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陽典錄卷六
關燈
小
中
大
蒙。
昔吾廬猶記得,波橫緊練,玉做寒峰。
更短坡煙竹,聲碎玲珑。
拟問山陰舊路,家何在,水遠山重。
漁蓑冷,扁舟夢斷,镫暗小窗中。
宋黎廷瑞濡溪悼舊訴衷情曲屏深院赴幽期。
心事夢雲知,佩環零亂何處,江上草離離。
日平西,天似幕,月如眉。
依稀還記,兩岸楊花送上船時。
東興隄,即濡須隄孫權黃龍二年築以遏巢湖之沖。
至孫亮建興元年,諸葛恪更于隄左右夾築兩城,所謂東關也。
三義河,含山南八十裡。
天河之水,自巢湖來,逦迤過運漕鎮,至此,分為二,一通裕溪,一通銅城閘,故名。
明陸垹宿三義河,雲樹蒼茫合,鄉關道路賒。
近船呼伴侶,隔岸有人家。
草短煙橫野,江寒月浸沙。
家人應念我,今夜宿三義。
銅城閘,含山東南天河自三義口流至閘東出,為牛屯河。
每江水漲,由牛屯河倒灌而入,或巢湖泛溢,又由濡須東注,牛屯河隘口狹,急不能洩,往往漂沒田畝。
曆代皆于此築堰捍之,得免水患者,田三千餘頃。
旱大啟闆通流,資其灌溉,厥田膏腴,賦入當本州十之三。
明洪武初,州守李相,正統初朱沅、正德中黃公标皆修築之。
崇正庚午,州守孫克明、含山令黃文極,同州人馬侍禦如蛟、吳玺卿家周又修之,堅厚尤倍于舊。
明宋濂重建銅城閘記:和州之西南九十裡,其鄉曰銅城,瀕大江,江水暴溢,民不得田作。
古之人嘗築土為長堰以捍其沖,鑿石作閘門,貫以木碇,視歲之乾澇而合辟之,田得以常稔,環二百裡間,皆為沃壤。
比年兵興,銅城為往來争戰之之場,閘毀而堰崩,向之沃土皆化為荒??之區,而民告病也。
四明李相由京兆尹出守是州,一以慈祥恺悌之政撫摩其瘡痍,且以為:民之生也,恒以食為命,無田是無民也。
銅城之閘,吾其亟圖之乎?遂無白于江淮行中書省。
省臣是其議。
居無何,庸田署令寇懷玉行田至州,聞守之為,複加勸焉。
守乃進父老于庭,親爵勞之,立為條教,使蔣悌、王賢舉董其役。
先築郭公壩以絕水源,次鑿百福山以鍛灰石,然後大集衆工而役之。
畚锸如雲,絡岸蔽川,不待督程,各趨厥事,動止無節,齊之以鼓,刻日而成,不愆于花。
自遠而望之,殆猶堅城隐隐矗起于雲際也。
以尺計之,閘之高凡二十有二,廣一十有八,長二百有奇。
閘之兩端疊石為台,以禦迅湍。
補築東西堰七百有奇,其高視閘有加,址之廣視高六倍。
别建屋三楹間,龍神廟一區,廟以從民祈禜之欲,屋以居守者,使司其啟閉。
經始于洪武元年十一月庚申,訖工于明年二月己巳。
工以日計之,八萬九千八百九十,皆出于有田之家。
匠石之費,大視田多寡,而均賦之官皆不與也。
州民童勝等乃相與謀予文刻諸石,用昭守之功于無窮。
嗚呼,世之為牧守者,往往急于簿書期會之間,而知與民計長久,蓋百無一二焉。
縱有之,專心一志而弗懈者,又何其鮮也。
是故不可以無記。
昔者召翁卿之守南陽,起水門提阏數十處,以廣灌溉,民得其利,事與守頗同,未聞當時有為之記者。
召翁卿之名,至今人言之而弗泯者,以班氏傳之循吏也。
守之績可謂偉矣,他日必有良史氏書之,與翁卿并傳,又何待于予文哉?雖然,記之策書者,固遺芳于後世;勒諸金石者,将垂勸于方今。
使繼守于斯者,得而讀焉,則必曰:水利民之所先,吾可獨愧前人哉?苟思無愧于前人,則必葺之完之,俾斯閘可支永久而不壞。
此勝等所以請文之意也。
因不辭而為之書。
閘之作不知自何始,相傳起于吳赤烏年間,近得殘。
碑二于水中,蓋宋與元修建之記雲。
明林幹銅城閘記:和州西南九十裡許,有閘曰銅城,前瀕大江,兩厓障石為隄,中函巨闆,斷水道而關啟之。
和之田資灌溉者三之二,霖潦泛溢,又賴以閉阏,所系甚重,莫稽其創始。
洪武中,州守李相重修,波流沖齧,歲久頹圮,有司欲治之未遑,民慮益甚,幸水患不經,苟免蕩析而巳。
正德乙亥,括蒼黃公庭儀來守是州,無何,訟平賦簡,民吏洽和,遂悉心利民之政,爰及斯閘,曰:賢之興,愚之廢,咎将誰執?于是下令完葺。
而積雨彌旬,所在濱決,閘之内,民賴無恐。
公又謂苟且之作,無以垂永圖,乃複出私帑以佐官用,募工司畚锸,再閱月告成,規模仍舊,而隄防闆幹,堅厚有加。
是役也,督責不聞,人樂供命,蓋以佚道使民也。
間謂幹嘗至其地,當有記,令後之人知是為民安居粒食所系,事不可不急也。
幹惟公職在牧伯,志在仁民,一時之役,百世之利,俾公兇蠲其賦,饑哺其食,所及顧大有限,惠而不費,未若是也。
昔白公修鄭國渠,而長禾黍;趙尚寬修召信臣官渠,地變沃壤,名在書冊,至今未泯。
公為有司之良政皆急民,當有錄而傳之者。
遂摭其事為記。
閘之東西高下丈尺,悉載宋太史舊文,不複書雲。
明戴重銅城廟:銅城廟樹挂秋千,白項烏飛入紫煙。
自是農家無别事,東西社鼓隻祈年。
清溪含山西三十裡,受橫路山西及馬橋、蒼山三澗水,西經亞父山、八天河,由裕溪出江。
唐陳存清溪作:指顧清溪裡,左右惟深林雲蔽望。
鄉處雨曆為客心。
遇人多物役,聽鳥時幽音。
何必滄浪水,庶茲浣塵襟。
元郭珏賦清溪:清溪之水抱幽谷,盤渦細浪相豗蹙。
半篙晴日蕩金鱗,一帶秋煙溜寒玉。
溪上仙翁絕塵俗,開門俯溪飲溪渌。
白鳥飛來明鏡中,垂楊鎖斷闌幹曲,窈窕春花亞修竹。
修竹何人共棋局?紫蘿為蓋草為褥,如辋川圖懸一幅。
嗟我蚤年,厭羁束五湖風月。
醉心目。
祗今是處沸鲸波,把釣從君事大足。
元曹文晦九月一日清溪道中二首:老樹依沙岸,柴門上下鄰斷。
橋歸郭路。
細雨過溪人,白鹭雙飛去,黃花數點。
新潛無遺世友,聯句坐苔茵。
微月懸孤榻,殘雲過斷塍。
松風林外笛,茆屋水邊镫。
久坐忘為客清吟。
未得朋。
沙頭有饑鹘,昏暝大飛騰。
明劉傳過清溪二首:客路驚春蚤,雲山八望遙。
風光先蔀屋,野色忽溪橋。
靈藥難為采,佳人不可招。
宿酲方半散,吟斷巳魂消。
十裡青山路,溪橫古道邊。
桑麻春雨後,民物太初前。
野店朝縣旆,疏籬晚系船。
枕流吾有興,歸詠夕陽天。
明韓洽清溪白石何磷磷,清流大浘浘。
輕舟渡前溪,兩岸饒蒲葦。
落日秋風生,停桡吊山鬼。
海子口,含山西南七十裡,上承濡須水,至此分為二,環運漕鎮,東注裕溪,出大江。
運漕河。
含山南九十裡。
梁侯景之亂,王僧辯軍次蕪湖,景将侯子鑒屯兵于此,以捍禦漕運,故名。
今為廬州糧艘運道。
陳村湯泉,在含山十四都。
一統志作半湯泉,誤半湯泉在居巢。
宋呂願中陳村湯泉:郡境水多沸,陳村泉類湯。
人情尚冰炭,地脈夾炎涼。
三石泉含山南十五裡鹿宕山下,三石嵚崎,劃然如斧劈,古藤樛木簇生其巅,石下流泉潺潺,終古不涸。
昔吾廬猶記得,波橫緊練,玉做寒峰。
更短坡煙竹,聲碎玲珑。
拟問山陰舊路,家何在,水遠山重。
漁蓑冷,扁舟夢斷,镫暗小窗中。
宋黎廷瑞濡溪悼舊訴衷情曲屏深院赴幽期。
心事夢雲知,佩環零亂何處,江上草離離。
日平西,天似幕,月如眉。
依稀還記,兩岸楊花送上船時。
東興隄,即濡須隄孫權黃龍二年築以遏巢湖之沖。
至孫亮建興元年,諸葛恪更于隄左右夾築兩城,所謂東關也。
三義河,含山南八十裡。
天河之水,自巢湖來,逦迤過運漕鎮,至此,分為二,一通裕溪,一通銅城閘,故名。
明陸垹宿三義河,雲樹蒼茫合,鄉關道路賒。
近船呼伴侶,隔岸有人家。
草短煙橫野,江寒月浸沙。
家人應念我,今夜宿三義。
銅城閘,含山東南天河自三義口流至閘東出,為牛屯河。
每江水漲,由牛屯河倒灌而入,或巢湖泛溢,又由濡須東注,牛屯河隘口狹,急不能洩,往往漂沒田畝。
曆代皆于此築堰捍之,得免水患者,田三千餘頃。
旱大啟闆通流,資其灌溉,厥田膏腴,賦入當本州十之三。
明洪武初,州守李相,正統初朱沅、正德中黃公标皆修築之。
崇正庚午,州守孫克明、含山令黃文極,同州人馬侍禦如蛟、吳玺卿家周又修之,堅厚尤倍于舊。
明宋濂重建銅城閘記:和州之西南九十裡,其鄉曰銅城,瀕大江,江水暴溢,民不得田作。
古之人嘗築土為長堰以捍其沖,鑿石作閘門,貫以木碇,視歲之乾澇而合辟之,田得以常稔,環二百裡間,皆為沃壤。
比年兵興,銅城為往來争戰之之場,閘毀而堰崩,向之沃土皆化為荒??之區,而民告病也。
四明李相由京兆尹出守是州,一以慈祥恺悌之政撫摩其瘡痍,且以為:民之生也,恒以食為命,無田是無民也。
銅城之閘,吾其亟圖之乎?遂無白于江淮行中書省。
省臣是其議。
居無何,庸田署令寇懷玉行田至州,聞守之為,複加勸焉。
守乃進父老于庭,親爵勞之,立為條教,使蔣悌、王賢舉董其役。
先築郭公壩以絕水源,次鑿百福山以鍛灰石,然後大集衆工而役之。
畚锸如雲,絡岸蔽川,不待督程,各趨厥事,動止無節,齊之以鼓,刻日而成,不愆于花。
自遠而望之,殆猶堅城隐隐矗起于雲際也。
以尺計之,閘之高凡二十有二,廣一十有八,長二百有奇。
閘之兩端疊石為台,以禦迅湍。
補築東西堰七百有奇,其高視閘有加,址之廣視高六倍。
别建屋三楹間,龍神廟一區,廟以從民祈禜之欲,屋以居守者,使司其啟閉。
經始于洪武元年十一月庚申,訖工于明年二月己巳。
工以日計之,八萬九千八百九十,皆出于有田之家。
匠石之費,大視田多寡,而均賦之官皆不與也。
州民童勝等乃相與謀予文刻諸石,用昭守之功于無窮。
嗚呼,世之為牧守者,往往急于簿書期會之間,而知與民計長久,蓋百無一二焉。
縱有之,專心一志而弗懈者,又何其鮮也。
是故不可以無記。
昔者召翁卿之守南陽,起水門提阏數十處,以廣灌溉,民得其利,事與守頗同,未聞當時有為之記者。
召翁卿之名,至今人言之而弗泯者,以班氏傳之循吏也。
守之績可謂偉矣,他日必有良史氏書之,與翁卿并傳,又何待于予文哉?雖然,記之策書者,固遺芳于後世;勒諸金石者,将垂勸于方今。
使繼守于斯者,得而讀焉,則必曰:水利民之所先,吾可獨愧前人哉?苟思無愧于前人,則必葺之完之,俾斯閘可支永久而不壞。
此勝等所以請文之意也。
因不辭而為之書。
閘之作不知自何始,相傳起于吳赤烏年間,近得殘。
碑二于水中,蓋宋與元修建之記雲。
明林幹銅城閘記:和州西南九十裡許,有閘曰銅城,前瀕大江,兩厓障石為隄,中函巨闆,斷水道而關啟之。
和之田資灌溉者三之二,霖潦泛溢,又賴以閉阏,所系甚重,莫稽其創始。
洪武中,州守李相重修,波流沖齧,歲久頹圮,有司欲治之未遑,民慮益甚,幸水患不經,苟免蕩析而巳。
正德乙亥,括蒼黃公庭儀來守是州,無何,訟平賦簡,民吏洽和,遂悉心利民之政,爰及斯閘,曰:賢之興,愚之廢,咎将誰執?于是下令完葺。
而積雨彌旬,所在濱決,閘之内,民賴無恐。
公又謂苟且之作,無以垂永圖,乃複出私帑以佐官用,募工司畚锸,再閱月告成,規模仍舊,而隄防闆幹,堅厚有加。
是役也,督責不聞,人樂供命,蓋以佚道使民也。
間謂幹嘗至其地,當有記,令後之人知是為民安居粒食所系,事不可不急也。
幹惟公職在牧伯,志在仁民,一時之役,百世之利,俾公兇蠲其賦,饑哺其食,所及顧大有限,惠而不費,未若是也。
昔白公修鄭國渠,而長禾黍;趙尚寬修召信臣官渠,地變沃壤,名在書冊,至今未泯。
公為有司之良政皆急民,當有錄而傳之者。
遂摭其事為記。
閘之東西高下丈尺,悉載宋太史舊文,不複書雲。
明戴重銅城廟:銅城廟樹挂秋千,白項烏飛入紫煙。
自是農家無别事,東西社鼓隻祈年。
清溪含山西三十裡,受橫路山西及馬橋、蒼山三澗水,西經亞父山、八天河,由裕溪出江。
唐陳存清溪作:指顧清溪裡,左右惟深林雲蔽望。
鄉處雨曆為客心。
遇人多物役,聽鳥時幽音。
何必滄浪水,庶茲浣塵襟。
元郭珏賦清溪:清溪之水抱幽谷,盤渦細浪相豗蹙。
半篙晴日蕩金鱗,一帶秋煙溜寒玉。
溪上仙翁絕塵俗,開門俯溪飲溪渌。
白鳥飛來明鏡中,垂楊鎖斷闌幹曲,窈窕春花亞修竹。
修竹何人共棋局?紫蘿為蓋草為褥,如辋川圖懸一幅。
嗟我蚤年,厭羁束五湖風月。
醉心目。
祗今是處沸鲸波,把釣從君事大足。
元曹文晦九月一日清溪道中二首:老樹依沙岸,柴門上下鄰斷。
橋歸郭路。
細雨過溪人,白鹭雙飛去,黃花數點。
新潛無遺世友,聯句坐苔茵。
微月懸孤榻,殘雲過斷塍。
松風林外笛,茆屋水邊镫。
久坐忘為客清吟。
未得朋。
沙頭有饑鹘,昏暝大飛騰。
明劉傳過清溪二首:客路驚春蚤,雲山八望遙。
風光先蔀屋,野色忽溪橋。
靈藥難為采,佳人不可招。
宿酲方半散,吟斷巳魂消。
十裡青山路,溪橫古道邊。
桑麻春雨後,民物太初前。
野店朝縣旆,疏籬晚系船。
枕流吾有興,歸詠夕陽天。
明韓洽清溪白石何磷磷,清流大浘浘。
輕舟渡前溪,兩岸饒蒲葦。
落日秋風生,停桡吊山鬼。
海子口,含山西南七十裡,上承濡須水,至此分為二,環運漕鎮,東注裕溪,出大江。
運漕河。
含山南九十裡。
梁侯景之亂,王僧辯軍次蕪湖,景将侯子鑒屯兵于此,以捍禦漕運,故名。
今為廬州糧艘運道。
陳村湯泉,在含山十四都。
一統志作半湯泉,誤半湯泉在居巢。
宋呂願中陳村湯泉:郡境水多沸,陳村泉類湯。
人情尚冰炭,地脈夾炎涼。
三石泉含山南十五裡鹿宕山下,三石嵚崎,劃然如斧劈,古藤樛木簇生其巅,石下流泉潺潺,終古不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