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陽典錄卷七
關燈
小
中
大
曆陽陳廷桂子犀纂輯
古迹一
亞父城,即今州城也。
範增輔項羽滅秦,封曆陽侯,是為曆陽。
著見之始。
劉禹錫廳壁記雲:城高而堅,亞父所營。
舊有子城、南城、新城,宋乾道中修之,合為一,周回十一裡,十一門。
明洪武中重修,為門五,後又于東南增一門。
明金修和州城記略:和自秦漢為曆陽縣,晉改為曆陽郡,後齊始置州。
隋、唐間以郡稱則曰曆陽以州稱則曰和,迄今因之。
自昔立國江表者,必以淮南為藩維,而和于淮南為要沖,西控合肥,北接滁、濠,東南瞰大江,直于姑孰、建業之郊,隐然保障乎江表。
東晉以還,皆鎮以重兵,守以信将,視為南國之襟喉,而州城興替莫諜焉。
宋之南渡也,乾道庚寅,經營邊圉,首出公帑廪粟以重築之,逮淳熙丙申,曆七年乃成。
開禧丙寅,金兵至時,守臣能以數千卒卻其數十萬之衆者,非城之力欤?厥後千戈寖息,承平滋久,城久不治,有年于茲。
洪惟天朝撫定兩淮,和最先入版圖,而八九年間,其城未克修築。
癸卯春,特命參軍郭景祥來治其事,乃俾知州張純誠,令民若軍,計田出夫。
城周圍十一裡,為尺計者一萬八千有奇,而田夫之數,适與城相當。
先是,州有子城,前有南城,後有新城,城雖廢,甎甓固存也。
至是三城為一,悉用故甎,包甃城外,而實土其中,其高二丈二尺,上為女牆,又高五尺,其厚則視地形以為豐殺,堅緻弘廣,視舊有加,故有十一門。
今為門者五:東曰朝陽,正南,曰環江,正西。
曰臨湖,偏西曰橫山,北曰湧泉,而東西為水門者二,凡門上構飛觀,翚聳環繞,雄嚴并稱。
庀工于二月丙戌,訖事于四月巳卯,僅九旬而功告成。
越明年夏六月辛未,複命公總制是州。
軍民遂增建露屋,缭于城上者凡一百餘所,及城中儒學祠廟、台門衢路,一撤而新,百廢具舉。
和為州,四野平曠,而州治據岡阜之上,後崇前夷,雉堞雲聯,樓橹山立,望之隆然如在天半,可為壯淮南之藩維重江。
表之保障者矣。
明楊遵和州城濠記:江淮重鎮,和居其一。
自嬴。
秦分諸侯之國,以置郡縣,地為曆陽,其來尚矣。
國朝開拓疆宇,南下江漢,初濟師于和。
今國家之有和,猶漢室之有豐、沛也。
癸卯春,上命參軍郭景祥來是邦,相度經營,因故基而城之。
城東南舊有池,唯加疏濬,餘旁地壤,據岡依隴,後起前伏,訪求切迹,僅存二壩,蓋嘗取勢潴水,映帶東南,以固城之險也。
比謀疏作,議者難之。
城既完,時久不雨,景祥懼軍民勞瘁而力不支也,遂順人意,辍工以俟有為。
越明年夏六月辛未,景祥複來,總制于州,輯軍撫民,興廢舉墜。
未幾,政通人和,歲稔農隙。
景祥亟命前知州張純誠議濬治。
純誠承命唯謹,遂辨地相宜,測以度竿,浮以木齒,殺隆就下,可與城南舊池通。
乃計田賦,科丁庸,凡以糧,每石出夫一。
曆陽縣三千二百九十七人,烏江縣二千三百七十四人,含山縣一千一十四人,丁庸三百五十人,俾其役者較功均受。
自城東西北三面延袤,得地以尺計之,五千六百有奇。
池廣一百五十尺,深二十尺。
擇日之良,以興厥功。
令下鄉鄙,人皆忻躍相告,謂:景祥向能恤我困餒,而罷是役,今其時也,奚敢後哉!即荷畚锸,裹糇糧,子來于郊,指顧之間,事濟功集。
始事于十一月二十一日,卒事于次月二十二日。
于是回岡旁轉,滮池北流,道川四匝,湛然中汀,來如襟帶,拱若圜璧,崇墉内峙,浮梁外通,此可謂固江淮之重鎮。
逾漢室之豐沛者也。
州人鹹曰:昔乾道嘉定間,都統制郭剛,宿将郭杲經制于此,止鑿池城南,豈非土壤險阻,難于工力而不作欤?今景祥以智仁之資,折沖禦侮,奠正方域,卒能因時以佚道使民,而大姓适相脗合,繼成前人未作之功,其勤國保民之道,豈偶然哉?不可無記,以示後來,且磨磷琬詳著本始,春秋不朽之意也。
景祥聞之,而謙讓弗居,乃俾與其事者鹹列姓名,以勗其勤。
景祥字仲德,濠梁人。
張純誠字允成,臨海人。
其牧是翮出,有重體焉哉民梁爵霞而母世集弄特文秦子子辭第其選書鵲後遏胡轉日西北三十慎宋賀輔愚正輔狂閑昔憑陵閑步長推實罪士百躍豐萬甲重要害時平二正望江山互曹帶惠作直其盈清具見加在卻月董枉囊山宋王元谟軍山裡臣質厮若茵雲祏丘萬驢出曰垂妾十薩裡其呂部日請梁王城征馨山粟作安聞周講盛重石勤山在五靈可十圍福中州守周虎菊大關戴三西一十裡大說山士六朝時葉小聲翼醜西一十五裡小視山上表十朝時翼黃龍驢正鳥江爵如十士子和阿代所慎見易盡。
晉王迹舍山而劄,十裡輕寒歸晉。
曹重而馬日于秦。
方裡末有北,此去乃夷雅曠興屯田雷圍。
有士襄弟慧筆其榛此為寺禦屯田。
對清溪靈李缯聽韓經山輯且鬥,王武子城、虎山城、郭僧坎城,趙祖悅城,高江産城,胡景略城,張祖禧城,鄭衛尉城。
以上皆見水經注,并圮。
陳搏丹城含山西南蒼山,又名無風城。
夾山關州北五十裡,正德中,州同知薛祖學築,以禦劉六之亂。
薛字渭野,故真名渭野關。
按明程篁墩敏政夜渡兩關記,所雲去香淋三十餘裡者,以道裡方位計之,蓋即此關。
雲昭關者,誤也。
其形勢之險惡,詳記中。
明程敏政夜度兩關記:予谒告南歸,以成化戊戌冬十月十六日,過大??嶺,抵大柳樹驿。
時日過午矣,不欲行。
巳問驿吏,吏绐言雖晚,尚可及滁州也。
馬上行三十裡,稍稍聞從者言,前有清流關,頗險惡多虎,心識之。
抵關,巳昏黑,退無所止,即遣人驅山下郵卒,挾銅??刺燎以行。
山口兩峰夾峙,高數百尋,仰視不極,石棧岖岑,悉下馬累肩而上。
仍相約有警,即前後呼噪為應。
适有大星光煜煜,自東西流,寒風暴起,束燎漸滅,四山草木蕭飒有聲,由是人人自危,相呼噪不巳。
銅??哄發,山谷響動。
行六七裡,及山頂,忽見月出如爛銀盤,照耀無際,始舉手相慶。
然下山猶心悸不能定者久之。
餘默記此關乃趙點檢破南唐,擒其二将處。
茲遊雖險而奇絕,當為平生冠。
夜二鼓抵滁陽。
十七日午,過全椒,趨和州。
自幸脫險即夷,無複置慮。
行四十裡渡。
後河,見面山隐隐,問從者雲:當陟此。
乃至和州香淋院。
巳而日冉冉過峰後,馬入山觜,巒岫回合,桑田秩秩,凡數村,俨若武陵、仇池。
方以為喜。
既暮,入益深,山益多,草木塞道,杳不知其所窮。
始大駭汗。
過野廟,遇老叟,問:此何山?曰:古昭關也。
去香淋尚三十餘裡,宜急行。
前山有火起者,乃烈原以驅虎也。
時銅??刺燎,皆不及備,傍山涉澗,怪石如林,馬為之辟易。
衆以為伏虎,卻顧反無颠仆枕藉,呼聲甚微,雖強之大噪,不能也。
良久,乃起,循嶺以行。
谛視崖塹,深不可測,澗水潺潺,與風疾徐,仰見星鬥滿天,自分恐不可免,且念:伍員昔嘗厄于此間,豈惡地固應爾耶?盡二鼓,抵香淋镫下,恍然自失,如更生者。
噫!予以離親之久,諸所弗計,冒險夜行,度二關,犯虎穴,雖瀕危而幸免焉,其火可謂不審也巳,謹志之,以為後戒。
明戴重夾山關:危石蹲虎豹,深溪隐榛柞。
賊來不敢驅,北門有鎖鑰。
本朝楊繼芳夾山關:常道出門好,逢山眼倍青。
峰多紅日障,路曲白雲停。
倦鳥歸深樹,流泉入草亭。
野人眠正穩,遊子為誰醒。
石湖關州西北。
宋紹興間,兀術犯境,張
範增輔項羽滅秦,封曆陽侯,是為曆陽。
著見之始。
劉禹錫廳壁記雲:城高而堅,亞父所營。
舊有子城、南城、新城,宋乾道中修之,合為一,周回十一裡,十一門。
明洪武中重修,為門五,後又于東南增一門。
明金修和州城記略:和自秦漢為曆陽縣,晉改為曆陽郡,後齊始置州。
隋、唐間以郡稱則曰曆陽以州稱則曰和,迄今因之。
自昔立國江表者,必以淮南為藩維,而和于淮南為要沖,西控合肥,北接滁、濠,東南瞰大江,直于姑孰、建業之郊,隐然保障乎江表。
東晉以還,皆鎮以重兵,守以信将,視為南國之襟喉,而州城興替莫諜焉。
宋之南渡也,乾道庚寅,經營邊圉,首出公帑廪粟以重築之,逮淳熙丙申,曆七年乃成。
開禧丙寅,金兵至時,守臣能以數千卒卻其數十萬之衆者,非城之力欤?厥後千戈寖息,承平滋久,城久不治,有年于茲。
洪惟天朝撫定兩淮,和最先入版圖,而八九年間,其城未克修築。
癸卯春,特命參軍郭景祥來治其事,乃俾知州張純誠,令民若軍,計田出夫。
城周圍十一裡,為尺計者一萬八千有奇,而田夫之數,适與城相當。
先是,州有子城,前有南城,後有新城,城雖廢,甎甓固存也。
至是三城為一,悉用故甎,包甃城外,而實土其中,其高二丈二尺,上為女牆,又高五尺,其厚則視地形以為豐殺,堅緻弘廣,視舊有加,故有十一門。
今為門者五:東曰朝陽,正南,曰環江,正西。
曰臨湖,偏西曰橫山,北曰湧泉,而東西為水門者二,凡門上構飛觀,翚聳環繞,雄嚴并稱。
庀工于二月丙戌,訖事于四月巳卯,僅九旬而功告成。
越明年夏六月辛未,複命公總制是州。
軍民遂增建露屋,缭于城上者凡一百餘所,及城中儒學祠廟、台門衢路,一撤而新,百廢具舉。
和為州,四野平曠,而州治據岡阜之上,後崇前夷,雉堞雲聯,樓橹山立,望之隆然如在天半,可為壯淮南之藩維重江。
表之保障者矣。
明楊遵和州城濠記:江淮重鎮,和居其一。
自嬴。
秦分諸侯之國,以置郡縣,地為曆陽,其來尚矣。
國朝開拓疆宇,南下江漢,初濟師于和。
今國家之有和,猶漢室之有豐、沛也。
癸卯春,上命參軍郭景祥來是邦,相度經營,因故基而城之。
城東南舊有池,唯加疏濬,餘旁地壤,據岡依隴,後起前伏,訪求切迹,僅存二壩,蓋嘗取勢潴水,映帶東南,以固城之險也。
比謀疏作,議者難之。
城既完,時久不雨,景祥懼軍民勞瘁而力不支也,遂順人意,辍工以俟有為。
越明年夏六月辛未,景祥複來,總制于州,輯軍撫民,興廢舉墜。
未幾,政通人和,歲稔農隙。
景祥亟命前知州張純誠議濬治。
純誠承命唯謹,遂辨地相宜,測以度竿,浮以木齒,殺隆就下,可與城南舊池通。
乃計田賦,科丁庸,凡以糧,每石出夫一。
曆陽縣三千二百九十七人,烏江縣二千三百七十四人,含山縣一千一十四人,丁庸三百五十人,俾其役者較功均受。
自城東西北三面延袤,得地以尺計之,五千六百有奇。
池廣一百五十尺,深二十尺。
擇日之良,以興厥功。
令下鄉鄙,人皆忻躍相告,謂:景祥向能恤我困餒,而罷是役,今其時也,奚敢後哉!即荷畚锸,裹糇糧,子來于郊,指顧之間,事濟功集。
始事于十一月二十一日,卒事于次月二十二日。
于是回岡旁轉,滮池北流,道川四匝,湛然中汀,來如襟帶,拱若圜璧,崇墉内峙,浮梁外通,此可謂固江淮之重鎮。
逾漢室之豐沛者也。
州人鹹曰:昔乾道嘉定間,都統制郭剛,宿将郭杲經制于此,止鑿池城南,豈非土壤險阻,難于工力而不作欤?今景祥以智仁之資,折沖禦侮,奠正方域,卒能因時以佚道使民,而大姓适相脗合,繼成前人未作之功,其勤國保民之道,豈偶然哉?不可無記,以示後來,且磨磷琬詳著本始,春秋不朽之意也。
景祥聞之,而謙讓弗居,乃俾與其事者鹹列姓名,以勗其勤。
景祥字仲德,濠梁人。
張純誠字允成,臨海人。
其牧是翮出,有重體焉哉民梁爵霞而母世集弄特文秦子子辭第其選書鵲後遏胡轉日西北三十慎宋賀輔愚正輔狂閑昔憑陵閑步長推實罪士百躍豐萬甲重要害時平二正望江山互曹帶惠作直其盈清具見加在卻月董枉囊山宋王元谟軍山裡臣質厮若茵雲祏丘萬驢出曰垂妾十薩裡其呂部日請梁王城征馨山粟作安聞周講盛重石勤山在五靈可十圍福中州守周虎菊大關戴三西一十裡大說山士六朝時葉小聲翼醜西一十五裡小視山上表十朝時翼黃龍驢正鳥江爵如十士子和阿代所慎見易盡。
晉王迹舍山而劄,十裡輕寒歸晉。
曹重而馬日于秦。
方裡末有北,此去乃夷雅曠興屯田雷圍。
有士襄弟慧筆其榛此為寺禦屯田。
對清溪靈李缯聽韓經山輯且鬥,王武子城、虎山城、郭僧坎城,趙祖悅城,高江産城,胡景略城,張祖禧城,鄭衛尉城。
以上皆見水經注,并圮。
陳搏丹城含山西南蒼山,又名無風城。
夾山關州北五十裡,正德中,州同知薛祖學築,以禦劉六之亂。
薛字渭野,故真名渭野關。
按明程篁墩敏政夜渡兩關記,所雲去香淋三十餘裡者,以道裡方位計之,蓋即此關。
雲昭關者,誤也。
其形勢之險惡,詳記中。
明程敏政夜度兩關記:予谒告南歸,以成化戊戌冬十月十六日,過大??嶺,抵大柳樹驿。
時日過午矣,不欲行。
巳問驿吏,吏绐言雖晚,尚可及滁州也。
馬上行三十裡,稍稍聞從者言,前有清流關,頗險惡多虎,心識之。
抵關,巳昏黑,退無所止,即遣人驅山下郵卒,挾銅??刺燎以行。
山口兩峰夾峙,高數百尋,仰視不極,石棧岖岑,悉下馬累肩而上。
仍相約有警,即前後呼噪為應。
适有大星光煜煜,自東西流,寒風暴起,束燎漸滅,四山草木蕭飒有聲,由是人人自危,相呼噪不巳。
銅??哄發,山谷響動。
行六七裡,及山頂,忽見月出如爛銀盤,照耀無際,始舉手相慶。
然下山猶心悸不能定者久之。
餘默記此關乃趙點檢破南唐,擒其二将處。
茲遊雖險而奇絕,當為平生冠。
夜二鼓抵滁陽。
十七日午,過全椒,趨和州。
自幸脫險即夷,無複置慮。
行四十裡渡。
後河,見面山隐隐,問從者雲:當陟此。
乃至和州香淋院。
巳而日冉冉過峰後,馬入山觜,巒岫回合,桑田秩秩,凡數村,俨若武陵、仇池。
方以為喜。
既暮,入益深,山益多,草木塞道,杳不知其所窮。
始大駭汗。
過野廟,遇老叟,問:此何山?曰:古昭關也。
去香淋尚三十餘裡,宜急行。
前山有火起者,乃烈原以驅虎也。
時銅??刺燎,皆不及備,傍山涉澗,怪石如林,馬為之辟易。
衆以為伏虎,卻顧反無颠仆枕藉,呼聲甚微,雖強之大噪,不能也。
良久,乃起,循嶺以行。
谛視崖塹,深不可測,澗水潺潺,與風疾徐,仰見星鬥滿天,自分恐不可免,且念:伍員昔嘗厄于此間,豈惡地固應爾耶?盡二鼓,抵香淋镫下,恍然自失,如更生者。
噫!予以離親之久,諸所弗計,冒險夜行,度二關,犯虎穴,雖瀕危而幸免焉,其火可謂不審也巳,謹志之,以為後戒。
明戴重夾山關:危石蹲虎豹,深溪隐榛柞。
賊來不敢驅,北門有鎖鑰。
本朝楊繼芳夾山關:常道出門好,逢山眼倍青。
峰多紅日障,路曲白雲停。
倦鳥歸深樹,流泉入草亭。
野人眠正穩,遊子為誰醒。
石湖關州西北。
宋紹興間,兀術犯境,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