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川縣志卷六
關燈
小
中
大
平興國八年進士舉,解褐曆城主簿,曆大理評事、知安吉縣,三遷太常丞、通判并州。
至道中,就加太常博士。
鹹平二年,選為開封府判官,與推官李防并命。
真宗謂宰相曰:人之有材,難得盡知,但曆試而後可見。
占謝日,特升殿,谕以天府事繁,慎選之意,仍賜缗錢。
會獄空,有诏獎之。
遷工部員外郎,為河北轉運副使。
時北鄙未甯,調發軍儲,糧道不絕,以職務修舉,诏入遷刑部,賜金紫,複遣之任。
會城祁州,命專董其役。
契丹入邊,車駕幸澶州,琰自定州随軍至大名,即單騎赴行在,召對勞問久之。
其子士宗時為隰州推官,特遷大理寺丞。
契丹請和,琰上言領職六年,求歸阙,許之。
以使勞優,拜吏部員外郎,判三司三勾院。
會宋抟使契丹,命權戶部副使。
時議東封,又權京東轉運使,往營頓置。
加戶部郎中,複判三勾院。
大中祥符二年,以本官兼侍禦史知雜事。
數月,授三司度支副使。
祀汾陰歲,命與鮑中和同判留守司三司。
加吏部郎中。
俄拜右谏議大夫、知永興軍府。
五年,再為河北轉運使。
琰勤吏職,所至以幹集聞,頗知命。
嘗語親舊曰:官五品,服三品,天不與者,壽爾。
明年,被疾,诏遣中使将太醫診視。
六年卒,年五十九。
時琰母八十歲無恙,上憫之,以士宗為太常博士,特命知懷州。
又以次子秘書丞士倫為太常博士,給祿終喪。
士倫至工部郎中、度支副使。
宋史本傳淄川下脫二字,末雲子士宗,另有傳。
又按士宗傳為濰州昌樂人,父子兩籍,必有一誤。
明國盛字永盛,登進士第,累官工科都給事中,遇事敢言。
景泰癸酉,與曹給事鼐抗章論内官毛長随罪惡狀,适遇毛于禁門外,盛與鼐手格殺之。
遷順天府丞,升通政司右通政,卒于官。
王崇義字子由。
十歲通易傳、毛詩、大戴記。
嘉靖戊戌登進士,授刑部主事,提武定侯獄。
侯信臣素驕,恐一旦灰複然,更相饬謹視之。
公曰:是誤國多矣。
以崇義意,法吏知以三尺從事耳。
宮嫔之變,坐逆誅者以百數。
上怒,欲族之,公曰:外家安與知?内庭猝發事,抗論以為律止坐其家長,餘可無問也。
中丞毛伯溫壯其議,遂以聞。
疏格中三日,衆皆危懼,而咎公首事,已得可,所活男女七十餘人。
奉使簡河南獄,道廣川,有囚家偵之,計有所辟說,立捕治之。
及河,揭諸所郵置,悉焚之,曰:崇義而不惟不辜是谳,而私家于獄之兩辭者,有如河北。
行縣會逮,錄其可矜者數百人以聞。
章三上,皆得可,且出守。
中丞四明屠公僑念鄉郡,強公往至。
抵天台道上,見一少年毆士人,幾溺,戟手詈之曰:吾殺汝矣。
問之,即屠奴也。
公曰:是屠公所為,屬我矣。
捕得,重笞之。
四明固多豪宗,不可問,又卑濕家人子大痁,遂以甯波守緻仕歸。
欲以一室遲客,不克,好事者相與助之材,因顔曰助軒。
日以經曳課子侄,相繼登賢書,得脢仕。
著有見一山人集、見一筆談、五經注辨,行于世。
王教傳祀鄉賢,載通志。
王教字子修,号秋澄。
家貧攻苦。
嘉靖甲子舉于鄉,辛未成進士,授戶部主事,榷崇文門,有介聲。
榷浒墅關,設便民橋,橋下為小關,舟之不中榷。
者悉聽出,而稅視昔則溢額焉。
監兌江西,裁一切浮費,吏凜凜奉法。
尋補考功,轉文選,精核為前後最。
乙酉,主山西試,得王濬初等六十五人。
折卷知王為山陰相公子,衆引嫌,欲亞之。
公曰:若閱卷時,知為相公子乎?未知為相公子而錄之,與知為相公子而抑之,等私耳。
我以文衡,不為嫌低昂也。
時論服其公。
升考功郎中,覆諸劾疏二百餘,貪墨者雖原奏輕必正之,不少假借,然冤者亦白。
轉文選。
既負重瑩,至是秉铨衡,益勵冰操,杜請托,抑奔競。
凡四選,風清弊絕,仕路為之一清。
有托巨珰居間者,慨然曰:丈夫須眉如許,而俯仰刑餘,以為奧竈,此其人賢不肖何如也,不可當吾世而使士風掃地,匪惟不從,更加劣處。
巨珰銜之。
會胡黃門素乖人望,拟年例處之。
胡偵知,先疏訟公。
适吏部推饒伸、萬國欽,兩人皆論去相,特旨谪者。
前珰庇胡,憾公,伺帝思去相時,故捧疏進,遂觸帝怒,一司盡黜。
公辭朝,有句雲:丈夫去就尋常事,小帽青衫亦主恩。
歸卧山房,謝絕公府。
長吏造盧,始獲一見。
性簡貴,處俦旅中,凜若袁冰。
值邑乘久廢,朱邑侯登堂固請,乃受簡從事文章高自位置,不屑一凡近語。
沒後十七年,光宗即位,錄恤降斥諸臣,複原職,贈太常寺卿。
撫按檄縣祀之學宮,乃立祠于縣之通衢。
鄒平張延登,邑人孫之獬皆有碑記。
高舉字鵬程,号東溟。
幼補邑諸生,會家多逋賦,身應公役,而誦讀不廢。
萬曆丙子舉于鄉,更三年,成進士,除完縣令,察能,調蒲圻,兩地皆有恣。
政祠祀之。
擢禦史,言事侃直無避忌。
珰張德毆死人于掖門斃,衆莫敢問也。
公抗疏抵珰于法。
出按畿南,不以奧援故有所縱舍。
河決淮泗害漕,公時按江北,條上疏濬築塞事宜,當事者如其策,遂告成功,蒙褒赉。
馬光宗久未冊立,旦不出講,言者相繼蒙譴,甚至予杖。
公抗言甚切直,神宗不怒也。
督北畿學政,獎拔多孤寒士。
擢大理丞,丁父憂,起大理少卿,尋以佥都禦史撫浙,竭力興除,豪右巨猾,鋤而去之。
清冒濫,嚴角試,歲節軍儲數百萬缗。
湖南久湮,捐贖锾數千金修之,垂永利鳥。
每歲例親曆海澨,以防春汛。
值海上遊徼,獲安南多舟,以為盜也,俘而獻。
邀功者慫臾公,立殲之,可得殊擢。
公曰:安知非困于怒??者,陽侯寬之,我虐之耶?訊之,果安南漁者,為暴風漂至,疏請于朝,資以館饩遣歸,全活數百人。
神宗嘉之,晉俸一級。
撫浙将六年,乞歸,出俸餘置産數區分諸昆弟。
歲歉,捐金赈宗族,給親舊有差。
又恤庠士百金,編氓千金,不少斬。
晚年靜居書帶館,整肅端坐移日,蕭然如寒士。
開會松蔭閣,自辦供具,招邑文士課藝,手為之程。
臨殁,猶出笥金徧分諸友人曰:聊以此為老年資,餘以給兄弟子侄,曰:朝廷恩勿忘也。
其忠信友愛,老而彌笃如此。
所著有西台疏草、撫浙疏草、埙篪編、陶世名言、名文荟選、循良模範、夜光集韻撮,行于世。
祀鄉賢。
張至發撰,載通志。
畢自嚴字景曾,号白陽。
萬曆戊子舉于鄉,壬辰成進士。
司李松江,持法平允,聲大著。
周紹節為著三廉侯傳,公其首也。
會有尼之者,不得預考選。
六年,始升刑部主事,領浙江恤刑差,遘贈宮保。
公木病中道,拜疏辭歸,獲視含殓焉。
服阕,補舊職,調虞衡,遷都水正郎,回翔郎署凡九年,升淮徐參議。
履任匝月,聞母贈一品太夫人劉訃音,即日戒行,計程七百裡,以四晝夜而即苫次。
庚戌舉卓異,時以讀禮得之,稱異數雲。
即家補山西參議,分守冀甯,晉副使,分守河東。
癸醜,再舉卓異,有遼海參政之推。
旨未下,而遼督薛三才、晉撫李若星,一争一留,已從晉請矣。
公恥之,引疾徑歸。
複即家補陝西參政,備兵洮岷。
三年考績,加按察使,調備兵榆林。
西路地皆孤懸絕塞,烽火時聞,公預為布置,大創之,邊境以甯。
複清浮冒賞額,歲省數千金,修安邊、定邊二城以善後。
已未,再舉卓異,加右布政使。
蓋曆方面者十有三年矣。
經四考,治能益著。
屬泰昌改元,搜采俊望,乃擢太仆卿。
逾月,議設防海巡撫于天津,遂推公以佥都禦史。
往。
時雖建牙而來,無軍實可恃,事事創始,招募水陸兵萬人,安插客兵萬人,市戰馬千匹、戰鑒、營房、甲胄、軍仗、火器稱是。
時妖賊徐鴻儒起鄒、滕也,公奉命簡師五千會讨。
及途,而武邑妖黨于弘志起兵,密應鴻儒。
景州告急,行營将董世賢移軍撲滅之。
妖賊勢孤就殲,實在此舉。
而手擒鴻儒者,則公行營将來燕禧也。
諸撫鎮皆受上賞,公僅晉右都,不言功也。
初,津門之設鎮,一侍郎督饷,侍郎遷去,以公代之。
無何,新撫又遷去,乃兼饷撫關運鮮運。
歲泉豆百四十萬,萆六百萬,緩急得時,軍無告匮,而節省奇羨銀五萬餘,米豆二萬餘,悉籍以歸縣,官署以内,圖書蕭然而已。
時客、魏用事,公因地震,陳言,以慎内批、節恩澤、惜人才、罷内操四事極谏,中外危之。
已乃移南京掌院,旋轉南戶部尚書。
蓋以持正不阿,雖莫為推援,而操履皎潔,無可摘疵,故每報滿一官,或置之危疆,或付之散地。
公且随事盡職,遇軍國所關,每流涕上書以争之。
因見珰熖日熾,遂移疾歸。
崇祯改元,特起戶部尚書。
會軍興日繁,帑藏空匮,出浮于入者三百餘萬。
公首以節用之說進,下九邊督鎮,诘問士馬之數,窮窦孔,塞漏巵,務期上足國用,下蘇民隐。
巳已冬,京師戒嚴,一切需用,咄嗟立辦。
中旨一日夜數十下,削奏章亦數十上。
面腫手裂,兩月,身未貼席,援兵守兵皆得宿飽。
當時論者,謂較嘉靖庚戌之役,事事相類,惟農部給饷之敏,隃勝當年者耳。
嗣以饋饷功,晉太子太保。
及經制既定,出入漸足相當,于是請蠲積逋,請複士子優免,又改佥摘為官買,公私便之。
會推蒙宰總憲至再,以無可代公者,不許。
故事,朝審例用蒙宰主筆。
壬申秋,司寇循例以請,特诏公主筆,蓋異典也。
是時門戶分争,公獨落落,惟公義為可否。
柄相溫體仁時有屬意,皆執法不肯聽。
又設總理太監張彜憲,事事掣肘,乃杜門乞骸骨。
疏十餘上,皆溫旨慰留,有任事勤敏,眷意忠猷,國事多艱,正資料理等語,卒不得請。
最後連疏,辭益迫切,帝度不可留,意頗銜望。
蓋公筦度支近六年矣,内外出入,京儲、邊需,酌劑盈绌之數,洞火列眉,以家事任之。
終公之任,脫巾無聞。
帝一日去公,不可,公又病,自實不可支,君臣交難,而鄭友伭之事起。
鄭友伭者,考選禦史也,體仁患其異已,兼欲中傷公,乃摘其前令青浦阙金花額,臨考補解為欺謾,公課考成為朦狥,請告之疏,留中不出,建友伭而下公于理。
南北九卿監寺科道,前後九十餘人,連章論救不已。
後吳甘來力請,得移外候問,竟奪職歸。
逾年,以永甯餽饷功,予原官緻仕。
複以各鎮奏捷,司馬四上轉輸功,赉銀有差。
歸田後,邑建石城,捐修數百尺,建家廟,設義倉。
年七十卒,崇祯之十一年也,撫按以聞,予祭九壇,谕葬淄西五十裡之黃埠。
贈少保,蔭一子。
則帝笃念前勞,始終弗替焉。
公生平無他嗜好,政暇手一編以為常,故得一思慮,專聰明,雖案牍旁午,神理豁如,執簡禦煩,應機立斷。
所曆卿貳皆劇職,錢谷浩瀚,緒散絲棼,悉手自會計,老吏退立而已。
所著有石隐園詩文藏稿八卷,撫津督饷、撫留憲、留計,共疏草十九卷,度支奏議堂稿二十卷,各司九十八卷,俱刻行世。
選定古文尚友編一百卷,古今四時絕句一百卷,藏于家。
東吳沈何山演與公為同年友,其叙公奏議曰:公受主知最深,一身筦軍國大計,最重,亦最久。
守身守官,皆以實地見奇,甯拙遲,無巧速,暗而日章,久而彌光,可謂深知公者矣。
其石隐園遺集,仲子州守際有重刻行世。
松江、洮、岷、靖邊、天津專祠凡四,河東入祀學宮,此其大都也。
載通志。
張至發,字聖鹄,号憲松。
父敬,進士,禮部儀制司主事。
善屬古文辭。
生平不問家人生計,卒至貧不能葬。
公生十三歲而孤,既入庠,則從泰安少崖李先生遊,闡明理學。
後既貴,為先生刻其語錄曰還樸心聲雲。
萬曆丁酉舉鄉試,辛醜登第,受玉田令。
邑故饒陂池,然每沾雨,則山濤怒激成巨浸。
公相地築堤,至今薊父老猶相傳曰:此張公堤也。
歲歉,公勸大家捐赈,旌闾複役,益以官帑,躬親散給,全活者數萬戶。
會疠疫大作,手制藥餌,随地給予,活人無算。
迨後裡居,猶時時以善藥療人也。
歲荒多盜,立傳箭法,一聞枹鼓,不移晷而達縣捕之,立獲矣。
調繁遵化縣,均徭役,革火耗,下令曰:收銀至毫而止,納錢者聽支兵饷,軍民兩利焉。
裡豪某黠而忍,與其雠訟,不勝,陰斃已子而噬之,曆六七谳,皆懸坐雠者。
公廉得其狀,一訊而服。
邑為薊撫駐節地,三屯營鎮密雲,督撫鎮密雲,督撫掎角,建牙相望,供億繁多,公遊創有餘也。
報政,授監察禦史。
時明神宗倦勤,葉向高以獨相辍機務,出典癸醜試,有廷尉某者,複從而勸駕,公上疏曰:獨相非祖制也。
請即允枚蔔,以充揆路,一時鹹服勁直雲。
巡視西城,務清軍匠占役之弊。
巡按河南,時福藩将之國,使者桐望于道,公星馳赴任,以禮制裁諸火珰,沿途需索為蘇。
各屬郡邑輸納朝賀之使,例有導行費,亦一切以法抑之。
王素耳公名顧,深器之,不以為簡也。
嘗駐節某邑,使院貯金匮二焉,左右曰:例也,公置弗顧。
所薦剡有以舊例謝者,力卻。
之巨憝苗之碩,險養盜魁,以睚眦殺平民,持上官短長,捏款送訪,非醵金厭其欲,不得釋。
諸大吏無敢發其奸者,公令刑官攝之,甫下吏,請托踵至,未啟函,即按其罪,杖殺之。
熊朝會者,王妃弟也,怙勢長惡,汴人為之重足,立公捕之,乃匿王府,百計為請,公曰:職為朝廷守三尺耳。
卒置于法。
時礦盜哨聚數千人,官軍莫敢問。
公召其渠魁曰角腦者,曉以利害,令各複業,封塞洞口,其患悉平。
任内贖锾,差竣,一無所取。
念宗祿不給,為置義田以贍貧者。
至如選婚、請封、請名等禮,無不如期題請,以故宗人感焉。
又為宋邵、程兩先生後裔,題請衣冠永奉祀,按部一年,例應代。
時諸台臣以福藩故,鹹推毂公,複被命留按中州。
萬曆四十二年,以冰雹,題請捐稅赈濟。
四十三年以饑,請留正項以備赈恤,改折兌運、全折漕糧,以蘇重困,皆報聞。
其赈饑也,出示通省,令就空便官舍、民居設粥廠,男女異處,擇耆民長厚者司之。
富民有收買紳稚子女者,至來春,捐其直而歸之,全活多者,賞赉有差。
又嚴禁略買者。
時潞王以币來,已卻之,轉念曰:吾且以成賢王之名。
于是盡易錢給貧民。
時衛輝饑尤甚,公括公私錢,施襖袴等數萬具,免死者無算。
庚申,差按應天。
未任,以病請告。
天啟元年,升大理寺左寺丞。
時以兄處士公卒,親老,子獨祈終養。
壬申,乃起順天府府丞。
癸酉,升光祿寺卿。
寺司諸祀及上供,事煩而侵漁者多端。
公握計精核,白糧至收貯,不移晷刻,無複插和侵冒之弊。
初。
行籍田禮,及治慶成晏,雖酒幂果笾,皆豫定圖式,無不恪整。
疏請增修倉廒,皆自行估計,吏不得欺,節省大農錢巨萬。
舊例,祀典牲牷由太常,頒胙由光祿,牲既獻廟,則内監從而侵冒,弊難直摘。
因特上福胙交領宜明一疏,令太常、光祿各遣官交領。
奉旨遵為永例。
任光祿二載,事事詳核,帝眷由此深矣。
八年,升刑部右侍郎,召至中左門,看本拟票。
旋升禮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
明季蔔相皆出詞垣,公以卿寺未及四載,遂跻政地。
外官入相自公始,蓋異數也。
既執政,寓書戒臧獲輩曰:毋甯負屈,毋甯讓人,務使吾家若無官。
其笃慎如此。
九年,進禮部尚書。
時國計日绌,千戶韓伯孝乞閛礦鼓鑄,公疏谏止,大略言:鑿山則聚衆滋擾,而礦盜之患興;增局則工本徒消,而賠累之患起。
報可。
丁醜,充會試正主考,取吳貞啟等三百餘人,如陳子龍、夏允彜輩,皆海内名士也。
會溫體仁去位,遂為首輔。
舊例,考選衡文後合以鄉評,顧奔競易起。
公建言:有官評瑕瑜互見者,即先予别職,其優者糊名考試,進呈上裁。
各省人數不必取盈,推知上選為台省更有文望者,授翰林編檢,奉旨定為例。
然以考選事與詞臣議不合,而公始有去志矣。
滇撫王世德,以清介不諧于時,言路誣以通賄,公力辯其誣,其為國惜财如此。
旋見時事多舛,以病請告。
其略曰:皇上本欲集嘉謀也,而煩言之亂政不少;本欲刷頹習也,而佥人之扞網愈多。
且以驵儈箝缙紳,以蜩螗搖鼗铎,言路似開。
反為閉言路之漸矣。
若文臣而欲以武監,文試而欲以武錄,國體朝綱,悉紊舊典。
鼎??誰司,橫議叢棘,願賜解組歸田,苟全休緻。
疏累上,得歸。
十二年,以捐資倡建淄城,遣官賜敕獎谕。
十一月,以徽号告成,敕行人存問,賜文绮、白金、上尊、羊果等物。
以淄川解邊饷,累獘難堪,從田間具奏民窮勢必走險,安民莫先察吏一疏内,反複言監司宜久任,錢糧宜循舊典,總歸藩司彙解,詞甚剀切,奉旨議行。
自是征書頻下。
公累疏控辭,疏四上乃已。
壬午七月,夢绯衣者手闆谒榻前,越日,終于正寝。
素蓄一鶴别墅,忽登階,曆門堂,回翔延頸,作欲語狀,異矣。
遺命勿請恤,勿立家廟,勿入祀鄉賢,勿用墓志。
撫臣奏聞,贈少保,蔭子祭葬如禮。
蓋窀穸一載,而明社墟矣。
舊史氏曰:公在政府,絲綸皆藏副本,及所著閣彙三十函,皆不存,傳,其可知者。
然觀按豫所刊巡方約略及檄略等書,官民情僞,燎如握火,蓋繡斧百世師也。
當魏珰用事時,公見幾遠引,在告十年,暇日兄弟躬奉闆輿,侍太母宴娛近郭園中,至令鄉裡豔稱之。
非樂道者能如是乎?已所置善田宅器具,與兄處士公中分之,遇恩蔭,辄推以與兄子泰瑞,曰:庶以慰吾兄于九京也。
昔李少崖先生嘗榜其堂雲:孝友承家,豈不然哉?公在朝,方黨議大起,獨嶽嶽正色,孤骞中立。
及緻政,與江夏、宜興同被召,公獨不起,蓋國事可知矣。
然創石城,建義倉,代輸丁銀,是橐贍士,桑梓綢缪,何重以周也。
迹其生平,清嚴詳慎,有陶士行、霍子孟之風。
馬子姓恪守家訓,若男泰來、泰孚、孫??等,彬彬賢科相繼,孫曾三十餘人。
若明經绂,文學笃慶,昆季皆一時琳琅之選也。
以今方古,庶幾過之矣。
唐夢赉撰載通志。
安仲号葵盟,萬曆丁未進士。
初令武強縣,縣濱滹沱,漲則為災,公設法築堤,邑永賴之。
補陽城,禱雨立應。
擢授禦史,巡視京、通二倉,紏核侵耗,夙獘清馬。
時有議紅丸一疏,其略曰:先帝以焦勞太過,哀痛失節,緻成虛嬴,尋至大漸。
獨是崔文升屢以瀉藥進,李可灼突以紅丸進,事有明據,罪斷難容。
方從哲身為首輔,不急讨賊,而票據以回籍調理,何忍于忘君父之雠,而曲庇此麼?小吏哉?當時服為确議。
巡按山西,巡視皇城,厘奸剔獘,忌者以危辭撼公,不為沮也。
崇祯初,升太仆寺少卿,掌河南道事。
初,耿如杞以不拜魏珰祠下獄,公上疏白其冤,有不拜生祠之強項,反遭無端之囊頭等語,耿即獲昭雪。
任陽城時,邑人為立生祠。
後至康熙丁亥,又公舉入名宦祠。
所著有柱史草、黉麓漫吟行于世。
國朝韓源,字逢之,号乾字。
明萬曆乙未鄉試第五人。
崇祯戊辰進士。
授河南郾城令,薄斂輕徭,與民休息。
其刁黠者,懲以重法,乃調固始,益有聲。
舉卓異,拟授監察禦史,奉特旨以科員用,蓋異數也。
戊寅,以考選失上意,罷歸。
世祖定鼎,授禮科給事中,赍诏江南,感恩矢報,冒險以進,宣布皇威,蘇松帖然。
還經無為州,有盜夜毀署門入,掠行李去,伏诏書廢壘中行。
及安慶竣事,再管火計。
苞苴不行,升太樸寺少卿。
辛卯,晉正卿。
壬辰,以太樸寺卿管通政使司右通政事,時年七十有二。
仿禮七十懸車之義,解組歸田,又十餘年,卒,得壽八十有五。
長于吏治,令固始,有盜扳富民,民曰:某未識面也。
乃為之易吏服,持挺立堂上,以隸衣罪人衣,系階下,視盜曰:與爾盜者若乎?盜熟視曰:是也。
曰:谛視之,勿誤。
盜力認之,乃笑指富民謂盜曰:是爾所扳同盜者也,汝所認乃吾隸,豈同汝作賊哉?于是有神明之稱。
鄉會兩分房,所得皆知名士。
高司寇謂其不講濂、洛之學,而視履方嚴,不講偓佺之術而修年康勝,斯得公神似者矣。
高玶,字在衡,生而魁梧,意氣豁如,以兄珩蔭為國子生。
壬辰成進士,除廣平推官。
廣平、曲周兩縣争堤水緻訟,公策騎周視,召兩縣令丞父老會河幹,立決橫堤,俾水歸故道。
方王師下楚、蜀,取道成安,漳水無船不可渡。
公大集居民,柱枅畚锸鱗集,镪屬橋千尺所立就,禁旅徑渡。
馬長公之骙趨省次逆旅,主人不知為公子也,自言推府吏,近遭杖褫業此。
曰:怨乎?曰:法也。
感之不暇,又何怨。
丁酉,行取,授禦史,首以平法馬、嚴詐棍、廣贖刑三事條上,得旨。
先是,海氛寇江甯,下诏親征,江南、山東急調刍豆。
既罷行,刍豆無用,公請敕所司嚴核變價,以補官帑。
既而督京通倉,兼視河道漕政,複巡河東鹽政。
戊申,以京畿刷卷進掌河南道,于是有分别緩決之請。
蓋舊典,刑部歲以秋盡錄重囚,曰朝審。
複有緩決一條,自輔政者徑行,一切罹于法者,章下則立殺之。
至是以公請,乃複之。
未幾,病歸,端居授經諸子,時名親故,置酒?歡,撫其兄孤,恩愛備至。
辛亥秋,以疾卒。
公在台班,奏疏最夥,而嚴詐棍複緩決及刍豆變價三疏,所關于吏治民生為尤重雲。
至道中,就加太常博士。
鹹平二年,選為開封府判官,與推官李防并命。
真宗謂宰相曰:人之有材,難得盡知,但曆試而後可見。
占謝日,特升殿,谕以天府事繁,慎選之意,仍賜缗錢。
會獄空,有诏獎之。
遷工部員外郎,為河北轉運副使。
時北鄙未甯,調發軍儲,糧道不絕,以職務修舉,诏入遷刑部,賜金紫,複遣之任。
會城祁州,命專董其役。
契丹入邊,車駕幸澶州,琰自定州随軍至大名,即單騎赴行在,召對勞問久之。
其子士宗時為隰州推官,特遷大理寺丞。
契丹請和,琰上言領職六年,求歸阙,許之。
以使勞優,拜吏部員外郎,判三司三勾院。
會宋抟使契丹,命權戶部副使。
時議東封,又權京東轉運使,往營頓置。
加戶部郎中,複判三勾院。
大中祥符二年,以本官兼侍禦史知雜事。
數月,授三司度支副使。
祀汾陰歲,命與鮑中和同判留守司三司。
加吏部郎中。
俄拜右谏議大夫、知永興軍府。
五年,再為河北轉運使。
琰勤吏職,所至以幹集聞,頗知命。
嘗語親舊曰:官五品,服三品,天不與者,壽爾。
明年,被疾,诏遣中使将太醫診視。
六年卒,年五十九。
時琰母八十歲無恙,上憫之,以士宗為太常博士,特命知懷州。
又以次子秘書丞士倫為太常博士,給祿終喪。
士倫至工部郎中、度支副使。
宋史本傳淄川下脫二字,末雲子士宗,另有傳。
又按士宗傳為濰州昌樂人,父子兩籍,必有一誤。
明國盛字永盛,登進士第,累官工科都給事中,遇事敢言。
景泰癸酉,與曹給事鼐抗章論内官毛長随罪惡狀,适遇毛于禁門外,盛與鼐手格殺之。
遷順天府丞,升通政司右通政,卒于官。
王崇義字子由。
十歲通易傳、毛詩、大戴記。
嘉靖戊戌登進士,授刑部主事,提武定侯獄。
侯信臣素驕,恐一旦灰複然,更相饬謹視之。
公曰:是誤國多矣。
以崇義意,法吏知以三尺從事耳。
宮嫔之變,坐逆誅者以百數。
上怒,欲族之,公曰:外家安與知?内庭猝發事,抗論以為律止坐其家長,餘可無問也。
中丞毛伯溫壯其議,遂以聞。
疏格中三日,衆皆危懼,而咎公首事,已得可,所活男女七十餘人。
奉使簡河南獄,道廣川,有囚家偵之,計有所辟說,立捕治之。
及河,揭諸所郵置,悉焚之,曰:崇義而不惟不辜是谳,而私家于獄之兩辭者,有如河北。
行縣會逮,錄其可矜者數百人以聞。
章三上,皆得可,且出守。
中丞四明屠公僑念鄉郡,強公往至。
抵天台道上,見一少年毆士人,幾溺,戟手詈之曰:吾殺汝矣。
問之,即屠奴也。
公曰:是屠公所為,屬我矣。
捕得,重笞之。
四明固多豪宗,不可問,又卑濕家人子大痁,遂以甯波守緻仕歸。
欲以一室遲客,不克,好事者相與助之材,因顔曰助軒。
日以經曳課子侄,相繼登賢書,得脢仕。
著有見一山人集、見一筆談、五經注辨,行于世。
王教傳祀鄉賢,載通志。
王教字子修,号秋澄。
家貧攻苦。
嘉靖甲子舉于鄉,辛未成進士,授戶部主事,榷崇文門,有介聲。
榷浒墅關,設便民橋,橋下為小關,舟之不中榷。
者悉聽出,而稅視昔則溢額焉。
監兌江西,裁一切浮費,吏凜凜奉法。
尋補考功,轉文選,精核為前後最。
乙酉,主山西試,得王濬初等六十五人。
折卷知王為山陰相公子,衆引嫌,欲亞之。
公曰:若閱卷時,知為相公子乎?未知為相公子而錄之,與知為相公子而抑之,等私耳。
我以文衡,不為嫌低昂也。
時論服其公。
升考功郎中,覆諸劾疏二百餘,貪墨者雖原奏輕必正之,不少假借,然冤者亦白。
轉文選。
既負重瑩,至是秉铨衡,益勵冰操,杜請托,抑奔競。
凡四選,風清弊絕,仕路為之一清。
有托巨珰居間者,慨然曰:丈夫須眉如許,而俯仰刑餘,以為奧竈,此其人賢不肖何如也,不可當吾世而使士風掃地,匪惟不從,更加劣處。
巨珰銜之。
會胡黃門素乖人望,拟年例處之。
胡偵知,先疏訟公。
适吏部推饒伸、萬國欽,兩人皆論去相,特旨谪者。
前珰庇胡,憾公,伺帝思去相時,故捧疏進,遂觸帝怒,一司盡黜。
公辭朝,有句雲:丈夫去就尋常事,小帽青衫亦主恩。
歸卧山房,謝絕公府。
長吏造盧,始獲一見。
性簡貴,處俦旅中,凜若袁冰。
值邑乘久廢,朱邑侯登堂固請,乃受簡從事文章高自位置,不屑一凡近語。
沒後十七年,光宗即位,錄恤降斥諸臣,複原職,贈太常寺卿。
撫按檄縣祀之學宮,乃立祠于縣之通衢。
鄒平張延登,邑人孫之獬皆有碑記。
高舉字鵬程,号東溟。
幼補邑諸生,會家多逋賦,身應公役,而誦讀不廢。
萬曆丙子舉于鄉,更三年,成進士,除完縣令,察能,調蒲圻,兩地皆有恣。
政祠祀之。
擢禦史,言事侃直無避忌。
珰張德毆死人于掖門斃,衆莫敢問也。
公抗疏抵珰于法。
出按畿南,不以奧援故有所縱舍。
河決淮泗害漕,公時按江北,條上疏濬築塞事宜,當事者如其策,遂告成功,蒙褒赉。
馬光宗久未冊立,旦不出講,言者相繼蒙譴,甚至予杖。
公抗言甚切直,神宗不怒也。
督北畿學政,獎拔多孤寒士。
擢大理丞,丁父憂,起大理少卿,尋以佥都禦史撫浙,竭力興除,豪右巨猾,鋤而去之。
清冒濫,嚴角試,歲節軍儲數百萬缗。
湖南久湮,捐贖锾數千金修之,垂永利鳥。
每歲例親曆海澨,以防春汛。
值海上遊徼,獲安南多舟,以為盜也,俘而獻。
邀功者慫臾公,立殲之,可得殊擢。
公曰:安知非困于怒??者,陽侯寬之,我虐之耶?訊之,果安南漁者,為暴風漂至,疏請于朝,資以館饩遣歸,全活數百人。
神宗嘉之,晉俸一級。
撫浙将六年,乞歸,出俸餘置産數區分諸昆弟。
歲歉,捐金赈宗族,給親舊有差。
又恤庠士百金,編氓千金,不少斬。
晚年靜居書帶館,整肅端坐移日,蕭然如寒士。
開會松蔭閣,自辦供具,招邑文士課藝,手為之程。
臨殁,猶出笥金徧分諸友人曰:聊以此為老年資,餘以給兄弟子侄,曰:朝廷恩勿忘也。
其忠信友愛,老而彌笃如此。
所著有西台疏草、撫浙疏草、埙篪編、陶世名言、名文荟選、循良模範、夜光集韻撮,行于世。
祀鄉賢。
張至發撰,載通志。
畢自嚴字景曾,号白陽。
萬曆戊子舉于鄉,壬辰成進士。
司李松江,持法平允,聲大著。
周紹節為著三廉侯傳,公其首也。
會有尼之者,不得預考選。
六年,始升刑部主事,領浙江恤刑差,遘贈宮保。
公木病中道,拜疏辭歸,獲視含殓焉。
服阕,補舊職,調虞衡,遷都水正郎,回翔郎署凡九年,升淮徐參議。
履任匝月,聞母贈一品太夫人劉訃音,即日戒行,計程七百裡,以四晝夜而即苫次。
庚戌舉卓異,時以讀禮得之,稱異數雲。
即家補山西參議,分守冀甯,晉副使,分守河東。
癸醜,再舉卓異,有遼海參政之推。
旨未下,而遼督薛三才、晉撫李若星,一争一留,已從晉請矣。
公恥之,引疾徑歸。
複即家補陝西參政,備兵洮岷。
三年考績,加按察使,調備兵榆林。
西路地皆孤懸絕塞,烽火時聞,公預為布置,大創之,邊境以甯。
複清浮冒賞額,歲省數千金,修安邊、定邊二城以善後。
已未,再舉卓異,加右布政使。
蓋曆方面者十有三年矣。
經四考,治能益著。
屬泰昌改元,搜采俊望,乃擢太仆卿。
逾月,議設防海巡撫于天津,遂推公以佥都禦史。
往。
時雖建牙而來,無軍實可恃,事事創始,招募水陸兵萬人,安插客兵萬人,市戰馬千匹、戰鑒、營房、甲胄、軍仗、火器稱是。
時妖賊徐鴻儒起鄒、滕也,公奉命簡師五千會讨。
及途,而武邑妖黨于弘志起兵,密應鴻儒。
景州告急,行營将董世賢移軍撲滅之。
妖賊勢孤就殲,實在此舉。
而手擒鴻儒者,則公行營将來燕禧也。
諸撫鎮皆受上賞,公僅晉右都,不言功也。
初,津門之設鎮,一侍郎督饷,侍郎遷去,以公代之。
無何,新撫又遷去,乃兼饷撫關運鮮運。
歲泉豆百四十萬,萆六百萬,緩急得時,軍無告匮,而節省奇羨銀五萬餘,米豆二萬餘,悉籍以歸縣,官署以内,圖書蕭然而已。
時客、魏用事,公因地震,陳言,以慎内批、節恩澤、惜人才、罷内操四事極谏,中外危之。
已乃移南京掌院,旋轉南戶部尚書。
蓋以持正不阿,雖莫為推援,而操履皎潔,無可摘疵,故每報滿一官,或置之危疆,或付之散地。
公且随事盡職,遇軍國所關,每流涕上書以争之。
因見珰熖日熾,遂移疾歸。
崇祯改元,特起戶部尚書。
會軍興日繁,帑藏空匮,出浮于入者三百餘萬。
公首以節用之說進,下九邊督鎮,诘問士馬之數,窮窦孔,塞漏巵,務期上足國用,下蘇民隐。
巳已冬,京師戒嚴,一切需用,咄嗟立辦。
中旨一日夜數十下,削奏章亦數十上。
面腫手裂,兩月,身未貼席,援兵守兵皆得宿飽。
當時論者,謂較嘉靖庚戌之役,事事相類,惟農部給饷之敏,隃勝當年者耳。
嗣以饋饷功,晉太子太保。
及經制既定,出入漸足相當,于是請蠲積逋,請複士子優免,又改佥摘為官買,公私便之。
會推蒙宰總憲至再,以無可代公者,不許。
故事,朝審例用蒙宰主筆。
壬申秋,司寇循例以請,特诏公主筆,蓋異典也。
是時門戶分争,公獨落落,惟公義為可否。
柄相溫體仁時有屬意,皆執法不肯聽。
又設總理太監張彜憲,事事掣肘,乃杜門乞骸骨。
疏十餘上,皆溫旨慰留,有任事勤敏,眷意忠猷,國事多艱,正資料理等語,卒不得請。
最後連疏,辭益迫切,帝度不可留,意頗銜望。
蓋公筦度支近六年矣,内外出入,京儲、邊需,酌劑盈绌之數,洞火列眉,以家事任之。
終公之任,脫巾無聞。
帝一日去公,不可,公又病,自實不可支,君臣交難,而鄭友伭之事起。
鄭友伭者,考選禦史也,體仁患其異已,兼欲中傷公,乃摘其前令青浦阙金花額,臨考補解為欺謾,公課考成為朦狥,請告之疏,留中不出,建友伭而下公于理。
南北九卿監寺科道,前後九十餘人,連章論救不已。
後吳甘來力請,得移外候問,竟奪職歸。
逾年,以永甯餽饷功,予原官緻仕。
複以各鎮奏捷,司馬四上轉輸功,赉銀有差。
歸田後,邑建石城,捐修數百尺,建家廟,設義倉。
年七十卒,崇祯之十一年也,撫按以聞,予祭九壇,谕葬淄西五十裡之黃埠。
贈少保,蔭一子。
則帝笃念前勞,始終弗替焉。
公生平無他嗜好,政暇手一編以為常,故得一思慮,專聰明,雖案牍旁午,神理豁如,執簡禦煩,應機立斷。
所曆卿貳皆劇職,錢谷浩瀚,緒散絲棼,悉手自會計,老吏退立而已。
所著有石隐園詩文藏稿八卷,撫津督饷、撫留憲、留計,共疏草十九卷,度支奏議堂稿二十卷,各司九十八卷,俱刻行世。
選定古文尚友編一百卷,古今四時絕句一百卷,藏于家。
東吳沈何山演與公為同年友,其叙公奏議曰:公受主知最深,一身筦軍國大計,最重,亦最久。
守身守官,皆以實地見奇,甯拙遲,無巧速,暗而日章,久而彌光,可謂深知公者矣。
其石隐園遺集,仲子州守際有重刻行世。
松江、洮、岷、靖邊、天津專祠凡四,河東入祀學宮,此其大都也。
載通志。
張至發,字聖鹄,号憲松。
父敬,進士,禮部儀制司主事。
善屬古文辭。
生平不問家人生計,卒至貧不能葬。
公生十三歲而孤,既入庠,則從泰安少崖李先生遊,闡明理學。
後既貴,為先生刻其語錄曰還樸心聲雲。
萬曆丁酉舉鄉試,辛醜登第,受玉田令。
邑故饒陂池,然每沾雨,則山濤怒激成巨浸。
公相地築堤,至今薊父老猶相傳曰:此張公堤也。
歲歉,公勸大家捐赈,旌闾複役,益以官帑,躬親散給,全活者數萬戶。
會疠疫大作,手制藥餌,随地給予,活人無算。
迨後裡居,猶時時以善藥療人也。
歲荒多盜,立傳箭法,一聞枹鼓,不移晷而達縣捕之,立獲矣。
調繁遵化縣,均徭役,革火耗,下令曰:收銀至毫而止,納錢者聽支兵饷,軍民兩利焉。
裡豪某黠而忍,與其雠訟,不勝,陰斃已子而噬之,曆六七谳,皆懸坐雠者。
公廉得其狀,一訊而服。
邑為薊撫駐節地,三屯營鎮密雲,督撫鎮密雲,督撫掎角,建牙相望,供億繁多,公遊創有餘也。
報政,授監察禦史。
時明神宗倦勤,葉向高以獨相辍機務,出典癸醜試,有廷尉某者,複從而勸駕,公上疏曰:獨相非祖制也。
請即允枚蔔,以充揆路,一時鹹服勁直雲。
巡視西城,務清軍匠占役之弊。
巡按河南,時福藩将之國,使者桐望于道,公星馳赴任,以禮制裁諸火珰,沿途需索為蘇。
各屬郡邑輸納朝賀之使,例有導行費,亦一切以法抑之。
王素耳公名顧,深器之,不以為簡也。
嘗駐節某邑,使院貯金匮二焉,左右曰:例也,公置弗顧。
所薦剡有以舊例謝者,力卻。
之巨憝苗之碩,險養盜魁,以睚眦殺平民,持上官短長,捏款送訪,非醵金厭其欲,不得釋。
諸大吏無敢發其奸者,公令刑官攝之,甫下吏,請托踵至,未啟函,即按其罪,杖殺之。
熊朝會者,王妃弟也,怙勢長惡,汴人為之重足,立公捕之,乃匿王府,百計為請,公曰:職為朝廷守三尺耳。
卒置于法。
時礦盜哨聚數千人,官軍莫敢問。
公召其渠魁曰角腦者,曉以利害,令各複業,封塞洞口,其患悉平。
任内贖锾,差竣,一無所取。
念宗祿不給,為置義田以贍貧者。
至如選婚、請封、請名等禮,無不如期題請,以故宗人感焉。
又為宋邵、程兩先生後裔,題請衣冠永奉祀,按部一年,例應代。
時諸台臣以福藩故,鹹推毂公,複被命留按中州。
萬曆四十二年,以冰雹,題請捐稅赈濟。
四十三年以饑,請留正項以備赈恤,改折兌運、全折漕糧,以蘇重困,皆報聞。
其赈饑也,出示通省,令就空便官舍、民居設粥廠,男女異處,擇耆民長厚者司之。
富民有收買紳稚子女者,至來春,捐其直而歸之,全活多者,賞赉有差。
又嚴禁略買者。
時潞王以币來,已卻之,轉念曰:吾且以成賢王之名。
于是盡易錢給貧民。
時衛輝饑尤甚,公括公私錢,施襖袴等數萬具,免死者無算。
庚申,差按應天。
未任,以病請告。
天啟元年,升大理寺左寺丞。
時以兄處士公卒,親老,子獨祈終養。
壬申,乃起順天府府丞。
癸酉,升光祿寺卿。
寺司諸祀及上供,事煩而侵漁者多端。
公握計精核,白糧至收貯,不移晷刻,無複插和侵冒之弊。
初。
行籍田禮,及治慶成晏,雖酒幂果笾,皆豫定圖式,無不恪整。
疏請增修倉廒,皆自行估計,吏不得欺,節省大農錢巨萬。
舊例,祀典牲牷由太常,頒胙由光祿,牲既獻廟,則内監從而侵冒,弊難直摘。
因特上福胙交領宜明一疏,令太常、光祿各遣官交領。
奉旨遵為永例。
任光祿二載,事事詳核,帝眷由此深矣。
八年,升刑部右侍郎,召至中左門,看本拟票。
旋升禮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
明季蔔相皆出詞垣,公以卿寺未及四載,遂跻政地。
外官入相自公始,蓋異數也。
既執政,寓書戒臧獲輩曰:毋甯負屈,毋甯讓人,務使吾家若無官。
其笃慎如此。
九年,進禮部尚書。
時國計日绌,千戶韓伯孝乞閛礦鼓鑄,公疏谏止,大略言:鑿山則聚衆滋擾,而礦盜之患興;增局則工本徒消,而賠累之患起。
報可。
丁醜,充會試正主考,取吳貞啟等三百餘人,如陳子龍、夏允彜輩,皆海内名士也。
會溫體仁去位,遂為首輔。
舊例,考選衡文後合以鄉評,顧奔競易起。
公建言:有官評瑕瑜互見者,即先予别職,其優者糊名考試,進呈上裁。
各省人數不必取盈,推知上選為台省更有文望者,授翰林編檢,奉旨定為例。
然以考選事與詞臣議不合,而公始有去志矣。
滇撫王世德,以清介不諧于時,言路誣以通賄,公力辯其誣,其為國惜财如此。
旋見時事多舛,以病請告。
其略曰:皇上本欲集嘉謀也,而煩言之亂政不少;本欲刷頹習也,而佥人之扞網愈多。
且以驵儈箝缙紳,以蜩螗搖鼗铎,言路似開。
反為閉言路之漸矣。
若文臣而欲以武監,文試而欲以武錄,國體朝綱,悉紊舊典。
鼎??誰司,橫議叢棘,願賜解組歸田,苟全休緻。
疏累上,得歸。
十二年,以捐資倡建淄城,遣官賜敕獎谕。
十一月,以徽号告成,敕行人存問,賜文绮、白金、上尊、羊果等物。
以淄川解邊饷,累獘難堪,從田間具奏民窮勢必走險,安民莫先察吏一疏内,反複言監司宜久任,錢糧宜循舊典,總歸藩司彙解,詞甚剀切,奉旨議行。
自是征書頻下。
公累疏控辭,疏四上乃已。
壬午七月,夢绯衣者手闆谒榻前,越日,終于正寝。
素蓄一鶴别墅,忽登階,曆門堂,回翔延頸,作欲語狀,異矣。
遺命勿請恤,勿立家廟,勿入祀鄉賢,勿用墓志。
撫臣奏聞,贈少保,蔭子祭葬如禮。
蓋窀穸一載,而明社墟矣。
舊史氏曰:公在政府,絲綸皆藏副本,及所著閣彙三十函,皆不存,傳,其可知者。
然觀按豫所刊巡方約略及檄略等書,官民情僞,燎如握火,蓋繡斧百世師也。
當魏珰用事時,公見幾遠引,在告十年,暇日兄弟躬奉闆輿,侍太母宴娛近郭園中,至令鄉裡豔稱之。
非樂道者能如是乎?已所置善田宅器具,與兄處士公中分之,遇恩蔭,辄推以與兄子泰瑞,曰:庶以慰吾兄于九京也。
昔李少崖先生嘗榜其堂雲:孝友承家,豈不然哉?公在朝,方黨議大起,獨嶽嶽正色,孤骞中立。
及緻政,與江夏、宜興同被召,公獨不起,蓋國事可知矣。
然創石城,建義倉,代輸丁銀,是橐贍士,桑梓綢缪,何重以周也。
迹其生平,清嚴詳慎,有陶士行、霍子孟之風。
馬子姓恪守家訓,若男泰來、泰孚、孫??等,彬彬賢科相繼,孫曾三十餘人。
若明經绂,文學笃慶,昆季皆一時琳琅之選也。
以今方古,庶幾過之矣。
唐夢赉撰載通志。
安仲号葵盟,萬曆丁未進士。
初令武強縣,縣濱滹沱,漲則為災,公設法築堤,邑永賴之。
補陽城,禱雨立應。
擢授禦史,巡視京、通二倉,紏核侵耗,夙獘清馬。
時有議紅丸一疏,其略曰:先帝以焦勞太過,哀痛失節,緻成虛嬴,尋至大漸。
獨是崔文升屢以瀉藥進,李可灼突以紅丸進,事有明據,罪斷難容。
方從哲身為首輔,不急讨賊,而票據以回籍調理,何忍于忘君父之雠,而曲庇此麼?小吏哉?當時服為确議。
巡按山西,巡視皇城,厘奸剔獘,忌者以危辭撼公,不為沮也。
崇祯初,升太仆寺少卿,掌河南道事。
初,耿如杞以不拜魏珰祠下獄,公上疏白其冤,有不拜生祠之強項,反遭無端之囊頭等語,耿即獲昭雪。
任陽城時,邑人為立生祠。
後至康熙丁亥,又公舉入名宦祠。
所著有柱史草、黉麓漫吟行于世。
國朝韓源,字逢之,号乾字。
明萬曆乙未鄉試第五人。
崇祯戊辰進士。
授河南郾城令,薄斂輕徭,與民休息。
其刁黠者,懲以重法,乃調固始,益有聲。
舉卓異,拟授監察禦史,奉特旨以科員用,蓋異數也。
戊寅,以考選失上意,罷歸。
世祖定鼎,授禮科給事中,赍诏江南,感恩矢報,冒險以進,宣布皇威,蘇松帖然。
還經無為州,有盜夜毀署門入,掠行李去,伏诏書廢壘中行。
及安慶竣事,再管火計。
苞苴不行,升太樸寺少卿。
辛卯,晉正卿。
壬辰,以太樸寺卿管通政使司右通政事,時年七十有二。
仿禮七十懸車之義,解組歸田,又十餘年,卒,得壽八十有五。
長于吏治,令固始,有盜扳富民,民曰:某未識面也。
乃為之易吏服,持挺立堂上,以隸衣罪人衣,系階下,視盜曰:與爾盜者若乎?盜熟視曰:是也。
曰:谛視之,勿誤。
盜力認之,乃笑指富民謂盜曰:是爾所扳同盜者也,汝所認乃吾隸,豈同汝作賊哉?于是有神明之稱。
鄉會兩分房,所得皆知名士。
高司寇謂其不講濂、洛之學,而視履方嚴,不講偓佺之術而修年康勝,斯得公神似者矣。
高玶,字在衡,生而魁梧,意氣豁如,以兄珩蔭為國子生。
壬辰成進士,除廣平推官。
廣平、曲周兩縣争堤水緻訟,公策騎周視,召兩縣令丞父老會河幹,立決橫堤,俾水歸故道。
方王師下楚、蜀,取道成安,漳水無船不可渡。
公大集居民,柱枅畚锸鱗集,镪屬橋千尺所立就,禁旅徑渡。
馬長公之骙趨省次逆旅,主人不知為公子也,自言推府吏,近遭杖褫業此。
曰:怨乎?曰:法也。
感之不暇,又何怨。
丁酉,行取,授禦史,首以平法馬、嚴詐棍、廣贖刑三事條上,得旨。
先是,海氛寇江甯,下诏親征,江南、山東急調刍豆。
既罷行,刍豆無用,公請敕所司嚴核變價,以補官帑。
既而督京通倉,兼視河道漕政,複巡河東鹽政。
戊申,以京畿刷卷進掌河南道,于是有分别緩決之請。
蓋舊典,刑部歲以秋盡錄重囚,曰朝審。
複有緩決一條,自輔政者徑行,一切罹于法者,章下則立殺之。
至是以公請,乃複之。
未幾,病歸,端居授經諸子,時名親故,置酒?歡,撫其兄孤,恩愛備至。
辛亥秋,以疾卒。
公在台班,奏疏最夥,而嚴詐棍複緩決及刍豆變價三疏,所關于吏治民生為尤重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