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川縣志卷六下
關燈
小
中
大
知淄川縣事大興王康鑒修。
鄉飲 鄉飲酒禮,歲以正月望、十月朔舉行。
先期預推境内士大夫之齒德并茂者,肅啟敬延。
屆期昧爽,執事者宰牲具馔,年席于儒學講堂。
賓位西北面東南,介位西南面東北,主位東南面西北,僎位東北面西南。
三賓在賓之右,稍後位北面南。
衆賓在三賓前稍右,位西面東。
三僎在僎左,稍後位北面。
尚司正在主右,稍後位南面北。
僚屬在僎前稍左,位東面西。
人一席,賓以下序齒,立以下序爵。
凡在西者皆為賓,東皆為主。
而僎則鄉人士大夫助主人樂賓者也。
席布定,主及僚屬、司止先請學,遣人速賓以下。
比至,首貢生員報賓至,主率僚屬出迎于庠門。
之外以入,主居東,賓居西,三揖三讓,而後升堂,東西相向,兩拜就位,行揚觯禮。
執事者斟酒于觯,司正舉酒曰:恭惟朝廷率由舊章,崇尚禮教,舉行鄉飲,非為飲食。
凡我長幼,各相勸勉,為臣盡忠,為子盡孝,長幼有序,兄友弟恭,内睦親族,外和鄉裡,無或廢墜,以忝所生。
讀律令。
執事者舉案,引讀律令者至案前,北向立。
賓、僎以下皆拱立聽,聽畢,各就位。
飲酒二三行或五行。
初歌鹿鳴之章,再歌南山之章,三歌湛露之章。
徹馔,主東賓西,贊兩拜訖,至露台,行謝恩禮。
禮畢,于是賓主三揖三讓而出,主仍送賓出庠門贊唱,賓不顧矣。
方别。
安砥如,字岐東,号道蒸,進士銳之封翁也。
翁為邑諸生,品端行方,從不輕入偃室。
處世無論貴賤,惟以恕心出之。
人有醉酒相淩者,概置不問。
其人請荊,仍善遇之。
歲己夘,值大祲,鬻己田,得價數百金,盡行周急,涸轍之附,無不立蘇。
又念山村民貧,無力讀書,乃自捐東修供肴馔,設立義學,延師教訓,成就者甚衆。
子銳,丙戌成進士,任廣平之曲周縣,有治聲。
丁亥,邑紳士公舉翁鄉飲大賓,壽六十四歲卒。
安子拙,字去巧,府學增生,名臣伸次子也。
幼失恃,十三歲入泮,事繼母以孝聞。
學憲周舉優行,旌之曰行高品粹。
邑侯張公舉鄉飲介賓,壽九十五歲卒。
所著有懶漫村草藏于家。
張紳,字恭壽,邑庠生,舉鄉飲介賓。
好善樂施,與物無忤。
精岐黃術,以病請者,有求必應,從不取人謝儀。
其仁心為質如此。
年八十有七,無疾終。
著有白火道人詩集二卷,藏于家。
韓茂柎,字蔭蕃,考定州同知。
為人謙謹和平,與物無競,奉事椿萱,無不承志于先。
家庭之内,委婉笃摯,和樂雍容,備極色養,裡黨稱之。
兩舉鄉飲大賓,年七十八歲考終。
高之骈字千裡,号勉庸,司李繩東公子,司寇念東公侄也。
援例考授州倅。
賦性溫良,樂善好施。
康熙四十一年鄉飲大賓,年逾七旬,子孫玉立,蜚聲黉序者八人。
孫瑤,字懷玉,監生,考定州同知,兩舉鄉飲大賓。
性情豪爽,胸無町畦。
高之馴字伯良,郡增生,兩舉鄉飲介賓。
李堯臣字希梅,博洽君子也。
十五歲補博士弟子員。
居雖近郭,足迹不履城市。
笃嗜詩書,每深屋紅燈,咿唔不倦。
好為古文詞,新城王漁洋先生亟稱之。
又嘗集古來金石文,辨其真膺甲乙而次序之,與詩書鱗比左右。
所謂風動牙簽亂葉聲者,坡語差堪移贈也。
朋友質疑問難者趾相錯。
康熙庚午,聘修府志,分纂寺觀,大為方伯魏公所賞。
居家以孝友稱,而又好行其德。
嘗掘地得金,即呼弟均分之。
有故家中落鬻女者,為斂金贖歸。
邑侯吳公舉鄉飲介賓,壽八十歲卒。
所著有百四齋詩文集、筆勢選要、明能書人名書藏于家。
高之馴,增監,考定州同知,珙子,舉鄉飲大賓。
李堯佐,字友龍,好讀書,與兄堯臣自相師友。
嘗捐義塳,在開河莊東,至今猶累累在望也。
偶出門外,拾行囊一具,中貯百餘金,守侯失者至,悉付之。
值庚戌大水,捐國租七十餘金。
又多蓄善藥濟人。
居心平恕,與物無争,有婁師德之風,時人比之元方季方雲。
邑侯黃公舉鄉飲介賓,壽九十三歲,無疾終。
張衍慶字贻谷,邑庠生,舉鄉飲介賓。
宋參字次魯,邑庠生。
為人醇厚忠誠,遠近推為長者。
于康熙五十八年邑舉鄉飲介賓,于雍正六年又舉鄉飲,壽八十四歲卒。
隐逸傳 宋楊弘道,字淑能。
金末補父蔭,不就。
與元遺山、劉京叔、楊煥然輩皆以詩鳴,大為趙閑閑諸公所稱。
避亂走襄漢,宋人辟為唐州司戶兼文學,複棄去。
嘗一見益都李璮,議不合,為用事者所嫉,浮沉闾裡,以詩文自娛。
著小亨集、事言補等書,行于世。
延祐三年,贈文節。
長水日抄曰:淄川楊弘道著六忍:一曰忍觸,觸者人犯我也;二曰忍辱,辱者人淩我也;三曰忍惡,惡者人憎我也。
四曰忍怒,怒則憎之重也;五曰忍忽,忽則憎而發之輕也;六曰忍欲,欲者貪而不知止也。
此六忍者,戒之一身則一身安,戒之一家則一家安。
推之以處人已之間,則所遇皆安,而尤悔寡矣。
明張中發字智鹄,儀部松石公子,故号曰仰松。
儀部。
生平清介,殁後囊無餘積。
公與弟少保公皆幼,食貧力學,侍董太夫人,中遭外侮,乃館谷外家,下帷攻苦,補邑增廣生,試辄前矛,從學子泰山李少崖,深加器重。
及少保領鄉薦,公舉觞謂少保公曰:吾所以窮年占俾者,佐吾弟耳。
從此門戶可立,吾将老焉。
富貴非吾志也。
乃棄制科,專心理學,王姚江、王龍溪諸家語錄,皆著手評。
後少保公貴,公溫袍茅屋,不改故業。
時與二三野老量雨較晴,不及世故,出則一伻一蹇自随而已,顔其亭堂曰回首窩。
所著有回首窩稿藏于家。
尤喜臨池,工擘窠大字。
一日,酒酣,陳紙于庭,裹敗絮,濡墨淋漓,奮腕疾書,作壽字,大可方丈,龍跳虎卧,不足拟也。
已勒石上者,則有範公亭之山高水長,王铨部祠之,清風百世,少保公園之水月蓮花,見者詫為奇觀。
已墨迹甚富,兵燹後,罕有存者。
少保公按中州時,執法不阿,将紏一豪惡,其人懼,行萬金于公,公斥之,不受,曰:吾豈以貨敗弟名,且撓朝廷法乎!其介然有守,仍儀部之教也。
卒後,少保公為之私谥曰碩隐。
又跋其石刻山高水長曰:餘兄智鹄,晚年抛舉子業,陶情詩酒,喜共友朋吟眺,遇有淬墨仲楮,以字請者,興辄勃勃莫遏。
嘗記偕遊萊蕪靜初亓年兄蒼龍峽,凡懸崖削石,題之殆遍,字大于鬥王,人詫為右軍之蘭亭,自手難再。
茲範文正公祠壁間山高水長四字,亦生平得意筆,恐久而沒滅,複摹而锓之石。
噫嘻!曩侍揮毫,似尋常事。
今回憶呼酒奮袂潑墨葉絕,神韻咈咈從指尖出,豈能得乎?此感而锓石意也。
載遹志。
王我聘,字冷岑,萬曆中人。
幼補弟子員冠軍。
已而厭八股,學古文詞,隐居三台山下,因自号三台逸客。
褐衣不完,有酒辄醉。
嘗雲:人生清福,獨逸民耳。
于是春風杖履,夏日林泉,霜葉溪頭,雪橋驢背,一以嘯詠收之。
然脫稿随手散去,間從客坐中存其傳誦者。
今所存問妪偶然,橪須詣吟,及蛩音秋嘯、三山樵語咨書,興來獨賞,頗稱逸調。
笃喜種菊,其歎菊一詞,尤為潇散。
又好竹,因名翠雨齋,以見志馬。
明季土寇起,适有親友助镪買茔者,曰:穴在心頭不在山,吾不願買穴。
也,乃捐修三台山殿字牆垣,極為壯麗。
後避寇亂者,依此山全活萬餘人,則又隐逸之經濟也。
胞弟我錫,授昌黎令,卒于官,為迎柩歸葬,因失繳勘合,部檄查覆,易産攜資,間關數千裡,赴昌黎,力為周旋,究得免患。
友于之誼,一何笃摯如此耶!與桓台王季木先生為交好,季木少所許可,獨冷岑詞一出,即極為贊頌,亦可想見其人矣。
續隐逸 國朝丁昶,字旭開,邑諸生。
性耿介,甘貧守約,以詩酒自娛。
晚年益貧,至三兩日不舉火,親串中招之食,苟非其人,弗顧也。
嘗冬月過敬一李贈公,因坐留飲,忽有聲出幾下,衆駭顧,昹徐出一足曰:此餘血凍皮裂耳。
神色怡然,若挾纩者。
李贈公贈以布綿,不辭,亦不謝。
年幾七十卒,有詩若幹卷,散逸不存。
高琭,字石君,号振東,中丞東溟公舉孫。
少為諸生,有名塲屋。
順治甲午舉于鄉。
康熙丁未捷南日系宮隐居宮隐居不仕。
平生好誘掖後進,凡所教授,多成名士,登甲乙科數人。
居家冠婚喪祭,必有常度,教子以義方。
子之骝亦舉甲子科省闱。
公嘗誨之曰:吾家自柳溪公發畏天之學,中丞公敬承之,家始大。
汝祖汝父,率由罔??,以有今日。
人亦有言:從如升堂,違如赴壑,戒之哉!蓋其大旨欲宗仰唐華原柳氏家法雲。
顧公尤有大過人者。
方公之膺鄉薦也,猶子之??亦捷順天。
逮公成進士,一時群從兄弟皆為顯官,人方謂公立跻通顯無難耳。
公乃脫屣視之。
棄家入勞山,居上清宮,究道德參同之旨,有所得而歸,歸則坐卧。
一小樓,人罕梯接,預知死期。
比其殁也,白發更黑,異常滿院。
其吾儒之仙耶?其列仙之儒耶? 高瑾,字公瑜,中丞公舉之孫也。
性狷介,不嗜仕進。
當其時,家世鼎盛,一門群從,俱列朝班矣。
且國家需材甚急,仕途多端于比,而薦剡之,推挽之,拖青纡紫,以博取人間富若貴,夫亦何難。
而乃心安恬退,蕭疏淡遠,值身物外,匿影于窯頭村中。
茅屋數椽,聊蔽風雨。
松數株不必成林也,花數種不必成園也,田數畝不必連阡陌也,鋤雲犁雨,足給??粥而已。
在昔東漢南州徐孺子躬耕自給,非其力不食,闵仲叔不以口腹累。
安邑君,豈其聞風而起者耶?布衣疏食,氣韻閑曠,真有道之士哉! 畢際孚字信涉,幼以門蔭當得京朝官,會鼎革停罷,補博士弟子,貢入太學,告歸,絕意仕宦,從仲兄通州君後,肩随跬步,不失尺寸,有所言,辄韋弦佩之。
晚以田園授諸子。
居東村,山重水掩,人迹罕至。
山上有石,方廣逾丈,石旁有泉一泓,色味清洌,取以釀酒,酒辄佳。
君時策杖裴回其間,名其石曰阿石,泉曰阿泉,漱流枕石,逌然終日。
因命畫師作逸老圖,自為之記。
所居筆床荼竈,焚香埽地,日危豈讀書,履迹不及城市。
教諸子以勤儉,常曰:留不盡以還天地,留有餘以遺子孫。
康熙三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卒,距其生,得年六十有八。
耆碩傳 明胡銳雅宜怡曠,居恒恂恂若愚人,而胸次芥軒冕,棄名求閑,築圃豐水之陽,長溪靜碧,遠墅凝青,垣深一水,屋背萬竿,日徙倚其中,蕭然世外。
時讀黃老話,耕樵客至,釣鮮烹葵,意陶陶樂也。
尤精岐黃術,藥臼自随,諸以沉疴造者,辄以一匕起之。
蓋四十餘稔,迹不至籬以外,九十八齡,無疾而逝。
張思仁天性醇笃,耕鑿樂真,四世同居,家庭雍睦,人望其廬為葛天之境。
趙國興性倜傥,有義氣,好施予,喜建橋梁,行人德之。
賈克儒性孝友,好義喜施。
張冠卿樸野不慝,博聞而辭給,潛身山塢中,清行自勵。
尤善金元人詞曲,每一調出,辄溢淄人之口。
性溫溫,與人善,年七十餘而終。
舊志載耆碩,一則别乘所無。
然此五人淡懷名利,留意詩歌,有數十年不出裡門者,故足述也。
因仍其稱,而附于隐逸之後,原非從鄉飲得名者矣。
續耆碩 國朝韓瑅字佩甫,茂棕子。
賦性端方,終身片紙不入公門,亦四十餘年不入城市。
人好排難解紛,息争止訟,遠近老幼,無不稱為忠厚長者。
于乾隆四年,壽享八十七歲,無病而終。
子維采,邑廪生。
孟寬字太湧,賦性醇笃,好善樂施。
列女傳 淄稱禮義之邦,其來舊矣。
下逮婦人女子,或本之天性,或得于薰陶節烈者,代不乏人,而上秩宗預表章,近不數見焉。
按會典,婦人三十以下,夫死不嫁,至五十歲者,始準旌表。
或者事會相違,未盡合于典章欤?抑幽芳孤烈,無事聲稱也。
茲從舊志所載,及闾裡誦述者,得若幹人。
至于賢淑孝行,傳自閨阃,尤足以風矣。
唐徐氏,淄州人,盧惟清妻。
惟清仕曆校書郎,貶播川尉,會大赦,徐間關迎惟清至荊州,聞惟清死,二髯奴将劫徐歸下江,徐數其罪,奴不敢逼,劫其赀去,徐倍道行至播川,得惟清屍,以喪還。
既葬,以無子終。
汴州刺史齊澣高其節,頌而詩之。
唐書本傳載通志。
元張氏王德用妻,旌表貞烈載通志。
蘇氏公孫颙妻,載通志。
胡氏王妻鄭氏張魯妻,暨其孫婦李氏,俱少寡,诏旌。
雙節載通志。
明許氏年二十四夫亡,後生遺腹子,善事翁姑,自誓不嫁。
家貧,年七十四。
知縣楊武春秋頒胙,給米濟之。
張氏舉人戴天錫妻。
貞節碑在縣北街。
董氏劉繼業妻李氏,陳祯妻王氏,劉隆妻,子複興妻徐氏,孫增壽妻高氏,俱少寡不嫁,诏旌一門。
三節碑在相公廟莊。
趙氏館陶訓導王業妻趙氏張暹妻張氏,尚敦妻張氏、尚素妻劉氏蒲延
鄉飲 鄉飲酒禮,歲以正月望、十月朔舉行。
先期預推境内士大夫之齒德并茂者,肅啟敬延。
屆期昧爽,執事者宰牲具馔,年席于儒學講堂。
賓位西北面東南,介位西南面東北,主位東南面西北,僎位東北面西南。
三賓在賓之右,稍後位北面南。
衆賓在三賓前稍右,位西面東。
三僎在僎左,稍後位北面。
尚司正在主右,稍後位南面北。
僚屬在僎前稍左,位東面西。
人一席,賓以下序齒,立以下序爵。
凡在西者皆為賓,東皆為主。
而僎則鄉人士大夫助主人樂賓者也。
席布定,主及僚屬、司止先請學,遣人速賓以下。
比至,首貢生員報賓至,主率僚屬出迎于庠門。
之外以入,主居東,賓居西,三揖三讓,而後升堂,東西相向,兩拜就位,行揚觯禮。
執事者斟酒于觯,司正舉酒曰:恭惟朝廷率由舊章,崇尚禮教,舉行鄉飲,非為飲食。
凡我長幼,各相勸勉,為臣盡忠,為子盡孝,長幼有序,兄友弟恭,内睦親族,外和鄉裡,無或廢墜,以忝所生。
讀律令。
執事者舉案,引讀律令者至案前,北向立。
賓、僎以下皆拱立聽,聽畢,各就位。
飲酒二三行或五行。
初歌鹿鳴之章,再歌南山之章,三歌湛露之章。
徹馔,主東賓西,贊兩拜訖,至露台,行謝恩禮。
禮畢,于是賓主三揖三讓而出,主仍送賓出庠門贊唱,賓不顧矣。
方别。
安砥如,字岐東,号道蒸,進士銳之封翁也。
翁為邑諸生,品端行方,從不輕入偃室。
處世無論貴賤,惟以恕心出之。
人有醉酒相淩者,概置不問。
其人請荊,仍善遇之。
歲己夘,值大祲,鬻己田,得價數百金,盡行周急,涸轍之附,無不立蘇。
又念山村民貧,無力讀書,乃自捐東修供肴馔,設立義學,延師教訓,成就者甚衆。
子銳,丙戌成進士,任廣平之曲周縣,有治聲。
丁亥,邑紳士公舉翁鄉飲大賓,壽六十四歲卒。
安子拙,字去巧,府學增生,名臣伸次子也。
幼失恃,十三歲入泮,事繼母以孝聞。
學憲周舉優行,旌之曰行高品粹。
邑侯張公舉鄉飲介賓,壽九十五歲卒。
所著有懶漫村草藏于家。
張紳,字恭壽,邑庠生,舉鄉飲介賓。
好善樂施,與物無忤。
精岐黃術,以病請者,有求必應,從不取人謝儀。
其仁心為質如此。
年八十有七,無疾終。
著有白火道人詩集二卷,藏于家。
韓茂柎,字蔭蕃,考定州同知。
為人謙謹和平,與物無競,奉事椿萱,無不承志于先。
家庭之内,委婉笃摯,和樂雍容,備極色養,裡黨稱之。
兩舉鄉飲大賓,年七十八歲考終。
高之骈字千裡,号勉庸,司李繩東公子,司寇念東公侄也。
援例考授州倅。
賦性溫良,樂善好施。
康熙四十一年鄉飲大賓,年逾七旬,子孫玉立,蜚聲黉序者八人。
孫瑤,字懷玉,監生,考定州同知,兩舉鄉飲大賓。
性情豪爽,胸無町畦。
高之馴字伯良,郡增生,兩舉鄉飲介賓。
李堯臣字希梅,博洽君子也。
十五歲補博士弟子員。
居雖近郭,足迹不履城市。
笃嗜詩書,每深屋紅燈,咿唔不倦。
好為古文詞,新城王漁洋先生亟稱之。
又嘗集古來金石文,辨其真膺甲乙而次序之,與詩書鱗比左右。
所謂風動牙簽亂葉聲者,坡語差堪移贈也。
朋友質疑問難者趾相錯。
康熙庚午,聘修府志,分纂寺觀,大為方伯魏公所賞。
居家以孝友稱,而又好行其德。
嘗掘地得金,即呼弟均分之。
有故家中落鬻女者,為斂金贖歸。
邑侯吳公舉鄉飲介賓,壽八十歲卒。
所著有百四齋詩文集、筆勢選要、明能書人名書藏于家。
高之馴,增監,考定州同知,珙子,舉鄉飲大賓。
李堯佐,字友龍,好讀書,與兄堯臣自相師友。
嘗捐義塳,在開河莊東,至今猶累累在望也。
偶出門外,拾行囊一具,中貯百餘金,守侯失者至,悉付之。
值庚戌大水,捐國租七十餘金。
又多蓄善藥濟人。
居心平恕,與物無争,有婁師德之風,時人比之元方季方雲。
邑侯黃公舉鄉飲介賓,壽九十三歲,無疾終。
張衍慶字贻谷,邑庠生,舉鄉飲介賓。
宋參字次魯,邑庠生。
為人醇厚忠誠,遠近推為長者。
于康熙五十八年邑舉鄉飲介賓,于雍正六年又舉鄉飲,壽八十四歲卒。
隐逸傳 宋楊弘道,字淑能。
金末補父蔭,不就。
與元遺山、劉京叔、楊煥然輩皆以詩鳴,大為趙閑閑諸公所稱。
避亂走襄漢,宋人辟為唐州司戶兼文學,複棄去。
嘗一見益都李璮,議不合,為用事者所嫉,浮沉闾裡,以詩文自娛。
著小亨集、事言補等書,行于世。
延祐三年,贈文節。
長水日抄曰:淄川楊弘道著六忍:一曰忍觸,觸者人犯我也;二曰忍辱,辱者人淩我也;三曰忍惡,惡者人憎我也。
四曰忍怒,怒則憎之重也;五曰忍忽,忽則憎而發之輕也;六曰忍欲,欲者貪而不知止也。
此六忍者,戒之一身則一身安,戒之一家則一家安。
推之以處人已之間,則所遇皆安,而尤悔寡矣。
明張中發字智鹄,儀部松石公子,故号曰仰松。
儀部。
生平清介,殁後囊無餘積。
公與弟少保公皆幼,食貧力學,侍董太夫人,中遭外侮,乃館谷外家,下帷攻苦,補邑增廣生,試辄前矛,從學子泰山李少崖,深加器重。
及少保領鄉薦,公舉觞謂少保公曰:吾所以窮年占俾者,佐吾弟耳。
從此門戶可立,吾将老焉。
富貴非吾志也。
乃棄制科,專心理學,王姚江、王龍溪諸家語錄,皆著手評。
後少保公貴,公溫袍茅屋,不改故業。
時與二三野老量雨較晴,不及世故,出則一伻一蹇自随而已,顔其亭堂曰回首窩。
所著有回首窩稿藏于家。
尤喜臨池,工擘窠大字。
一日,酒酣,陳紙于庭,裹敗絮,濡墨淋漓,奮腕疾書,作壽字,大可方丈,龍跳虎卧,不足拟也。
已勒石上者,則有範公亭之山高水長,王铨部祠之,清風百世,少保公園之水月蓮花,見者詫為奇觀。
已墨迹甚富,兵燹後,罕有存者。
少保公按中州時,執法不阿,将紏一豪惡,其人懼,行萬金于公,公斥之,不受,曰:吾豈以貨敗弟名,且撓朝廷法乎!其介然有守,仍儀部之教也。
卒後,少保公為之私谥曰碩隐。
又跋其石刻山高水長曰:餘兄智鹄,晚年抛舉子業,陶情詩酒,喜共友朋吟眺,遇有淬墨仲楮,以字請者,興辄勃勃莫遏。
嘗記偕遊萊蕪靜初亓年兄蒼龍峽,凡懸崖削石,題之殆遍,字大于鬥王,人詫為右軍之蘭亭,自手難再。
茲範文正公祠壁間山高水長四字,亦生平得意筆,恐久而沒滅,複摹而锓之石。
噫嘻!曩侍揮毫,似尋常事。
今回憶呼酒奮袂潑墨葉絕,神韻咈咈從指尖出,豈能得乎?此感而锓石意也。
載遹志。
王我聘,字冷岑,萬曆中人。
幼補弟子員冠軍。
已而厭八股,學古文詞,隐居三台山下,因自号三台逸客。
褐衣不完,有酒辄醉。
嘗雲:人生清福,獨逸民耳。
于是春風杖履,夏日林泉,霜葉溪頭,雪橋驢背,一以嘯詠收之。
然脫稿随手散去,間從客坐中存其傳誦者。
今所存問妪偶然,橪須詣吟,及蛩音秋嘯、三山樵語咨書,興來獨賞,頗稱逸調。
笃喜種菊,其歎菊一詞,尤為潇散。
又好竹,因名翠雨齋,以見志馬。
明季土寇起,适有親友助镪買茔者,曰:穴在心頭不在山,吾不願買穴。
也,乃捐修三台山殿字牆垣,極為壯麗。
後避寇亂者,依此山全活萬餘人,則又隐逸之經濟也。
胞弟我錫,授昌黎令,卒于官,為迎柩歸葬,因失繳勘合,部檄查覆,易産攜資,間關數千裡,赴昌黎,力為周旋,究得免患。
友于之誼,一何笃摯如此耶!與桓台王季木先生為交好,季木少所許可,獨冷岑詞一出,即極為贊頌,亦可想見其人矣。
續隐逸 國朝丁昶,字旭開,邑諸生。
性耿介,甘貧守約,以詩酒自娛。
晚年益貧,至三兩日不舉火,親串中招之食,苟非其人,弗顧也。
嘗冬月過敬一李贈公,因坐留飲,忽有聲出幾下,衆駭顧,昹徐出一足曰:此餘血凍皮裂耳。
神色怡然,若挾纩者。
李贈公贈以布綿,不辭,亦不謝。
年幾七十卒,有詩若幹卷,散逸不存。
高琭,字石君,号振東,中丞東溟公舉孫。
少為諸生,有名塲屋。
順治甲午舉于鄉。
康熙丁未捷南日系宮隐居宮隐居不仕。
平生好誘掖後進,凡所教授,多成名士,登甲乙科數人。
居家冠婚喪祭,必有常度,教子以義方。
子之骝亦舉甲子科省闱。
公嘗誨之曰:吾家自柳溪公發畏天之學,中丞公敬承之,家始大。
汝祖汝父,率由罔??,以有今日。
人亦有言:從如升堂,違如赴壑,戒之哉!蓋其大旨欲宗仰唐華原柳氏家法雲。
顧公尤有大過人者。
方公之膺鄉薦也,猶子之??亦捷順天。
逮公成進士,一時群從兄弟皆為顯官,人方謂公立跻通顯無難耳。
公乃脫屣視之。
棄家入勞山,居上清宮,究道德參同之旨,有所得而歸,歸則坐卧。
一小樓,人罕梯接,預知死期。
比其殁也,白發更黑,異常滿院。
其吾儒之仙耶?其列仙之儒耶? 高瑾,字公瑜,中丞公舉之孫也。
性狷介,不嗜仕進。
當其時,家世鼎盛,一門群從,俱列朝班矣。
且國家需材甚急,仕途多端于比,而薦剡之,推挽之,拖青纡紫,以博取人間富若貴,夫亦何難。
而乃心安恬退,蕭疏淡遠,值身物外,匿影于窯頭村中。
茅屋數椽,聊蔽風雨。
松數株不必成林也,花數種不必成園也,田數畝不必連阡陌也,鋤雲犁雨,足給??粥而已。
在昔東漢南州徐孺子躬耕自給,非其力不食,闵仲叔不以口腹累。
安邑君,豈其聞風而起者耶?布衣疏食,氣韻閑曠,真有道之士哉! 畢際孚字信涉,幼以門蔭當得京朝官,會鼎革停罷,補博士弟子,貢入太學,告歸,絕意仕宦,從仲兄通州君後,肩随跬步,不失尺寸,有所言,辄韋弦佩之。
晚以田園授諸子。
居東村,山重水掩,人迹罕至。
山上有石,方廣逾丈,石旁有泉一泓,色味清洌,取以釀酒,酒辄佳。
君時策杖裴回其間,名其石曰阿石,泉曰阿泉,漱流枕石,逌然終日。
因命畫師作逸老圖,自為之記。
所居筆床荼竈,焚香埽地,日危豈讀書,履迹不及城市。
教諸子以勤儉,常曰:留不盡以還天地,留有餘以遺子孫。
康熙三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卒,距其生,得年六十有八。
耆碩傳 明胡銳雅宜怡曠,居恒恂恂若愚人,而胸次芥軒冕,棄名求閑,築圃豐水之陽,長溪靜碧,遠墅凝青,垣深一水,屋背萬竿,日徙倚其中,蕭然世外。
時讀黃老話,耕樵客至,釣鮮烹葵,意陶陶樂也。
尤精岐黃術,藥臼自随,諸以沉疴造者,辄以一匕起之。
蓋四十餘稔,迹不至籬以外,九十八齡,無疾而逝。
張思仁天性醇笃,耕鑿樂真,四世同居,家庭雍睦,人望其廬為葛天之境。
趙國興性倜傥,有義氣,好施予,喜建橋梁,行人德之。
賈克儒性孝友,好義喜施。
張冠卿樸野不慝,博聞而辭給,潛身山塢中,清行自勵。
尤善金元人詞曲,每一調出,辄溢淄人之口。
性溫溫,與人善,年七十餘而終。
舊志載耆碩,一則别乘所無。
然此五人淡懷名利,留意詩歌,有數十年不出裡門者,故足述也。
因仍其稱,而附于隐逸之後,原非從鄉飲得名者矣。
續耆碩 國朝韓瑅字佩甫,茂棕子。
賦性端方,終身片紙不入公門,亦四十餘年不入城市。
人好排難解紛,息争止訟,遠近老幼,無不稱為忠厚長者。
于乾隆四年,壽享八十七歲,無病而終。
子維采,邑廪生。
孟寬字太湧,賦性醇笃,好善樂施。
列女傳 淄稱禮義之邦,其來舊矣。
下逮婦人女子,或本之天性,或得于薰陶節烈者,代不乏人,而上秩宗預表章,近不數見焉。
按會典,婦人三十以下,夫死不嫁,至五十歲者,始準旌表。
或者事會相違,未盡合于典章欤?抑幽芳孤烈,無事聲稱也。
茲從舊志所載,及闾裡誦述者,得若幹人。
至于賢淑孝行,傳自閨阃,尤足以風矣。
唐徐氏,淄州人,盧惟清妻。
惟清仕曆校書郎,貶播川尉,會大赦,徐間關迎惟清至荊州,聞惟清死,二髯奴将劫徐歸下江,徐數其罪,奴不敢逼,劫其赀去,徐倍道行至播川,得惟清屍,以喪還。
既葬,以無子終。
汴州刺史齊澣高其節,頌而詩之。
唐書本傳載通志。
元張氏王德用妻,旌表貞烈載通志。
蘇氏公孫颙妻,載通志。
胡氏王妻鄭氏張魯妻,暨其孫婦李氏,俱少寡,诏旌。
雙節載通志。
明許氏年二十四夫亡,後生遺腹子,善事翁姑,自誓不嫁。
家貧,年七十四。
知縣楊武春秋頒胙,給米濟之。
張氏舉人戴天錫妻。
貞節碑在縣北街。
董氏劉繼業妻李氏,陳祯妻王氏,劉隆妻,子複興妻徐氏,孫增壽妻高氏,俱少寡不嫁,诏旌一門。
三節碑在相公廟莊。
趙氏館陶訓導王業妻趙氏張暹妻張氏,尚敦妻張氏、尚素妻劉氏蒲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