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川縣志卷六

關燈
知淄川縣事大興王康鑒修。

     人物志 孔門七十二賢,般陽得郳伯一賢焉。

    春秋逮漢,彬彬以經術起家者,實繁有人。

    蓋淄邑山深而峻,水清而駛,故生其地者,敦大義,重然諾,好矜名節,率多剛棱。

    掞藻摛詞,則輝映乎朝野,披堅執銳,則盡節于封疆,前史犁然,風足尚矣。

    勝國而後,英人輩出類皆奮策匡時,垂谟裕後,廉頑立懦,興起及乎百世馬然始未嘗不敦樸,而後恐其日澆也。

    夫士君子為善于身,而名亦随之,報且及焉。

    可法可傳,前徽俱在。

    傳忠孝而知君親之義;傳名臣而識經濟之猷。

    循良者,吏治之師也;義厚者,鄉黨之模也。

    聖門之科,尤重文學,天祿之書,始傳列女。

    存其大節,堪俎豆于宮牆;錄其一端,亦流芳于簡冊。

    後之君子,心有仰高山而賦景行者矣。

    至于佳士名儒,偶來寄迹;羽流衲子,間示奇蹤,斯亦山川之緣,人文之會也。

     先賢傳 春秋公哲哀二哲一作晳,哀,一作克。

    字季沈。

    沈一作次。

    孔子弟子。

    家語七十二弟子解曰:公晳哀,齊人,字季沈,鄙天下多仕于大夫家者,是故未嘗屈節為人臣,孔子特歎賞之。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曰:公哲哀,字季次。

    孔子曰:天下無行,多為家臣,仕于都,惟季次未嘗仕。

    遊俠傳曰:季次原憲,闾巷人也,讀書懷獨行君子之德義,不苟合當世,當世皆笑之。

    故季次原憲終身空室蓬戶,褐衣疏食,不厭死而已。

    四百餘年,而弟子志之不倦。

    又曰:誠使鄉曲之俠,與季次原憲比權量力,效功于當世,不同日而論矣。

    子華子載有問答。

    之詞雲:子華子往見季沈,季沈曰:自吾從于夫子也,轍迹不遺于四國,未有終歲以處也。

    夫子亦勤且病矣。

    哀也鄙人,不通于夫子之量。

    天下失道,黑白混混,而吾夫子駕,其說将安之?哀将有以請而弗敢也,願質之于子。

     子華子曰:然。

    仲尼,天也,其可違物而奠處乎?其可絕物而自營乎?日月不宇宙,四指,必迷所鄉矣。

    仲尼,人之準繩也。

    仲尼之轍迹則病矣,而亦遑暇之恤?季沈曰:敢問吾子之不試,何也?子華子曰:本也何足以望夫子?夫子轸方而毂圓者也,将無乎而不可,我則有所可也。

    夫以我之所可而從夫子之無乎不可,逝将從其後也。

    齊乘曰:公哲哀家語。

    齊人鄙天下多仕于大夫家者,故未屈節,其亦汶上之亞欤。

    墓在般陽城北。

    通志曰:唐贈卿伯,宋封東海侯。

    當春秋時,淄川正是齊地,家語載是齊人,既終身不仕,墓又在般陽城北,則為般陽人無疑也。

    齊乘著于元,是伊時墓尚可考,令則迷其處矣。

    名賢遺迹,終當不泯,會有辨識之俗者者,舊志失載。

    袁孝廉藩曰:今城北夏莊之後有巨塳,未知是否。

    畢州守際有淄乘征采入。

     甯戚初欲幹齊桓公,困窮無以自達,于是将任車以商于齊。

    暮宿郭門外。

    桓公郊迎客,夜辟任車,爝火甚盛,從者甚衆。

    甯戚飯牛車下,望見桓公而悲,擊牛角而歌商歌。

    桓公聞之,撫其仆之手曰:異哉歌者非常人也。

    命後車載之,贛之,衣冠而見,說以為天下。

    桓公大悅,将任之。

    群臣曰:客,衛人也。

    衛去齊不遠,君不若使人問之而故。

    賢者也,用之未晚。

    桓公曰:不然,問之,患其有小惡也。

    以小惡而忘大美,此人三所以失天下士也。

    以為大夫,見淮南子。

    祀鄉賢。

     漢田何,漢書儒林傳曰:漢興,言易自淄川田生。

    又曰:東武孫虞子乘,授齊田何子裝。

    又曰:田何以齊田徙杜陵,号杜田生。

    授東武王同子中,雒陽周王孫丁寬齊伏生同授淄川楊何。

    祀鄉賢。

    楊何,字叔元,元光中,征為大中大夫。

    京房,淄川楊何弟子也。

    祀鄉賢。

    鄒長倩,公孫弘同裡人。

    弘征賢良,少資自緻。

    長倩乃解衣裳以衣之,釋所著冠履以與之,贈以生刍一束,素絲一穟,樸滿一枚,為書以勉之。

    後引薦于朝,征為博士,祀鄉賢。

    公孫弘,齊菑川國薛縣人。

     正義曰:表雲:菑川國,文帝分齊置,都劇。

    括地志雲:故劇城在青州壽光縣南三十一裡。

    故薛城在徐州滕縣界。

    地理志雲:薛縣屬魯國。

    按薛與劇隔兖州及泰山,未詳。

    公孫弘墓又在青州北魯縣西。

    按弘字季,少時為薛獄吏,有罪免,家貧,收豕海上。

    年四十餘,乃學春秋雜說,養後母考謹。

    建元元年,天子初即位,招賢良文學之士。

    是時弘年六十,欲以賢良為博士。

    出使還報,不合上意,弘乃病免歸。

     元光五年,有诏征文學,菑川國複推上,引弘讓謝國人曰:臣已嘗西應命,罷歸,願更推選。

    國人固推弘。

    弘至太常,太常令所征儒士各對策百餘人,弘第居下。

    策奏,天子擢弘對為第一,召入見,狀貌甚麗,拜為博士。

    是時通西南彜道,置郡巴蜀,民苦之,诏使弘視之。

    還奏事,盛毀西南彜,無所用,上不聽。

    弘為人恢奇多聞,嘗稱以為人主病不廣大,人臣病不儉節。

    弘為布被,食不重肉。

    後母死,服喪三年。

    每朝會議,開陳其端,令人主自擇,不肯面折乏争。

    于是天子察其行敦厚,辯論有餘,習文法吏事,而又緣飾以儒術,上大悅之。

    二歲中至左内史。

    弘奏事有不可,不廷辯之。

    嘗與主爵都尉汲黯請間,黯先發之,弘推其後,天子嘗悅,所言皆聽,以此日益親貴。

    嘗與公卿約,議,至上前,皆倍其約,以順上旨。

    汲黯廷诘弘曰:齊人多詐而無情實,始與臣等建此議,今皆倍之,不忠。

    上問弘,弘謝曰:夫知臣者以臣為忠,不知臣者以臣為不忠。

    上然弘言。

    左右幸臣每毀弘,上益厚遇之。

     元朔三年,張敺免,以弘為禦史大夫。

    是時,通西南彜,東置滄海,北築朔方之郡。

    弘谏,以為罷敝中國,以奉無用之地,願罷之。

    于是天子乃使朱買臣等難弘置朔方之便,發十策,弘不得一。

    弘乃謝曰:山東鄙人,不知其便若是,願罷西南彜、滄海,而專事朔方。

    上乃許之。

    汲黯曰:弘位在三公,奉祿甚多,然為布被,此詐也。

    上問弘,弘謝曰:有之。

    夫九卿與臣善者,無過黯,然今日廷诘弘,誠中弘之病。

    夫以三公為布被,飾詐欲以釣名,誠如汲黯言,且無汲黯忠,陛下安得聞此言?天子以為謙讓,愈益厚之。

    卒以弘為丞相,封平津侯。

    弘為人意忌,外寬内深,諸嘗與弘有卻者,雖陽與善,陰報其禍。

    食一肉,脫粟之飯。

    故人所善賓客仰衣食,弘奉祿皆以給之,家無所餘,士亦以此賢之。

    淮南衡山謀反,治黨與方急,弘病甚,自以為無功而封位。

    至丞相,今諸侯有叛逆,皆宰相奉職不稱,恐竊病死,無以塞責。

    乃上書歸侯印,願乞骸骨,避賢者路。

    天子優诏答之,因賜告牛酒雜帛。

    居數月,病有瘳,視事。

    元狩二年,弘病,竟以丞相終。

    祀鄉賢。

     按漢制,郡國各有屬縣。

    濟南郡領縣十四,般陽在第八。

    魯國領縣六,薛在第六。

    菑川國領縣三,曰劇,曰東安平,曰樓鄉,而都于劇。

    公孫弘既為菑川國人,何得屬以薛縣?則薛當是劇字之訛。

    劇故城在今壽光南十裡,地瀕海,傳曰:家貧,牧豕海上。

    是其證矣。

    其指為孟嘗君食邑,是因薛字之訛而再誤也。

    考封田嬰之薛,即封夏奚仲之國。

    正義曰:薛故城在滕縣南四十四裡。

    水經注雲:今郭側猶有文冢,結石為郭,作制嚴固,瑩麗可尋,淄複何與哉?既以般陽冒菑川之稱,又以齊郡轄魯國之地,考實核義,無一是焉。

    故正義辯之于前,括地志證之于後,則公孫弘斷為菑川國劇縣人無疑也。

    鄒長倩又緣公孫同裡人而入田何,楊何亦菑川國人,皆與般陽無涉。

    至甯戚出處,本淮南子,明稱衛人,其入邑志,更不知何據也。

    并載祀典,積有歲年,不敢遽為厘正,謹據所見識之,俟審定焉。

     忠節傳 唐羅士信,邑人,後遷曆下。

    年十四,齊郡守張須陁擊賊濰水上,士信請自效,須陁少之。

    士信怒,披重甲,左右鞬,上馬,顧盻,須陁壯而許之。

    陣始列,士信執長矛,馳入賊營,刺殺數人,取一級擲之,承以矛,戴而行,賊皆眙懼,無敢亢。

    須陁乘之,大破賊。

    後歸李密,為王世充所獲,複降。

    高祖,拜陝。

    州道行軍總管,封郯國公,從秦王擊劉黑闼,守洺水城,城陷,不屈而死,谥曰勇。

    初,士信為裴仁基所禮,及東都平,出家财斂葬北邙以報德,且曰:我死,當墓其側。

    後如其志葬焉。

    唐書本傳曰:曆城人。

    舊志曰邑人,遷曆下,未知所本,姑仍之。

     金楊敏中,仕為屯留尉緻仕。

    貞祐初,元兵取淄川,敏中與判官齊鷹揚及郡民張乞驢等募兵備禦,城陷,率衆巷戰,鷹揚死,敏中、乞驢被執,不屈而死。

    敏中贈同知橫海軍節度使事,乞驢贈同知淄州軍事,見金史,祀鄉賢。

     張順,淄州士伍。

    淄州被圍,行省侯絷遣總領提控王庭玉将兵救之。

    庭玉募順等三十人往觇兵勢,且欲令城中知援兵之至,乘夜潛至城下。

    順為所得,執之,使宣言行省軍敗績,庭玉亦死,宜速降。

    順佯許諾。

    既乃呼謂城中曰:外兵無多,王節度軍且至,堅守勿降。

    兵刃交下,順曰:得為忠孝鬼足矣。

    遂死。

    淄人知救兵至,以死守,城機以完。

    後贈宣武将軍、同知棣州防禦使事,诏有司給養其親,且訪其子孫,優加任爾。

    金史本傳,祀鄉賢。

     元張名德字德懋,任至般陽路總管。

    毛貴攻城,名德嬰城固守,城陷,被執,不屈而死。

    贈河南行省左丞,谥忠襄,祀鄉賢。

     明張文慶,正德中,從甯杲讨流賊,所向有功,以一馬深入賊營,殺數十人。

    賊中善射者中文慶左目,文慶下馬,猶手刃數人,遂被執。

    賊愛其才勇,欲降之,不屈而死。

     韓澹,字生白,歲貢,授河南許州同知。

    崇祯辛巳冬,流寇數萬圍許,時署州事,嬰城擊賊,賊少卻。

    已複悉衆環攻,力绌城陷,不屈而死。

    時方多事。

    恤典無聞,輿論惜焉。

     國朝王鳌永,字蘅臯,别号澗溯,明天啟甲子舉人,乙醜進士。

    分符襄陽,剔衙蠹,抑豪強,革簽報,襄人勒石志德焉。

    署篆宜城,中貴人奴捶驿吏幾死,公執法折之,終任無敢擾。

    驿卒多索馬者,積有公費贖锾一千七百餘兩,即以輸本邑新饷,邑人立生祠祀之。

    升戶部主事,察核宣大撫賞,清出冒破銀四十二萬兩。

    尋出都山海新饷,又清核倉委侵沒,得米六萬石,豆九萬石,悉歸公家。

    丙子,以佥憲監通州軍。

    丁醜,改補分巡上荊南提刑按察司佥事。

    時流寇突川,荊軍單弱,公簡閱軍實,教之步伐。

    己卯,升佥都禦史,提督軍務,兼撫治鄖陽。

    初,賊張獻忠奔竄谷城,邊鎮各兵厚集于襄,将合圍焉。

    獻忠懼,以撫愚,總理熊文燦信之。

    公拜命,即先劾文燦,以為撫可附之剿中,而不可與勦并立,殲厥渠魁,脅從罔治。

    今認定撫之一字,聽其盤踞不動,恣意掠奪,廣蓄軍資,反令百姓不得名之為賊。

    甚至他人書紮,但有言賊者,即指以為壞撫局,蓋緣認撫過真,故爾。

    狡賊已自知其挾撫之妄,翻然掣縧,而我猶逡巡于敝籠空架之旁,想像其附我臂鞲,亦愚甚矣。

    疏上報聞。

    無何,獻忠果叛,将窺荊州,鎮兵皆為熊文燦檄防均、襄。

    公率施州衛兵及借楚撫兵,扼賊于竹溪之沖,掘草根,煮青杮而食,卒無畔者。

     嗣是,楊嗣昌以輔臣出督師,議複與公不合,遂解任回籍。

    壬午,獻忠倍道襲襄陽。

    明襄懷憶公前疏,欽召陛見,以佥都禦史督治通州諸軍。

    癸未,入為少司農,掌鼓鑄事。

    甲申,李自成陷京師,囚禁不屈。

    會世祖定鼎,公慨然以複雠輯民自任,乃令公以原任招撫山東、河南。

    行次德州,先以書谕賢豪大姓,為陳順逆成敗之勢,無不輸誠布款,二東遂平。

    樹功于朝廷,贻恩于桑梓,洵開國弘勳也。

    于是至濟南,設官安輯,衆志大定。

    東巡至青州,逆賊旗鼓趙應元僞降,乘夜襲青州,城陷,公不屈死之。

    後月餘,将軍哈哈木率師複城,擒斬趙應元,迎榇歸家,贈戶部尚書,賜祭葬。

    所著有霏雪館集及鄖台奏議。

    子樛,蔭鸾儀衛指揮佥事世襲,尋改鑲藍旗拜他剌布勒哈番,另有傳,載通志。

     續忠節傳 金齊鷹揚、淄州軍事判官楊敏中、屯留縣尉緻仕張乞驢,淄州民。

    貞祐初,大元兵取淄州,鷹揚等募兵備禦。

    城破,率衆巷戰。

    鷹揚等三人創甚,被執,欲降之,鷹揚伺守者稍怠,即起奪槊殺數人,敏中、乞驢皆不屈以死。

    诏贈鷹揚嘉議大夫、淄州刺史,仍立廟于州,以時緻祭。

    敏中诏勇大将軍、同知橫海軍節度使事,乞驢特贈宣武将軍、同知淄州軍州事。

     張乞驢,淄川人。

    貞祐初,元兵取淄州,乞驢與判官齊鷹揚、屯留尉楊敏中等募兵備禦,城陷,率衆巷戰,鷹揚死,乞驢、敏中被執,不屈而死。

    乞驢贈宣武将軍、同知淄州軍事。

    按府志載祀鄉賢。

     國朝張泰瑞,字汝符,明諸生,恩蔭官生。

    性慷慨,尚氣節。

    祖敬明禮部儀制司主事,善古文辭,開淄邑文學之始。

    父中發,增廣生,精理學,工書法,高尚不仕。

    公丕承先緒,淑身修行,文學翰墨,為時仰。

    重繼志隐居不仕,嘗以侃侃數言,立脫從兄泰來于誣枉危難中。

    順治四年六月十四日,土賊謝遷攻陷淄城,被執,脅以刃曰:從我則生,否則死。

    公厲聲曰:死則死耳,肯從賊為亂耶?賊怒,攢刃相向,罵不絕口以死,時年四十五歲。

    事載縣舊志恩蔭傳及濟南府志儒林傳。

    妻譚氏,次男婦高氏,同時盡節死,詳見列女傳。

    乾隆二年,當事者上其事于朝。

    部覆:張泰瑞忠貞笃志,節孝型家,見危授命,蹈白刃而不辭;取義舍生,要潔身而無悔。

    妻譚氏聞變捐軀,殉從夫之義;媳高氏甘心效死,嗣節母之芳。

    嘉茲三烈,萃在一門,曰忠曰節曰孝,為倫紀之大閑;乃夫乃婦乃媳,洵綱常之表率。

    宜于旌典,用闡幽光。

    奉旨依議,各給銀三十兩,建坊于墓,曰一門三烈,入祀忠績義節義、節孝兩祠。

    同邑高少司寇珩有傳。

     安邱孫明經自務有墓表。

     孫贊元,字函三,順治乙未進士孫宗元之仲弟也。

    十五歲補濟南府學諸生,為文挾奇氣,尤好兵策,精騎射,常有投筆之志。

    順治丙戌、丁亥以來,王師雖定山東,而彈丸聚嘯,尚未甯息。

    會有功,令缙紳中有才略出衆者,各舉一人,團練鄉兵,以備土寇。

    由是淄南諸村,推贊元任焉。

    元按兵法,連什伍,進退步伐,井然不亂。

    辛卯春,東山有賊數百,大肆劫掠,開往禦之,會衆兵未至,單騎獨出,發矢射賊,應弦而斃者二十餘人。

    适兩弓翻弦疲,矢且盡,賊窺元力怯,蜂擁而進,損元一臂。

    君猶以所佩刀殺賊數十,飲刃而死,時辛卯四月初四也。

    元死時,其妻國氏年二十八歲,矢志守孤,以貞節聞。

     孝友傳 宋王樵字肩望,淄州淄川人。

    居縣北梓橦山。

    博通群書,不治章句,尤善老易,與賈同、李冠齊名,學者多從之。

    鹹平中,契丹遊騎渡河,舉家被掠,樵即棄妻,挺身入契丹,訪父母,累年不獲,還山東,刻木招魂以葬,立祠畫像,事之如生。

    服喪六年,哀動行路。

    又為屬之尊者,次第成服,北望歎曰:身世如此,自比于人可乎?遂與俗絕,自稱贅世翁,唯以論兵擊劍為事,一驢負裝,徒步千裡。

    晚年屢遊塞下,畫策千何承矩、耿望,求滅遼複雠,不用,乃于城東南隅壘磚自環,謂之繭室,銘其門曰:天生王樵,薄命寡智,材不濟時,道号贅世。

    生而為室,以備不虞,死則藏形,不虞乃備。

    病革,入室自掩戶卒。

    治平末,職方郎中向宗道知淄州,訪繭室,已搆屋為民居,得樵甥牟氏子,乃知改葬,因而即其地,複作繭室及祠堂,刻石以記之。

    事見宋史本傳。

     齋乘所載與宋史微異,銘亦不同,今備錄之。

    其詞曰:王樵,字肩望,淄川人。

    性超逸,深于老易,善亭劍,有概世之志,廬梓橦山下,不交塵俗。

    山東賈同、李冠皆尊仰之。

    鹹平中,契丹内寇,舉族被俘,累年乃歸。

    刻木為親,葬煥山東,立祠,奉事終身。

    太守劉通詣樵,逾垣遁去。

    其後高弁知州事,範諷為通判,相與就見之。

    李冠以詩寄之曰:靈台禦史新為郡,棘寺廷評繼下車。

    首谒梓橦王處士,風教從此重詩書。

    晚年自号贅世翁,預蔔地,壘石名繭室,刻銘其上曰:生前殺軀,以虞不備,沒後寄魂,以備不虞。

    後感疾,即入繭室中自。

    掩戶乃卒,命以古劍狥葬。

    著遊邊集二卷,安邊三策,說史十篇。

    濟南李芝為贅世先生傳。

    治平中,淄川詩僧文幼,即其地起祠祀樵,其為世景慕如此。

     趙唐兄弟五人同居,父母殁,哀痛盡禮,眷屬六十餘口,履險不易。

    诏旌其闾。

     元翟思誠母趙氏嬰疾,思誠日夜侍湯藥,衣不解帶。

    母死,哀毀,廬墓三年。

     明王政,事親,蒸蒸色養。

    父先亡,哀毀如禮。

    暨母亡,齋素三年,不入私室。

    服阕,仍朝夕持香紙奠墓前。

    每節序忌辰,潔豆以薦,未嘗不泣下也,雖雨雪不廢。

    有司旌其門。

    蒲生汶少孤,未嘗違母命,讀書刻苦,備曆艱辛。

    及登第後,任玉田知縣,聞母病,棄官歸侍湯藥。

    母亡,痛哭幾絕,素羸,吐血數鬥而卒,竟無嗣,士論惜之。

     續孝友 元戴貞,般陽人,見元史卷一百九十七孝友志,止列姓名,無傳。

    其小序雲:天子嘗表其門闾,故援唐史之例,具列姓名于篇端。

     明孫鑒以子光輝封推官,九阍叩帝,洗父冤于不白;一經教子,贻孫謀于勿替。

    上書而孝義獨彰,垂訓而慈嚴更顯。

    語見敕文。

     國朝沈潤,字靜瀾,崇祯癸未進士,授潞安府推官,曆升甯紹台道參議。

    值歲饑,捐赈,全活累萬。

    刊有越州赈史行世。

    裡居厚德載物,與人無競。

    凡所有村莊,每春秋節序,徧祀無主孤墳,又于孤墳四面各留空地一尺。

    至于推已産與諸弟。

    方仲弟澄抱病,焚香默禱,割肱以進。

    澄沒,無嗣,以次子凝祥為之後,其孝友尤著雲。

    居官政績,載平心錄中。

    處士高壇,著有刲股辨。

     孫諄以子宗元,贈文林郎、山西臨晉知縣。

    幼孤,與弟誼同居,五十餘年,無間言。

    兄友弟恭,一時稱二難,為鄉裡矜式。

    周恤貧乏,捐赀浙劵,敦睦親族,排難解紛,邑推耆德焉。

     王敏入,字子遜,号梓岩,邑庠生。

    家貧,讀書娛親。

    當明季王茂德之亂,負其父夜遁,誤入賊營,賊攢刃相向,以身遮刃,哀祈父命,賊心動,叱出免之。

    賊謝遷據淄城,其黨擄敏入父,将入城,王追及,绐賊曰:父有隐疾,不堪從事。

    賊又舍之。

    及兩親殁,既葬,朝夕營墓者二十餘年。

    以貧不能具碑碣,乃窮搜雲根,镌文其上,以當麗牲之石。

    又手镌父詩,淋漓怪石上,躬辇緻之黉山、泰岱及千佛山、華不注、長白諸峰,以為父圖不朽。

    又築石室,自寫兩親真容,供諸其中,朝夕虔奉,一如事生儀。

    年至七十,猶然孺慕,語及兩親,辄雙淚涔涔下。

    蓋其一生艱難崎岖,念念不忍忘親如此。

    唐太史為立傳,以為可與王公肩望并傳雲。

    其妻陳孝行詳列女傳中。

     韓登,本縣西北鄉人,性至孝。

    年十七,父必起故,登貧無立錐,不能葬,典身于河東莊張坤宇家,傭工五載,得銀八兩,以畢葬事。

    屈葬期,哀毀并至,觀者無不泣下。

    事孀母喬,曲意承志。

    母病,嘗湯藥,滌溺器,衣不解帶者月餘。

    叔必成乏嗣,事之如父禮。

    葬嬸戴,棺椁備具。

    友愛兩弟科權,解衣推食,為畢婚娶。

    諸所為皆衣冠中所不能為者,阖邑稱之。

    有紳士公舉孝行呈卷存縣,姓名載西街四牌坊。

     高之驢字閑四,号萌瞻,侍禦在衡公第三子也。

    天性孝友,事親蒸荠色養,事兩兄如嚴父,待兩弟極笃,友于兄友弟恭,五十年如一日。

    有子肇晊,中甲辰加科舉人。

     孫琰齡,字禹年,兵部尚書之獬之子,通政司左通政珀齡弟也。

     國朝開科,選拔貢元,截取州同知,養親不仕。

    順治丁亥,有巨寇薄城,公父司馬公奮義倡守,屢挫賊鋒。

    後賊伏内應,城潰,率家衆力戰不克,命公請兵讨賊。

    公乘夜缒出,隻身赴京,匍匐千裡。

    及大兵彙至,克城賊殲,而司馬公已節烈殒身矣。

    公之三侄一子,同時飲刃,一妻二女相攜入井,各有傳載。

    通志。

    公抱恨刻骨,欲從父死者再,戚族鹹以無後為解,乃上後與兄通政析箸而居。

    兄宦遊京師,以官事系獄,勢将巨測,公冒霜雪,間關奔赴,竭力周旋,無不備至。

    至己亥春,通政公減罪東遣,公送出關,恸哭投河,賴救得免。

    至癸卯,有修工贖罪之令,公欣然變産認工,迎兄歸,複室家完聚焉。

    蓋自通政公被累以及回籍,公出囊赀二萬餘金,變已産七十餘頃,省邑巨宅,蕩然一空,真所謂能笃同氣者哉。

    所著有石來軒、似懶園、柿岩小律,前後燕遊草藏于家。

     附錄 雍正癸卯,奉诏舉孝廉方正,縣各一人。

    淄紳士以王生久珽應生辭之,時論美焉。

    刊有辭薦舉始末一冊問世:今生年已古稀,其事似不可沒。

    然志書舊例,蓋棺論定,不便為生者立傳,惟于孝友志後别立附錄,一存生名。

    後之覽者,取是志與所刊之冊,合而觀之,亦可以想見其為人矣。

    王久珽,字長明。

     又附 韓天命。

     名臣傳 宋盧琰字錫圭,淄州人。

    父浚,右谏議大夫。

    琰。

    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