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陽典錄卷四
關燈
小
中
大
揚旌回古磴,取道度寒塘。
亂石溪聲急,斜陽塔影長。
苦吟歸路晚,回首戀青蒼。
本朝王士正褒禅山僧漱石枕溪流,夢見歐陽子。
覺來萬壑風,松聲滿人耳。
本朝李孚青褒禅山曉上起雲頂,晚從龍洞回。
泉邊問龍女,誰繼半山來。
太湖山含山南六十裡,奇峰十餘,秀挺如列戟。
東峰之麓有大善寺,又東有明安慶侯仇成故宅。
西峰當天河之曲,中峰則元無用禅師普明塔院也。
左曰東垭,右曰西垭,中曰缽徑。
塔西有錫杖泉,山西有接引、清涼二庵,極幽邃。
明戴重遊太湖山記:登郡城西南望之,有山參差巉岏者,太湖山也。
違城三舍。
古者江流泛濫,窪潴為湖山,故臨湖上,以此得名。
今江徙而南,湖化為田,凡十百裡。
山有三峰,東峰之麓為大善寺,少東三裡有安慶侯仇成故宅,麥田卧石,字僅可識。
西峰扼天河之曲,内入巢湖,外出揚子江,巨石若龜,可垂長釣焉。
餘未嘗至。
其中峰則普明禅師之塔寺也。
左山曰東垭,右山曰西垭,中阜曰缽徑,上折碑文字漫漶。
入寺蹑磴登塔堂,其塔盈丈,砻石精質,火嘗毀之,不能壞。
塔西為錫杖泉,甘而靜,滿而不溢,日汲百斛,不損寸,旬月不汲,亦不益寸。
餘飲之,渴睡以釋。
日夕雨至,篝镫求普明語錄讀之,紙尾得銅城閘水利記,頗與今異,乃宣德年僧石航手迹,餘割以藏笥中。
明日又雨,與數僧坐談移日。
僧為言山中藥草禽蟲之異,凡數百種。
晚霁炊錫。
泉瀹蒼山新茶,乳白蘭香,佳味也。
明日,陟峰上,望巢湖水片白如月。
湖南山蒼秀,在曉煙中,曆落可數。
山陰為朱湖谷,雲可避亂。
由山而北引者荊棘嶺、桃花山、蒼山将次第及之。
石苔辛香拂人鼻,食之有清氣。
群鹿驟至,多可數百,不畏人,近之,辄角而待。
有元毛者,額須老怪,獵人計索不能得,于石穴獲鹿角黃精,循東垭歸寺,日久夕矣。
明張秉純絕粒憶太湖作:太湖渺渺萬山重,清夜書聲接曉鐘。
事到散場人去後,青山依舊白雲封。
本朝李孚青太湖山河勢作之字迂回?信風時或急,篙橹亦複勞孤篷。
雜樹數十裡,處處港汊通。
不意太山不意太湖山,蒼翠落眼中。
午日巳照頂,雲雨猶迷蒙。
共此一峰岫,陰晴殊未同。
平生煙霞癖,飽谙行西東。
那知計歲月,但恐登涉窮。
遠随康樂步,獨蹑少伯蹤。
追遊自茲始,慎勿羞囊空。
蒼山,含山西南二十裡。
一統志雲:一名桑山,以地多野桑故名。
又雲:蒼本作倉。
秦苻堅嘗置倉于此。
按堅敗于淝水,未嘗越淮而南,安得置倉含山?俗學訛謬如此。
山上有白龍潭,方廣不一二丈,水深僅及骭,而淙淙石罅閑,去來莫測。
中有龍子,長三四寸許,绀背丹腹,每禱雨,恒召龍其中。
山中産茶,潭上者尤佳,以潭水瀹之,乳花凝白,蘭香襲人,經宿不變,然不可多得也。
山坳有陳搏、丹城。
元範梈蒼山感秋:蒼山秋意長,池館靜而??。
雨止修竹閑,流螢夜深至。
皇羲世雲遠,雅頌日凋敝。
舉手遏頹波,誰識伯者志。
烏啼魯東門,泗水不染袂。
後去三十年,直可肩聖知。
機關系風化,詞語特細事。
月落閉虛簾,坐夢太古帝。
揚眉赪玉色,盡廢養生秘。
勿謂仙學本,此道可立緻。
元周權夢訪蒼山道士,醉卧不起,坐聽鐵冠散人鼓琴。
覺後屬成:道人醉卧呼不起,春風吹花滿烏幾。
鐵冠散人石作腸,一曲泠泠寫流水。
曲終意遠流水長,幽襟炯炯含秋霜。
一聲野鶴不知處,雲霓明滅山蒼蒼。
明汪道昆白龍潭:巉岩曲磴釣矶懸,下見滄浪倒接天。
潭底龍宮三十仞,雲中帝駕五千年。
連山石燕乘風去,徹夜骊龍抱月眠。
泓下孤吟如有意,曾從奂眼識重淵。
明戴重蒼山道中聞雞事衣裳,照水正冠帶。
策騎破春霧,曉山發青霭。
古有陳希夷,酣睡白龍濑。
濑下澄甘泉,濑上立蒼桧。
安得蔔父宅,我大治茅蓋。
豈以求神仙,所志辟塵??。
壯士失學力,窮達無可賴。
況此百憂餘,骨肉比蕭艾。
矢情良不疑,天命苟其赉。
南陽劉子骥,老死桃源外。
山川典人邈,千載乃一慨。
危市思邱壑,窮林慕旌旆。
出處懷兩端,中心斯有害。
戴重蒼山茶:山童煮水月東邊,打盡高鐘夜不眠。
願汲一瓶将母渴,白龍潭上取朝煙。
明趙??白龍潭:白龍水底眠,猶放雲光入。
有時化作人,獨向峰頭立。
本朝王濤遊蒼山二首:十年清夢接山靈,此度真教夙夢醒。
磴道高盤溪作界,柴關幽迥嶂為城。
風生肘腋都忘夏,翠薄鬓眉欲變青。
不信希夷仙迹在,龍泺且複聽泠泠。
山勢周遭日易暝,看看暮氣逼疏棂。
焙茶剛孰香先觸,畏虎方昏戶巳扃。
鬥室支頤窺皓月,甕天矯首指疏星。
坐中何物驚聾明,清梵從教突耳聽。
梅山。
含山東南五裡,唐天寶中,改名栖隐山。
宋韓駒送僧住梅山:寺門岑寂知何許,想對千岩萬壑開。
待得梅山梅于孰,不辭先寄一枝來。
近聞僧說宜黃寺,一道松門夜不關。
投老有禾三百把,大随君去住梅山。
明戴重梅山梅花:千裡吳江春水深,許軍飲馬望江浔。
空山花樹無人迹,枉被曹瞞指到今。
本朝李孚青贈梅山僧:塵海茫無著,梅山自往還。
雲孤飛錫處,松冷閉門天。
花雨生公法,鐘聲惠遠禅。
他時乘暇訪,應在虎溪邊。
本朝王濤宿梅山懷友:靜夜橫春色,梅梢出短牆。
折來誰寄去,花上月如霜。
鼓山,太湖山側。
康熙元年,楚僧智暹卓錫于此,創建佛寺,規制安敞,周回數百楹。
掘地得碑,有大徹禅院字,遂以名。
四十四年,仁皇帝南巡,敕賜诠真寺額,又賜泥金禦書大智度論釋願樂品第六十四卷二冊,又賜石刻藥師尊經一卷。
本朝胡楠鼓山香刹淩雲端,鐘聲卻塵念。
仰觀龍鸾書,含凄緬弓劍。
雲霧山含山南二十裡,古名箸竹坳。
由鹿宕折而東,秀起一峰,群山羅其前,中有雲霧庵,新篁古柏,蒼翠可愛。
明王巍遊箸竹坳:山險路何澀,雲深人未逢。
極天霏暮霭,萬竹響秋蛩。
古寺開門少,閑僧下榻慵。
明朝仍蠟屐,矯首望蒼峰。
本朝許锵雲霧山,晚翠飄搖野果香,山風飒飒到藜床。
寺廚煙共朝雲遠,僧簟秋添夜雨涼。
老仗酒杯消壘塊,悶疑書卷涉荒唐。
乾坤何處容霜鬓,搖落依然宋玉狂。
本朝王濤雲霧山:振衣臨絕??,極目萬峰巅。
空闊
亂石溪聲急,斜陽塔影長。
苦吟歸路晚,回首戀青蒼。
本朝王士正褒禅山僧漱石枕溪流,夢見歐陽子。
覺來萬壑風,松聲滿人耳。
本朝李孚青褒禅山曉上起雲頂,晚從龍洞回。
泉邊問龍女,誰繼半山來。
太湖山含山南六十裡,奇峰十餘,秀挺如列戟。
東峰之麓有大善寺,又東有明安慶侯仇成故宅。
西峰當天河之曲,中峰則元無用禅師普明塔院也。
左曰東垭,右曰西垭,中曰缽徑。
塔西有錫杖泉,山西有接引、清涼二庵,極幽邃。
明戴重遊太湖山記:登郡城西南望之,有山參差巉岏者,太湖山也。
違城三舍。
古者江流泛濫,窪潴為湖山,故臨湖上,以此得名。
今江徙而南,湖化為田,凡十百裡。
山有三峰,東峰之麓為大善寺,少東三裡有安慶侯仇成故宅,麥田卧石,字僅可識。
西峰扼天河之曲,内入巢湖,外出揚子江,巨石若龜,可垂長釣焉。
餘未嘗至。
其中峰則普明禅師之塔寺也。
左山曰東垭,右山曰西垭,中阜曰缽徑,上折碑文字漫漶。
入寺蹑磴登塔堂,其塔盈丈,砻石精質,火嘗毀之,不能壞。
塔西為錫杖泉,甘而靜,滿而不溢,日汲百斛,不損寸,旬月不汲,亦不益寸。
餘飲之,渴睡以釋。
日夕雨至,篝镫求普明語錄讀之,紙尾得銅城閘水利記,頗與今異,乃宣德年僧石航手迹,餘割以藏笥中。
明日又雨,與數僧坐談移日。
僧為言山中藥草禽蟲之異,凡數百種。
晚霁炊錫。
泉瀹蒼山新茶,乳白蘭香,佳味也。
明日,陟峰上,望巢湖水片白如月。
湖南山蒼秀,在曉煙中,曆落可數。
山陰為朱湖谷,雲可避亂。
由山而北引者荊棘嶺、桃花山、蒼山将次第及之。
石苔辛香拂人鼻,食之有清氣。
群鹿驟至,多可數百,不畏人,近之,辄角而待。
有元毛者,額須老怪,獵人計索不能得,于石穴獲鹿角黃精,循東垭歸寺,日久夕矣。
明張秉純絕粒憶太湖作:太湖渺渺萬山重,清夜書聲接曉鐘。
事到散場人去後,青山依舊白雲封。
本朝李孚青太湖山河勢作之字迂回?信風時或急,篙橹亦複勞孤篷。
雜樹數十裡,處處港汊通。
不意太山不意太湖山,蒼翠落眼中。
午日巳照頂,雲雨猶迷蒙。
共此一峰岫,陰晴殊未同。
平生煙霞癖,飽谙行西東。
那知計歲月,但恐登涉窮。
遠随康樂步,獨蹑少伯蹤。
追遊自茲始,慎勿羞囊空。
蒼山,含山西南二十裡。
一統志雲:一名桑山,以地多野桑故名。
又雲:蒼本作倉。
秦苻堅嘗置倉于此。
按堅敗于淝水,未嘗越淮而南,安得置倉含山?俗學訛謬如此。
山上有白龍潭,方廣不一二丈,水深僅及骭,而淙淙石罅閑,去來莫測。
中有龍子,長三四寸許,绀背丹腹,每禱雨,恒召龍其中。
山中産茶,潭上者尤佳,以潭水瀹之,乳花凝白,蘭香襲人,經宿不變,然不可多得也。
山坳有陳搏、丹城。
元範梈蒼山感秋:蒼山秋意長,池館靜而??。
雨止修竹閑,流螢夜深至。
皇羲世雲遠,雅頌日凋敝。
舉手遏頹波,誰識伯者志。
烏啼魯東門,泗水不染袂。
後去三十年,直可肩聖知。
機關系風化,詞語特細事。
月落閉虛簾,坐夢太古帝。
揚眉赪玉色,盡廢養生秘。
勿謂仙學本,此道可立緻。
元周權夢訪蒼山道士,醉卧不起,坐聽鐵冠散人鼓琴。
覺後屬成:道人醉卧呼不起,春風吹花滿烏幾。
鐵冠散人石作腸,一曲泠泠寫流水。
曲終意遠流水長,幽襟炯炯含秋霜。
一聲野鶴不知處,雲霓明滅山蒼蒼。
明汪道昆白龍潭:巉岩曲磴釣矶懸,下見滄浪倒接天。
潭底龍宮三十仞,雲中帝駕五千年。
連山石燕乘風去,徹夜骊龍抱月眠。
泓下孤吟如有意,曾從奂眼識重淵。
明戴重蒼山道中聞雞事衣裳,照水正冠帶。
策騎破春霧,曉山發青霭。
古有陳希夷,酣睡白龍濑。
濑下澄甘泉,濑上立蒼桧。
安得蔔父宅,我大治茅蓋。
豈以求神仙,所志辟塵??。
壯士失學力,窮達無可賴。
況此百憂餘,骨肉比蕭艾。
矢情良不疑,天命苟其赉。
南陽劉子骥,老死桃源外。
山川典人邈,千載乃一慨。
危市思邱壑,窮林慕旌旆。
出處懷兩端,中心斯有害。
戴重蒼山茶:山童煮水月東邊,打盡高鐘夜不眠。
願汲一瓶将母渴,白龍潭上取朝煙。
明趙??白龍潭:白龍水底眠,猶放雲光入。
有時化作人,獨向峰頭立。
本朝王濤遊蒼山二首:十年清夢接山靈,此度真教夙夢醒。
磴道高盤溪作界,柴關幽迥嶂為城。
風生肘腋都忘夏,翠薄鬓眉欲變青。
不信希夷仙迹在,龍泺且複聽泠泠。
山勢周遭日易暝,看看暮氣逼疏棂。
焙茶剛孰香先觸,畏虎方昏戶巳扃。
鬥室支頤窺皓月,甕天矯首指疏星。
坐中何物驚聾明,清梵從教突耳聽。
梅山。
含山東南五裡,唐天寶中,改名栖隐山。
宋韓駒送僧住梅山:寺門岑寂知何許,想對千岩萬壑開。
待得梅山梅于孰,不辭先寄一枝來。
近聞僧說宜黃寺,一道松門夜不關。
投老有禾三百把,大随君去住梅山。
明戴重梅山梅花:千裡吳江春水深,許軍飲馬望江浔。
空山花樹無人迹,枉被曹瞞指到今。
本朝李孚青贈梅山僧:塵海茫無著,梅山自往還。
雲孤飛錫處,松冷閉門天。
花雨生公法,鐘聲惠遠禅。
他時乘暇訪,應在虎溪邊。
本朝王濤宿梅山懷友:靜夜橫春色,梅梢出短牆。
折來誰寄去,花上月如霜。
鼓山,太湖山側。
康熙元年,楚僧智暹卓錫于此,創建佛寺,規制安敞,周回數百楹。
掘地得碑,有大徹禅院字,遂以名。
四十四年,仁皇帝南巡,敕賜诠真寺額,又賜泥金禦書大智度論釋願樂品第六十四卷二冊,又賜石刻藥師尊經一卷。
本朝胡楠鼓山香刹淩雲端,鐘聲卻塵念。
仰觀龍鸾書,含凄緬弓劍。
雲霧山含山南二十裡,古名箸竹坳。
由鹿宕折而東,秀起一峰,群山羅其前,中有雲霧庵,新篁古柏,蒼翠可愛。
明王巍遊箸竹坳:山險路何澀,雲深人未逢。
極天霏暮霭,萬竹響秋蛩。
古寺開門少,閑僧下榻慵。
明朝仍蠟屐,矯首望蒼峰。
本朝許锵雲霧山,晚翠飄搖野果香,山風飒飒到藜床。
寺廚煙共朝雲遠,僧簟秋添夜雨涼。
老仗酒杯消壘塊,悶疑書卷涉荒唐。
乾坤何處容霜鬓,搖落依然宋玉狂。
本朝王濤雲霧山:振衣臨絕??,極目萬峰巅。
空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