來聽雨坐僧堂,夜風吹堕浮圖甓,上有元豐字兩行。
莊嚴寺在苦竹村,因又呼苦竹寺。
唐鄭谷題莊嚴寺休公院:秋深庭色好,紅葉間青松。
病客殊無著,吾師甚見容。
疏鐘和細溜,高塔等遙峰。
未省求名侶,頻于此地逢。
唐李洞避暑莊嚴寺:定裡無煩熱,吟中達性情。
入林逢客話,上塔接僧行。
八水皆知味,諸翁盡得名。
常論冰井上,莫使厭浮生。
宋賀鑄遊莊嚴寺園:石榴花落小池平,獨下平橋弄扇行。
蔽日綠陰無覓處,不如歸去兩三聲。
華嚴寺州東北三十裡。
唐張箱贈華嚴寺僧:一身依止閑荒院,燭耀窗中有宿煙。
徧禮華嚴經裡字,不曾行到寺門前。
唐冷朝陽同張深秀才遊華嚴寺同遊雲外寺,渡水入禅關。
立埽窗前石,坐看池上山。
有僧飛錫到,留客話松間。
不是緣名利,好來長伴閑。
冷朝陽中秋與空上人同宿華嚴寺:埽塔相逢宿,論詩舊梵宮。
磬聲迎鼓盡,月色過山窮。
庭簇安禅草,窗飛帶火蟲。
一宵何憎别,回首隔秋風。
元馬祖常遊華嚴寺:化國日遲遲,招提獨往時。
鶴馴看梵磬,貓定護齋糜。
貝葉翻經播,沙牆應制詩。
庭前雙樹好,長夏得風吹。
芥塘寺在州北五十裡。
宋賀鑄宿芥塘佛祠:青青??麥欲抽艾,浩蕩東風晚更狂。
微徑斷橋尋古寺,短籬高樹隔橫塘。
開門未埽楊花雨,待晚先燒柏子香。
底許暫忘行役倦,故人題字滿長廊。
玄妙觀在城中關廟旁。
宋熙甯間建,本名天慶觀,元至元中,改今名。
大門内隙地瘗明崇正乙亥殉難殘骸,以欄護之。
明賈章玄妙觀看杏花:杏子花開錦樹高,羽人邀我醉松醪。
前來莫把劉郎誤,不是元都二月桃。
明紀映鐘題玄妙觀:一玄巳陋妙何為,為語黃冠老煉師。
我夢函關牛脊客,自言未著五千詞。
三老堂城隍廟東,宋元祐中,知州孫贲公絫構,以祀傅獻簡公堯俞、範忠宣公純仁、劉忠肅公摯者也。
三老皆名德重望,相繼左遷和州,故廟祀之。
中有梅堂,今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