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川縣志卷六
關燈
小
中
大
天豈獨令吾一人有餘粟乎?爾乃号召鄉闾,日食其家者百餘人,零星全活者無筭,不見處士有難色也。
故其時生待以哺,殁待以棺,暴露待以瘗埋者,不可枚舉。
根之茂者其實遂,源之遠者其流長,于門之日見高大也,有以哉。
國朝高拱字受之,貢生,慷慨好義。
闾裡族黨間有不平事,抵掌緩頰,是非立分,莫不心折。
猶子婚嫁,任為已事,貧不能給者,并受之産。
聚甥弟侄十餘人,為之設館延師,飲食燈火之費,日用倍于其家,廿餘年無倦色馬。
袁振維,字熙寰,庠生,家貧好學,不治生産。
少時屢遷其居,最後得瘠土,喜曰:是可以長子孫矣。
遂家馬。
讀書不為功名,以求放心為歸。
其襄大事,同庠會葬者百餘人,皆冠帶公奠,為士林推重如此。
家無宿儲,雅好施濟。
時有族人負官租,維以場粟立完,不責償。
值大儉,其族孫或盜去牛驢,後知其人,呼而教之曰:汝貧,吾不汝責,但汝對人時,當言是吾四祖與我者,庶不壞汝行。
止也。
生平與物無競,善曲全多此類。
年八十三歲卒。
孫述,甲午舉人。
畢際誼字仲友,貢生,事母至孝。
母有疾,晝夜不離。
母憐其勞,令之去,夜必數起于窗外伏聽,少聞謦咳則入。
如是者五十餘年。
性狷介,生平曾有假貸于人者,即其人已死,亦必尋其子孫付之,往往其子孫不知也。
以子盛青封中書舍人。
王橘字雪因,贈資政公簏永子。
性方正敦厚,雖燕處,衣冠肅然。
從兄柱早卒,一子甫四齡,公撫以成立。
其從弟通政樛卒于官,無子,公捐所分遺産一千畝為立祠,且傾囊為刻息軒草遺詩行世。
又念追遠報本,肅祀為重,首出重赀,置祭田二百餘畝,祭享所餘,以贍族衆。
凡貧乏不能婚娶與喪葬者,皆取給于此。
其有克繼書香者,亦資助之。
族人或有争訟,輕則以善言慰解,重則嚴加譴責,莫不心感誠服。
故終公之世,族衆無敢越禮為非者。
迄今公殁且四十年,而族之思公者如一日,則公之生平亦可想矣。
韓允大字争征,事父母以孝聞。
柝箸時,自取其瘠者,而以膏腴者讓諸弟。
晚年留心岐黃,痘疹一科,更入越人三昧。
歲首出白金,市藥備施,歲終必盡,後至鬻産為之,四十年來,未嘗少倦。
順治己亥歲貢,應選訓導,以父母耋年不仕。
為人軒軒霞舉,見義必為,闾左诮讓者必赴。
允大直之,人比之王彥方雲。
翟豫年字仲遊,丙戌進士,陝西驿傳道文贲子也。
家世鼎貴,雅好讀書。
中康熙甲子科舉人,授中書舍人。
為人慷慨好義,急患難,樂施與。
原籍益都,以莊田墳墓多在淄邑,後遂遷淄。
康熙四十三年,山左大饑,開倉施濟,每人計口給以雜糧若幹,凡一千餘石。
又令各莊粜賣積糧,較市價減十之三。
又在城煮粥,以濟附近者凡兩月。
至冬,又施綿衣千件以恤其寒,又施棺木百具,以給死亡。
其有迫于饑寒,以物産求售者,辄如數而償,不複計其價值。
至于周給族黨戚友,待以舉火者,尤指不勝屈。
迄今已四十年,厚德高誼,猶載人口。
子葆中,現任刑部督捕司郎中。
孫珅,字荊玉,别字黉岩,附監生,考授州同知。
為人磊落軒昂,而居懷坦率,人或忤之,辄置不與校。
其兄子榮發,不事生理,産業凋零,乃出已赀為之經理,而田園牧畜,用以饒裕。
又有其子孫羲裔者,孤貧無所依,招而撫之,恩勤有加。
其他如指囷焚劵之事,不可屈指。
康熙甲申間,歲大饑,民鬻子女,人相食,公帑赈濟,不能遍及,長吏束手。
君慨然動念,盡出倉儲數千石,減價平籴,邑人賴以存活者無算。
一時紳士慕其風而效其所為者甚夥,谷價遂平。
己巳冬,舉鄉飲大賓,享年七十,無病而卒。
時人以範陳五福公全備焉。
高之骦,字良五,侍禦在衡公第四子也,行居五。
天性孝友,事親以色養,笃于天顯。
為長兄立嗣,且割已膏産值數千金予之,無吝色。
孀姊長山王姓,貧而無依,迎養之,且恤其孤。
兄弟友于,老而彌笃,且性好施予,凡鄰裡婚嫁喪葬,力不給者,告之,無不應,至再至三,不以為厭。
一時口語有五佛之号雲。
高之??,字仲治,号思庵,司寇念東公仲子也。
性純孝,晨昏色養,每事善體司寇公意。
凡有訓誨,或著述詩文,必籍記而佩之。
偕長兄之??兄弟怡怡,終身無間言。
立心仁厚,處衆謙和,而治家則嚴而有法。
臧獲輩或偶與人眦睚,縱直在已也,必痛懲之,恐其無知怙勢得罪鄉裡也。
歲甲甲申,淄大饑,公出積谷數百石,減價平粜,又于其中察極貧者若幹家,按日給糧,一時全活無筭。
淄西郭外石梁傾圯,邑侯江南趙公錫仁率衆重修,公首任其難者,又善為人排解紛難,暇則以詩酒自娛。
好舉先人嘉言懿行,凡足以垂訓後人者,裒集成書,題曰家模彙編二卷,強恕堂詩八卷,行于世。
高之騥字安貞,号懶濱老人,為司李繩東公第六子。
生于貴胄,自束發即好讀書,深以門第尚人為恥。
平居恂恂,一弱書生耳。
及遇事感發,或酒酣耳熱,抵掌論天下事,意氣傾四座,見者聞者,無不推為人豪也。
康熙甲申,歲大饑,谷價騰貴,公出粟賤其值,以平市價,價為頓減。
方是時,客有說公者曰:公藏粟頗豐,倘盡出之,所得利可十倍。
公??然曰:此何等時,忍及利耶?今即盡出廪藏,勢不能拯一邑,而吾族貧窭甚衆,倘有一人委溝壑,若一本何?其後邑中無完族,而高氏獨無流亡者,公之力也。
所著有懶濱老人詩行于世。
李祜,字迎五,性質直,樂施予,好排解詞訟,冬天施綿祅,以衣貧難。
順治四年,謝賊寇淄,其黨王明盤肆擄掠。
有胡氏被賊執,聲言許贖,其夫,窮無湊,祜慨入賊壘,以八十金贖歸。
康熙十八年饑,出粟濟貧。
後不繼,鄰舍某來乞糠粃,祜慮其不堪咽也,暗置黑豆于袋内給之,後多以此活衆。
又王姓逃至村,賣妻女為活計,長子長吉給銀三兩,己立劵矣。
祜适他出,歸悉其事,即以買價濟之,遣去。
及病笃,出箧積劵約數百金,悉焚之,告諸子曰:勿留此,為異日競端也。
兩舉鄉飲,壽八十二卒。
李永康字翠石,生有至性,急患難,樂施予。
淄城西南三十裡龍泉溝中有孔道,居人将為橋,以便往來。
橋橫跨兩崖,計費千金,康破産以助,乃得訖工。
又捐赀修橋于焦村,未成而殁。
弟永譽,竭力助成之,從兄志也。
鄉有豪惡某姓者,與苗姓田相連,苗種桃數株,苗子飼其桃,某怒,以為攘己物也,将訟諸官。
康見之,碎其詞,力為排解,某猶怒不已。
會以陰譴悔悟,乃德康焉。
唐太史龍泉橋記:蒲明經聊齋志異,可按也。
邑侯張公嵋書名高月旦四字,以表其門,邑人榮之。
王炯字傋五,周急赈乏,人推厚德。
文學傳 明張信字允元,領鄉薦入國學,祭酒令諸生謠經義,信獨稱最,揭示彜倫堂,由是名動京師,目為山東小夫子。
後谒選,因貌陋,授浮山簿。
抵任不三月,乞歸家居,益肆力讀書,為監司所重,延至藩省,授諸子業。
漢府聞其名,聘之,導以師禮。
信見其動逾矩制,與之絕。
後數年卒。
孫光輝,字華國,号夾谷。
生有奇姿,為諸生,英英有聲。
嘉靖戊子舉于鄉,業褒然,舉首移居第六。
己醜成進士,館試,宸聰特簡,擢為翰林第一。
值獻廟,獻廟議禮,為人後者不得複顧私親,公抗疏忤旨,左遷真定節推。
燕趙之風,雄于河朔。
公性嚴。
即以嚴治之,初若稍稍不堪,久而稔其無私,服其能斷,阖郡鹹禀仰公,不知有他吏也。
會述會台巨寇哨聚為梗,當事者私相計:非孫君誰可使者?勵以甘言,公毅然以三百騎往,覆其巢穴,執渠魁以歸。
複以元直忤直指傅現川劾,調南陽,與河南鄉試。
尋升留都計部郎。
無何緻政。
蒙居無愠色,因買山鑿石為洞,祀先師孔子及古佐命之臣,以寓己志。
後以野服遊京師,上邊事疏,著青詞數十卷。
其言本于道德,将用之矣,為執政所阻。
性孝,釋褐三日,即購花襆,為父裸衣,父惡其華也,怒撻二百,無怨言。
母疾,步禱顔文姜祠,一步一拜,匍匐二十裡不為勞。
以斷地之才而多偉行,殆稱畸人雲。
高譽撰。
張敬字松石,天性澹泊,子世一無所好,獨稽古嗜學,尤殚精左傳、周禮。
嘉靖戊午舉于鄉,主司評其策雲:是嘗究心周禮者。
丁醜捷南宮,授禮部主事。
故事,禮曹有教習都尉一人,取具官而已。
會世宗懲戚裡驕貴,特簡公充其任。
諸尉憚公嚴重,禀律度惟謹。
丁外艱歸。
石田茅屋,不異寒畯。
群二三生徒,日夕講習,寒暑不辍。
匏葉匏樽,飯脫粟而已。
如王考功教畢贈宮保木,皆及門士也。
生平不問家人生産,及卒,貧不能葬,至令士人猶景慕其清風。
所著有張儀部集行于世。
載通志。
高譽字南溟,号鵬程,以廪生入太學,中丞公舉弟也。
生而穎慧,長而博學。
侄孫司寇珩嘗雲:叔祖日錄三十冊,詳載某日讀某經某史某子書。
蓋五十年來,末嘗釋手,即二氏之學,莫不涉獵。
萬曆間,中副車,遂棄舉業,殚精著述,凡邑中利害,諸先達,往往就而折衷焉。
事事以合天理、遵王法為規。
中丞公宦遊四十載,無内顧憂者,所恃惟公耳。
性尚儉樸,雖貴介不殊寒素。
生平著作,自淄城失陷,藏稿無多,僅存與中丞公同纂陶世名言及同選名文荟選,又與中丞唱和埙箎詩草行世。
嘗從泰安少崖李先生遊,講明理學,初不徒以文藻見長也。
壽八十一歲,無疾而終。
孫坪,第進士,為名禦史。
孫之獬,字龍拂,前翰林光輝之孫。
天啟壬戌進士,改庶吉士,館試第一,授檢讨。
未幾,給假終父養。
服阕,升侍講。
丁卯典順天鄉試,一榜有兩會元三及第者,金忠介公铉其首拔也。
旋以谏焚要典削籍。
家居二十年,日以文業課子孫,族人獎進後輩,多成名去。
遇鄉裡有義舉利民之事,必捐資首倡。
如建修石城,獨當一面,議複條鞭,為文刊石。
明末寇氛四起,城守之役,首任其勞,以故淄城危而獲安。
皇清定鼎,召入為宗伯,與議品級衣冠之制,精選程墨小題名文,刊闆存部。
有西洋人以治曆求伯爵,公庭折之,衆皆韪焉。
晉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禦史、翰林院侍講學士,招撫江西。
一下車,即與同事僚屬詣許真君祠,矢誓狥國。
時人心初附,公宣布皇恩,不數月,收撫數府。
有柯陳火姓者,陳友諒之裔也,故明二百餘年,盤踞險阻,公委曲招徕,始入版圖。
馬叛将金聲桓方握兵柄,公歸朝,絕口不與争功,但言此弁必誤國家,事,後果驗雲。
既以無功,回籍鄉居。
順治丁亥,巨賊謝遷哨聚東山,邑令延公入城守,複值禁弓矢器械之議起,雖未奉旨,而地方已先行追奪,乃率衆以白挺禦侮焉。
至六月十三日,賊已伏有内應,夜半垂繩而上,城遂潰。
公聞變,率家人為戰計,力不敵,乃退入私第,衣冠拜阙,束帛懸梁。
未盡間,賊衆蜂湧入宅,解系,擁至縣衙,甘言相誘。
公以大義,責其受撫。
賊不聽,遂請死,罵不絕口。
賊怒,不即殺,使其腹黨絆羁一室中,不食者五日,氣益壯。
賊愈怒,乃加以非刑拷苦,死而複蘇,氣益壯。
賊愈怒,乃?其四孫男蘭滋、蘭叢、蘭薮、蘭藹于面前,加刃于頸以迫脅,公不為動,罵益厲,賊愈怒甚,至以針線穿縫兩唇,祖孫五人,同時飲刃死,懷哉六月二十二日申酉間事也。
公生平節槩如此,至德惠及人,恩撫孤侄,贍養庶妹,周族人之婚葬,恤朋友之老孤,遺迹難以更仆數雲。
同時男琰齡,妻袁氏,率兩女赴井死,詳載别傳。
生平著述,城破多散佚,有舊刻懶水園集、澄江草,選刻宋元詩塵行世。
夾谷、龍拂兩公祖孫皆以翰林起家,誠盛事也。
張宗伯瑞園顔其堂曰世讀中秘書家故列之,系尤文學,文學從其著雲。
王啟睿,字玉琴,一字玉煙。
曾祖允忠公為進士,仕參政,有文名。
玉煙席先業,銳意古學,有才子狀元之目。
癖情翰墨,以詩文自豪,喁喁細語,傾聽之,逸情古韻,琅然不絕。
好為奇服雜佩,動辄稱詩。
蓋吾邑前士大夫娴聲律者,代不數人,競為勳名旗常之業,辄曰雕蟲小技,不足為也。
玉煙獨不謂然,嘔心镂肝,抽練而出,真以詩為性。
命,雖憂虞患難,寒暑風雨不肯辍。
搖芛所至,洋洋數千言矣。
所居般水上遊,辟棒鑿厓為龍門園,有十四景詩。
其稱水弦樓,即此地也。
又南走吳、楚,北遊帝都,當世知名士,必與定交,無不投契,贈言申缟纻焉。
最服膺者,為吳薊督平子、王考功季木、王學憲帶如,皆執弟子禮。
随吳入太學,欲以功名顯。
其為制科,尤清空靈異,幾無煙火氣。
蓋公生時有異兆,即公父伯任翁,且曰:夢不我诳也。
以是名益噪。
吳資其金錢,入手,複散去,一石一畫,傾囊購之,不計也。
晚遭變故,家中圯,鳴琴漉酒,倏然自适,乃更作諸生赴試明湖隽文數十冊,蠅頭細楷,手自繕寫。
詩複培是,取秦漢以來古今名家,一一錄之,徧與丹鉛,手一編,巡檐細哦,又從而和之。
摹拟神韻,必過前人乃已。
古樂府以數百計,近體以數千計,花木草蟲,上及國是,形之謠誦。
庚寅、辛卯間,從友于松、于衢,探奇吊古,徧搜名勝,可喜可愕、可泣可歌之事,一寄之于詩。
含英咀華,烹練愈細,間刻一二,特片羽耳。
嘗作般宮古柏律詩,上下平三千首,詩成,咯血幾殆。
其苦心如此。
然其詩幽杳幻僻,欲以未經人道之語為必可傳世之業,興酣墨飽,浩漭空蒙,亦有才多之累焉。
其水弦樓集,手錄者盈尺許,惜未有選而刻之者。
國朝王樛,字子下,司農澗溯公子也。
九歲從司農公通州署中,讀左傳、文選諸書,過目辄不忘。
繼侍燕邸。
甲申,李自成陷京師,皇清定鼎,司農奉命招撫山東,殉青州之難。
公抆血草疏,請兵複雠。
事定,授銮儀衛指揮佥事,世襲。
旋改入鑲藍旗,世襲拜他剌布勒哈番。
姜鑲叛大同,公督火器西征,有雲中雜詠諸詩。
城既下,諸軍有入民舍者,公曰:吾輩閱險多矣,家資尚不能保,敢妄求耶?奏凱後,值世祖章世祖章皇帝下诏求言,公以國用不敷,疏陳鈔法,自繕清字。
疏上異之,召入内院辦事。
蓋公性既聰慧,學識淵博,及隸旗籍,更殚心清字。
既受上知,凡内外章疏,悉以得公譯為無憾雲。
直内院者七年,夙夜勤慎,甄别兩居最,加太常寺少卿、中書舍人。
性至孝,官都門時,迎養嫡母範太夫人,承歡畢至。
姊适韓氏者,範出也。
淄城之變,姊與甥俱沒軍中,公重資贖之,其推同氣之愛,以慰母心如此。
未幾,奉生母劉太淑人之柩歸,入境,偕畢淑人去衰绖,先入告範太夫人,而後敢入。
公于桑梓利病,無不竭力擘畫,完人骨肉,解人訟獄者多矣。
修學宮則撤第閣以助之,解狐皮則免佥派以代之。
申請步弓,定為三尺二寸,而畝額以清,尤為百世之利。
隸旗後凡三,以假請歸裡。
暇日雅志遊覽,雲高古洞,副嶽精藍,無不寄托高吟,放情煙墨。
高司寇念東為之序曰:簇簇能新,油油自得,出入于陸遊、許渾之間,為吾邑樹貞元、大曆之幟者,其歸之先生無疑矣。
然公在朝在野,思慕之者,往往念其遺澤,略其文藻。
夫以勳裔特簡,出入承明,息杖林泉,鼓吹風雅,參之遊、夏之林,為無媿矣。
乙巳,補通政使右通政,加一級。
無何,以疾遂不起。
丙午,歸葬淄隴,邑人思之不置,為請俎豆黉宮,部議以既隸籍。
旗下,不便仍為山東鄉賢,已之典型仰止,固在人口碑也。
公殁後,從兄封公槠、文學橘,各以應得分授之産,為公立嗣,教誨撫養,延師課讀。
今列名仕版,伫膺爵秩。
兄橘探囊,為刻息軒草遺詩行世。
公之宗祧有托,文譽永垂,蓋得力于同氣者深矣。
高玮,字握之,号繩東,崇祯己卯解元,順治丙戌進士。
少承家學,天才秀穎,與難弟司寇公弱冠齊名,以元魁同舉于鄉,有玉谷同升之目。
司寇公先登館閣,公後三年始登第。
司理河間。
丙戌,河南聘取同考,在任未幾,遇土寇陷城,罷職歸田,日以詩酒自娛。
所著有淄風輯略,為善于家三要圖說、家塾寶訓、規訓、随抄、南遊詩草、護生編、遺言贅語諸書,放情杯斝,尚羊山水,往往酒後耳熱,擊碎唾壺,以寄坎??牢騷之緻焉。
公殁後,河南所拔士李孝廉,不遠千裡,匍匐會葬,蓋玉文文章遇合之感深矣。
子孫玉立,拟之五桂八龍,庶幾後先輝映也夫。
續文學 李憲,字玉春,淄川人。
好讀書,雖隆冬不近火,至春,腳皮脫如蟬殼。
為文,雲蒸霞蔚,不可端倪。
丙子,受知于忠清公淩義渠,丙戌成進士,令孝豐。
山僻多盜,人無固志。
一夕,盜薄城,憲方病,戒百姓勿嘩,間出人覓衆數百,聲言援至,搖旗擊鼓,若相襲者,賊果遁。
後知王姓、陳姓者為盜魁,因計撫王某,責令自效。
王遂擒陳母妻以獻。
憲質而招之,陳終無降意,遂縱其母妻,谕曰:質爾無益,殺爾不忍,其歸,谕爾子自為計。
陳感泣,夜書于石曰:誓李公任,不踐豐土。
臨安令劉某遂搆。
以縱盜殃鄰,賴督撫廉察不行。
後陳部下有行劫于豐者,陳戮以謝,因積勞卒于官。
著有養生錄百卷、四香齋集三十卷、黃庭經集注,藏于家。
韓允嘉字娼石,性倜傥任俠,喜急人之急,持議雲飛泉湧,詩文援毫立就。
順治甲申膺貢元,乙酉中順天副榜,得以郡司李起家,不樂就。
成戊戌進士,授秦中三水令,有惠政,邑人祠祀之。
再補粵東東安,以執法忤上官論罷,卒于官。
當為諸生時,會逆寇趙應元蹂躏北海郡,遽以策幹方撫軍幕府,簡徒選将,次第厚與之金,潛師渡北水門,越十日而凱音至,允嘉袐謀之力也。
當為孝廉時,淄城失守,允嘉弟陷城中,即挺身入禁旅,谒大帥,出奇計脫弟于賊穴。
其父見而泣曰:微乃兄之力,不及此。
既貴,釋褐長安,則益稱貸息錢為父壽,大征索諸貴人詩歌,制屏風張堂上,凡詞流琴工、畫師印人與達官貴人皆至,觥籌交錯為樂也。
嗣其父舉鄉飲大賓,允嘉微服雜諸觀者中,窺伺鳴歡,闾裡故老交傳其孝友矣。
結如石社,江南北士,蒸蒸起如雲霞。
積書畫古玩,善交遊,通缟纻,故海内無論知與不知,鹹稱為娲石先生。
卒之歲才五十九,實未究其用雲。
所著書甚夥,詳載籍志中。
袁藩,字松籬,康熙癸卯經魁。
工翰墨,善談笑,少時辄為宋元詞曲。
讀書,精于搜讨名山石室之藏,購求裝潢,不遺餘力。
嘗得蘇長公所題孫莘老風字硯,盡出所有古玩易之義于東海獲一秦鏡,自為題詠,一時文人皆屬和焉。
遊展所至。
著述滿箧,有敦好堂詩古文詞若幹卷,般陽邑乘之役,删定獨多。
唐曰俞字彥開,庠生。
讀書取大意,務歸於倫,教家學,以止至善為宗。
每一編危坐,庭戶阒然熒熒丙夜不為疲也。
教人以忠恕為本,即蒼頭牧監,不厭諄複,一語狙詐,諒其生平中有所不可,屹然未嘗面譽而背毀之也。
見附熱而向榮者,疾之如雠焉。
較然不欺鳏寡,無所違于志,即亦不樂飾其所不足。
家不逐什一之利,口不為燕亵之談,雖處暗室,如對火庭,史傳中獨行君子也。
季兄為暴吏所螫,嘗衆中一言,脫其奇禍。
仆輩或急訴,若抶我、詈我、攘奪我,辄不問,漫應之曰:此必有故,于儉歲累見行乞者,呼而飼之,追歲稔,辄聽之去。
其行誼侃直類如此。
年七十四卒。
以子夢赉再遇覃恩,得封翰林院檢讨。
趙金人字晉石,諸生,築借山樓于甘泉月領之間,藝樹種蔬,嘯詠自娛。
好推獎士類,所與皆一時知名士,見人過,辄面折之。
凡冠蓋過其廬,解不信宿流連而過其廬,解不信宿流連而去者。
嘗遨遊秦、楚、吳越間,所著有借山樓詩文集、四六骈言,藏于家。
畢世持字公權,幼号聖童。
亢歲屬文,抉關、雒之奧,塾師避席。
十一歲就童子試,壓其侪偶,厥後試辄冠軍。
君身長玉立,眉目如畫,讀書不事章内,水邊林下,行吟蕭散,意有所會,欣然神釋。
雲情霞思,迥絕町畦。
康熙戊午,以第一人領山東解額,其文傳頌海内,不胫而馳。
自齊魯、吳越、秦晉、閩楚、嶺峤之士,翕然宗之,所至聚觀如市。
四十年來,文章之盛,傾動四方,如君者,未之有也。
君好交遊,笃氣誼,日與四方名士缟纻贈答。
公車入京師,公卿競倒屣延之,恐不得以當君,君殊不屑也。
而且器度弘遠,汪汪如千頃波。
至于晰義利,臨事會,如斬亂絲,盤錯無以難也。
畢氏聚族長白之陽,至君十一世,裡中徭役,門長率分任之。
君佐乃祖讷庵公綜理曲折,族姓皆服其公。
再從叔文學某卒,其子貧不能延師,君私廪其費,數年無倦色。
同年某在京師,困逆旅,不能歸,君傾囊資其仆馬,而身自稱貸以還。
事大父母父母純孝,無間言。
母病不知人,君跪榻下,十餘晝夜,不歸寝。
親戚族屬遇之皆有恩紀。
砥砺名行,以敦倫善俗為已任,鄉先生稱之:曰畢。
君真孝廉矣。
卒年三十有九。
新城王士祯撰。
故其時生待以哺,殁待以棺,暴露待以瘗埋者,不可枚舉。
根之茂者其實遂,源之遠者其流長,于門之日見高大也,有以哉。
國朝高拱字受之,貢生,慷慨好義。
闾裡族黨間有不平事,抵掌緩頰,是非立分,莫不心折。
猶子婚嫁,任為已事,貧不能給者,并受之産。
聚甥弟侄十餘人,為之設館延師,飲食燈火之費,日用倍于其家,廿餘年無倦色馬。
袁振維,字熙寰,庠生,家貧好學,不治生産。
少時屢遷其居,最後得瘠土,喜曰:是可以長子孫矣。
遂家馬。
讀書不為功名,以求放心為歸。
其襄大事,同庠會葬者百餘人,皆冠帶公奠,為士林推重如此。
家無宿儲,雅好施濟。
時有族人負官租,維以場粟立完,不責償。
值大儉,其族孫或盜去牛驢,後知其人,呼而教之曰:汝貧,吾不汝責,但汝對人時,當言是吾四祖與我者,庶不壞汝行。
止也。
生平與物無競,善曲全多此類。
年八十三歲卒。
孫述,甲午舉人。
畢際誼字仲友,貢生,事母至孝。
母有疾,晝夜不離。
母憐其勞,令之去,夜必數起于窗外伏聽,少聞謦咳則入。
如是者五十餘年。
性狷介,生平曾有假貸于人者,即其人已死,亦必尋其子孫付之,往往其子孫不知也。
以子盛青封中書舍人。
王橘字雪因,贈資政公簏永子。
性方正敦厚,雖燕處,衣冠肅然。
從兄柱早卒,一子甫四齡,公撫以成立。
其從弟通政樛卒于官,無子,公捐所分遺産一千畝為立祠,且傾囊為刻息軒草遺詩行世。
又念追遠報本,肅祀為重,首出重赀,置祭田二百餘畝,祭享所餘,以贍族衆。
凡貧乏不能婚娶與喪葬者,皆取給于此。
其有克繼書香者,亦資助之。
族人或有争訟,輕則以善言慰解,重則嚴加譴責,莫不心感誠服。
故終公之世,族衆無敢越禮為非者。
迄今公殁且四十年,而族之思公者如一日,則公之生平亦可想矣。
韓允大字争征,事父母以孝聞。
柝箸時,自取其瘠者,而以膏腴者讓諸弟。
晚年留心岐黃,痘疹一科,更入越人三昧。
歲首出白金,市藥備施,歲終必盡,後至鬻産為之,四十年來,未嘗少倦。
順治己亥歲貢,應選訓導,以父母耋年不仕。
為人軒軒霞舉,見義必為,闾左诮讓者必赴。
允大直之,人比之王彥方雲。
翟豫年字仲遊,丙戌進士,陝西驿傳道文贲子也。
家世鼎貴,雅好讀書。
中康熙甲子科舉人,授中書舍人。
為人慷慨好義,急患難,樂施與。
原籍益都,以莊田墳墓多在淄邑,後遂遷淄。
康熙四十三年,山左大饑,開倉施濟,每人計口給以雜糧若幹,凡一千餘石。
又令各莊粜賣積糧,較市價減十之三。
又在城煮粥,以濟附近者凡兩月。
至冬,又施綿衣千件以恤其寒,又施棺木百具,以給死亡。
其有迫于饑寒,以物産求售者,辄如數而償,不複計其價值。
至于周給族黨戚友,待以舉火者,尤指不勝屈。
迄今已四十年,厚德高誼,猶載人口。
子葆中,現任刑部督捕司郎中。
孫珅,字荊玉,别字黉岩,附監生,考授州同知。
為人磊落軒昂,而居懷坦率,人或忤之,辄置不與校。
其兄子榮發,不事生理,産業凋零,乃出已赀為之經理,而田園牧畜,用以饒裕。
又有其子孫羲裔者,孤貧無所依,招而撫之,恩勤有加。
其他如指囷焚劵之事,不可屈指。
康熙甲申間,歲大饑,民鬻子女,人相食,公帑赈濟,不能遍及,長吏束手。
君慨然動念,盡出倉儲數千石,減價平籴,邑人賴以存活者無算。
一時紳士慕其風而效其所為者甚夥,谷價遂平。
己巳冬,舉鄉飲大賓,享年七十,無病而卒。
時人以範陳五福公全備焉。
高之骦,字良五,侍禦在衡公第四子也,行居五。
天性孝友,事親以色養,笃于天顯。
為長兄立嗣,且割已膏産值數千金予之,無吝色。
孀姊長山王姓,貧而無依,迎養之,且恤其孤。
兄弟友于,老而彌笃,且性好施予,凡鄰裡婚嫁喪葬,力不給者,告之,無不應,至再至三,不以為厭。
一時口語有五佛之号雲。
高之??,字仲治,号思庵,司寇念東公仲子也。
性純孝,晨昏色養,每事善體司寇公意。
凡有訓誨,或著述詩文,必籍記而佩之。
偕長兄之??兄弟怡怡,終身無間言。
立心仁厚,處衆謙和,而治家則嚴而有法。
臧獲輩或偶與人眦睚,縱直在已也,必痛懲之,恐其無知怙勢得罪鄉裡也。
歲甲甲申,淄大饑,公出積谷數百石,減價平粜,又于其中察極貧者若幹家,按日給糧,一時全活無筭。
淄西郭外石梁傾圯,邑侯江南趙公錫仁率衆重修,公首任其難者,又善為人排解紛難,暇則以詩酒自娛。
好舉先人嘉言懿行,凡足以垂訓後人者,裒集成書,題曰家模彙編二卷,強恕堂詩八卷,行于世。
高之騥字安貞,号懶濱老人,為司李繩東公第六子。
生于貴胄,自束發即好讀書,深以門第尚人為恥。
平居恂恂,一弱書生耳。
及遇事感發,或酒酣耳熱,抵掌論天下事,意氣傾四座,見者聞者,無不推為人豪也。
康熙甲申,歲大饑,谷價騰貴,公出粟賤其值,以平市價,價為頓減。
方是時,客有說公者曰:公藏粟頗豐,倘盡出之,所得利可十倍。
公??然曰:此何等時,忍及利耶?今即盡出廪藏,勢不能拯一邑,而吾族貧窭甚衆,倘有一人委溝壑,若一本何?其後邑中無完族,而高氏獨無流亡者,公之力也。
所著有懶濱老人詩行于世。
李祜,字迎五,性質直,樂施予,好排解詞訟,冬天施綿祅,以衣貧難。
順治四年,謝賊寇淄,其黨王明盤肆擄掠。
有胡氏被賊執,聲言許贖,其夫,窮無湊,祜慨入賊壘,以八十金贖歸。
康熙十八年饑,出粟濟貧。
後不繼,鄰舍某來乞糠粃,祜慮其不堪咽也,暗置黑豆于袋内給之,後多以此活衆。
又王姓逃至村,賣妻女為活計,長子長吉給銀三兩,己立劵矣。
祜适他出,歸悉其事,即以買價濟之,遣去。
及病笃,出箧積劵約數百金,悉焚之,告諸子曰:勿留此,為異日競端也。
兩舉鄉飲,壽八十二卒。
李永康字翠石,生有至性,急患難,樂施予。
淄城西南三十裡龍泉溝中有孔道,居人将為橋,以便往來。
橋橫跨兩崖,計費千金,康破産以助,乃得訖工。
又捐赀修橋于焦村,未成而殁。
弟永譽,竭力助成之,從兄志也。
鄉有豪惡某姓者,與苗姓田相連,苗種桃數株,苗子飼其桃,某怒,以為攘己物也,将訟諸官。
康見之,碎其詞,力為排解,某猶怒不已。
會以陰譴悔悟,乃德康焉。
唐太史龍泉橋記:蒲明經聊齋志異,可按也。
邑侯張公嵋書名高月旦四字,以表其門,邑人榮之。
王炯字傋五,周急赈乏,人推厚德。
文學傳 明張信字允元,領鄉薦入國學,祭酒令諸生謠經義,信獨稱最,揭示彜倫堂,由是名動京師,目為山東小夫子。
後谒選,因貌陋,授浮山簿。
抵任不三月,乞歸家居,益肆力讀書,為監司所重,延至藩省,授諸子業。
漢府聞其名,聘之,導以師禮。
信見其動逾矩制,與之絕。
後數年卒。
孫光輝,字華國,号夾谷。
生有奇姿,為諸生,英英有聲。
嘉靖戊子舉于鄉,業褒然,舉首移居第六。
己醜成進士,館試,宸聰特簡,擢為翰林第一。
值獻廟,獻廟議禮,為人後者不得複顧私親,公抗疏忤旨,左遷真定節推。
燕趙之風,雄于河朔。
公性嚴。
即以嚴治之,初若稍稍不堪,久而稔其無私,服其能斷,阖郡鹹禀仰公,不知有他吏也。
會述會台巨寇哨聚為梗,當事者私相計:非孫君誰可使者?勵以甘言,公毅然以三百騎往,覆其巢穴,執渠魁以歸。
複以元直忤直指傅現川劾,調南陽,與河南鄉試。
尋升留都計部郎。
無何緻政。
蒙居無愠色,因買山鑿石為洞,祀先師孔子及古佐命之臣,以寓己志。
後以野服遊京師,上邊事疏,著青詞數十卷。
其言本于道德,将用之矣,為執政所阻。
性孝,釋褐三日,即購花襆,為父裸衣,父惡其華也,怒撻二百,無怨言。
母疾,步禱顔文姜祠,一步一拜,匍匐二十裡不為勞。
以斷地之才而多偉行,殆稱畸人雲。
高譽撰。
張敬字松石,天性澹泊,子世一無所好,獨稽古嗜學,尤殚精左傳、周禮。
嘉靖戊午舉于鄉,主司評其策雲:是嘗究心周禮者。
丁醜捷南宮,授禮部主事。
故事,禮曹有教習都尉一人,取具官而已。
會世宗懲戚裡驕貴,特簡公充其任。
諸尉憚公嚴重,禀律度惟謹。
丁外艱歸。
石田茅屋,不異寒畯。
群二三生徒,日夕講習,寒暑不辍。
匏葉匏樽,飯脫粟而已。
如王考功教畢贈宮保木,皆及門士也。
生平不問家人生産,及卒,貧不能葬,至令士人猶景慕其清風。
所著有張儀部集行于世。
載通志。
高譽字南溟,号鵬程,以廪生入太學,中丞公舉弟也。
生而穎慧,長而博學。
侄孫司寇珩嘗雲:叔祖日錄三十冊,詳載某日讀某經某史某子書。
蓋五十年來,末嘗釋手,即二氏之學,莫不涉獵。
萬曆間,中副車,遂棄舉業,殚精著述,凡邑中利害,諸先達,往往就而折衷焉。
事事以合天理、遵王法為規。
中丞公宦遊四十載,無内顧憂者,所恃惟公耳。
性尚儉樸,雖貴介不殊寒素。
生平著作,自淄城失陷,藏稿無多,僅存與中丞公同纂陶世名言及同選名文荟選,又與中丞唱和埙箎詩草行世。
嘗從泰安少崖李先生遊,講明理學,初不徒以文藻見長也。
壽八十一歲,無疾而終。
孫坪,第進士,為名禦史。
孫之獬,字龍拂,前翰林光輝之孫。
天啟壬戌進士,改庶吉士,館試第一,授檢讨。
未幾,給假終父養。
服阕,升侍講。
丁卯典順天鄉試,一榜有兩會元三及第者,金忠介公铉其首拔也。
旋以谏焚要典削籍。
家居二十年,日以文業課子孫,族人獎進後輩,多成名去。
遇鄉裡有義舉利民之事,必捐資首倡。
如建修石城,獨當一面,議複條鞭,為文刊石。
明末寇氛四起,城守之役,首任其勞,以故淄城危而獲安。
皇清定鼎,召入為宗伯,與議品級衣冠之制,精選程墨小題名文,刊闆存部。
有西洋人以治曆求伯爵,公庭折之,衆皆韪焉。
晉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禦史、翰林院侍講學士,招撫江西。
一下車,即與同事僚屬詣許真君祠,矢誓狥國。
時人心初附,公宣布皇恩,不數月,收撫數府。
有柯陳火姓者,陳友諒之裔也,故明二百餘年,盤踞險阻,公委曲招徕,始入版圖。
馬叛将金聲桓方握兵柄,公歸朝,絕口不與争功,但言此弁必誤國家,事,後果驗雲。
既以無功,回籍鄉居。
順治丁亥,巨賊謝遷哨聚東山,邑令延公入城守,複值禁弓矢器械之議起,雖未奉旨,而地方已先行追奪,乃率衆以白挺禦侮焉。
至六月十三日,賊已伏有内應,夜半垂繩而上,城遂潰。
公聞變,率家人為戰計,力不敵,乃退入私第,衣冠拜阙,束帛懸梁。
未盡間,賊衆蜂湧入宅,解系,擁至縣衙,甘言相誘。
公以大義,責其受撫。
賊不聽,遂請死,罵不絕口。
賊怒,不即殺,使其腹黨絆羁一室中,不食者五日,氣益壯。
賊愈怒,乃加以非刑拷苦,死而複蘇,氣益壯。
賊愈怒,乃?其四孫男蘭滋、蘭叢、蘭薮、蘭藹于面前,加刃于頸以迫脅,公不為動,罵益厲,賊愈怒甚,至以針線穿縫兩唇,祖孫五人,同時飲刃死,懷哉六月二十二日申酉間事也。
公生平節槩如此,至德惠及人,恩撫孤侄,贍養庶妹,周族人之婚葬,恤朋友之老孤,遺迹難以更仆數雲。
同時男琰齡,妻袁氏,率兩女赴井死,詳載别傳。
生平著述,城破多散佚,有舊刻懶水園集、澄江草,選刻宋元詩塵行世。
夾谷、龍拂兩公祖孫皆以翰林起家,誠盛事也。
張宗伯瑞園顔其堂曰世讀中秘書家故列之,系尤文學,文學從其著雲。
王啟睿,字玉琴,一字玉煙。
曾祖允忠公為進士,仕參政,有文名。
玉煙席先業,銳意古學,有才子狀元之目。
癖情翰墨,以詩文自豪,喁喁細語,傾聽之,逸情古韻,琅然不絕。
好為奇服雜佩,動辄稱詩。
蓋吾邑前士大夫娴聲律者,代不數人,競為勳名旗常之業,辄曰雕蟲小技,不足為也。
玉煙獨不謂然,嘔心镂肝,抽練而出,真以詩為性。
命,雖憂虞患難,寒暑風雨不肯辍。
搖芛所至,洋洋數千言矣。
所居般水上遊,辟棒鑿厓為龍門園,有十四景詩。
其稱水弦樓,即此地也。
又南走吳、楚,北遊帝都,當世知名士,必與定交,無不投契,贈言申缟纻焉。
最服膺者,為吳薊督平子、王考功季木、王學憲帶如,皆執弟子禮。
随吳入太學,欲以功名顯。
其為制科,尤清空靈異,幾無煙火氣。
蓋公生時有異兆,即公父伯任翁,且曰:夢不我诳也。
以是名益噪。
吳資其金錢,入手,複散去,一石一畫,傾囊購之,不計也。
晚遭變故,家中圯,鳴琴漉酒,倏然自适,乃更作諸生赴試明湖隽文數十冊,蠅頭細楷,手自繕寫。
詩複培是,取秦漢以來古今名家,一一錄之,徧與丹鉛,手一編,巡檐細哦,又從而和之。
摹拟神韻,必過前人乃已。
古樂府以數百計,近體以數千計,花木草蟲,上及國是,形之謠誦。
庚寅、辛卯間,從友于松、于衢,探奇吊古,徧搜名勝,可喜可愕、可泣可歌之事,一寄之于詩。
含英咀華,烹練愈細,間刻一二,特片羽耳。
嘗作般宮古柏律詩,上下平三千首,詩成,咯血幾殆。
其苦心如此。
然其詩幽杳幻僻,欲以未經人道之語為必可傳世之業,興酣墨飽,浩漭空蒙,亦有才多之累焉。
其水弦樓集,手錄者盈尺許,惜未有選而刻之者。
國朝王樛,字子下,司農澗溯公子也。
九歲從司農公通州署中,讀左傳、文選諸書,過目辄不忘。
繼侍燕邸。
甲申,李自成陷京師,皇清定鼎,司農奉命招撫山東,殉青州之難。
公抆血草疏,請兵複雠。
事定,授銮儀衛指揮佥事,世襲。
旋改入鑲藍旗,世襲拜他剌布勒哈番。
姜鑲叛大同,公督火器西征,有雲中雜詠諸詩。
城既下,諸軍有入民舍者,公曰:吾輩閱險多矣,家資尚不能保,敢妄求耶?奏凱後,值世祖章世祖章皇帝下诏求言,公以國用不敷,疏陳鈔法,自繕清字。
疏上異之,召入内院辦事。
蓋公性既聰慧,學識淵博,及隸旗籍,更殚心清字。
既受上知,凡内外章疏,悉以得公譯為無憾雲。
直内院者七年,夙夜勤慎,甄别兩居最,加太常寺少卿、中書舍人。
性至孝,官都門時,迎養嫡母範太夫人,承歡畢至。
姊适韓氏者,範出也。
淄城之變,姊與甥俱沒軍中,公重資贖之,其推同氣之愛,以慰母心如此。
未幾,奉生母劉太淑人之柩歸,入境,偕畢淑人去衰绖,先入告範太夫人,而後敢入。
公于桑梓利病,無不竭力擘畫,完人骨肉,解人訟獄者多矣。
修學宮則撤第閣以助之,解狐皮則免佥派以代之。
申請步弓,定為三尺二寸,而畝額以清,尤為百世之利。
隸旗後凡三,以假請歸裡。
暇日雅志遊覽,雲高古洞,副嶽精藍,無不寄托高吟,放情煙墨。
高司寇念東為之序曰:簇簇能新,油油自得,出入于陸遊、許渾之間,為吾邑樹貞元、大曆之幟者,其歸之先生無疑矣。
然公在朝在野,思慕之者,往往念其遺澤,略其文藻。
夫以勳裔特簡,出入承明,息杖林泉,鼓吹風雅,參之遊、夏之林,為無媿矣。
乙巳,補通政使右通政,加一級。
無何,以疾遂不起。
丙午,歸葬淄隴,邑人思之不置,為請俎豆黉宮,部議以既隸籍。
旗下,不便仍為山東鄉賢,已之典型仰止,固在人口碑也。
公殁後,從兄封公槠、文學橘,各以應得分授之産,為公立嗣,教誨撫養,延師課讀。
今列名仕版,伫膺爵秩。
兄橘探囊,為刻息軒草遺詩行世。
公之宗祧有托,文譽永垂,蓋得力于同氣者深矣。
高玮,字握之,号繩東,崇祯己卯解元,順治丙戌進士。
少承家學,天才秀穎,與難弟司寇公弱冠齊名,以元魁同舉于鄉,有玉谷同升之目。
司寇公先登館閣,公後三年始登第。
司理河間。
丙戌,河南聘取同考,在任未幾,遇土寇陷城,罷職歸田,日以詩酒自娛。
所著有淄風輯略,為善于家三要圖說、家塾寶訓、規訓、随抄、南遊詩草、護生編、遺言贅語諸書,放情杯斝,尚羊山水,往往酒後耳熱,擊碎唾壺,以寄坎??牢騷之緻焉。
公殁後,河南所拔士李孝廉,不遠千裡,匍匐會葬,蓋玉文文章遇合之感深矣。
子孫玉立,拟之五桂八龍,庶幾後先輝映也夫。
續文學 李憲,字玉春,淄川人。
好讀書,雖隆冬不近火,至春,腳皮脫如蟬殼。
為文,雲蒸霞蔚,不可端倪。
丙子,受知于忠清公淩義渠,丙戌成進士,令孝豐。
山僻多盜,人無固志。
一夕,盜薄城,憲方病,戒百姓勿嘩,間出人覓衆數百,聲言援至,搖旗擊鼓,若相襲者,賊果遁。
後知王姓、陳姓者為盜魁,因計撫王某,責令自效。
王遂擒陳母妻以獻。
憲質而招之,陳終無降意,遂縱其母妻,谕曰:質爾無益,殺爾不忍,其歸,谕爾子自為計。
陳感泣,夜書于石曰:誓李公任,不踐豐土。
臨安令劉某遂搆。
以縱盜殃鄰,賴督撫廉察不行。
後陳部下有行劫于豐者,陳戮以謝,因積勞卒于官。
著有養生錄百卷、四香齋集三十卷、黃庭經集注,藏于家。
韓允嘉字娼石,性倜傥任俠,喜急人之急,持議雲飛泉湧,詩文援毫立就。
順治甲申膺貢元,乙酉中順天副榜,得以郡司李起家,不樂就。
成戊戌進士,授秦中三水令,有惠政,邑人祠祀之。
再補粵東東安,以執法忤上官論罷,卒于官。
當為諸生時,會逆寇趙應元蹂躏北海郡,遽以策幹方撫軍幕府,簡徒選将,次第厚與之金,潛師渡北水門,越十日而凱音至,允嘉袐謀之力也。
當為孝廉時,淄城失守,允嘉弟陷城中,即挺身入禁旅,谒大帥,出奇計脫弟于賊穴。
其父見而泣曰:微乃兄之力,不及此。
既貴,釋褐長安,則益稱貸息錢為父壽,大征索諸貴人詩歌,制屏風張堂上,凡詞流琴工、畫師印人與達官貴人皆至,觥籌交錯為樂也。
嗣其父舉鄉飲大賓,允嘉微服雜諸觀者中,窺伺鳴歡,闾裡故老交傳其孝友矣。
結如石社,江南北士,蒸蒸起如雲霞。
積書畫古玩,善交遊,通缟纻,故海内無論知與不知,鹹稱為娲石先生。
卒之歲才五十九,實未究其用雲。
所著書甚夥,詳載籍志中。
袁藩,字松籬,康熙癸卯經魁。
工翰墨,善談笑,少時辄為宋元詞曲。
讀書,精于搜讨名山石室之藏,購求裝潢,不遺餘力。
嘗得蘇長公所題孫莘老風字硯,盡出所有古玩易之義于東海獲一秦鏡,自為題詠,一時文人皆屬和焉。
遊展所至。
著述滿箧,有敦好堂詩古文詞若幹卷,般陽邑乘之役,删定獨多。
唐曰俞字彥開,庠生。
讀書取大意,務歸於倫,教家學,以止至善為宗。
每一編危坐,庭戶阒然熒熒丙夜不為疲也。
教人以忠恕為本,即蒼頭牧監,不厭諄複,一語狙詐,諒其生平中有所不可,屹然未嘗面譽而背毀之也。
見附熱而向榮者,疾之如雠焉。
較然不欺鳏寡,無所違于志,即亦不樂飾其所不足。
家不逐什一之利,口不為燕亵之談,雖處暗室,如對火庭,史傳中獨行君子也。
季兄為暴吏所螫,嘗衆中一言,脫其奇禍。
仆輩或急訴,若抶我、詈我、攘奪我,辄不問,漫應之曰:此必有故,于儉歲累見行乞者,呼而飼之,追歲稔,辄聽之去。
其行誼侃直類如此。
年七十四卒。
以子夢赉再遇覃恩,得封翰林院檢讨。
趙金人字晉石,諸生,築借山樓于甘泉月領之間,藝樹種蔬,嘯詠自娛。
好推獎士類,所與皆一時知名士,見人過,辄面折之。
凡冠蓋過其廬,解不信宿流連而過其廬,解不信宿流連而去者。
嘗遨遊秦、楚、吳越間,所著有借山樓詩文集、四六骈言,藏于家。
畢世持字公權,幼号聖童。
亢歲屬文,抉關、雒之奧,塾師避席。
十一歲就童子試,壓其侪偶,厥後試辄冠軍。
君身長玉立,眉目如畫,讀書不事章内,水邊林下,行吟蕭散,意有所會,欣然神釋。
雲情霞思,迥絕町畦。
康熙戊午,以第一人領山東解額,其文傳頌海内,不胫而馳。
自齊魯、吳越、秦晉、閩楚、嶺峤之士,翕然宗之,所至聚觀如市。
四十年來,文章之盛,傾動四方,如君者,未之有也。
君好交遊,笃氣誼,日與四方名士缟纻贈答。
公車入京師,公卿競倒屣延之,恐不得以當君,君殊不屑也。
而且器度弘遠,汪汪如千頃波。
至于晰義利,臨事會,如斬亂絲,盤錯無以難也。
畢氏聚族長白之陽,至君十一世,裡中徭役,門長率分任之。
君佐乃祖讷庵公綜理曲折,族姓皆服其公。
再從叔文學某卒,其子貧不能延師,君私廪其費,數年無倦色。
同年某在京師,困逆旅,不能歸,君傾囊資其仆馬,而身自稱貸以還。
事大父母父母純孝,無間言。
母病不知人,君跪榻下,十餘晝夜,不歸寝。
親戚族屬遇之皆有恩紀。
砥砺名行,以敦倫善俗為已任,鄉先生稱之:曰畢。
君真孝廉矣。
卒年三十有九。
新城王士祯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