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川縣志卷六
關燈
小
中
大
續名臣
魏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
幼随叔父洪仲,與張幸自青州入魏,尋複南奔。
有氣幹,拳勇過人,能手執鞍橋,倒立馳騁。
年二十餘,有友人與之書而不能答,請洪仲,洪仲深讓之,而不為報。
永乃發憤讀書,涉獵經史,兼有才幹。
為崔道固城局參軍,與道固俱降,入為平齊百姓。
父母并老,饑寒十數年,賴其強于人事,戮力傭丐,得以存立。
晚為奉禮郎,詣長安拜文明太後父燕宣王廟,賜爵貝邱男,除中書博士。
王肅之為豫州,又以永為王肅平南長史。
鹹陽王禧慮肅難信,言于孝文曰:已選傅修期為其長史,雖威儀不足,而文武有餘矣。
肅以永宿士,禮之甚厚。
永亦以肅承帝眷遇,盡心事之,情義至穆。
齊将魯康祖、趙公政侵豫州之太倉口,肅令永擊之。
永量吳、楚兵好以斫營為事,又賊若夜來,必于渡淮之所,以火記其淺處。
永既設伏,仍密令人以瓠盛火,渡南岸,當深處置之,教雲:若有火起,即亦然之。
其夜,康祖、公政等果親率領來斫營,東西二伏夾擊之。
康祖等奔趨淮水,火既競起,不能記其本濟,遂望永所置火,争渡,水深溺死,斬首者數千級,生擒公政。
康祖人馬墜淮,曉而獲其屍,斬首并公政送京師。
時裴叔業率王茂先、李定等東侵楚,壬戌,肅複令永将伏兵擊其後。
軍破之,獲叔業傘扇、鼓幕、甲仗萬餘。
兩月之中,遂獻再捷。
帝嘉之,遣谒者就豫州策拜永安遠将軍、鎮南府長史、汝南太守、貝邱縣男。
帝每歎曰:上馬能擊賊,下馬作露布,唯傅修期。
而裴叔業又圍渦陽。
時帝在豫州,遣永為統軍,與高聰、劉藻、成道益、任莫問等救之。
永曰:澋溝固壘,然後圖之。
聰等不從,一戰而敗,聰等棄甲奔懸瓠,永獨收散卒徐還。
賊追至,又設伏擊之,挫其銳。
藻徙邊,永免官爵而已。
不經旬,诏永為汝陰鎮将,帶汝陰太守。
景明初,裴叔業将以壽春歸魏,密通于永。
及将迎功,诏永為統軍,與楊火眼、奚康生等諸軍俱入壽春,同日而永在後,故康生、大眼二人并賞列土。
永唯清河男。
齊将陳伯之逼壽春,沿淮為寇。
時司徒彭城王勰、廣陵侯元衍同鎮壽春,以九江初附,人情末洽,兼台援不至,深以為憂,诏遣永為統軍,領汝陰三千人先援之。
永至,勰令永引軍入城。
永曰:若如教旨,便共殿下同被圍守,豈是救援之意?遂孤軍城外,與勰并勢以擊伯之,頻有克捷。
中山王英征義陽,永為甯朔将軍,統軍當長圍,遏其南門。
齊将馬仙琕連營稍進,規解城圍。
永乃分兵付長史賈思祖,令守營壘,自将馬步千人南逆仙琕。
賊俯射永,洞其左股。
永出箭複入,遂大破之。
仙琕燒營卷甲,燒營卷甲而遁。
英曰:公傷矣,且還營。
永曰:昔漢祖扪足,不欲人知。
下官雖國家一帥,奈何使虜有傷将之名?遂與諸軍追之,極夜而返,時年七十餘矣。
三軍莫不壯之。
義陽平,英使司馬陸希道為露布,意謂不可,令永改之,永亦不增文彩,直與之改,陳列軍儀,處置形要,而英深賞之。
還京,除大中大夫,後除恒農太守,非心所樂。
時英東征鐘離,表請永,求以為将,朝廷不聽。
永每言曰:馬援、充國竟何人哉?吾獨白首見拘此郡。
然于禦人非其所長,故在任無多聲稱。
後為南兖州刺史,年逾八十,猶能馳射,盤馬奮槊,常諱言老,每自稱六十九。
還京,拜光祿大夫。
卒贈齊州刺史。
永嘗登北芒,于平坦處奮矛躍馬,盤旋瞻望,有終焉之志。
遠慕杜預,近好李沖、王肅,欲葬附墓,遂買左右地數頃,遺敕子:叔偉:此吾之永宅也。
永妻賈氏留本鄉。
永至代都,娶妾馮氏,生叔偉及數女。
賈後歸平城,無男,唯一女。
馮恃子,事賈無禮,叔偉亦奉賈不順,賈不忿之。
馮先永卒,叔偉稱父命,欲葬北年。
賈疑叔偉将以馮合葬,遂求歸葬永于所封貝邱縣,事經司徒司徒胡國珍感其所慕,許叔偉葬焉。
賈乃邀訴靈太後,太後從賈意,乃葬于東清河。
又永昔營宅兆,葬父母于舊鄉,賈于此強徙之,于永同處。
永宗親不能抑,葬已數十年矣。
棺為桑棗根所繞,東去地尺餘,甚為周固,以斧斫出之于坎。
時人鹹怪叔偉膂力過人,彎弓三百斤,左右馳射,能立馬上,與人角騁,見者以為得永武,而不得永文。
傅豎眼,本清河人也。
七世祖佃,佃子遘,石季龍太常。
祖父融,南徙渡河,家于般陽,為鄉闾所重。
性豪俠,有三子:靈慶、靈根、靈越,并有材力。
融以自負,謂足為一時之雄,嘗謂人曰:吾昨夜夢有一駿馬,無堪乘者。
人曰:何由得人乘?有一人曰:唯傅靈慶堪乘此馬。
又有弓一張,亦無人堪引。
人曰:唯有傅靈根可彎此弓。
又有數紙文書,人皆讀不能解。
人曰:唯有傅靈越能解此文。
融謂其三子文武材幹,以駕馭當世,常從容謂鄉人曰:汝聞之,不鬲蟲之子有三靈,此圖谶文也。
好事者然之,故豪勇士多相歸附。
宋将蕭斌、王元谟寇硗确,時融始死,元谟強引靈慶為軍主,将攻城,攻車為城内所燒。
靈慶懼軍法,詐雲傷重,令左右輿還營,遂與壯士數十騎遁還斌。
元谟命追之,左右谏曰:靈慶兄弟并有雄材,兼其部曲多是壯勇,如彭超、屍生之徒,皆一當數十人,援不虛發,不可逼也。
元谟乃止。
靈慶至家,遂與二弟匿山澤間。
時靈慶從叔乾愛為斌法曹參軍,斌遣乾愛誘呼之,以腰刀為信,密令壯健者随之。
而乾愛不知斌之欲圖靈慶,既至斌所,遣壯士執靈慶殺之。
靈慶将死,與母崔氏訣,言:法曹殺人,不可忘也。
靈根、靈越奔河北。
靈越至京師,因說齊人墓化,青州可平。
文成大悅,拜靈越青州刺史。
貝邱子鎮羊蘭城。
靈根為臨齊副将,鎮明潛壘,靈越北入之。
後母崔氏遇赦免。
宋恐靈越在邊擾三齊,乃以靈越叔父琰為冀州中從事,乾愛為樂陵太守。
樂陵與羊蘭隔河相對,命琰遣其門生與靈越婢詐為夫婦投化以招之。
靈越與母分離思積,遂與靈根南走。
靈越與羊蘭奮兵相擊,乾愛出,遣船迎之,得免。
靈根差期,不得俱渡。
臨齊人知剉斬殺之,乾愛出郡,迎靈越,間靈根愆期狀,靈越殊不應答。
乾愛不以為惡,敕左右出匣中烏皮袴褶,今靈越代所常服。
靈越言不須。
乾愛雲:汝可著體上衣服,見垣公也。
時垣護之為刺史,靈越奮聲言:垣公,垣公著此,當見南方國主,豈垣公也?竟不肯著。
及至丹陽,宋孝武見而禮之,拜兖州司馬,而乾愛亦遷青冀司馬,帶魏郡。
後二人俱還建邺。
靈越意恒欲為兄複雠,而乾愛初不疑防,知乾愛嗜雞肉、葵菜食,乃為作之,下以毒藥。
乾愛飯還而卒。
後數年,靈越為太原太守。
升城後舉兵同孝武子子勳。
子勳以靈越為前軍将軍。
子勳敗,靈越軍衆敗亡,為明帝将王廣之軍人所擒,厲聲曰:我傅靈越也。
汝得賊,何不即殺廣之?生送詣宋輔國司馬劉勔。
勔躬自慰勞,靈越曰:人生歸于死,實無面求活。
勔壯其意,送詣建康。
明帝欲加原宥,靈越辭對如一,乃殺之。
豎眼即靈越子也,沉毅壯烈,少有父風。
入魏,鎮南王肅見而異之,且奇其父節,傾身禮敬,表為參軍。
以軍功累遷益州刺史。
高肇伐蜀,假豎眼征虜将軍,持節,領步兵三萬,先讨巴北,所至克捷。
豎眼性既清素,不營。
豎眼性既清素,不營産業,衣食之外,俸祿粟帛,皆以飨賜夷首,赈恤士卒,撫蜀人以恩信為本,保境安人,不以小利侵竊。
有掠蜀人入境者,皆移送還本,檢勒部下,守宰肅然,遠近雜夷,相率款谒,仰其德化,思為魏人矣。
宣武甚嘉之。
明帝初,屢請解州,乃以元法僧代之。
益州人追随,戀泣者數百裡。
梁将趙祖悅逼壽春,鎮南将軍崔亮讨之,以豎眼為持節鎮南軍司法。
僧既至,大失人和。
梁遣其衡州刺史張齊因人心怨入寇,進圍州城。
朝廷以西南為憂,乃驿征豎眼于淮南,以為益州刺史,尋加散騎常侍、西征都督,率步騎三千以讨齊,給銅印千餘,須有假職者,聽六品已下闆之。
豎眼既出梁州,梁軍所在拒塞,豎眼三日中轉戰二百餘裡,甲不出身,頻緻九捷。
蜀人聞豎眼複為刺史,人人喜悅,迎于路者,日有百數。
豎眼至州,白水已東,人皆甯業。
張齊仍阻白水,屯寇葭萌。
豎眼分遣諸将,水陸讨之,大破其軍。
齊被重創,奔而退。
小劍、大劍賊亦捐城西走。
益州平,靈太後玺書慰勞,賜骅骝馬一匹,寶劍一口。
後轉岐州刺史,仍轉梁州刺史。
梁州人既得豎眼為牧,人鹹自賀。
而豎眼至州遇患,不堪綜理。
其子敬紹,崄暴不仁,聚貨眈色,甚為人害,遠近怨望。
尋假鎮南休軍,都督梁、西益、巴三州諸軍事。
梁遣其北梁州長史錫休儒等十軍,率衆三萬,入寇直城,豎眼遣敬紹總衆赴擊,大破之。
敬紹頗覽書傳,微有膽力,而奢淫倜傥,輕為殘害。
又見天下多事,陰懷異圖,欲杜絕四方,擅據南鄭,令其妾兄唐昆侖扇攪于外,聚衆圍城。
敬紹謀為内應,賊圍既合,事洩,在城兵執敬紹,白豎眼而殺之。
豎眼恚發疾卒。
永安中,贈吏部尚書、左齊州刺史。
孝武帝初,贈司空公、相州刺史。
長子敬和,次敬仲,并好酒薄行,傾側勢家。
敬和孝壯時,以其父有遺惠于益州,複為益州刺史。
至州聚斂無己,好酒嗜色,遠近失望。
仍為梁将樊文熾攻圍,城降,送于江南。
後以齊神武威德日廣,令敬和還北,以申和通之意,除北徐州刺史。
複以躭酒為土賊掩襲,棄城走,遂廢棄,卒于家。
宋王複,字景仁,淄州淄川縣人也。
曾祖昊,國子博士。
祖珍,尚書虞部員外郎。
父愈,澶州濮陽縣令,贈光祿大夫。
公少好讀書,博通史傳,慷慨有氣節。
家有唐以來名臣畫像,每指顔杲卿像謂人曰:士當艱難,捐軀殉節,當如顔公矣。
以門蔭補官,試大理評事,遷本寺丞。
公家故饒财,不樂私蓄,嘗率其裡之貴豪,各輸銀絹十萬,以助賞赉,郡國效之。
久之,除京東辇運,遷京東轉運判官。
按部遇淄川,父老迎侯,公下車慰謝。
先是,淄川苦調外苛征,公嘗與父老言,仙日或能奏蠲之。
至是以白公。
公曰:官卑不敢言,然重食吾言,以為父老羞,敢以私田之入代輸。
三年,除兩江轉運副使。
時太平日久,民不知兵,方臘初叛,所過守将望風奔駭。
公下令所部嚴保壘,修戰備,竭力讨賊,屢戰有功。
賊平,擢徽猷閣待制,遷都轉運使。
朱勔以花石奉艮嶽,多取嘈艦以載,号直達綱。
公曰:今寇起倉猝,飛挽繁困,而佞幸之徒猶實花囿,惑上心,固執不與。
勔譛于上,公疏奏,謂不可以不急之物疲民費财。
擢龍圖閣直學士,以事忤宰相王黼,降充龍圖閣待制,移知成都,興利去害,民繪像立祠石。
高宗皇帝诏公知徐州。
北夷犯順,粘罕以衆數萬寇徐,徐城孤勢危,公合戰數不利,遂開城拒守。
金人重圍夾攻,晝夜不息,城中兵糧單竭,死者甚衆,敵勢益張,凡二十餘日,城陷,公躬擐甲胄,巷戰竟日,度不可禦,乃返州治,易朝服,南鄉再拜曰:臣受國厚恩,當以死報,今日得死所矣。
謂賊曰:死守者我也,監郡而次亡與焉,可獨殺我而舍僚吏與百姓。
夷凜然歎異曰:使南朝皆如公,我豈得至此!今汴京已陷,二帝北去,公尚為誰守乎?公罵不絕口。
夷複說之曰:必欲全活生靈,請立降,當為易官封,就知此州。
公罵曰:賊勿誘我,我誓有死耳。
夷察其無降意,命左右撾其口,流血。
公含血潠之。
子倚在傍,不勝憤,突出見粘罕,顧手無挺刃,得布囊盛磚擲之,中其傍千戶長斃。
粘罕怒,執倚,刳其心以祭。
千戶長欲懼公速降,公不顧,為夷敲死,阖門百口俱遇害。
時建炎三年正月二十九日也。
帳下趙立求得公屍,拜伏痛哭,裹以裀褥,稿葬于黃樓之側,累甓以志之。
夷退,立具奏其事,天子震悼,诏特贈資政殿學士,谥壯節,給恩澤五資,赙贈絹帛各二百疋。
初,公未遇害,筮而遇乾,六體不變,術者曰:滅門之象也。
公曰:死生定數也,苟獲死,所,敢逃乎?卒時年五十二。
徐人立廟祀公及倚,亦号雙廟,敕賜名曰忠烈。
公積官至正議大夫,累贈光祿大夫。
娶趙氏,濮邸肅恭僖王宗博之女,封安平縣主,贈永康郡夫人。
再娶劉氏,章獻明肅皇後之侄。
徐州陷,不食三日,卒,贈成平郡夫人。
先是,公長子佾從高宗過維揚,及趙立亡,徐州有武衛軍舊隸,公,義不他屬,願從佾。
高宗聞之,诏于樞密院創計議官,特命佾為之,仍領武衛。
紹興八年,和議成,奏乞訪先臣遺骸,優诏許之。
行至泗州,得疾,抵徐城驿,暴卒。
明年,奉使藍公佐迎護徽宗梓宮,交割地界,贻書當路漕使,訪公瘗所。
漕委幕屬王之翰往焉,故迹漫沒,莫得其處。
忽有老媪指謂之曰:君非求王待制瘗所乎?其在此間。
即所指求焉。
有蒙巋然,蓋以獸瓦,啟視,見大鼋覆其上。
回視老媪化為虎。
徹甓取骸,聯絡不斷,如瑣子骨,獨一手指阙。
之翰炷香禱,須臾,有指一節浮水上,觀者莫不歎駭。
之翰易棺斂,菆于京師資聖院。
後子孫徙葬于兖州萊蕪縣先茔雲。
紹興十年,承日系忘宣使日,谔扈從顯仁太後回銮,佾子逵留淄川,以詩送谔雲:兩地音塵隔死生,十年常效執圭吟。
羨君已作遼東鶴,顧我空存魏阙心。
日下既蒙新眷遇,海邊休忘舊知音。
倘憐萬裡親庭在,為向雲山處處尋。
詩至,而佾卒已一歲矣。
藍公佐使還,一日,侍上語次,上曰:王佾有兒女否?奏曰:佾五子流落中原,居江南,所生兒女尚幼弱。
上恻然,诏令諸女入禁中,命宮嫔保養之,十餘年,賜金帛遣嫁。
右傳得于公之元孫默。
按史附公于趙立傳,已非體,又剪截太略,若非興伯筆記,公之始末,無從考鏡矣。
稗史可無作乎?按通鑒綱目。
建炎三年春正月,帝在揚州。
丙午,金粘沒喝陷徐州,知州王複死之。
三月,王複,故将趙立複徐州。
又按徐州志:王複知徐州,金人圍城,複與子倚戮力戰守,久之,外援不至,城陷,堅坐廳事曰:死守者,我也,願殺我而舍僚吏百姓。
金人欲降之,複嫚罵求死,阖門百口皆被殺,其帳下趙立已。
奪門出,又潛入求複屍,親為掩之。
事定,趙立奏為複立忠烈廟于楚州,谥壯節。
考其祀典,今祀名宦,未詳其望,當緣史遺也。
按王壯節公傳,見栌浦筆記。
此記為萬曆中綏安謝兆伸鈔,丹陽賀氏家藏王漁洋先生池北偶談全錄之。
元趙福,淄川人。
父珍,百夫長,從濟南張相公榮取河南,攻壽州,充倉使。
珍老,福代其職。
從守靈璧,攻五河口,屯睢州,立虹縣,加總把。
又攻泗州,回屯睢州,修立周龍岡,授南合中書劄付。
既又修立海州。
宋人來攻,福率衆敗之,賞絹三十疋。
又從張相公榮、孟萬戶德攻鄂州,駐黃州,修立白虎山,充本府都鎮撫。
至元四年,從伐京南府,凱旋襄陽,伐宋軍,鏖戰,首建奇功,賞銀币,給上百戶俸。
十二年,收漣海,攻淮安,圍雝揚,在邵伯水軍營屯駐。
時郗萬戶押運寶貨船至高郵界空被劫,福率衆掩殺,奪回寶貨。
十三年,第戰守功,敕授忠顯校尉,充管軍總把。
是年,在露筋廟伏兵,奪回敵糧八千餘石,賞銀牌,受監戰萬戶府劄付,充五軍都撫。
十五年,換授敕牒,加昭信校尉、管軍總把、淮安州等處都鎮撫,權總管府事。
明王君賞,字汝懋,号四山。
生而聰慧非常。
少從塾師學,日課數倍諸童子。
其叔父甯波公見而器之,曰:此吾家千裡駒也。
年十八入庠,夜分偶寐,夢神督使誦習,自是益刻苦不敢懈。
廿三歲中式嘉靖戊午鄉試。
己未,成進士,射策後,授中書舍人,封藩高麗。
秩滿考績,擢浙江道監察禦史。
舉劾不避權貴,半骨棱棱,有埋輪之風焉。
出視河東鹽政,剔蠹胥,鋤豪強,鹽政以清。
奏報時視往例,溢額數萬,公悉出之,以市屯田。
修太原府學,歸不持一錢。
當其時,江陵柄政矣。
公将巡按秦中,别江陵,江陵囑曰:秦撫與不佞有兒女姻,然聞其莅政,失僚屬心,幸為周旋之。
對曰:秦撫而賢也,敢不唯命是聽?若其不賢,亦豈敢枉朝廷之法?長揖而出。
抵任後,遂露彈章。
秦撫罷,江陵怒矣。
會京察,因風掌憲者使黜,公以微罪谪判許州。
六月,即升開封府推官。
鐵面冰心,人賦毳衣。
次年,升刑部主事,曆員外郎中,升浙江水利道佥事。
浙濱海多水患,公為之築塘捍潮,躬親畚插,不辭勞勚,有治理效。
調秦州治兵,兵安輯。
升陝西苑馬寺卿。
莅政一年,疏乞終養。
歸田後,辟園東郊,負城帶河,有水竹亭沼,時相羊其中,與客酣飲,彈琴賦詩,蓋進退行藏灑如也。
年逾古稀,無疾而終。
國朝高珩字蔥佩,号念東,别号紫霞居士。
崇祯己卯膺鄉薦。
癸未成進士,選庶常。
世祖定鼎,授檢讨,升國子監祭酒。
辛卯,典試江南,榜發多知名士。
尋屢遷铨部侍郎,奉命赈畿輔,嚴核冒濫,遠迩頌之。
任大理時,會有朝官得罪,法應予杖,或下石欲斃之,公力持不可。
以為罪上予城,其不應兀明矣。
脫杖而斃,豈法之平平?卒得免。
尋進刑部侍郎。
定例,官員負官錢而家産盡絕,其家口沒為官奴。
公察知,有胥吏産盡絕免之例,公比例陳,竟得俞旨,遂著為令。
公居恒嘗謂即事之活人有限,立法之活人無窮。
其居官平恕?如此。
尋以原官緻仕。
歸,年八十六歲,無疾而逝。
王漁洋先生為志其墓曰:公齊物似莊生,三樂似榮啟期,躭禅悅似鼌文元,而其要歸則吾儒反身而誠而已。
蓋公實錄也。
所著有勸善諸書、栖雲閣詩集十六卷,行于世。
唐夢赉,字濟武,别字豹岩。
曾祖思仁,祖士卿,父曰俞,字彥開,淄邑名儒。
公以父為師,童子時學為古文,即見器于鄉前輩高念東先生曰:異日當以文章名世。
弱冠舉順治五年鄉試,明年成進士,改庶常。
八年,授簡讨。
會命翰林院譯文昌化書,公慨然曰:此非聖之言,豈可塵乙夜之覽。
乃具疏以谏,大略謂曲說不典,無裨大化,請移此以輯聖賢經世大訓。
疏留中。
九年,請急歸葬,行有日矣。
時有禦史某以外補噬執政,幹重典;又給事某诪張為幻,捭阖其間,公惡之,紏給事,忤要人意,遂罷歸。
同時清流交章挽留,而公潇然賦歸來矣。
歸時年未三十,事兩親就養無方,審燥濕,問寒燠,終身無欠申跛踦狀。
視異母弟夢師,無分爾我。
為營田産,代任其租賦,裡闬稱馬。
然雖身處林泉,而心不忘經濟。
所著銅鈔疏、禁籴說、備邊策,皆鑿鑿可行。
尤加意桑梓,革報櫃書,改折漕糧,解免集稅,皆條晰利弊,一力訟言之。
邑人食其力者數十年。
至恤惠年友,無間死生。
助葬林副使嗣環喪,室,其子,代完高南鄭帑金。
其行誼直逼古人,而尤雅好汲引後進,經其指授,率成名士。
取科第,如蘇元行、譚再生、楊萬春輩甚夥。
晚歲穿穴經史,尤能窮其指歸,發為文章,左右逢原,若懸河決溜。
一瀉千裡而莫之能禦也。
所著濟南府志五十四卷,志壑堂集三十二卷。
漁洋先生嘗手序之,以為詩近東坡,文類蒙莊,識者皆以為笃論雲。
韓庭芑字燕翼,順治壬辰進士,内翰林弘文院庶吉士,授工科給事中,疏劾工部侍郎傅景星在官與庶民争利,罷之。
出為分巡河西道佥事,備兵甯夏。
甯夏邊郡人不知學,公謀于巡撫黃中丞,疏請每科定取一二人,以勸學者。
是科子酉得隽二人,遂著為例。
甯夏兵素驕,公繩以重法,自是無敢骫法者。
遷下湖南道。
楚俗尚巫,巫以禍福挾人,民甘受其鞭笞,至以刃斷人臂。
公捕治之,而抛其神于江。
境内有周濂溪先生祠,亂後圮廢,出俸錢修葺之。
遷分巡瓊州道副使。
瓊鎮總兵官素跋扈,公獨支拄之,不少屈。
兵虐民者逮治之,将卒無敢擾及市肆。
藩人素暴橫,一日,有三人跨馬佩刀,登公堂,睥睨自如,公?之,而以狀申三院,藩為謝過乃已。
自是藩人斂迹。
遷分守金衢道,以裁缺歸。
丁母憂,起補江西督糧道參政。
江西漕事,舊積逋三十餘萬,前官降商死亡者至十五人。
公毅然昌言于巡撫董中丞,曆陳積弊,凡數萬言。
閱三歲,完解積逋銀六萬雨有奇,米三萬五千石有奇。
乃請蠲甯州、新喻、新淦、廬陵諸州縣,南昌、九江二衛荒絕不能賠補者,運弁旗丁及州縣官吏那移折耗,漂沒浥爛,積年無征者。
于是案牍一洗,囹圄空虛。
又禁水腳以蘇民困,省較斛煩費以恤民艱。
軍民感公德,相率建祠于滕王閣之右。
未幾,以湖南開荒奏報失實,降級歸。
再補天津海防道副使,一年,移疾歸。
公原籍青城,遷居淄邑,孫曾繩繩,于今已五世矣。
循良傳 明戴誠字守一,由鄉貢授監察禦史,按浙江。
先是,浙之豪右陳圭為不法,吏莫能制,誠至,即杖殺之。
宣德初,勘河南親藩及湖廣楚王事,稱旨,升山西佥事,有治效,改授貴州。
時洞蠻作亂,誠與參将郭英讨平之,尋升參議,治河有功。
後以老疾緻仕,诏晉爵一級。
墓在城北秦王橋東,有碑。
仇相字君佐,以貢生卒業太學。
弘治間,授饒陽令。
剛方嚴毅,一毫無所取,人亦不敢
幼随叔父洪仲,與張幸自青州入魏,尋複南奔。
有氣幹,拳勇過人,能手執鞍橋,倒立馳騁。
年二十餘,有友人與之書而不能答,請洪仲,洪仲深讓之,而不為報。
永乃發憤讀書,涉獵經史,兼有才幹。
為崔道固城局參軍,與道固俱降,入為平齊百姓。
父母并老,饑寒十數年,賴其強于人事,戮力傭丐,得以存立。
晚為奉禮郎,詣長安拜文明太後父燕宣王廟,賜爵貝邱男,除中書博士。
王肅之為豫州,又以永為王肅平南長史。
鹹陽王禧慮肅難信,言于孝文曰:已選傅修期為其長史,雖威儀不足,而文武有餘矣。
肅以永宿士,禮之甚厚。
永亦以肅承帝眷遇,盡心事之,情義至穆。
齊将魯康祖、趙公政侵豫州之太倉口,肅令永擊之。
永量吳、楚兵好以斫營為事,又賊若夜來,必于渡淮之所,以火記其淺處。
永既設伏,仍密令人以瓠盛火,渡南岸,當深處置之,教雲:若有火起,即亦然之。
其夜,康祖、公政等果親率領來斫營,東西二伏夾擊之。
康祖等奔趨淮水,火既競起,不能記其本濟,遂望永所置火,争渡,水深溺死,斬首者數千級,生擒公政。
康祖人馬墜淮,曉而獲其屍,斬首并公政送京師。
時裴叔業率王茂先、李定等東侵楚,壬戌,肅複令永将伏兵擊其後。
軍破之,獲叔業傘扇、鼓幕、甲仗萬餘。
兩月之中,遂獻再捷。
帝嘉之,遣谒者就豫州策拜永安遠将軍、鎮南府長史、汝南太守、貝邱縣男。
帝每歎曰:上馬能擊賊,下馬作露布,唯傅修期。
而裴叔業又圍渦陽。
時帝在豫州,遣永為統軍,與高聰、劉藻、成道益、任莫問等救之。
永曰:澋溝固壘,然後圖之。
聰等不從,一戰而敗,聰等棄甲奔懸瓠,永獨收散卒徐還。
賊追至,又設伏擊之,挫其銳。
藻徙邊,永免官爵而已。
不經旬,诏永為汝陰鎮将,帶汝陰太守。
景明初,裴叔業将以壽春歸魏,密通于永。
及将迎功,诏永為統軍,與楊火眼、奚康生等諸軍俱入壽春,同日而永在後,故康生、大眼二人并賞列土。
永唯清河男。
齊将陳伯之逼壽春,沿淮為寇。
時司徒彭城王勰、廣陵侯元衍同鎮壽春,以九江初附,人情末洽,兼台援不至,深以為憂,诏遣永為統軍,領汝陰三千人先援之。
永至,勰令永引軍入城。
永曰:若如教旨,便共殿下同被圍守,豈是救援之意?遂孤軍城外,與勰并勢以擊伯之,頻有克捷。
中山王英征義陽,永為甯朔将軍,統軍當長圍,遏其南門。
齊将馬仙琕連營稍進,規解城圍。
永乃分兵付長史賈思祖,令守營壘,自将馬步千人南逆仙琕。
賊俯射永,洞其左股。
永出箭複入,遂大破之。
仙琕燒營卷甲,燒營卷甲而遁。
英曰:公傷矣,且還營。
永曰:昔漢祖扪足,不欲人知。
下官雖國家一帥,奈何使虜有傷将之名?遂與諸軍追之,極夜而返,時年七十餘矣。
三軍莫不壯之。
義陽平,英使司馬陸希道為露布,意謂不可,令永改之,永亦不增文彩,直與之改,陳列軍儀,處置形要,而英深賞之。
還京,除大中大夫,後除恒農太守,非心所樂。
時英東征鐘離,表請永,求以為将,朝廷不聽。
永每言曰:馬援、充國竟何人哉?吾獨白首見拘此郡。
然于禦人非其所長,故在任無多聲稱。
後為南兖州刺史,年逾八十,猶能馳射,盤馬奮槊,常諱言老,每自稱六十九。
還京,拜光祿大夫。
卒贈齊州刺史。
永嘗登北芒,于平坦處奮矛躍馬,盤旋瞻望,有終焉之志。
遠慕杜預,近好李沖、王肅,欲葬附墓,遂買左右地數頃,遺敕子:叔偉:此吾之永宅也。
永妻賈氏留本鄉。
永至代都,娶妾馮氏,生叔偉及數女。
賈後歸平城,無男,唯一女。
馮恃子,事賈無禮,叔偉亦奉賈不順,賈不忿之。
馮先永卒,叔偉稱父命,欲葬北年。
賈疑叔偉将以馮合葬,遂求歸葬永于所封貝邱縣,事經司徒司徒胡國珍感其所慕,許叔偉葬焉。
賈乃邀訴靈太後,太後從賈意,乃葬于東清河。
又永昔營宅兆,葬父母于舊鄉,賈于此強徙之,于永同處。
永宗親不能抑,葬已數十年矣。
棺為桑棗根所繞,東去地尺餘,甚為周固,以斧斫出之于坎。
時人鹹怪叔偉膂力過人,彎弓三百斤,左右馳射,能立馬上,與人角騁,見者以為得永武,而不得永文。
傅豎眼,本清河人也。
七世祖佃,佃子遘,石季龍太常。
祖父融,南徙渡河,家于般陽,為鄉闾所重。
性豪俠,有三子:靈慶、靈根、靈越,并有材力。
融以自負,謂足為一時之雄,嘗謂人曰:吾昨夜夢有一駿馬,無堪乘者。
人曰:何由得人乘?有一人曰:唯傅靈慶堪乘此馬。
又有弓一張,亦無人堪引。
人曰:唯有傅靈根可彎此弓。
又有數紙文書,人皆讀不能解。
人曰:唯有傅靈越能解此文。
融謂其三子文武材幹,以駕馭當世,常從容謂鄉人曰:汝聞之,不鬲蟲之子有三靈,此圖谶文也。
好事者然之,故豪勇士多相歸附。
宋将蕭斌、王元谟寇硗确,時融始死,元谟強引靈慶為軍主,将攻城,攻車為城内所燒。
靈慶懼軍法,詐雲傷重,令左右輿還營,遂與壯士數十騎遁還斌。
元谟命追之,左右谏曰:靈慶兄弟并有雄材,兼其部曲多是壯勇,如彭超、屍生之徒,皆一當數十人,援不虛發,不可逼也。
元谟乃止。
靈慶至家,遂與二弟匿山澤間。
時靈慶從叔乾愛為斌法曹參軍,斌遣乾愛誘呼之,以腰刀為信,密令壯健者随之。
而乾愛不知斌之欲圖靈慶,既至斌所,遣壯士執靈慶殺之。
靈慶将死,與母崔氏訣,言:法曹殺人,不可忘也。
靈根、靈越奔河北。
靈越至京師,因說齊人墓化,青州可平。
文成大悅,拜靈越青州刺史。
貝邱子鎮羊蘭城。
靈根為臨齊副将,鎮明潛壘,靈越北入之。
後母崔氏遇赦免。
宋恐靈越在邊擾三齊,乃以靈越叔父琰為冀州中從事,乾愛為樂陵太守。
樂陵與羊蘭隔河相對,命琰遣其門生與靈越婢詐為夫婦投化以招之。
靈越與母分離思積,遂與靈根南走。
靈越與羊蘭奮兵相擊,乾愛出,遣船迎之,得免。
靈根差期,不得俱渡。
臨齊人知剉斬殺之,乾愛出郡,迎靈越,間靈根愆期狀,靈越殊不應答。
乾愛不以為惡,敕左右出匣中烏皮袴褶,今靈越代所常服。
靈越言不須。
乾愛雲:汝可著體上衣服,見垣公也。
時垣護之為刺史,靈越奮聲言:垣公,垣公著此,當見南方國主,豈垣公也?竟不肯著。
及至丹陽,宋孝武見而禮之,拜兖州司馬,而乾愛亦遷青冀司馬,帶魏郡。
後二人俱還建邺。
靈越意恒欲為兄複雠,而乾愛初不疑防,知乾愛嗜雞肉、葵菜食,乃為作之,下以毒藥。
乾愛飯還而卒。
後數年,靈越為太原太守。
升城後舉兵同孝武子子勳。
子勳以靈越為前軍将軍。
子勳敗,靈越軍衆敗亡,為明帝将王廣之軍人所擒,厲聲曰:我傅靈越也。
汝得賊,何不即殺廣之?生送詣宋輔國司馬劉勔。
勔躬自慰勞,靈越曰:人生歸于死,實無面求活。
勔壯其意,送詣建康。
明帝欲加原宥,靈越辭對如一,乃殺之。
豎眼即靈越子也,沉毅壯烈,少有父風。
入魏,鎮南王肅見而異之,且奇其父節,傾身禮敬,表為參軍。
以軍功累遷益州刺史。
高肇伐蜀,假豎眼征虜将軍,持節,領步兵三萬,先讨巴北,所至克捷。
豎眼性既清素,不營。
豎眼性既清素,不營産業,衣食之外,俸祿粟帛,皆以飨賜夷首,赈恤士卒,撫蜀人以恩信為本,保境安人,不以小利侵竊。
有掠蜀人入境者,皆移送還本,檢勒部下,守宰肅然,遠近雜夷,相率款谒,仰其德化,思為魏人矣。
宣武甚嘉之。
明帝初,屢請解州,乃以元法僧代之。
益州人追随,戀泣者數百裡。
梁将趙祖悅逼壽春,鎮南将軍崔亮讨之,以豎眼為持節鎮南軍司法。
僧既至,大失人和。
梁遣其衡州刺史張齊因人心怨入寇,進圍州城。
朝廷以西南為憂,乃驿征豎眼于淮南,以為益州刺史,尋加散騎常侍、西征都督,率步騎三千以讨齊,給銅印千餘,須有假職者,聽六品已下闆之。
豎眼既出梁州,梁軍所在拒塞,豎眼三日中轉戰二百餘裡,甲不出身,頻緻九捷。
蜀人聞豎眼複為刺史,人人喜悅,迎于路者,日有百數。
豎眼至州,白水已東,人皆甯業。
張齊仍阻白水,屯寇葭萌。
豎眼分遣諸将,水陸讨之,大破其軍。
齊被重創,奔而退。
小劍、大劍賊亦捐城西走。
益州平,靈太後玺書慰勞,賜骅骝馬一匹,寶劍一口。
後轉岐州刺史,仍轉梁州刺史。
梁州人既得豎眼為牧,人鹹自賀。
而豎眼至州遇患,不堪綜理。
其子敬紹,崄暴不仁,聚貨眈色,甚為人害,遠近怨望。
尋假鎮南休軍,都督梁、西益、巴三州諸軍事。
梁遣其北梁州長史錫休儒等十軍,率衆三萬,入寇直城,豎眼遣敬紹總衆赴擊,大破之。
敬紹頗覽書傳,微有膽力,而奢淫倜傥,輕為殘害。
又見天下多事,陰懷異圖,欲杜絕四方,擅據南鄭,令其妾兄唐昆侖扇攪于外,聚衆圍城。
敬紹謀為内應,賊圍既合,事洩,在城兵執敬紹,白豎眼而殺之。
豎眼恚發疾卒。
永安中,贈吏部尚書、左齊州刺史。
孝武帝初,贈司空公、相州刺史。
長子敬和,次敬仲,并好酒薄行,傾側勢家。
敬和孝壯時,以其父有遺惠于益州,複為益州刺史。
至州聚斂無己,好酒嗜色,遠近失望。
仍為梁将樊文熾攻圍,城降,送于江南。
後以齊神武威德日廣,令敬和還北,以申和通之意,除北徐州刺史。
複以躭酒為土賊掩襲,棄城走,遂廢棄,卒于家。
宋王複,字景仁,淄州淄川縣人也。
曾祖昊,國子博士。
祖珍,尚書虞部員外郎。
父愈,澶州濮陽縣令,贈光祿大夫。
公少好讀書,博通史傳,慷慨有氣節。
家有唐以來名臣畫像,每指顔杲卿像謂人曰:士當艱難,捐軀殉節,當如顔公矣。
以門蔭補官,試大理評事,遷本寺丞。
公家故饒财,不樂私蓄,嘗率其裡之貴豪,各輸銀絹十萬,以助賞赉,郡國效之。
久之,除京東辇運,遷京東轉運判官。
按部遇淄川,父老迎侯,公下車慰謝。
先是,淄川苦調外苛征,公嘗與父老言,仙日或能奏蠲之。
至是以白公。
公曰:官卑不敢言,然重食吾言,以為父老羞,敢以私田之入代輸。
三年,除兩江轉運副使。
時太平日久,民不知兵,方臘初叛,所過守将望風奔駭。
公下令所部嚴保壘,修戰備,竭力讨賊,屢戰有功。
賊平,擢徽猷閣待制,遷都轉運使。
朱勔以花石奉艮嶽,多取嘈艦以載,号直達綱。
公曰:今寇起倉猝,飛挽繁困,而佞幸之徒猶實花囿,惑上心,固執不與。
勔譛于上,公疏奏,謂不可以不急之物疲民費财。
擢龍圖閣直學士,以事忤宰相王黼,降充龍圖閣待制,移知成都,興利去害,民繪像立祠石。
高宗皇帝诏公知徐州。
北夷犯順,粘罕以衆數萬寇徐,徐城孤勢危,公合戰數不利,遂開城拒守。
金人重圍夾攻,晝夜不息,城中兵糧單竭,死者甚衆,敵勢益張,凡二十餘日,城陷,公躬擐甲胄,巷戰竟日,度不可禦,乃返州治,易朝服,南鄉再拜曰:臣受國厚恩,當以死報,今日得死所矣。
謂賊曰:死守者我也,監郡而次亡與焉,可獨殺我而舍僚吏與百姓。
夷凜然歎異曰:使南朝皆如公,我豈得至此!今汴京已陷,二帝北去,公尚為誰守乎?公罵不絕口。
夷複說之曰:必欲全活生靈,請立降,當為易官封,就知此州。
公罵曰:賊勿誘我,我誓有死耳。
夷察其無降意,命左右撾其口,流血。
公含血潠之。
子倚在傍,不勝憤,突出見粘罕,顧手無挺刃,得布囊盛磚擲之,中其傍千戶長斃。
粘罕怒,執倚,刳其心以祭。
千戶長欲懼公速降,公不顧,為夷敲死,阖門百口俱遇害。
時建炎三年正月二十九日也。
帳下趙立求得公屍,拜伏痛哭,裹以裀褥,稿葬于黃樓之側,累甓以志之。
夷退,立具奏其事,天子震悼,诏特贈資政殿學士,谥壯節,給恩澤五資,赙贈絹帛各二百疋。
初,公未遇害,筮而遇乾,六體不變,術者曰:滅門之象也。
公曰:死生定數也,苟獲死,所,敢逃乎?卒時年五十二。
徐人立廟祀公及倚,亦号雙廟,敕賜名曰忠烈。
公積官至正議大夫,累贈光祿大夫。
娶趙氏,濮邸肅恭僖王宗博之女,封安平縣主,贈永康郡夫人。
再娶劉氏,章獻明肅皇後之侄。
徐州陷,不食三日,卒,贈成平郡夫人。
先是,公長子佾從高宗過維揚,及趙立亡,徐州有武衛軍舊隸,公,義不他屬,願從佾。
高宗聞之,诏于樞密院創計議官,特命佾為之,仍領武衛。
紹興八年,和議成,奏乞訪先臣遺骸,優诏許之。
行至泗州,得疾,抵徐城驿,暴卒。
明年,奉使藍公佐迎護徽宗梓宮,交割地界,贻書當路漕使,訪公瘗所。
漕委幕屬王之翰往焉,故迹漫沒,莫得其處。
忽有老媪指謂之曰:君非求王待制瘗所乎?其在此間。
即所指求焉。
有蒙巋然,蓋以獸瓦,啟視,見大鼋覆其上。
回視老媪化為虎。
徹甓取骸,聯絡不斷,如瑣子骨,獨一手指阙。
之翰炷香禱,須臾,有指一節浮水上,觀者莫不歎駭。
之翰易棺斂,菆于京師資聖院。
後子孫徙葬于兖州萊蕪縣先茔雲。
紹興十年,承日系忘宣使日,谔扈從顯仁太後回銮,佾子逵留淄川,以詩送谔雲:兩地音塵隔死生,十年常效執圭吟。
羨君已作遼東鶴,顧我空存魏阙心。
日下既蒙新眷遇,海邊休忘舊知音。
倘憐萬裡親庭在,為向雲山處處尋。
詩至,而佾卒已一歲矣。
藍公佐使還,一日,侍上語次,上曰:王佾有兒女否?奏曰:佾五子流落中原,居江南,所生兒女尚幼弱。
上恻然,诏令諸女入禁中,命宮嫔保養之,十餘年,賜金帛遣嫁。
右傳得于公之元孫默。
按史附公于趙立傳,已非體,又剪截太略,若非興伯筆記,公之始末,無從考鏡矣。
稗史可無作乎?按通鑒綱目。
建炎三年春正月,帝在揚州。
丙午,金粘沒喝陷徐州,知州王複死之。
三月,王複,故将趙立複徐州。
又按徐州志:王複知徐州,金人圍城,複與子倚戮力戰守,久之,外援不至,城陷,堅坐廳事曰:死守者,我也,願殺我而舍僚吏百姓。
金人欲降之,複嫚罵求死,阖門百口皆被殺,其帳下趙立已。
奪門出,又潛入求複屍,親為掩之。
事定,趙立奏為複立忠烈廟于楚州,谥壯節。
考其祀典,今祀名宦,未詳其望,當緣史遺也。
按王壯節公傳,見栌浦筆記。
此記為萬曆中綏安謝兆伸鈔,丹陽賀氏家藏王漁洋先生池北偶談全錄之。
元趙福,淄川人。
父珍,百夫長,從濟南張相公榮取河南,攻壽州,充倉使。
珍老,福代其職。
從守靈璧,攻五河口,屯睢州,立虹縣,加總把。
又攻泗州,回屯睢州,修立周龍岡,授南合中書劄付。
既又修立海州。
宋人來攻,福率衆敗之,賞絹三十疋。
又從張相公榮、孟萬戶德攻鄂州,駐黃州,修立白虎山,充本府都鎮撫。
至元四年,從伐京南府,凱旋襄陽,伐宋軍,鏖戰,首建奇功,賞銀币,給上百戶俸。
十二年,收漣海,攻淮安,圍雝揚,在邵伯水軍營屯駐。
時郗萬戶押運寶貨船至高郵界空被劫,福率衆掩殺,奪回寶貨。
十三年,第戰守功,敕授忠顯校尉,充管軍總把。
是年,在露筋廟伏兵,奪回敵糧八千餘石,賞銀牌,受監戰萬戶府劄付,充五軍都撫。
十五年,換授敕牒,加昭信校尉、管軍總把、淮安州等處都鎮撫,權總管府事。
明王君賞,字汝懋,号四山。
生而聰慧非常。
少從塾師學,日課數倍諸童子。
其叔父甯波公見而器之,曰:此吾家千裡駒也。
年十八入庠,夜分偶寐,夢神督使誦習,自是益刻苦不敢懈。
廿三歲中式嘉靖戊午鄉試。
己未,成進士,射策後,授中書舍人,封藩高麗。
秩滿考績,擢浙江道監察禦史。
舉劾不避權貴,半骨棱棱,有埋輪之風焉。
出視河東鹽政,剔蠹胥,鋤豪強,鹽政以清。
奏報時視往例,溢額數萬,公悉出之,以市屯田。
修太原府學,歸不持一錢。
當其時,江陵柄政矣。
公将巡按秦中,别江陵,江陵囑曰:秦撫與不佞有兒女姻,然聞其莅政,失僚屬心,幸為周旋之。
對曰:秦撫而賢也,敢不唯命是聽?若其不賢,亦豈敢枉朝廷之法?長揖而出。
抵任後,遂露彈章。
秦撫罷,江陵怒矣。
會京察,因風掌憲者使黜,公以微罪谪判許州。
六月,即升開封府推官。
鐵面冰心,人賦毳衣。
次年,升刑部主事,曆員外郎中,升浙江水利道佥事。
浙濱海多水患,公為之築塘捍潮,躬親畚插,不辭勞勚,有治理效。
調秦州治兵,兵安輯。
升陝西苑馬寺卿。
莅政一年,疏乞終養。
歸田後,辟園東郊,負城帶河,有水竹亭沼,時相羊其中,與客酣飲,彈琴賦詩,蓋進退行藏灑如也。
年逾古稀,無疾而終。
國朝高珩字蔥佩,号念東,别号紫霞居士。
崇祯己卯膺鄉薦。
癸未成進士,選庶常。
世祖定鼎,授檢讨,升國子監祭酒。
辛卯,典試江南,榜發多知名士。
尋屢遷铨部侍郎,奉命赈畿輔,嚴核冒濫,遠迩頌之。
任大理時,會有朝官得罪,法應予杖,或下石欲斃之,公力持不可。
以為罪上予城,其不應兀明矣。
脫杖而斃,豈法之平平?卒得免。
尋進刑部侍郎。
定例,官員負官錢而家産盡絕,其家口沒為官奴。
公察知,有胥吏産盡絕免之例,公比例陳,竟得俞旨,遂著為令。
公居恒嘗謂即事之活人有限,立法之活人無窮。
其居官平恕?如此。
尋以原官緻仕。
歸,年八十六歲,無疾而逝。
王漁洋先生為志其墓曰:公齊物似莊生,三樂似榮啟期,躭禅悅似鼌文元,而其要歸則吾儒反身而誠而已。
蓋公實錄也。
所著有勸善諸書、栖雲閣詩集十六卷,行于世。
唐夢赉,字濟武,别字豹岩。
曾祖思仁,祖士卿,父曰俞,字彥開,淄邑名儒。
公以父為師,童子時學為古文,即見器于鄉前輩高念東先生曰:異日當以文章名世。
弱冠舉順治五年鄉試,明年成進士,改庶常。
八年,授簡讨。
會命翰林院譯文昌化書,公慨然曰:此非聖之言,豈可塵乙夜之覽。
乃具疏以谏,大略謂曲說不典,無裨大化,請移此以輯聖賢經世大訓。
疏留中。
九年,請急歸葬,行有日矣。
時有禦史某以外補噬執政,幹重典;又給事某诪張為幻,捭阖其間,公惡之,紏給事,忤要人意,遂罷歸。
同時清流交章挽留,而公潇然賦歸來矣。
歸時年未三十,事兩親就養無方,審燥濕,問寒燠,終身無欠申跛踦狀。
視異母弟夢師,無分爾我。
為營田産,代任其租賦,裡闬稱馬。
然雖身處林泉,而心不忘經濟。
所著銅鈔疏、禁籴說、備邊策,皆鑿鑿可行。
尤加意桑梓,革報櫃書,改折漕糧,解免集稅,皆條晰利弊,一力訟言之。
邑人食其力者數十年。
至恤惠年友,無間死生。
助葬林副使嗣環喪,室,其子,代完高南鄭帑金。
其行誼直逼古人,而尤雅好汲引後進,經其指授,率成名士。
取科第,如蘇元行、譚再生、楊萬春輩甚夥。
晚歲穿穴經史,尤能窮其指歸,發為文章,左右逢原,若懸河決溜。
一瀉千裡而莫之能禦也。
所著濟南府志五十四卷,志壑堂集三十二卷。
漁洋先生嘗手序之,以為詩近東坡,文類蒙莊,識者皆以為笃論雲。
韓庭芑字燕翼,順治壬辰進士,内翰林弘文院庶吉士,授工科給事中,疏劾工部侍郎傅景星在官與庶民争利,罷之。
出為分巡河西道佥事,備兵甯夏。
甯夏邊郡人不知學,公謀于巡撫黃中丞,疏請每科定取一二人,以勸學者。
是科子酉得隽二人,遂著為例。
甯夏兵素驕,公繩以重法,自是無敢骫法者。
遷下湖南道。
楚俗尚巫,巫以禍福挾人,民甘受其鞭笞,至以刃斷人臂。
公捕治之,而抛其神于江。
境内有周濂溪先生祠,亂後圮廢,出俸錢修葺之。
遷分巡瓊州道副使。
瓊鎮總兵官素跋扈,公獨支拄之,不少屈。
兵虐民者逮治之,将卒無敢擾及市肆。
藩人素暴橫,一日,有三人跨馬佩刀,登公堂,睥睨自如,公?之,而以狀申三院,藩為謝過乃已。
自是藩人斂迹。
遷分守金衢道,以裁缺歸。
丁母憂,起補江西督糧道參政。
江西漕事,舊積逋三十餘萬,前官降商死亡者至十五人。
公毅然昌言于巡撫董中丞,曆陳積弊,凡數萬言。
閱三歲,完解積逋銀六萬雨有奇,米三萬五千石有奇。
乃請蠲甯州、新喻、新淦、廬陵諸州縣,南昌、九江二衛荒絕不能賠補者,運弁旗丁及州縣官吏那移折耗,漂沒浥爛,積年無征者。
于是案牍一洗,囹圄空虛。
又禁水腳以蘇民困,省較斛煩費以恤民艱。
軍民感公德,相率建祠于滕王閣之右。
未幾,以湖南開荒奏報失實,降級歸。
再補天津海防道副使,一年,移疾歸。
公原籍青城,遷居淄邑,孫曾繩繩,于今已五世矣。
循良傳 明戴誠字守一,由鄉貢授監察禦史,按浙江。
先是,浙之豪右陳圭為不法,吏莫能制,誠至,即杖殺之。
宣德初,勘河南親藩及湖廣楚王事,稱旨,升山西佥事,有治效,改授貴州。
時洞蠻作亂,誠與參将郭英讨平之,尋升參議,治河有功。
後以老疾緻仕,诏晉爵一級。
墓在城北秦王橋東,有碑。
仇相字君佐,以貢生卒業太學。
弘治間,授饒陽令。
剛方嚴毅,一毫無所取,人亦不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