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川縣志卷六
關燈
小
中
大
幹以私。
饒陽地污滹沱,鴨河當其南,西接搪、沙二河,三岔口崩決不常,壞民田廬。
相指授方略,濬淤築障,環之以柳。
丁醜,饒陽大饑,發粟赈貸,所活萬餘人。
相出,遇李姓者數人,裨體行丐于市,下車泣曰:相之不職至是哉!捐俸易布衣之。
死無以葬者,勸民具棺掩之。
九年,考績之京師,百姓千餘集阙下,願複借相一年。
既考稱,調崞縣令,饒陽之民立石寄思焉。
崞之遠鄉,頑民不納稅者,往,吏以卒呼之,稍急,至持挺逐卒。
相單騎至其裡,喻以禍福,寬其期以緻之。
數歲逋負,月餘而集。
雲中之變,崞實當其沖,相儲饷,峙刍菱,卒為重鎮。
居崞逾年,求歸,不得請。
未幾,大獄起,言官劾相不時檢察,逮系錦衣獄,事白,獲釋焉。
又歲餘,緻仕歸,囊中惟琴書而已。
王納言字允中,邑之仙人裡人也。
登正德丁醜進士,授戶部主事,管河西務鈔關。
尋奉敕南直隸監兌,曆升本部郎中,總督大同糧儲。
時大同兵不靖,人皆危之,公撫馭得宜,軍民鹹服。
己醜,升陝西布政司左參議。
平涼故多宗室難治,公至,以時給其祿糧,察其暴橫之尤者,以法繩其左右及其姻親,民以獲安。
總制唐漁石雅重公。
時胡店有劇盜哨衆據險,郡縣莫能制,公移檄征兵讨平之。
事聞,尋升按察司副使,繼除河南副使。
世宗南幸,至衛輝府回祿之變,一時撫按藩臬諸臣皆罹重咎,而公獨無虞。
己亥,升陝西布政司右參政,謝職歸。
公事親孝,與人交,性溫雅,有蘊籍。
年六十餘,以疾終。
宋雲霄字奎光,号霁寰。
萬曆丁酉舉人,授延慶知州,崇學校,興水利,廉以自持,正以率物。
三年考績,升保定府同知。
延民詣阙保留,準以同知銜仍留任管延慶州事。
四年,丁憂回籍,州民追随數千裡,抵淄旬餘方泣歸。
服阕,赴部候補。
州民思公,複呼籲叩請,再求公往。
時三院會題,淮令實授同知,仍管州事,兼理宣府糧儲,遂于州衙建郡庫,供事胥役,一視郡例。
馬公至是凡三任矣。
前後十一年,吏帖民安,聲聞并懋。
士民立碑建祠,共刊實政錄一書,載州志焉。
任既久,乃改慶陽同知。
逾年,升雲南澄江知府,興教化,正風俗,一視延慶。
升臨安分守道,征民扶耋負孺,遮道挽留,亦視延慶。
則公之善得民心,随處可見矣。
時臨安城為寇據,公以順逆谕之,聞風投戈,綏輯安撫。
六年,赍捧入京。
萬裡間關,積勞盡瘁,乃以緻仕告,未允,複以病告,始假回籍調理。
乃睦族周裡,設塾延師,從容課業,倏然寡營。
顔其室曰澹然居,優遊林下者又十餘年乃卒。
相傳公牧延慶時,自家攜紡車為式,令老妪曆民家,教之紡績,織布為衣。
此事迄今猶脍炙人口雲。
高捷字中白,少家貧,荷薪負米,力學養親,三試皆冠,擢超等,肄業蒼龍峽,潛心理學,著四書疏義、易學辭象二集。
萬曆丁酉魁于鄉,辛醜隽禮闱,辄旋裡,益開議席,邑名公多出其門焉。
甲辰廷對,授行人,曆使荊、魯、蜀,晉補司正。
序應使江右。
蔡毅中使蜀,蔡以母老遠行為雖公慨易之。
冊封蜀藩,跋涉萬裡,不辭也。
升戶部郎中,分司雲南。
遇瑞邸婚禮,例筦金商輪納,悉除勒折,商人訟焉。
出守淮安府,遇山左大饑,流民走淮上,餓殍盈路,剸販橫行。
乃發倉出粟以赈之,興工煮粥以食之,施藥以療病,嚴兵以防亂,贖遠媂女,周給歸資,賴以存活者,不可握箕計。
其注東省官冊,複業者十五萬六千餘名。
撫按薦疏,有汲黯發粟河内,富弼救赈青州,其取況獎薦如此。
寄俸金以贍淄庠,有碑紀勘事焉。
政成報最,舉卓異,升淮徐兵備副使,疏濬挑築,河工賴之,淮人為立生祠。
國朝采舉鄉賢,于康熙五年,奉旨祀于學宮。
畢自肅字範九,号沖陽。
萬曆癸卯,以春秋舉于鄉,丙辰成進士。
禮質偉幹,性沈毅,果決多大略,以經濟自任,不為淟涊依阿。
初授定與令,邑當孔道,輪蹄絡繹,凡借差枉道,橫索逾例者,概峻拒之,旦置于法。
以是過者多避道去,驿困為蘇。
凡舊例之不便者,削牍申請,悉為更定。
以雇募代佥報,以官輸代吏解,改墩夫為健丁,改坐舗為巡路,邑人永戴焉。
經過援兵,具糧設儲,皆感。
其威,無敢橫者。
以故循聲大著,有神君慈母之稱。
一日,奉上檄,買車牛騾頭運關甯饷,百姓争輪,如數付之,直不受。
乃白諸台,建尚義坊以旌之。
秩滿内征,士民攀轅不獲,則于城東建生祠,至撤居第佐之,焚香屍祝。
雖時移世異,而庚桑俨然,其得民心如此。
時公兄少保公以少司農督饷津門,遂不與考選。
擢主客郎,提督會同館,有核賞叚、抑貢使之疏,請堂代題,悉荷允行。
既持節封肅藩,複命以邊望升甯前道參議,單車就道,毅然任事。
至則秋雨連綿,五城俱圮,公竭蹶版築,不兩月,雉堞屹然。
晉憲副。
時遣三内監出鎮辟甯,氣焰薰灼,公抗不為屈。
丁卯,以甯、錦功加太仆寺少卿。
戊辰,升都察院右佥都禦史,巡撫關甯。
公勇于自任,上方略,凡事大稱上旨,経營布置,思為封疆久遠之計,築城儲需,市馬繕塞,中外想望豐采。
而司計者以雲中告警,乃急西而緩東。
公抗疏八九上,請馬價,請器械,請撫賞,請月饷,無一應者。
公雖大聲疾呼,而司農充耳如故也。
于是缺饷至四五月。
川湖一營素輕躁,乃脫巾起,蓋七月二十五日事也。
公素性既剛,不勝憤激,叱亂卒,無一巽懦語。
卒搜卧内,囊空如洗,始大悔悟,四日乃就伍。
公恚憤不食,猶口占上疏,移鎮中右,後十三日而殁。
少保公三疏申理,陳兵變,因缺饷,乞納職贖罪,求原原官,不得請。
而四載勞績紀史冊者故在也。
少保公乃輯公撫遼疏草為一集,曰撫遼荼語,以志苦雲。
續循良 明王載揚,字汝賓,号見山,性聰慧,十歲能文,即知名裡塾。
嘉靖辛酉中省試,壬戌下春官,弗第。
會兩尊人繼殁,公哀衷軌禮,恨祿養之無從也。
又自惟久羁鄉薦,往往格憂病,莫赴。
南宮銜銜制科,老蠹魚耳,何味哉!辛卯谒天官。
先是,同邑王秋澄先生方主爵公,罔攸幹。
已,部考首公授知海州,時秋澄已去職矣,主爵蓋葉公也。
公司牧水濱,抵任,見一切刓敝,全不厭意,奮力刷洗之。
極侵牟,戒吞噬,立倉社,修學宮,巨細方就理,而島夷報警矣。
海當其出沒地,民素荷耒耜,不谙兵律,乍聞警,惶駭無措。
公乃贖民間地數項,辟教塲,立演武廳,募民兵二千,分五團營,立五假将軍号以統之,喻以步伐,娴以止齊,習以戚南塘鴛鴦陣法,而海人始恃以無恐。
适歲又大?,當事者檄崇城。
公念此枵腹之衆而征之役,是速之斃耳。
無已,池可浚也,池深則城自高,因海潮導水灌之,屹然金湯矣。
又海多漁舟,歲榷銀八百餘兩,陋例也,公悉為卻之,他無名征傜,亦皆申罷。
淮揚吏治,遂稱第一。
而南京章禦史含沙及之,公即拂衣歸,歸卧林泉十餘載,年七十三歲卒。
譚誠言,号心齋,乙卯舉人,曹縣、太原兩縣教谕,知肥鄉,升安慶府通判,暑太湖縣,恤驿緩征,庭無冤獄。
太湖苦無城,草竊間發,旋就擒滅。
又建陽石橋,不煩官帑,橫經講約,有聞而泣下者,湖民勒石紀之。
緻政歸。
廉靜謹約,鄉黨推重,讀書髦年不倦,享年九十有三。
國朝王鼎蔭,字六符,順治丙戌進士。
初授東安,調溧水、桐柏。
再補宜陽。
舊令迫于前撫,懸報墾荒。
二千二百頃有奇,百姓苦累,逃亡略盡。
鼎蔭再三申請,巡撫督責者屢矣。
始與邑人士為叩阍之舉,祖于洛上,白衣冠送者千餘人。
已而疏不得上,貢士孔文澄懷冤狀,憤缢寓中。
總河朱之錫疏聞蠲除,其捏報者竟援赦免。
而鼎蔭以罣誤歸,宜陽,至今思之,為立生祠。
畢際有字載績,順治乙酉拔貢。
初仕晉之稷山,稷臨汾水,累于空糧,入其境,即請豁除,複著為令,置二簿,籍四民所業,朔望詣縣,朱出墨入,無恒業者置之法,而邑旋大治。
任二載,擢江南通州牧。
州設重鎮,以柳将軍仝春統其衆。
牧、鎮同日抵任。
牧與鎮約,參谒固有定儀,将軍答拜,亦須如禮。
将軍唯唯。
及谒次,将軍南向,牧列坐,牧徐出一語,将軍坐稍移而西,再語再移,語終,将軍故賢者,不覺其膝之前矣。
自是終其任,無參商,兵民亦和偕如友朋。
通有沙洲出鳓魚,額貢九十九尾,前明弊政也。
政雖已革,而貢價猶在。
抵任後,即具詳申除,民困以蘇。
居二載,以诖誤歸。
歸時維揚名流如林茂之、杜于皇、陳其年、龔半千、孫無言、孫豹人等,送至江幹,握手不忍别,繪江幹系馬圖,且争為詩歌以吟歎其事。
至今江南北傳為佳話。
所著有吾吾草、淄乘征行世,而纂修郡邑兩志,其援據之功尤多雲。
劉深字源長,别字慚蓼,世為淄川人。
祖冠,父鼎铉,俱庠生。
公年十六補諸生,庚子膺鄉薦,甲辰成進士,癸醜授香河知縣。
縣密迩京畿,久為八旗屯牧所,其民皆宗室佃人,素号梗頑。
深至嚴立科條,不畏強禦,旗人縮足,亡骫法者。
縣西四十裡,為河道通津。
曾滇、閩作逆,簡命禁旅讨之,浮戈船南下,樞部檄有司彙丁夫挽送,而香民素荷鋤,不任纖纜,動為兵所楚,甚有堕河以殉者。
公廉知其狀,多方籌劃,募他處丁壯代之,事蒇而民不知役。
治香三年,民屍祝馬。
擢行人。
庚午典粵東試,得梅遇夫等四十三人,時稱得士。
辛未,選台谏,特簡湖廣道監察禦史。
公務鎮靜,持大體,不尚細苛,有定品級以崇國體一疏,言言恺切,識者韪之。
甲戌外補閩中參議。
閩海疆也,将軍以下提鎮棋布,滿漢兵戌守者八萬有奇,胥待哺焉。
公殚心經理,禁留難,絕扣克,軍宿飽,馬騰于枥,一時兵将頌聲交作。
有胡某者,茔地一區,久為豪右所并,前谳者多不與直。
最後赴訴于公,公履畝親勘,得斷碣,披藓繹之,果胡産也,遂以地歸胡,而置豪于法。
凡其虛公明斷皆此類。
未幾,引年歸。
歸田後,不飾輿馬,不入城市,有司罕見其面,壽至七十八而終。
張泰孚字吉宸,順治庚子舉人。
相國至發子山西孝義縣令。
抵任,清核鞘費,立鳴鑼申冤之法,嚴刁告反坐連坐。
代書親與諸生講藝,蠲修谯門,增築孟公堤,以防水患,非重案無青衣勾。
符下鄉曲,甫三月,士民豎旗,通衢歌誦之。
每謂人曰:吾不敢坫我祖父清白家聲。
卒于官,巷哭罷舂,赙襯送歸裡門,哀聲溢路。
卒之前一日,邑人置名宦木主,祀之學宮,務使邑令親見之,又伐石泐詞載德焉。
孫蕙字樹百,順治辛醜進士,授寶應知縣。
壬子,充江南同考試官。
己卯行取,補戶科給事中。
辛酉典閩事,後丁艱回籍,卒。
當其宰寶應也,時值河水乾涸,漕艱于行,例應濬河。
使者欲大舉速成以窘公,漏下二鼓,立索夫萬餘,且督之甚力。
公以地狹民敝,未即赴河,使者怒,将镌令。
公曰:甯镌令,毋朘民也。
使者器其語,然怒猶未豸。
已而邑人聞之,噪曰:奈何以吾侪累使君?次日昧爽,萬人子來,無小大男女,并無貴賤,肩擔荷鐘蠭集河上,越六日而工竣矣。
好事者因繪圖以紀其事,至今口碑未息也。
韓逢庥,字樾依,參政公芑次子。
天資倜傥。
弱冠援例通籍,出為武康令。
時三藩搆逆,軍興旁午,公以英年初仕,支拄于兵戈搶攘之會,厘然就理,而民安無事。
以卓異遷知新甯州。
其俗僮瑤雜處,罔知功令,一惟瑤目是從,往往為所魚肉,即死不敢至城市。
公至,恤其疾苦而喻以禮法,瑤民感戴,至流涕。
三載,告歸終養。
丁父憂,起補知灤州。
州所屬旗民雜處,而莊頭兄為暴橫,積威所劫,官吏士庶莫敢正視,公獨毅然執法,不少屈。
有莊頭李得陽者,家行慶賀,以同裡監生方自亮他出不至,立令其子率衆入自亮家,盡劫其家口财物以歸,即令其妻女于筵前行酒。
亮歸,再三哀求,始放還。
其妻慚憤,投得陽祖墓中自缢。
公廉得其情,怒曰:如此尚有王法耶?立詳上憲,按律置于法。
疏上,人皆為寒心,公不為動。
越四月而案結。
其他莊頭如張燦公之亂倫,程天寵之窩盜,皆嚴繩以法,不少貸。
于是諸惡震恐,無敢以暴橫肆虐者。
灤民德公,有白面包公之因,以撫臣特薦,調繁知定州。
州為九省通衢,供應繁費,公處之裕如,革私派以蘇民困,延名師以振士風。
州人歌公德政,有士知愛鼎自公始之語。
三年,廉明懋著,以病乞歸,州人挽留不得,至有叩頭流血者。
其得民之心如此。
優遊國林下林下,遺卻聲利,涵養性真者三十餘年,八十四歲,卒于家。
義厚傳 明王逵,字士禮,生淄之禮泉鄉。
家世樸茂,至逵益淳笃。
父早亡,事其兄,自長發至老死,敬慎如一日。
兄弟各垂白,闊衣方履,狀貌甚都,望者以為無衷世人性獨介于利也,毫無所苟。
嘗詣縣,于途,得某火戶所遺三百餘金,守而候之,竟日無覓者。
逵歎曰:嗟乎,是甯不敗女家乎?為投之官。
令曰:季世安所得爾?爾之為長者乃若是,天固将賜令子張而宗矣。
鄉人以此益義。
逵同居四世,家人口百餘,不異爨,不聞間言,下逮僮孥,各蒸蒸盡其歡。
洎子崇義為比部尚書郎,出簡中州刑,便道省父,讓曰:何事省?我為朝而受命枉途于家,家之念也,豈所望于汝?越宿,即遣之去。
于時逵已染小疴,崇義戀不欲行,迫之曰:中都之待理者,熱之望濯不翅也,而顧可稽。
人孰無恙?第往訊獄平允,民無所冤,而忠即孝也,不差勝作兒女子态,依依床箦間耶?竟遣之去。
去逾月,遂不起矣。
葬之日,遠迩赴者,無不泣數行下。
後崇義以遠操高節名于世。
一女婉嫟,适禦史高舉之祖冔,解暢文義,娴于内則。
孫曉,複有聲于侍禦。
人謂王氏子之貴而賢也,皆逵之遺德遺教雲。
高汝登字自卑,生而聰穎,嗜學敦仁,好施,溫恭。
長者也。
事親以孝聞,贍宗族親戚,惟恐不及。
禾稔,或就田間取之,不靳也。
有田四千畝,盡佐施予,而家鮮擔儲。
修學宮殿庑,首任其難者。
修五裡橋、靈虹橋欄,再易不吝費焉。
車馬器物,悉以共闾裡用,甚至遞相用,迷其所不問也。
自奉檢,衣履不敝,不更行于途,履石棘,必躬自拾取,置道傍,以利後來者。
持身忍讓。
子姓有不彈人一指谇人一語者,撫其頂曰:得此善根足矣。
旦曰先寅起,伏拜庭下。
已斂神正襟,思諸所為善事,蓋雞鳴孳孳也。
年八十,無怠日,無疾而終。
公殁數年,鄉人思慕無已,立之祠。
四明楊守勤、吳郡馮時可、魏縣王時和,時為邑令,各有記。
學使者靳公檄下祀公鄉賢,旌之曰:傳經學本良知,修行名高月旦,蓋實錄也。
載通志。
韓思武字守正,早歲業儒,奮志強學,喜談名理。
遊庠序,卓有聲稱,屢試有司,不第。
性恬曠,不事生産。
有田千畝,每歲入辄以周人急,尤敦厚,不喜談人過。
時邑博杜君為闾右所持,挺身為白其冤,師儒義之,以明經卒業太學。
或勸之仕,曰:吾少孤,生平不忍離吾母,今老矣,乃以五鬥粟易膝下歡。
堅不仕。
躬課諸子萃善、取善,相繼登甲科,宦績俱顯。
無何,一飲辄病。
病且革,撫諸子泣曰:吾以而太母故,不以挂名仕籍,乃先朝露,而太母何事鞠子為?幸而在,善事太母,太母慰,九京人慰矣。
遂卒。
已而上懿行于憲司,以鄉賢祀焉。
王教撰。
高鴻儒字岐東,家貧,躬耕養親,博學刻勵,曆應制科不售,隐居教授。
及子捷舉進士,儉樸如初。
裡有窘婿喪歎茕獨者,則竭力赒之。
常以放生為樂。
一日,友人饋生鳝七,庖人且将烹之。
公夜夢黃冠七人乞命,寤,放之中流。
又嘗早行,見煥山山市,樓台雉堞,廊榭松篁,若有輿馬往來其間,達署乃散。
晚年陶然自樂,不以俗物撄心。
卒年八十四。
泰昌庚申,邑人請于學使者,入祀鄉賢。
畢木,字子近,号舜石,讀書多妙解。
髫時偕王铨部秋澄,從張儀部松石先生遊。
先生海内大儒,慎許可,亟稱二俊,無所軒轾。
已補增生,乃再困棘闱。
年甫三旬,翻然曰:孝弟力田,吾家法也。
薄田足供??粥,兒曹可繼書香,以善養當祿養足矣,奚戀鉛椠為?遂棄青衿不複顧。
學使者惜之,給冠帶,命為儒官。
事父母竭力承志,務得歡心。
及殁,儀節悉仿家禮。
又立祠肖遺像,并肖已像侍側,如事生儀。
歲時朔望,率子侄瞻拜。
立責善簿,朔望分别豋記。
其序略曰:古稱父子為隐,吾非老悖,欲彰子過,正欲女曹競惕,勿即匪彜耳。
女曹他日遭際,與終身展布不可知,第能擇地而蹈,無災厥躬,雖潛伏草莽,吾快志多矣。
不然,即懷金纡紫乎?操行不軌,衆穢所聚,奚貴焉?父子之間不責善,子輿氏蓋激于父之愎谏,子之非類者言之,而非通論也。
以責善固至情之不容已者也,中才之養,幾谏之事,亦何莫非善用其責善者。
況家庭隐慝,疏者不肯言,賤言不敢言,至父若子而猶以責善為解,則過何由聞,而善何由遷哉?識者服為确論。
有子八人,二登甲,一登科,一明經,一食饩,餘青衿皆莫不痛自砥。
砺居為良士,出為名臣,庭訓力也。
中遭家難,雁行為雠所螫,公毅然禦侮,不憚跋涉千裡,拯出于厄者三人,絕,為立繼者一人。
子自嚴,成進士,戒無矯無侈;為刑官,戒無點染,無訪察。
自矢以不居間、不放債、不攻煤井三事,守之終身。
裡人貸粟,值歲歉,焚劵可數百??。
晚号黃發翁。
嘗治小圃,顔其亭曰投豆,且系聯曰:簡點身心,投豆亭中無黑子;怡愉情性,護花籬畔賞黃英。
則公之生平可概見矣。
工真草書,詩文尤逼真陶、謝。
著有黃發翁集行于世。
韓道揚,字伯名,号迪庵,事父以孝聞。
父殁,事母色養備至。
兄弟八人,長俱揚,不事生産,次即道揚,又次為友揚、廷揚,皆成立矣。
而嶽揚、公揚、卿揚、朝揚皆幼,有在提抱中者。
公議以長兄各撫弱弟一人,分典家政,而公總持其間,于是資産益饒。
乃晉諸弟而勉之曰:吾家舊以儒顯,今汝曹弗事詩書,何以大吾門?乃延師課公揚、卿揚等治舉子業,而韓之文學隆隆起。
已析産,第取其硗者。
既而諸弟複請合爨如初,四十餘年,家無間言。
後伯氏家中落,為置畝食之,撫其孫茂松,竟緻殷富。
蓋加意大宗,不遺餘力焉。
嘗以勤儉為訓,曰:用當其可之謂儉,不失其時之謂勤,非徒節啬勞苦也。
傳為名言。
後從弟大中丞取善用,不敷,即指萬斛授之,其推同氣之愛如此。
後子孫各以次貴,推原祖德,謂皆一門孝友之所贻雲。
唐思仁重詩書,家貧好施,裡人号曰唐佛。
裡人有債不能結,或相争,即代為之結。
見無衣履者,即解所著衣履與之,赤身歸家,人相诟不為意。
也。
所乘馬逸不問,見者即為收羁,曰:此唐佛之馬也。
暑月設漿,通衢飲渴者。
蹊徑有不平,為平治,以便輪蹄。
冬治暖屋,宿無衣者。
臘日煮粥飯饑人。
門設大竹桶,桶著大杓,入一杓。
嗣後臘日施粥,遂以為家訓。
傳再世,子孫多人膠庠。
至曾孫檢讨夢赉,即以臘日生,鄉闾或以為征雲。
袁文衡,字宗儒,天性樸厚,制行正直,家無多積。
兄樂施予,接賢禮士,淳如也。
先世好剛無文,文衡始以詩書教子,傾資延師,優恤宗族。
嘉靖初年,設義會,蓄錢谷,置義田五百餘畝,鄉邑宅各一,凡裡甲差徭,俱辦于此。
又視年豐歉為赈給,婚喪不給者資助之,一身總其勞焉。
因建義學,延師,督率族子弟,使知禮節,自是生儒漸出。
宅左畫地三畝,植樹立碣,設義塳,聽死徙無地者葬焉。
嘉靖四十年,巡撫山東朱公衡聞而善之,曰:尚義之風不聞久矣,在山東更為寥寥,良可尚也。
檄縣尹孫公孝,旌之曰尚義之門。
四十二年,巡撫謝公東山複檄縣紀其事。
時邑令為許公遷職,為作袁氏義學記,刊之石。
新城李承恩撰。
續義厚 隋房景遠,字叔遐,東清河人。
重然諾,好施與。
頻歲兇儉,分贍宗親,又于通衢飼餓者,存濟甚衆。
平原劉郁,景遠姨弟。
遇劫賊,已殺同行數十人。
次至,郁知為景遠親,曰:我食其粥得活,何得殺其親送還衣物等,得生者十餘人。
景遠好史傳,不為章句,家庭之間,友慈笃至。
辟為昭武府功曹參軍,不就,卒于家。
明李思豫,字敬一,性方嚴狷急,與人恕而有恩。
家貧,與兄同居,始終無間。
猶子婚嫁,皆身任之父。
疾病,私為嘗糞,色喜。
父怪而問之,對曰:兒聞糞苦者生,故喜耳。
已而果愈。
後家稍給,人有假貸,無不應,即負亦不較。
有董姓者,老而無歸,豫收養終身。
王官兩犯罪,而兩生之,卒無德色。
嘗遠出,囑其戚守舍某胠箧取二十餘金埋之,為役夫王孟夏所發,豫出他金賞孟夏,而以原金與某戚曰:吾久欲為汝作家,因循未果。
向以些須贈,而藏之不謹,何也?幸好收之,勿重老夫憂。
其隐人過如此。
高鼾字殷宗,别号仰黉,處士也。
嘉靖丙寅,淄邑大祲,鬥米銀二錢,道殣相望。
處士恻然曰:
饒陽地污滹沱,鴨河當其南,西接搪、沙二河,三岔口崩決不常,壞民田廬。
相指授方略,濬淤築障,環之以柳。
丁醜,饒陽大饑,發粟赈貸,所活萬餘人。
相出,遇李姓者數人,裨體行丐于市,下車泣曰:相之不職至是哉!捐俸易布衣之。
死無以葬者,勸民具棺掩之。
九年,考績之京師,百姓千餘集阙下,願複借相一年。
既考稱,調崞縣令,饒陽之民立石寄思焉。
崞之遠鄉,頑民不納稅者,往,吏以卒呼之,稍急,至持挺逐卒。
相單騎至其裡,喻以禍福,寬其期以緻之。
數歲逋負,月餘而集。
雲中之變,崞實當其沖,相儲饷,峙刍菱,卒為重鎮。
居崞逾年,求歸,不得請。
未幾,大獄起,言官劾相不時檢察,逮系錦衣獄,事白,獲釋焉。
又歲餘,緻仕歸,囊中惟琴書而已。
王納言字允中,邑之仙人裡人也。
登正德丁醜進士,授戶部主事,管河西務鈔關。
尋奉敕南直隸監兌,曆升本部郎中,總督大同糧儲。
時大同兵不靖,人皆危之,公撫馭得宜,軍民鹹服。
己醜,升陝西布政司左參議。
平涼故多宗室難治,公至,以時給其祿糧,察其暴橫之尤者,以法繩其左右及其姻親,民以獲安。
總制唐漁石雅重公。
時胡店有劇盜哨衆據險,郡縣莫能制,公移檄征兵讨平之。
事聞,尋升按察司副使,繼除河南副使。
世宗南幸,至衛輝府回祿之變,一時撫按藩臬諸臣皆罹重咎,而公獨無虞。
己亥,升陝西布政司右參政,謝職歸。
公事親孝,與人交,性溫雅,有蘊籍。
年六十餘,以疾終。
宋雲霄字奎光,号霁寰。
萬曆丁酉舉人,授延慶知州,崇學校,興水利,廉以自持,正以率物。
三年考績,升保定府同知。
延民詣阙保留,準以同知銜仍留任管延慶州事。
四年,丁憂回籍,州民追随數千裡,抵淄旬餘方泣歸。
服阕,赴部候補。
州民思公,複呼籲叩請,再求公往。
時三院會題,淮令實授同知,仍管州事,兼理宣府糧儲,遂于州衙建郡庫,供事胥役,一視郡例。
馬公至是凡三任矣。
前後十一年,吏帖民安,聲聞并懋。
士民立碑建祠,共刊實政錄一書,載州志焉。
任既久,乃改慶陽同知。
逾年,升雲南澄江知府,興教化,正風俗,一視延慶。
升臨安分守道,征民扶耋負孺,遮道挽留,亦視延慶。
則公之善得民心,随處可見矣。
時臨安城為寇據,公以順逆谕之,聞風投戈,綏輯安撫。
六年,赍捧入京。
萬裡間關,積勞盡瘁,乃以緻仕告,未允,複以病告,始假回籍調理。
乃睦族周裡,設塾延師,從容課業,倏然寡營。
顔其室曰澹然居,優遊林下者又十餘年乃卒。
相傳公牧延慶時,自家攜紡車為式,令老妪曆民家,教之紡績,織布為衣。
此事迄今猶脍炙人口雲。
高捷字中白,少家貧,荷薪負米,力學養親,三試皆冠,擢超等,肄業蒼龍峽,潛心理學,著四書疏義、易學辭象二集。
萬曆丁酉魁于鄉,辛醜隽禮闱,辄旋裡,益開議席,邑名公多出其門焉。
甲辰廷對,授行人,曆使荊、魯、蜀,晉補司正。
序應使江右。
蔡毅中使蜀,蔡以母老遠行為雖公慨易之。
冊封蜀藩,跋涉萬裡,不辭也。
升戶部郎中,分司雲南。
遇瑞邸婚禮,例筦金商輪納,悉除勒折,商人訟焉。
出守淮安府,遇山左大饑,流民走淮上,餓殍盈路,剸販橫行。
乃發倉出粟以赈之,興工煮粥以食之,施藥以療病,嚴兵以防亂,贖遠媂女,周給歸資,賴以存活者,不可握箕計。
其注東省官冊,複業者十五萬六千餘名。
撫按薦疏,有汲黯發粟河内,富弼救赈青州,其取況獎薦如此。
寄俸金以贍淄庠,有碑紀勘事焉。
政成報最,舉卓異,升淮徐兵備副使,疏濬挑築,河工賴之,淮人為立生祠。
國朝采舉鄉賢,于康熙五年,奉旨祀于學宮。
畢自肅字範九,号沖陽。
萬曆癸卯,以春秋舉于鄉,丙辰成進士。
禮質偉幹,性沈毅,果決多大略,以經濟自任,不為淟涊依阿。
初授定與令,邑當孔道,輪蹄絡繹,凡借差枉道,橫索逾例者,概峻拒之,旦置于法。
以是過者多避道去,驿困為蘇。
凡舊例之不便者,削牍申請,悉為更定。
以雇募代佥報,以官輸代吏解,改墩夫為健丁,改坐舗為巡路,邑人永戴焉。
經過援兵,具糧設儲,皆感。
其威,無敢橫者。
以故循聲大著,有神君慈母之稱。
一日,奉上檄,買車牛騾頭運關甯饷,百姓争輪,如數付之,直不受。
乃白諸台,建尚義坊以旌之。
秩滿内征,士民攀轅不獲,則于城東建生祠,至撤居第佐之,焚香屍祝。
雖時移世異,而庚桑俨然,其得民心如此。
時公兄少保公以少司農督饷津門,遂不與考選。
擢主客郎,提督會同館,有核賞叚、抑貢使之疏,請堂代題,悉荷允行。
既持節封肅藩,複命以邊望升甯前道參議,單車就道,毅然任事。
至則秋雨連綿,五城俱圮,公竭蹶版築,不兩月,雉堞屹然。
晉憲副。
時遣三内監出鎮辟甯,氣焰薰灼,公抗不為屈。
丁卯,以甯、錦功加太仆寺少卿。
戊辰,升都察院右佥都禦史,巡撫關甯。
公勇于自任,上方略,凡事大稱上旨,経營布置,思為封疆久遠之計,築城儲需,市馬繕塞,中外想望豐采。
而司計者以雲中告警,乃急西而緩東。
公抗疏八九上,請馬價,請器械,請撫賞,請月饷,無一應者。
公雖大聲疾呼,而司農充耳如故也。
于是缺饷至四五月。
川湖一營素輕躁,乃脫巾起,蓋七月二十五日事也。
公素性既剛,不勝憤激,叱亂卒,無一巽懦語。
卒搜卧内,囊空如洗,始大悔悟,四日乃就伍。
公恚憤不食,猶口占上疏,移鎮中右,後十三日而殁。
少保公三疏申理,陳兵變,因缺饷,乞納職贖罪,求原原官,不得請。
而四載勞績紀史冊者故在也。
少保公乃輯公撫遼疏草為一集,曰撫遼荼語,以志苦雲。
續循良 明王載揚,字汝賓,号見山,性聰慧,十歲能文,即知名裡塾。
嘉靖辛酉中省試,壬戌下春官,弗第。
會兩尊人繼殁,公哀衷軌禮,恨祿養之無從也。
又自惟久羁鄉薦,往往格憂病,莫赴。
南宮銜銜制科,老蠹魚耳,何味哉!辛卯谒天官。
先是,同邑王秋澄先生方主爵公,罔攸幹。
已,部考首公授知海州,時秋澄已去職矣,主爵蓋葉公也。
公司牧水濱,抵任,見一切刓敝,全不厭意,奮力刷洗之。
極侵牟,戒吞噬,立倉社,修學宮,巨細方就理,而島夷報警矣。
海當其出沒地,民素荷耒耜,不谙兵律,乍聞警,惶駭無措。
公乃贖民間地數項,辟教塲,立演武廳,募民兵二千,分五團營,立五假将軍号以統之,喻以步伐,娴以止齊,習以戚南塘鴛鴦陣法,而海人始恃以無恐。
适歲又大?,當事者檄崇城。
公念此枵腹之衆而征之役,是速之斃耳。
無已,池可浚也,池深則城自高,因海潮導水灌之,屹然金湯矣。
又海多漁舟,歲榷銀八百餘兩,陋例也,公悉為卻之,他無名征傜,亦皆申罷。
淮揚吏治,遂稱第一。
而南京章禦史含沙及之,公即拂衣歸,歸卧林泉十餘載,年七十三歲卒。
譚誠言,号心齋,乙卯舉人,曹縣、太原兩縣教谕,知肥鄉,升安慶府通判,暑太湖縣,恤驿緩征,庭無冤獄。
太湖苦無城,草竊間發,旋就擒滅。
又建陽石橋,不煩官帑,橫經講約,有聞而泣下者,湖民勒石紀之。
緻政歸。
廉靜謹約,鄉黨推重,讀書髦年不倦,享年九十有三。
國朝王鼎蔭,字六符,順治丙戌進士。
初授東安,調溧水、桐柏。
再補宜陽。
舊令迫于前撫,懸報墾荒。
二千二百頃有奇,百姓苦累,逃亡略盡。
鼎蔭再三申請,巡撫督責者屢矣。
始與邑人士為叩阍之舉,祖于洛上,白衣冠送者千餘人。
已而疏不得上,貢士孔文澄懷冤狀,憤缢寓中。
總河朱之錫疏聞蠲除,其捏報者竟援赦免。
而鼎蔭以罣誤歸,宜陽,至今思之,為立生祠。
畢際有字載績,順治乙酉拔貢。
初仕晉之稷山,稷臨汾水,累于空糧,入其境,即請豁除,複著為令,置二簿,籍四民所業,朔望詣縣,朱出墨入,無恒業者置之法,而邑旋大治。
任二載,擢江南通州牧。
州設重鎮,以柳将軍仝春統其衆。
牧、鎮同日抵任。
牧與鎮約,參谒固有定儀,将軍答拜,亦須如禮。
将軍唯唯。
及谒次,将軍南向,牧列坐,牧徐出一語,将軍坐稍移而西,再語再移,語終,将軍故賢者,不覺其膝之前矣。
自是終其任,無參商,兵民亦和偕如友朋。
通有沙洲出鳓魚,額貢九十九尾,前明弊政也。
政雖已革,而貢價猶在。
抵任後,即具詳申除,民困以蘇。
居二載,以诖誤歸。
歸時維揚名流如林茂之、杜于皇、陳其年、龔半千、孫無言、孫豹人等,送至江幹,握手不忍别,繪江幹系馬圖,且争為詩歌以吟歎其事。
至今江南北傳為佳話。
所著有吾吾草、淄乘征行世,而纂修郡邑兩志,其援據之功尤多雲。
劉深字源長,别字慚蓼,世為淄川人。
祖冠,父鼎铉,俱庠生。
公年十六補諸生,庚子膺鄉薦,甲辰成進士,癸醜授香河知縣。
縣密迩京畿,久為八旗屯牧所,其民皆宗室佃人,素号梗頑。
深至嚴立科條,不畏強禦,旗人縮足,亡骫法者。
縣西四十裡,為河道通津。
曾滇、閩作逆,簡命禁旅讨之,浮戈船南下,樞部檄有司彙丁夫挽送,而香民素荷鋤,不任纖纜,動為兵所楚,甚有堕河以殉者。
公廉知其狀,多方籌劃,募他處丁壯代之,事蒇而民不知役。
治香三年,民屍祝馬。
擢行人。
庚午典粵東試,得梅遇夫等四十三人,時稱得士。
辛未,選台谏,特簡湖廣道監察禦史。
公務鎮靜,持大體,不尚細苛,有定品級以崇國體一疏,言言恺切,識者韪之。
甲戌外補閩中參議。
閩海疆也,将軍以下提鎮棋布,滿漢兵戌守者八萬有奇,胥待哺焉。
公殚心經理,禁留難,絕扣克,軍宿飽,馬騰于枥,一時兵将頌聲交作。
有胡某者,茔地一區,久為豪右所并,前谳者多不與直。
最後赴訴于公,公履畝親勘,得斷碣,披藓繹之,果胡産也,遂以地歸胡,而置豪于法。
凡其虛公明斷皆此類。
未幾,引年歸。
歸田後,不飾輿馬,不入城市,有司罕見其面,壽至七十八而終。
張泰孚字吉宸,順治庚子舉人。
相國至發子山西孝義縣令。
抵任,清核鞘費,立鳴鑼申冤之法,嚴刁告反坐連坐。
代書親與諸生講藝,蠲修谯門,增築孟公堤,以防水患,非重案無青衣勾。
符下鄉曲,甫三月,士民豎旗,通衢歌誦之。
每謂人曰:吾不敢坫我祖父清白家聲。
卒于官,巷哭罷舂,赙襯送歸裡門,哀聲溢路。
卒之前一日,邑人置名宦木主,祀之學宮,務使邑令親見之,又伐石泐詞載德焉。
孫蕙字樹百,順治辛醜進士,授寶應知縣。
壬子,充江南同考試官。
己卯行取,補戶科給事中。
辛酉典閩事,後丁艱回籍,卒。
當其宰寶應也,時值河水乾涸,漕艱于行,例應濬河。
使者欲大舉速成以窘公,漏下二鼓,立索夫萬餘,且督之甚力。
公以地狹民敝,未即赴河,使者怒,将镌令。
公曰:甯镌令,毋朘民也。
使者器其語,然怒猶未豸。
已而邑人聞之,噪曰:奈何以吾侪累使君?次日昧爽,萬人子來,無小大男女,并無貴賤,肩擔荷鐘蠭集河上,越六日而工竣矣。
好事者因繪圖以紀其事,至今口碑未息也。
韓逢庥,字樾依,參政公芑次子。
天資倜傥。
弱冠援例通籍,出為武康令。
時三藩搆逆,軍興旁午,公以英年初仕,支拄于兵戈搶攘之會,厘然就理,而民安無事。
以卓異遷知新甯州。
其俗僮瑤雜處,罔知功令,一惟瑤目是從,往往為所魚肉,即死不敢至城市。
公至,恤其疾苦而喻以禮法,瑤民感戴,至流涕。
三載,告歸終養。
丁父憂,起補知灤州。
州所屬旗民雜處,而莊頭兄為暴橫,積威所劫,官吏士庶莫敢正視,公獨毅然執法,不少屈。
有莊頭李得陽者,家行慶賀,以同裡監生方自亮他出不至,立令其子率衆入自亮家,盡劫其家口财物以歸,即令其妻女于筵前行酒。
亮歸,再三哀求,始放還。
其妻慚憤,投得陽祖墓中自缢。
公廉得其情,怒曰:如此尚有王法耶?立詳上憲,按律置于法。
疏上,人皆為寒心,公不為動。
越四月而案結。
其他莊頭如張燦公之亂倫,程天寵之窩盜,皆嚴繩以法,不少貸。
于是諸惡震恐,無敢以暴橫肆虐者。
灤民德公,有白面包公之因,以撫臣特薦,調繁知定州。
州為九省通衢,供應繁費,公處之裕如,革私派以蘇民困,延名師以振士風。
州人歌公德政,有士知愛鼎自公始之語。
三年,廉明懋著,以病乞歸,州人挽留不得,至有叩頭流血者。
其得民之心如此。
優遊國林下林下,遺卻聲利,涵養性真者三十餘年,八十四歲,卒于家。
義厚傳 明王逵,字士禮,生淄之禮泉鄉。
家世樸茂,至逵益淳笃。
父早亡,事其兄,自長發至老死,敬慎如一日。
兄弟各垂白,闊衣方履,狀貌甚都,望者以為無衷世人性獨介于利也,毫無所苟。
嘗詣縣,于途,得某火戶所遺三百餘金,守而候之,竟日無覓者。
逵歎曰:嗟乎,是甯不敗女家乎?為投之官。
令曰:季世安所得爾?爾之為長者乃若是,天固将賜令子張而宗矣。
鄉人以此益義。
逵同居四世,家人口百餘,不異爨,不聞間言,下逮僮孥,各蒸蒸盡其歡。
洎子崇義為比部尚書郎,出簡中州刑,便道省父,讓曰:何事省?我為朝而受命枉途于家,家之念也,豈所望于汝?越宿,即遣之去。
于時逵已染小疴,崇義戀不欲行,迫之曰:中都之待理者,熱之望濯不翅也,而顧可稽。
人孰無恙?第往訊獄平允,民無所冤,而忠即孝也,不差勝作兒女子态,依依床箦間耶?竟遣之去。
去逾月,遂不起矣。
葬之日,遠迩赴者,無不泣數行下。
後崇義以遠操高節名于世。
一女婉嫟,适禦史高舉之祖冔,解暢文義,娴于内則。
孫曉,複有聲于侍禦。
人謂王氏子之貴而賢也,皆逵之遺德遺教雲。
高汝登字自卑,生而聰穎,嗜學敦仁,好施,溫恭。
長者也。
事親以孝聞,贍宗族親戚,惟恐不及。
禾稔,或就田間取之,不靳也。
有田四千畝,盡佐施予,而家鮮擔儲。
修學宮殿庑,首任其難者。
修五裡橋、靈虹橋欄,再易不吝費焉。
車馬器物,悉以共闾裡用,甚至遞相用,迷其所不問也。
自奉檢,衣履不敝,不更行于途,履石棘,必躬自拾取,置道傍,以利後來者。
持身忍讓。
子姓有不彈人一指谇人一語者,撫其頂曰:得此善根足矣。
旦曰先寅起,伏拜庭下。
已斂神正襟,思諸所為善事,蓋雞鳴孳孳也。
年八十,無怠日,無疾而終。
公殁數年,鄉人思慕無已,立之祠。
四明楊守勤、吳郡馮時可、魏縣王時和,時為邑令,各有記。
學使者靳公檄下祀公鄉賢,旌之曰:傳經學本良知,修行名高月旦,蓋實錄也。
載通志。
韓思武字守正,早歲業儒,奮志強學,喜談名理。
遊庠序,卓有聲稱,屢試有司,不第。
性恬曠,不事生産。
有田千畝,每歲入辄以周人急,尤敦厚,不喜談人過。
時邑博杜君為闾右所持,挺身為白其冤,師儒義之,以明經卒業太學。
或勸之仕,曰:吾少孤,生平不忍離吾母,今老矣,乃以五鬥粟易膝下歡。
堅不仕。
躬課諸子萃善、取善,相繼登甲科,宦績俱顯。
無何,一飲辄病。
病且革,撫諸子泣曰:吾以而太母故,不以挂名仕籍,乃先朝露,而太母何事鞠子為?幸而在,善事太母,太母慰,九京人慰矣。
遂卒。
已而上懿行于憲司,以鄉賢祀焉。
王教撰。
高鴻儒字岐東,家貧,躬耕養親,博學刻勵,曆應制科不售,隐居教授。
及子捷舉進士,儉樸如初。
裡有窘婿喪歎茕獨者,則竭力赒之。
常以放生為樂。
一日,友人饋生鳝七,庖人且将烹之。
公夜夢黃冠七人乞命,寤,放之中流。
又嘗早行,見煥山山市,樓台雉堞,廊榭松篁,若有輿馬往來其間,達署乃散。
晚年陶然自樂,不以俗物撄心。
卒年八十四。
泰昌庚申,邑人請于學使者,入祀鄉賢。
畢木,字子近,号舜石,讀書多妙解。
髫時偕王铨部秋澄,從張儀部松石先生遊。
先生海内大儒,慎許可,亟稱二俊,無所軒轾。
已補增生,乃再困棘闱。
年甫三旬,翻然曰:孝弟力田,吾家法也。
薄田足供??粥,兒曹可繼書香,以善養當祿養足矣,奚戀鉛椠為?遂棄青衿不複顧。
學使者惜之,給冠帶,命為儒官。
事父母竭力承志,務得歡心。
及殁,儀節悉仿家禮。
又立祠肖遺像,并肖已像侍側,如事生儀。
歲時朔望,率子侄瞻拜。
立責善簿,朔望分别豋記。
其序略曰:古稱父子為隐,吾非老悖,欲彰子過,正欲女曹競惕,勿即匪彜耳。
女曹他日遭際,與終身展布不可知,第能擇地而蹈,無災厥躬,雖潛伏草莽,吾快志多矣。
不然,即懷金纡紫乎?操行不軌,衆穢所聚,奚貴焉?父子之間不責善,子輿氏蓋激于父之愎谏,子之非類者言之,而非通論也。
以責善固至情之不容已者也,中才之養,幾谏之事,亦何莫非善用其責善者。
況家庭隐慝,疏者不肯言,賤言不敢言,至父若子而猶以責善為解,則過何由聞,而善何由遷哉?識者服為确論。
有子八人,二登甲,一登科,一明經,一食饩,餘青衿皆莫不痛自砥。
砺居為良士,出為名臣,庭訓力也。
中遭家難,雁行為雠所螫,公毅然禦侮,不憚跋涉千裡,拯出于厄者三人,絕,為立繼者一人。
子自嚴,成進士,戒無矯無侈;為刑官,戒無點染,無訪察。
自矢以不居間、不放債、不攻煤井三事,守之終身。
裡人貸粟,值歲歉,焚劵可數百??。
晚号黃發翁。
嘗治小圃,顔其亭曰投豆,且系聯曰:簡點身心,投豆亭中無黑子;怡愉情性,護花籬畔賞黃英。
則公之生平可概見矣。
工真草書,詩文尤逼真陶、謝。
著有黃發翁集行于世。
韓道揚,字伯名,号迪庵,事父以孝聞。
父殁,事母色養備至。
兄弟八人,長俱揚,不事生産,次即道揚,又次為友揚、廷揚,皆成立矣。
而嶽揚、公揚、卿揚、朝揚皆幼,有在提抱中者。
公議以長兄各撫弱弟一人,分典家政,而公總持其間,于是資産益饒。
乃晉諸弟而勉之曰:吾家舊以儒顯,今汝曹弗事詩書,何以大吾門?乃延師課公揚、卿揚等治舉子業,而韓之文學隆隆起。
已析産,第取其硗者。
既而諸弟複請合爨如初,四十餘年,家無間言。
後伯氏家中落,為置畝食之,撫其孫茂松,竟緻殷富。
蓋加意大宗,不遺餘力焉。
嘗以勤儉為訓,曰:用當其可之謂儉,不失其時之謂勤,非徒節啬勞苦也。
傳為名言。
後從弟大中丞取善用,不敷,即指萬斛授之,其推同氣之愛如此。
後子孫各以次貴,推原祖德,謂皆一門孝友之所贻雲。
唐思仁重詩書,家貧好施,裡人号曰唐佛。
裡人有債不能結,或相争,即代為之結。
見無衣履者,即解所著衣履與之,赤身歸家,人相诟不為意。
也。
所乘馬逸不問,見者即為收羁,曰:此唐佛之馬也。
暑月設漿,通衢飲渴者。
蹊徑有不平,為平治,以便輪蹄。
冬治暖屋,宿無衣者。
臘日煮粥飯饑人。
門設大竹桶,桶著大杓,入一杓。
嗣後臘日施粥,遂以為家訓。
傳再世,子孫多人膠庠。
至曾孫檢讨夢赉,即以臘日生,鄉闾或以為征雲。
袁文衡,字宗儒,天性樸厚,制行正直,家無多積。
兄樂施予,接賢禮士,淳如也。
先世好剛無文,文衡始以詩書教子,傾資延師,優恤宗族。
嘉靖初年,設義會,蓄錢谷,置義田五百餘畝,鄉邑宅各一,凡裡甲差徭,俱辦于此。
又視年豐歉為赈給,婚喪不給者資助之,一身總其勞焉。
因建義學,延師,督率族子弟,使知禮節,自是生儒漸出。
宅左畫地三畝,植樹立碣,設義塳,聽死徙無地者葬焉。
嘉靖四十年,巡撫山東朱公衡聞而善之,曰:尚義之風不聞久矣,在山東更為寥寥,良可尚也。
檄縣尹孫公孝,旌之曰尚義之門。
四十二年,巡撫謝公東山複檄縣紀其事。
時邑令為許公遷職,為作袁氏義學記,刊之石。
新城李承恩撰。
續義厚 隋房景遠,字叔遐,東清河人。
重然諾,好施與。
頻歲兇儉,分贍宗親,又于通衢飼餓者,存濟甚衆。
平原劉郁,景遠姨弟。
遇劫賊,已殺同行數十人。
次至,郁知為景遠親,曰:我食其粥得活,何得殺其親送還衣物等,得生者十餘人。
景遠好史傳,不為章句,家庭之間,友慈笃至。
辟為昭武府功曹參軍,不就,卒于家。
明李思豫,字敬一,性方嚴狷急,與人恕而有恩。
家貧,與兄同居,始終無間。
猶子婚嫁,皆身任之父。
疾病,私為嘗糞,色喜。
父怪而問之,對曰:兒聞糞苦者生,故喜耳。
已而果愈。
後家稍給,人有假貸,無不應,即負亦不較。
有董姓者,老而無歸,豫收養終身。
王官兩犯罪,而兩生之,卒無德色。
嘗遠出,囑其戚守舍某胠箧取二十餘金埋之,為役夫王孟夏所發,豫出他金賞孟夏,而以原金與某戚曰:吾久欲為汝作家,因循未果。
向以些須贈,而藏之不謹,何也?幸好收之,勿重老夫憂。
其隐人過如此。
高鼾字殷宗,别号仰黉,處士也。
嘉靖丙寅,淄邑大祲,鬥米銀二錢,道殣相望。
處士恻然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