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陽典錄卷七
關燈
小
中
大
虛山亭、臨流亭、迎薰亭、筠崖亭,見明南京光祿署正黃桓詩。
石皆無考。
三覺堂在梁山廣教院。
宋王之道記雲:三覺者,秀溪居士賈易、括蒼先生龔原及圓智禅師沖會也。
賈與龔以危言正論忤蔡京,谪居和州。
與沖蕭然,晏坐終日。
喜雨亭含山北十八裡華陽山中。
宋陳仲巽華陽山喜雨亭記:天人之際,至迩也。
吾誠不至,人猶不孚,況幽于物者乎?乃者浙江、淮??夏以旱告,上勤宵旰,诏敇屢下,郡國祗若。
和為郡,面江背滁,左導巢湖,右引瓦梁,又有嘛、沣二湖之浸,田号沃壤。
河渠溝洫,歲久不治,故失時不雨,民且狼顧。
太守王大過開藩未幾,首浚城南之河,上引湖水,下接江潮,環城數十裡間,賴以灌漑。
獨西北地連山阜,種不入土。
大過朝祠夕禱,自夏徂秋,不少怠。
嘗得太乙醮式,齋滌行之方,于郡齋檐楹間,手書青詞,微雨飛灑。
粵明日,朝修午罷,龍見于城東南隅,雷雨大作。
撤祠之夕,夜漏未終,大過單車徑造褒山,乞靈定大師塔下,即華陽洞親投符劵。
少焉,有巨虺出于殿屋,一白雀與虺相逐,裴向去來,萬目争指,略無驚猜,衆歎希有。
訖事出山,陰雲四簇,甘澤随注,竟日繼夕,向之赤地,始遂栽插,歡呼之聲,徧于田闾。
秋僧慧機築亭洞前,大過命名曰喜雨。
仲巽适以視田,道出山下,會暮假宿,淩晨拉機曳杖扪蘿,周掞岩穴,退而酌泉,煮茗于亭。
環山老農,且能道大過前日禱雨之異,龐眉舉手,言之,猶有喜色。
機複求記其事。
仲巽以附庸下邑,日奉寬條,非但得大過倦倦斯民之心,于符移戒饬之間。
禱祠一事,又每陪侍昕夕,備見精誠不倦。
而雀蛇之異,複親聞父老所言甚悉。
然則傳信紀實,豈容以荒落自解。
昔春秋書四月不雨者,闵雨。
也。
六月雨者,喜雨也。
二者皆有志于民而書之。
是亭也,豈特識一時之喜哉?後來者或從事于此而有考焉,啟其誠,信其事,大過之名,與茲山終始矣。
大過字季立,世為山西人,時嘉泰元年孟春望日記。
壽燕堂宋彭明微衛築,取壽老燕安之義,以奉其母普甯郡太君。
時範忠宣谪守和州,以詩美之。
衛思永子。
宋範純仁壽燕堂:養親不擇祿,昔有仕為貧。
惟有席先疇,足以供晨昏。
超然舍祿仕,一志親耕耘。
既靡王事盬,夾免賈用勤。
雞豚畜以時,稻粱盈倉囷。
處身但清約,甘旨極鮮珍。
堂上垂繁發,含饴弄兒孫。
彩服不離膝,終日常欣欣。
園中複構室,花竹圍四鄰。
窗戶嚴羅列,開合随寒溫。
慈顔縱遊适,日涉不為頻。
雅當壽燕名,安康保靈椿。
門多長者車,閑可延嘉賓。
講道資朋友,德譽日以新。
孝感動金石,豈獨化鄉枌。
顯揚久益大,盛世求忠臣。
本朝孫枝蔚彭孝子壽燕堂,壽燕堂中彭孝子,歸田養母未蹉跎。
二疏尚恨都門老,少尹空從某樹過。
處處闆輿迎紫竹,朝朝彩服伴青蓑。
後來那少聞風者,但道無如王事何。
芥隐庵宋龔頤正書室。
宋張孝祥龔養正芥隐銘:一雞之争,覆我龜蒙。
或俯而拾,以華厥躬。
是子龔子,矯矯六尺。
斂而藏之,寄此一粒。
龍伯觸氏,孰大孰小。
我銘此庵,不滿一笑。
橘隐庵夾頤正書室,與上芥隐庵俱失所在。
宋張孝祥橘隐銘:采芝之仙,藏于橘中。
江頭木奴,比千戶封。
彼君子兮,從吾所好。
霜落橘,孰,持杯一笑。
勤将軍宅将軍名思齊,見太白集。
宅在州西雞籠山中。
勤尊師山居師橫南将軍思齊之孫,其居失所在。
以許丁卯詩考之,當大在雞籠山中也。
唐許渾題勤尊師曆陽山居:二十知兵在羽林,中年潛識子房心。
蒼鷹出塞邊塵靜,白鶴還鄉楚水深。
春坼酒瓶浮藥氣,晚攜棋局帶松陰。
雞籠山上雲多處,自??黃精不可尋。
張籍宅在桃花??。
按賀鑄百福寺詩注謂唐張司業故居,當别一處。
而吳龍翰籍故居詩及明一統志皆謂在報恩光孝禅寺。
考宋趙升朝野類要雲:高宗中興,令諸州軍各建報恩光孝寺觀,追崇佑陵香火。
或百福寺入南渡後,改為顇恩,一統志遂沿其舊名而載之耳。
吳詩今附錄于後。
唐韓愈題張十八所居:君居泥溝上,溝濁萍青青。
蛙??橋未埽,蟬嘒門常扃。
名秩後千品,詩文齊六經。
端來問奇字,為我講聲形。
唐張籍野居貧賤易為适,荒郊有安居。
端坐無餘思,彌樂古人書。
秋田多良苗,野水多遊負。
我無耒與網,安得充廪廚。
寒天白日短,檐下煖賤軀。
四肢漸寬柔,中腸郁不舒。
多病減志氣,為客足憂虞。
況複時節晚,覽景獨踟蹰。
張籍閑居東城南陌塵,紫??與朱輪。
盡說無多事,能閑有幾人。
惟教推甲子,不信守庚申。
誰見衡門裡,終朝自在貧。
張籍夏日閑居多病逢迎少,閑居又一年。
藥看辰日合,茶過卯時煎。
草長晴來地,蟲飛晚後天。
此時幽步遠,不覺到山邊。
張籍晚秋閑居獨坐高秋晚,蕭條是遠思。
家貧長畏客,身老轉憐兒。
萬種盡閑事,一生能幾時。
從來疏懶性,應祗有僧知。
宋吳龍翰過和州報恩寺,唐張籍故居也,昔年此地著書人,詩骨成塵草木深。
突兀眼前僧結屋,塔鈴風裡替君吟。
文昌讀書堂在烏江東一裡,今祗知桃花??為文昌讀書處,鮮有能及此者。
宋張孝祥讀書堂在烏江,即唐文昌公讀書處。
自五代至今,皆世守之。
渡江後,為史氏之所有。
漫有五車書不讀,豈似一編勤過目。
癡兒懶事蠹奂書,巨富牙簽塵滿屋。
市南水竹一畝宮,平生腹笥史長公。
閉戶卻埽得真樂,冥按萬古窺鴻蒙。
淹留歲時失何有,策勳此事要持久。
吾家文昌讀書處,好在溪山落君手。
上方治定登文儒,東觀石渠森寶書,望君起直承明廬。
從來海内知名士,須讀人聞未見書。
杜師雄宅州西南二十裡豐山中,杜氏世聚族于此。
有師雄手植梅,曆七百餘年,幹大數圍,半枯,以而孫枝尚作花,芬馥可文。
朱學士筠校士至邪州,摩娑其下,屬州守劉公長城築亭,顔曰梅豪。
本朝朱筠豐山梅豪亭記:乾隆癸巳中春,筠試和士畢,聞州西豐山有宋時梅,乃與知州事同年慈利劉□□城謀往觀之,以二十二日為天門之遊。
明日,出山十五裡至栾巴祠,二十五裡至豐山之麓。
上山三裡至杜村。
村之左右曰考子塘,皆杜姓,自宋至今,或他徙,其處者尚數百人。
杜氏為州學生者五六人來迎。
餘比至梅下,則樹本幾六,其四巳枯。
枯者如銅如石,如蟉蛇之八,而骨倔強不解也。
其不枯者二本,本大五六圍,徑上三丈餘,花覆小山,與枯木交錯。
枯者夾榮,其花之種曰玉蝶,又如蛱蜨數萬,翔舞山石之左右而不去,久之,忘其為梅樹也,問之杜氏之祖,杜先生默實居此。
先生切詩,村中頗有存者。
其詩曰:手植名花浪得名,又雲:不是羅浮是考塘。
然則梅先生所手植也。
按石先生介集載三豪詩送杜默歸曆陽。
樂史太平寰宇記:曆陽縣屬和州,然則先生實和人,而厲鹗宋詩紀事以為濮州人,非也。
先生字師雄,宋史無傳。
今州志天不為立傳。
謹以石先生介、歐陽先生修贈先生歸曆陽二詩考之,二詩之作,當在仁宗康定元年庚辰。
石先生詩叙本朝八十年。
按太祖以建隆元年代周,至康定庚辰,八十一年矣。
歐陽先生年譜:是時範文正公起為陜西經略招讨安撫使,辟公掌書記,辭不就。
六月,自權武成軍節度判官召還,複充秘閣校勘。
故歐陽先生贈詩雲:杜子來訪我,
石皆無考。
三覺堂在梁山廣教院。
宋王之道記雲:三覺者,秀溪居士賈易、括蒼先生龔原及圓智禅師沖會也。
賈與龔以危言正論忤蔡京,谪居和州。
與沖蕭然,晏坐終日。
喜雨亭含山北十八裡華陽山中。
宋陳仲巽華陽山喜雨亭記:天人之際,至迩也。
吾誠不至,人猶不孚,況幽于物者乎?乃者浙江、淮??夏以旱告,上勤宵旰,诏敇屢下,郡國祗若。
和為郡,面江背滁,左導巢湖,右引瓦梁,又有嘛、沣二湖之浸,田号沃壤。
河渠溝洫,歲久不治,故失時不雨,民且狼顧。
太守王大過開藩未幾,首浚城南之河,上引湖水,下接江潮,環城數十裡間,賴以灌漑。
獨西北地連山阜,種不入土。
大過朝祠夕禱,自夏徂秋,不少怠。
嘗得太乙醮式,齋滌行之方,于郡齋檐楹間,手書青詞,微雨飛灑。
粵明日,朝修午罷,龍見于城東南隅,雷雨大作。
撤祠之夕,夜漏未終,大過單車徑造褒山,乞靈定大師塔下,即華陽洞親投符劵。
少焉,有巨虺出于殿屋,一白雀與虺相逐,裴向去來,萬目争指,略無驚猜,衆歎希有。
訖事出山,陰雲四簇,甘澤随注,竟日繼夕,向之赤地,始遂栽插,歡呼之聲,徧于田闾。
秋僧慧機築亭洞前,大過命名曰喜雨。
仲巽适以視田,道出山下,會暮假宿,淩晨拉機曳杖扪蘿,周掞岩穴,退而酌泉,煮茗于亭。
環山老農,且能道大過前日禱雨之異,龐眉舉手,言之,猶有喜色。
機複求記其事。
仲巽以附庸下邑,日奉寬條,非但得大過倦倦斯民之心,于符移戒饬之間。
禱祠一事,又每陪侍昕夕,備見精誠不倦。
而雀蛇之異,複親聞父老所言甚悉。
然則傳信紀實,豈容以荒落自解。
昔春秋書四月不雨者,闵雨。
也。
六月雨者,喜雨也。
二者皆有志于民而書之。
是亭也,豈特識一時之喜哉?後來者或從事于此而有考焉,啟其誠,信其事,大過之名,與茲山終始矣。
大過字季立,世為山西人,時嘉泰元年孟春望日記。
壽燕堂宋彭明微衛築,取壽老燕安之義,以奉其母普甯郡太君。
時範忠宣谪守和州,以詩美之。
衛思永子。
宋範純仁壽燕堂:養親不擇祿,昔有仕為貧。
惟有席先疇,足以供晨昏。
超然舍祿仕,一志親耕耘。
既靡王事盬,夾免賈用勤。
雞豚畜以時,稻粱盈倉囷。
處身但清約,甘旨極鮮珍。
堂上垂繁發,含饴弄兒孫。
彩服不離膝,終日常欣欣。
園中複構室,花竹圍四鄰。
窗戶嚴羅列,開合随寒溫。
慈顔縱遊适,日涉不為頻。
雅當壽燕名,安康保靈椿。
門多長者車,閑可延嘉賓。
講道資朋友,德譽日以新。
孝感動金石,豈獨化鄉枌。
顯揚久益大,盛世求忠臣。
本朝孫枝蔚彭孝子壽燕堂,壽燕堂中彭孝子,歸田養母未蹉跎。
二疏尚恨都門老,少尹空從某樹過。
處處闆輿迎紫竹,朝朝彩服伴青蓑。
後來那少聞風者,但道無如王事何。
芥隐庵宋龔頤正書室。
宋張孝祥龔養正芥隐銘:一雞之争,覆我龜蒙。
或俯而拾,以華厥躬。
是子龔子,矯矯六尺。
斂而藏之,寄此一粒。
龍伯觸氏,孰大孰小。
我銘此庵,不滿一笑。
橘隐庵夾頤正書室,與上芥隐庵俱失所在。
宋張孝祥橘隐銘:采芝之仙,藏于橘中。
江頭木奴,比千戶封。
彼君子兮,從吾所好。
霜落橘,孰,持杯一笑。
勤将軍宅将軍名思齊,見太白集。
宅在州西雞籠山中。
勤尊師山居師橫南将軍思齊之孫,其居失所在。
以許丁卯詩考之,當大在雞籠山中也。
唐許渾題勤尊師曆陽山居:二十知兵在羽林,中年潛識子房心。
蒼鷹出塞邊塵靜,白鶴還鄉楚水深。
春坼酒瓶浮藥氣,晚攜棋局帶松陰。
雞籠山上雲多處,自??黃精不可尋。
張籍宅在桃花??。
按賀鑄百福寺詩注謂唐張司業故居,當别一處。
而吳龍翰籍故居詩及明一統志皆謂在報恩光孝禅寺。
考宋趙升朝野類要雲:高宗中興,令諸州軍各建報恩光孝寺觀,追崇佑陵香火。
或百福寺入南渡後,改為顇恩,一統志遂沿其舊名而載之耳。
吳詩今附錄于後。
唐韓愈題張十八所居:君居泥溝上,溝濁萍青青。
蛙??橋未埽,蟬嘒門常扃。
名秩後千品,詩文齊六經。
端來問奇字,為我講聲形。
唐張籍野居貧賤易為适,荒郊有安居。
端坐無餘思,彌樂古人書。
秋田多良苗,野水多遊負。
我無耒與網,安得充廪廚。
寒天白日短,檐下煖賤軀。
四肢漸寬柔,中腸郁不舒。
多病減志氣,為客足憂虞。
況複時節晚,覽景獨踟蹰。
張籍閑居東城南陌塵,紫??與朱輪。
盡說無多事,能閑有幾人。
惟教推甲子,不信守庚申。
誰見衡門裡,終朝自在貧。
張籍夏日閑居多病逢迎少,閑居又一年。
藥看辰日合,茶過卯時煎。
草長晴來地,蟲飛晚後天。
此時幽步遠,不覺到山邊。
張籍晚秋閑居獨坐高秋晚,蕭條是遠思。
家貧長畏客,身老轉憐兒。
萬種盡閑事,一生能幾時。
從來疏懶性,應祗有僧知。
宋吳龍翰過和州報恩寺,唐張籍故居也,昔年此地著書人,詩骨成塵草木深。
突兀眼前僧結屋,塔鈴風裡替君吟。
文昌讀書堂在烏江東一裡,今祗知桃花??為文昌讀書處,鮮有能及此者。
宋張孝祥讀書堂在烏江,即唐文昌公讀書處。
自五代至今,皆世守之。
渡江後,為史氏之所有。
漫有五車書不讀,豈似一編勤過目。
癡兒懶事蠹奂書,巨富牙簽塵滿屋。
市南水竹一畝宮,平生腹笥史長公。
閉戶卻埽得真樂,冥按萬古窺鴻蒙。
淹留歲時失何有,策勳此事要持久。
吾家文昌讀書處,好在溪山落君手。
上方治定登文儒,東觀石渠森寶書,望君起直承明廬。
從來海内知名士,須讀人聞未見書。
杜師雄宅州西南二十裡豐山中,杜氏世聚族于此。
有師雄手植梅,曆七百餘年,幹大數圍,半枯,以而孫枝尚作花,芬馥可文。
朱學士筠校士至邪州,摩娑其下,屬州守劉公長城築亭,顔曰梅豪。
本朝朱筠豐山梅豪亭記:乾隆癸巳中春,筠試和士畢,聞州西豐山有宋時梅,乃與知州事同年慈利劉□□城謀往觀之,以二十二日為天門之遊。
明日,出山十五裡至栾巴祠,二十五裡至豐山之麓。
上山三裡至杜村。
村之左右曰考子塘,皆杜姓,自宋至今,或他徙,其處者尚數百人。
杜氏為州學生者五六人來迎。
餘比至梅下,則樹本幾六,其四巳枯。
枯者如銅如石,如蟉蛇之八,而骨倔強不解也。
其不枯者二本,本大五六圍,徑上三丈餘,花覆小山,與枯木交錯。
枯者夾榮,其花之種曰玉蝶,又如蛱蜨數萬,翔舞山石之左右而不去,久之,忘其為梅樹也,問之杜氏之祖,杜先生默實居此。
先生切詩,村中頗有存者。
其詩曰:手植名花浪得名,又雲:不是羅浮是考塘。
然則梅先生所手植也。
按石先生介集載三豪詩送杜默歸曆陽。
樂史太平寰宇記:曆陽縣屬和州,然則先生實和人,而厲鹗宋詩紀事以為濮州人,非也。
先生字師雄,宋史無傳。
今州志天不為立傳。
謹以石先生介、歐陽先生修贈先生歸曆陽二詩考之,二詩之作,當在仁宗康定元年庚辰。
石先生詩叙本朝八十年。
按太祖以建隆元年代周,至康定庚辰,八十一年矣。
歐陽先生年譜:是時範文正公起為陜西經略招讨安撫使,辟公掌書記,辭不就。
六月,自權武成軍節度判官召還,複充秘閣校勘。
故歐陽先生贈詩雲:杜子來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