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陽典錄卷四
關燈
小
中
大
載:白石山周回七十裡,第二十一洞天,号曰璚秀長真。
洞門高三尺許,廣丈餘,如新月偃卧,流水淙淙。
時日方午,然炬而入,伛偻行百餘步,益狹隘,匍伏蛇行,又百餘步,始可通人行。
濯足登岸,行十數武,泉流自右而左,中卧石梁,狀若飛虹,非人世間有也。
過此道分為二,一若深巷,一傍流水,而丹壁中立焉。
壁側僅尺餘,高不可極,長十餘丈,遊人多題姓字于其上。
壁後二道複合,豁然如軒堂,可容千餘人。
中有小洞,隘不可入,左腋石門枨??畢具。
予曳裾而入,回顧衆客,不能複從。
曆重門數十,乃登石樓。
樓高丈餘,上有石柱二,色白如玉,晶瑩若鑒,一立一卧,大十五六圍,長二丈許。
柱端有王時泰崇正間遊此,墨書,字大如拳。
樓之三面皆石壁,文彩陸離,奪人心目。
其一臨水,水聲淜湃,無異江河,勢不可渡。
于時燭亦不繼,惝然而返。
出則夕陽在山,林銜暮色矣。
是日宿黃墩胡雲青别墅,明晨策蹇探巢湖之金庭洞雲:唐劉長卿尋白石山真禅師舊草堂:惆怅雲山暮,閑門獨不開。
何時飛杖錫,終日閉蒼苔。
隔嶺春猶在,無人燕亦來。
誰堪暝投處,空複一猿哀。
唐曹唐小遊仙:白石山中自有天,竹花藤架隔溪煙。
朝來洞口圍棋了,賭得青龍直幾錢。
宋白玉蟾再遊白石洞:昔年曾上白石峰,曉汲丹井搴芙蓉。
壇前星鬥光爛爛,淩雲坐可摩飛鴻。
劉郎再到玄都觀,東風不改桃花紅。
誰向陰崖結虛室,石鲸飲潤木龍濕。
疏泉疊磴發天??,野蔓叢篁自蒙密。
忽然飛雨來半空,不知林外猶殘日。
引身東望滄海田,谷神洞口雲緜緜。
琅玕珊瑚遠莫緻,且鋤筍蕨烹春鮮。
此中佳趣不可傳,我欲矯首間,計然,吳越興亡亦如埽。
山色依依青未了。
何年金鼎出空山,雞犬餘丹能卻老。
短衣射虎自有人,共著青鞋拾瑤草。
宋閨秀文婉題白石山:霜月天邊清興遠,金鐘雲裡夢魂閑。
元周權悼白石道人馮鶴嶼:白石長碧苔,閑庭落珠蕊。
老鶴去不還,空山自流水。
明胡松自石洞天:解纜逢人問洞天,穿林尋壑溜涓涓。
無邊風物經行慣,十裡煙霞夢寐先。
海外諸山通有穴,寰中萬事信前緣。
何當築室茲邱下,煮石年年弄碧川。
仙宮幽份碧山岑,老樹懸藤歲月深。
滾滾寒流飛屑玉,泠泠孤磬響空林。
清泉自滌紅塵耳,白石真同樸樂心。
造物雕刊應有待,吾将時複洗煩襟。
萬轉委蛇溯碧淵,手扪肩側睨蒼玄。
龍蟠螭踞重重見,牛鬼蛇神曲曲全。
白玉擎天知幾柱,雪濤翻海自何年。
腐儒愧乏丹青筆,寫向人間作畫傳。
胡松出洞後,寄谑唐、吳二刺史:仙境仙官有底忙,三年渾不識仙鄉。
山靈似道常相待,水意懸知耿不忘。
别後襟期空怅望,喜來情态覺猖狂。
他時傥欲尋茲約,山川二欲尋茲約,記取山人簡易方。
明張嶽遊白石洞:夢裡如曾踏翠寒,萬山洞壑石巑岏。
甯知夏冷冬溫地,祗在藤梢棘刺間。
陰火璚膏烹日月,長空箫管待虬鸾。
道人不是逃秦客,漫憶桃花回首看。
明劉藩白石洞:茶臼丹??半古苔,西飛孤鶴幾時來。
洞門惟見桃花樹,歲歲逢春一度開。
明戴本孝白石洞天歌曆陽有山名白石,相傳是古彭铿宅,号為璚秀長真天,天外常有遊仙迹。
大曆道士商栖霞,絕粒其中叽璚華。
後白玉蟾亦常到,出入銀漢乘浮栎。
我來淩空踏曉日,滿空白石寒瑟瑟。
扪蘿附葛窮嵂崒,下尋洞天抉冥密。
道逢樵客為我悉,此中靈??難具述。
欲期深入莫淺出,匍匐伛偻任兩膝。
人間火入光盡失,塵眼誰開雙漆漆。
直前注視生奇光。
忽見雙龍鱗鬣張,天阙虎豹誰為強。
天矯玉骨蟠乳床,雲巢石燕驚回翔。
赤蝠倒挂丹毛長,玉液石髓和雲漿,鐘鼓磬籥铿戛撞。
窮幽極遠前莫量,洪流中斷徒望洋。
始信仙凡自有别,仙源何嘗與世絕。
濡須??遙山屼嵲,表江裡湖困雄傑。
今古荒燐煙草滅,惟有仙人似冰鐵。
興亡滿眼心不烈,??看戰場如蟻垤。
君不見白石窪頂如泥丸。
白雲片片芙蓉冠,石芝五色渾玉盤,我非仙人不得餐。
長真觀前白石爛,當時雲樹風埽殘。
摩娑石欄不忍去,大嘯日落千峰寒。
袖禅山含山北十五裡,以唐惠褒禅師得名。
蔥蒨環峙,如列翠屏。
山颠有石池,潴水不涸,曰龍池,宋時禱雨處。
又有龍洞、羅漢洞、龍女泉、白龜泉諸勝。
其東五裡許,有大唐花寺碑,文字漫漶不可讀,亦未知誰氏書撰。
王荊公記所謂其額可識曰花山者也。
宋王安石褒禅山記:褒禅山亦謂之華山,唐浮屠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以故,其後名之褒禅。
今所謂慧空禅院者,褒之廬蒙也。
距其院東五裡。
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距洞百餘。
步有碑仆道,其文漫滅,獨其額猶可識,曰花山。
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而記遊者甚衆,所謂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裡,有穴,窈然八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遊者不能窮也,謂之後洞。
予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雖,而其見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遂與之俱出。
蓋曰不出火且盡,遂與之俱出。
蓋予所至,比好遊者尚不能十一,為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巳少,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時,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于是乎有歎焉。
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奂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夫夷以近則遊者衆,險以遠則至者寡,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嘗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入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與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而在巳為有悔。
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予于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予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記。
明李繁昌褒禅山路入亂雲堆,僧房四面開。
龜泉半泥滓,龍洞巳煙埋。
嘯竹渾忘醉,穿花更獨來。
何人題寶塔,老筆照崔嵬。
明劉傳褒山用彭明府韻問俗乘公暇,尋幽到上方。
洞門高三尺許,廣丈餘,如新月偃卧,流水淙淙。
時日方午,然炬而入,伛偻行百餘步,益狹隘,匍伏蛇行,又百餘步,始可通人行。
濯足登岸,行十數武,泉流自右而左,中卧石梁,狀若飛虹,非人世間有也。
過此道分為二,一若深巷,一傍流水,而丹壁中立焉。
壁側僅尺餘,高不可極,長十餘丈,遊人多題姓字于其上。
壁後二道複合,豁然如軒堂,可容千餘人。
中有小洞,隘不可入,左腋石門枨??畢具。
予曳裾而入,回顧衆客,不能複從。
曆重門數十,乃登石樓。
樓高丈餘,上有石柱二,色白如玉,晶瑩若鑒,一立一卧,大十五六圍,長二丈許。
柱端有王時泰崇正間遊此,墨書,字大如拳。
樓之三面皆石壁,文彩陸離,奪人心目。
其一臨水,水聲淜湃,無異江河,勢不可渡。
于時燭亦不繼,惝然而返。
出則夕陽在山,林銜暮色矣。
是日宿黃墩胡雲青别墅,明晨策蹇探巢湖之金庭洞雲:唐劉長卿尋白石山真禅師舊草堂:惆怅雲山暮,閑門獨不開。
何時飛杖錫,終日閉蒼苔。
隔嶺春猶在,無人燕亦來。
誰堪暝投處,空複一猿哀。
唐曹唐小遊仙:白石山中自有天,竹花藤架隔溪煙。
朝來洞口圍棋了,賭得青龍直幾錢。
宋白玉蟾再遊白石洞:昔年曾上白石峰,曉汲丹井搴芙蓉。
壇前星鬥光爛爛,淩雲坐可摩飛鴻。
劉郎再到玄都觀,東風不改桃花紅。
誰向陰崖結虛室,石鲸飲潤木龍濕。
疏泉疊磴發天??,野蔓叢篁自蒙密。
忽然飛雨來半空,不知林外猶殘日。
引身東望滄海田,谷神洞口雲緜緜。
琅玕珊瑚遠莫緻,且鋤筍蕨烹春鮮。
此中佳趣不可傳,我欲矯首間,計然,吳越興亡亦如埽。
山色依依青未了。
何年金鼎出空山,雞犬餘丹能卻老。
短衣射虎自有人,共著青鞋拾瑤草。
宋閨秀文婉題白石山:霜月天邊清興遠,金鐘雲裡夢魂閑。
元周權悼白石道人馮鶴嶼:白石長碧苔,閑庭落珠蕊。
老鶴去不還,空山自流水。
明胡松自石洞天:解纜逢人問洞天,穿林尋壑溜涓涓。
無邊風物經行慣,十裡煙霞夢寐先。
海外諸山通有穴,寰中萬事信前緣。
何當築室茲邱下,煮石年年弄碧川。
仙宮幽份碧山岑,老樹懸藤歲月深。
滾滾寒流飛屑玉,泠泠孤磬響空林。
清泉自滌紅塵耳,白石真同樸樂心。
造物雕刊應有待,吾将時複洗煩襟。
萬轉委蛇溯碧淵,手扪肩側睨蒼玄。
龍蟠螭踞重重見,牛鬼蛇神曲曲全。
白玉擎天知幾柱,雪濤翻海自何年。
腐儒愧乏丹青筆,寫向人間作畫傳。
胡松出洞後,寄谑唐、吳二刺史:仙境仙官有底忙,三年渾不識仙鄉。
山靈似道常相待,水意懸知耿不忘。
别後襟期空怅望,喜來情态覺猖狂。
他時傥欲尋茲約,山川二欲尋茲約,記取山人簡易方。
明張嶽遊白石洞:夢裡如曾踏翠寒,萬山洞壑石巑岏。
甯知夏冷冬溫地,祗在藤梢棘刺間。
陰火璚膏烹日月,長空箫管待虬鸾。
道人不是逃秦客,漫憶桃花回首看。
明劉藩白石洞:茶臼丹??半古苔,西飛孤鶴幾時來。
洞門惟見桃花樹,歲歲逢春一度開。
明戴本孝白石洞天歌曆陽有山名白石,相傳是古彭铿宅,号為璚秀長真天,天外常有遊仙迹。
大曆道士商栖霞,絕粒其中叽璚華。
後白玉蟾亦常到,出入銀漢乘浮栎。
我來淩空踏曉日,滿空白石寒瑟瑟。
扪蘿附葛窮嵂崒,下尋洞天抉冥密。
道逢樵客為我悉,此中靈??難具述。
欲期深入莫淺出,匍匐伛偻任兩膝。
人間火入光盡失,塵眼誰開雙漆漆。
直前注視生奇光。
忽見雙龍鱗鬣張,天阙虎豹誰為強。
天矯玉骨蟠乳床,雲巢石燕驚回翔。
赤蝠倒挂丹毛長,玉液石髓和雲漿,鐘鼓磬籥铿戛撞。
窮幽極遠前莫量,洪流中斷徒望洋。
始信仙凡自有别,仙源何嘗與世絕。
濡須??遙山屼嵲,表江裡湖困雄傑。
今古荒燐煙草滅,惟有仙人似冰鐵。
興亡滿眼心不烈,??看戰場如蟻垤。
君不見白石窪頂如泥丸。
白雲片片芙蓉冠,石芝五色渾玉盤,我非仙人不得餐。
長真觀前白石爛,當時雲樹風埽殘。
摩娑石欄不忍去,大嘯日落千峰寒。
袖禅山含山北十五裡,以唐惠褒禅師得名。
蔥蒨環峙,如列翠屏。
山颠有石池,潴水不涸,曰龍池,宋時禱雨處。
又有龍洞、羅漢洞、龍女泉、白龜泉諸勝。
其東五裡許,有大唐花寺碑,文字漫漶不可讀,亦未知誰氏書撰。
王荊公記所謂其額可識曰花山者也。
宋王安石褒禅山記:褒禅山亦謂之華山,唐浮屠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以故,其後名之褒禅。
今所謂慧空禅院者,褒之廬蒙也。
距其院東五裡。
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距洞百餘。
步有碑仆道,其文漫滅,獨其額猶可識,曰花山。
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而記遊者甚衆,所謂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裡,有穴,窈然八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遊者不能窮也,謂之後洞。
予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雖,而其見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遂與之俱出。
蓋曰不出火且盡,遂與之俱出。
蓋予所至,比好遊者尚不能十一,為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巳少,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時,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極夫遊之樂也,于是乎有歎焉。
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奂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夫夷以近則遊者衆,險以遠則至者寡,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嘗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入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與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而在巳為有悔。
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予于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後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予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記。
明李繁昌褒禅山路入亂雲堆,僧房四面開。
龜泉半泥滓,龍洞巳煙埋。
嘯竹渾忘醉,穿花更獨來。
何人題寶塔,老筆照崔嵬。
明劉傳褒山用彭明府韻問俗乘公暇,尋幽到上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