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陽典錄卷四
關燈
小
中
大
曆陽陳廷桂子犀纂輯
山川二
陰陵山州北八十裡。
旁有澤,名紅草湖,春夏之交,潦水漲發,彌漫無際,所謂陰陵大澤者也。
述異記:陰陵九曲澤,澤中有項王村,項王失路于澤中,周回九曲,後人因以為名,當即此地。
唐張祜過陰陵山:壯士凄惶到山下,行人惆怅上山頭。
生前此路巳迷失,寂寞孤魂何處遊。
宋梅詢陰陵千重漢圍合,一夜楚歌聲。
四??山州北七十裡,項羽分騎為圜陳,四面馳下,濬圍斬将,即此處。
八公山州城北半裡許,岡隴陂陀,昔有八仙人圍棋會飲于此,故名。
宋潛溪集王秉彜傳贊所雲過曆陽望八仙人山,山雲矗起如車蓋。
問張文昌舊隐處,想在空翠杳霭間。
即此是也。
宋周虎于此敗金人,更名殺敵岡,築京觀其上。
宋王安石八公山淮山亦有八公名,鴻寶燒金竟不成。
身與仙人守都廁,可能雞犬得長生。
烏石山州西北五十裡。
兩山夾峙,路經其間,以多石而黑故名。
宋王安石烏石山:烏石山邊缭繞山,紫荊路細水雲間。
吹花嚼藥長來往,祗有春風似我閑。
烏石岡頭踯躅紅,東江柳色漲春風。
物華人意曾相值,永日留連草莽中。
宋劉克莊烏石山:客子家山亦此峰,可堪投宿聽疏鐘。
旋沽村酒開雙柿,欲訪禅扉隔暮松。
鄉信寫成無便寄,寒衣著綻倩人縫。
遠來隻為營瓜圃,不是貪渠萬戶封。
赭樂山州東北五十裡,一峰亭亭秀出,可愛。
豐山,州西南二十裡,重岡疊阜,蜿蜒纡複,周數十裡。
宋杜師雄宅在焉。
九龍山雞籠山南,九峰嶙峋,中抱大壑。
明吳國倫經九龍山下:窮鄉千嶂裡,突兀九龍山。
宛轉蟠天路,飛騰下楚關。
數峰雲葉亂,千樹石棱斑。
日射黃金甲,泉分碧玉環。
冥蒙支象外,培??見人間。
遂覺憑虛易,何辭策杖艱。
抗身遊缥缈,矯首望潺湲。
道遇岩耕子,行歌常獨閑。
闌龍山九龍山北亘八九裡,磊砢崟崎,如列崇牙,以背負九龍,而橫翼其前,故有是名。
腰疼山,賀方回詩注雲:在曆陽西北五十裡。
今如方山之北麓有小阜,土人呼曰腰頭山,或曰丫頭山,殆腰疼之訛乎。
宋賀鑄腰疼山浮圖下作:茲山非峻極,名不載圖譜。
投策一跻攀,未覺病腰膂。
蒼松帶寒日,層陰交窣堵。
俨然黃面師,粉繪色巳古。
我貪五鬥米,磬折向兒乳。
複著鞍馬勞,疲筋極苦楚。
此身異金石,能涉幾寒暑。
誅茅結圓廬,宴坐此其所。
清心日焚誦,庶拔未來苦。
望塵彼何人,碌碌安足數。
雲嵋州城西南隅,不甚高,而江左數百裡近在目前。
舊有清風樓,宋元祐中改為連雲觀。
明正德初,複改築峨嵋書院,今皆圯。
宋蔡襄登清風樓:郭外清溪溪外山,溪雲飛上破山顔。
晴明天氣琉璃色,何處峰頭帶雨還。
明郭景祥連雲觀:久持使節别堯天,故起朱樓北鬥邊。
勢壓江淮盤地起,影分吳楚與雲連。
風帆葉葉明江日,林樹陰陰入渚煙。
翹首帝城宮阙近,葵心巳上秣陵船。
宋蔡伸登曆陽連雲觀。
點绛唇水繞孤城,亂山深鎖橫江路。
帆歸别浦,冉冉蘭臯暮。
人在天涯,鴈背南雲去。
空凝尤鳳樓何處,煙霭迷津渡。
迢迢谷州西北五十裡烏石山下,長十餘裡,直達如方。
山麓谷南夾掉尖山,山脅曰黑凹,一山皆空,罨煙其中,千突雲湧。
有洞曰張嬰洞,或曰張氲。
中有石盎石琴,為崇正乙亥避亂者所敗。
洞頂石罅中産黃精,大如拳。
明戴重迢迢谷雪歌:蜚廉鳴空茅屋破,滕六攘袂争我坐,欺我長耳驢無毛。
鞭殺僵蹄堕複堕,留我窮山奈汝何?拾薪滿堂燒火大。
田丁撮口無粒米,胡麻下春渣上磨,乳狗猱搔戲我腳。
老物畏寒床裡卧,??餅撥煙破鼻香。
我不著凍又不餓。
跛驢屋角縮尾睡,豆萁蕨葉飽細莝。
有風如箭雪如斧,積深壓門斷人過。
十日不出尚不死,笑弄雪花我何懦。
戴重迢迢谷中秋。
歸家何所有,獨我一飛蓬。
釜在吳粳斷,巢懸越燕空。
江南栖子弟,淮右滿刀弓。
十歲中秋月,何人笑語同。
戴重至迢迢谷:豺虎縱橫未解圍,間關猶得返荊扉。
雨來晚澗村多哭,月滿秋峰鳥不歸。
聊複荷鋤看豆落,敢曾沽酒問雞肥。
良朋殄瘁身将老,欲就山林事轉違。
漁邱渡在百福寺後古江岸,越絕書所謂千斧津也。
伍員入吳,渡于此。
唐錢起江行無題:江流何渺渺,懷古獨依依。
漁父非賢者,蘆中但有矶。
本朝姚汝頌漁邱秋夕:秋聲不可耐,秋思重跞跎。
一夜清吟苦,柴扉落葉多。
星光搖玉宇,鴈影下明河。
寂寞漁邱渡,憑誰寄嘯歌。
黃山在含山西北五十裡,一名仙蹤山,巍然而高,周回數百裡,跨踞三縣,蒼深隐秀,為江北諸山之祖。
明莊昶黃山,幾度黃山見客談,黃山此日果無慚。
春藏太古三千洞,天與遊人五百岩。
每覺晚晴猶壑雨,才言好處辄僧庵。
千年豈敢論誰到,老子題詩滿石岚。
莊昶黃山道中和光嶽:挂杖閑随自在行,八年今又共徐生。
扶持一老閑尋樂,起動諸峰出遠迎。
每處詩還遊寺好,老人眼卻看山明。
我曹分定該雲水,每謂蒼天賦極平。
莊昶仙蹤和光嶽:大帽寬衫挽袖誰,遠峰羸馬欲何追。
風光醉屬先生管,山水生來地主随。
到處放懷皆可樂,老來得手莫言遲。
山人隻愛山中走,如此行藏斷不疑。
莊昶過仙蹤和光嶽:潦倒煙雲任不羁,乾坤随我放颠癡。
每從問寺尋僧處,點出随花傍柳詩。
拄杖每行真老仆,青山到處是相知。
白頭漫道無巴鼻,隻有吾心孔孟師。
白石洞天含山西南八十裡。
洞天記雲:白石山周回七十裡,第二十一洞天,号璚秀長真之天。
山有洞,須??偻而下,約十許步,漸高廣,莫測遠近。
有石案、石棋,又有二石龍,鱗鬣悉具,産鐘乳、石燕。
唐天寶六載,敕禁樵采,賜名禱應山。
大曆中,曆陽道士商栖霞居之,絕粒三十餘年,飛升而去。
宋靖康、建炎間,東海白玉蟾亦居于此。
本朝張其緒遊白石洞天記:甲子春,予與五六友人既遊蒼山,乃出青山口,向濡須??尋吳魏戰壘,蓋不可複識矣。
遂東登白石山。
山去邑八十裡,左接太湖山,為普明塔院,右連東關,即魏武所築以防吳者也。
山之陽有長真觀,為彭铿石室,及唐商栖霞、宋白玉蟾學仙處。
古殿傾圯,僅存數椽。
觀之右有洞在焉。
仙乘
旁有澤,名紅草湖,春夏之交,潦水漲發,彌漫無際,所謂陰陵大澤者也。
述異記:陰陵九曲澤,澤中有項王村,項王失路于澤中,周回九曲,後人因以為名,當即此地。
唐張祜過陰陵山:壯士凄惶到山下,行人惆怅上山頭。
生前此路巳迷失,寂寞孤魂何處遊。
宋梅詢陰陵千重漢圍合,一夜楚歌聲。
四??山州北七十裡,項羽分騎為圜陳,四面馳下,濬圍斬将,即此處。
八公山州城北半裡許,岡隴陂陀,昔有八仙人圍棋會飲于此,故名。
宋潛溪集王秉彜傳贊所雲過曆陽望八仙人山,山雲矗起如車蓋。
問張文昌舊隐處,想在空翠杳霭間。
即此是也。
宋周虎于此敗金人,更名殺敵岡,築京觀其上。
宋王安石八公山淮山亦有八公名,鴻寶燒金竟不成。
身與仙人守都廁,可能雞犬得長生。
烏石山州西北五十裡。
兩山夾峙,路經其間,以多石而黑故名。
宋王安石烏石山:烏石山邊缭繞山,紫荊路細水雲間。
吹花嚼藥長來往,祗有春風似我閑。
烏石岡頭踯躅紅,東江柳色漲春風。
物華人意曾相值,永日留連草莽中。
宋劉克莊烏石山:客子家山亦此峰,可堪投宿聽疏鐘。
旋沽村酒開雙柿,欲訪禅扉隔暮松。
鄉信寫成無便寄,寒衣著綻倩人縫。
遠來隻為營瓜圃,不是貪渠萬戶封。
赭樂山州東北五十裡,一峰亭亭秀出,可愛。
豐山,州西南二十裡,重岡疊阜,蜿蜒纡複,周數十裡。
宋杜師雄宅在焉。
九龍山雞籠山南,九峰嶙峋,中抱大壑。
明吳國倫經九龍山下:窮鄉千嶂裡,突兀九龍山。
宛轉蟠天路,飛騰下楚關。
數峰雲葉亂,千樹石棱斑。
日射黃金甲,泉分碧玉環。
冥蒙支象外,培??見人間。
遂覺憑虛易,何辭策杖艱。
抗身遊缥缈,矯首望潺湲。
道遇岩耕子,行歌常獨閑。
闌龍山九龍山北亘八九裡,磊砢崟崎,如列崇牙,以背負九龍,而橫翼其前,故有是名。
腰疼山,賀方回詩注雲:在曆陽西北五十裡。
今如方山之北麓有小阜,土人呼曰腰頭山,或曰丫頭山,殆腰疼之訛乎。
宋賀鑄腰疼山浮圖下作:茲山非峻極,名不載圖譜。
投策一跻攀,未覺病腰膂。
蒼松帶寒日,層陰交窣堵。
俨然黃面師,粉繪色巳古。
我貪五鬥米,磬折向兒乳。
複著鞍馬勞,疲筋極苦楚。
此身異金石,能涉幾寒暑。
誅茅結圓廬,宴坐此其所。
清心日焚誦,庶拔未來苦。
望塵彼何人,碌碌安足數。
雲嵋州城西南隅,不甚高,而江左數百裡近在目前。
舊有清風樓,宋元祐中改為連雲觀。
明正德初,複改築峨嵋書院,今皆圯。
宋蔡襄登清風樓:郭外清溪溪外山,溪雲飛上破山顔。
晴明天氣琉璃色,何處峰頭帶雨還。
明郭景祥連雲觀:久持使節别堯天,故起朱樓北鬥邊。
勢壓江淮盤地起,影分吳楚與雲連。
風帆葉葉明江日,林樹陰陰入渚煙。
翹首帝城宮阙近,葵心巳上秣陵船。
宋蔡伸登曆陽連雲觀。
點绛唇水繞孤城,亂山深鎖橫江路。
帆歸别浦,冉冉蘭臯暮。
人在天涯,鴈背南雲去。
空凝尤鳳樓何處,煙霭迷津渡。
迢迢谷州西北五十裡烏石山下,長十餘裡,直達如方。
山麓谷南夾掉尖山,山脅曰黑凹,一山皆空,罨煙其中,千突雲湧。
有洞曰張嬰洞,或曰張氲。
中有石盎石琴,為崇正乙亥避亂者所敗。
洞頂石罅中産黃精,大如拳。
明戴重迢迢谷雪歌:蜚廉鳴空茅屋破,滕六攘袂争我坐,欺我長耳驢無毛。
鞭殺僵蹄堕複堕,留我窮山奈汝何?拾薪滿堂燒火大。
田丁撮口無粒米,胡麻下春渣上磨,乳狗猱搔戲我腳。
老物畏寒床裡卧,??餅撥煙破鼻香。
我不著凍又不餓。
跛驢屋角縮尾睡,豆萁蕨葉飽細莝。
有風如箭雪如斧,積深壓門斷人過。
十日不出尚不死,笑弄雪花我何懦。
戴重迢迢谷中秋。
歸家何所有,獨我一飛蓬。
釜在吳粳斷,巢懸越燕空。
江南栖子弟,淮右滿刀弓。
十歲中秋月,何人笑語同。
戴重至迢迢谷:豺虎縱橫未解圍,間關猶得返荊扉。
雨來晚澗村多哭,月滿秋峰鳥不歸。
聊複荷鋤看豆落,敢曾沽酒問雞肥。
良朋殄瘁身将老,欲就山林事轉違。
漁邱渡在百福寺後古江岸,越絕書所謂千斧津也。
伍員入吳,渡于此。
唐錢起江行無題:江流何渺渺,懷古獨依依。
漁父非賢者,蘆中但有矶。
本朝姚汝頌漁邱秋夕:秋聲不可耐,秋思重跞跎。
一夜清吟苦,柴扉落葉多。
星光搖玉宇,鴈影下明河。
寂寞漁邱渡,憑誰寄嘯歌。
黃山在含山西北五十裡,一名仙蹤山,巍然而高,周回數百裡,跨踞三縣,蒼深隐秀,為江北諸山之祖。
明莊昶黃山,幾度黃山見客談,黃山此日果無慚。
春藏太古三千洞,天與遊人五百岩。
每覺晚晴猶壑雨,才言好處辄僧庵。
千年豈敢論誰到,老子題詩滿石岚。
莊昶黃山道中和光嶽:挂杖閑随自在行,八年今又共徐生。
扶持一老閑尋樂,起動諸峰出遠迎。
每處詩還遊寺好,老人眼卻看山明。
我曹分定該雲水,每謂蒼天賦極平。
莊昶仙蹤和光嶽:大帽寬衫挽袖誰,遠峰羸馬欲何追。
風光醉屬先生管,山水生來地主随。
到處放懷皆可樂,老來得手莫言遲。
山人隻愛山中走,如此行藏斷不疑。
莊昶過仙蹤和光嶽:潦倒煙雲任不羁,乾坤随我放颠癡。
每從問寺尋僧處,點出随花傍柳詩。
拄杖每行真老仆,青山到處是相知。
白頭漫道無巴鼻,隻有吾心孔孟師。
白石洞天含山西南八十裡。
洞天記雲:白石山周回七十裡,第二十一洞天,号璚秀長真之天。
山有洞,須??偻而下,約十許步,漸高廣,莫測遠近。
有石案、石棋,又有二石龍,鱗鬣悉具,産鐘乳、石燕。
唐天寶六載,敕禁樵采,賜名禱應山。
大曆中,曆陽道士商栖霞居之,絕粒三十餘年,飛升而去。
宋靖康、建炎間,東海白玉蟾亦居于此。
本朝張其緒遊白石洞天記:甲子春,予與五六友人既遊蒼山,乃出青山口,向濡須??尋吳魏戰壘,蓋不可複識矣。
遂東登白石山。
山去邑八十裡,左接太湖山,為普明塔院,右連東關,即魏武所築以防吳者也。
山之陽有長真觀,為彭铿石室,及唐商栖霞、宋白玉蟾學仙處。
古殿傾圯,僅存數椽。
觀之右有洞在焉。
仙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