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川縣志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入孝婦河。
是孝水實為邑境諸水之大宗矣。
然邑水亦有不與孝水合者,豐水其著也。
豐水,地理志曰:德會水,源出縣東北三十五裡範王莊南,俗呼泉合頭,源可二三畝,泉如珠串,北流兩岸僅二三尺,巨浪洪濤,從無潰齧。
土人傳為銅幫鐵底,獨入烏河,不入孝水。
烏河即臨淄之時水也。
總之,北水性駛,往往不得其用,一遇暴漲,彌漫無涯,波及鄰境,民其魚矣。
試觀江南之水莫大于具區,而沿湖諸縣均蒙其利。
太行之水,莫大于丹、沁,而廣濟諸渠,懷、彰賴之。
是水為天地之大害,亦為天地之大利也。
今為辨其源流,别其支派,彙歸于一用,以俟經濟名臣,條析而利導之,亦未必非體國經野之一助雲。
高念東曰:憲使三晉王公到淄,曾向予而言曰:般陽固山水都會也,湯湯如帶,惜未遇西門豹耳。
敝鄉尺水,未有不為田功輔者。
不佞頃自顔文姜祠下,粟流河畔,粳稻蓬蓬于二水之陽矣。
畚锸之役,未敢多讓也。
予急謝,乃無何,而公以艱歸矣。
此可為浩歎者也,官浩歎者也。
官壩水利 高念東曰:吾邑官壩,蓋嘉隆年中,邑令候君之所創也。
自是百年以來,井得甘泉,人飽菜蔬,利已普矣。
而一水繞城,諸賢登第,缙紳蔚起,海岱增輝,則又諸士大夫之功臣,而文昌帝君之靈贶。
也。
前令之遺澤如此,其大且久,自當崇祀名宦明矣。
淄川原志:知縣侯居艮,解州人,進士,四十四年任。
侯相度地勢,于邑南三裡許般溪上流,築石為為障水,引流繞東郭,析而北下,經北門外,西注,會入孝河。
居民灌圃種樹,俗呼曰官壩,為一邑勝槩概。
北存有石碣。
今邑人推其遺意,将高築舊壩,引水入城,向已通詳撫軍司府久行,方與石年、張邑侯謀,畚鐘從事。
或者河陽花縣,西陵柳堤,蘇白流風,庶幾拭目俟之矣。
古迹 王教曰:人之好古也,以耳勝,韫匮千镒,無與易者。
今雲夏後氏之璜,觀者争門迮指矣。
乃若倚杖寒空,瞬息千古,以其疊處疊去之至于斯也,固西家之子,重惜其往,雖有惡人,亦為踯躅。
斯其重慨于今,因益有豔于古。
達人之緻,多在茲乎。
而淄為州,為路為縣,更幾千百世所生,其麗不億,姬姜蕉萃,宜有曠百世而相感者,何落落也?是志也,一二摭取史氏之舊,似矣。
陽居所至,人争執席,記載者往往而是。
于彼乎,于此乎?死者如可作也,不其莞然! 夾谷台。
按祝其縣,漢隸東海郡,去齊魯國都甚遠。
又輿圖備考雲:萊蕪縣為古夾谷地。
考之水經注,止有萊蕪谷,而無夾谷。
應劭十三州記曰:太山萊蕪,魯之萊柞邑。
若萊蕪為夾谷,則春秋本文何以不曰會齊侯于萊柞,而乃特書夾谷耶?輿圖備考人雲:兖州峄縣有夾山,以為即夾谷,本通典、齊乘之說也。
然峄縣之夾山,在兖治東南二百六十裡,其遠又類祝其縣矣。
總之,兩君相見,當于适中之所。
齊君或不屑從魯于南也。
載考左傳曰:夾谷,齊地。
胡傳曰:夾谷,魯地。
二傳已不同矣。
此會也,齊為主,魯為客,故齊人設有成謀,萬無以萊兵預入魯境之理,則左說為良。
益都孫相國廷铨南征紀略曰:般水之南,珑水之右,其山千嶂秀疊,南連岱麓,北接長白,澗草通泉,村煙負壁。
山中有夾谷台,相傳齊魯為會者也。
按此谷皆幽岩絕壑,頗遠邑居,而兩君為會,當發币陳鐘,千乘萬騎,龍騎羽葆,掩映川岩,宜以雲台高敞,足為佳眺耳。
上有一井,握繘探之,百丈不及底,備載之,以俟考古之君子訂焉。
鬼谷洞。
相傳鬼谷先生隐居于此。
弟子蘇秦、張儀輩五百餘人。
先生為作窟,深二丈,曰:有能在窟中說使泣下者,則能分人王之地矣。
蘇秦下說之,先生泣下,即此處也。
高氏子略曰:鬼谷子三卷,隋志始有之,以為蘇秦之書。
然蘇秦所記,以為周時有豪士隐者居鬼谷,自号鬼谷先生,無鄉裡俗姓名字。
郭璞登樓賦有曰:揖首陽之二老,招鬼谷之隐士。
又遊仙詩曰:青溪千餘仞,中有一道士。
借問此何誰,雲是鬼谷子。
可謂慨想其人矣。
柳子厚曰:來鹄亦曰鬼谷子。
陸魯望詩謂鬼谷先生名诩,或作誗,音蟬,不詳所從出。
按史記蘇秦傳曰:蘇秦者,東周雒陽人也,東事師于齊,而習之鬼谷先生。
索谷,地名也。
扶風池陽、穎川陽城并有鬼谷墟,蓋是其人所居,因為号。
夫史言東事師于齊,其文甚明,索隐所指四地,何者是齊耶?或曰:蒙陰山亦有鬼谷,亦齊地也。
通志不載。
昌國城。
土鼓城。
古城。
鄭康成書院。
曬書台。
繭室。
瓊台、公主墳。
鳳凰台。
張先生書院。
皇姑庵。
開元寺。
晉人石刻樂毅。
續古迹 昌國城。
考前漢地理志屬齊郡,注謂德會水西北至西安入洳。
史記:燕昭王封樂毅于昌國,号為昌國君。
正義曰:故昌城,在淄州淄川縣東北四十裡也。
今土人仍呼昌城,其南之村則名樂店焉。
蓋昌國之名,自戰國已有之矣。
後漢郡國志屬齊國。
晉地理志亦屬齊國,注雲:樂毅所封。
宋書州郡志屬齊郡,注雲:漢舊縣。
魏書地形志屬青州齊郡,注雲:二漢舊屬。
是自戰國以迄于晉、宋、元、魏,雖隸郡隸國不同,而昌國縣之名未之或改。
至隋而昌國之名不見于史,乃于北海郡臨胊下注雲:舊曰昌國,開皇六年,改為逢山,又置般陽縣,大業初,改曰臨胊,并廢般陽入焉。
此注誤矣。
按漢志齊郡十二縣,昌國第二,臨胊第九。
後漢齊國六城,昌國第二,臨胊第四,般陽第六。
注雲:故屬濟南。
晉齊國五縣,昌國第五;高密國十一縣,臨胊第十一。
宋書般陽、昌國皆屬。
齊郡,而無臨胊。
從來昌國自昌國,臨胊自臨朐兩。
皆有之,何以至隋而忽以臨胊作昌國耶?考自永嘉喪亂,青州淪沒,石氏之後,段龛複據之,朝而慕容,夕而符氏,倏為南燕,倏為宋魏,中間郡縣,遷改靡常,昌國之廢,其在此時乎?注者不曰廢入般陽,而曰廢般陽入焉,一字之颠倒,遂留千古之疑案矣。
至唐書臨朐注又謂武德五年置,八年省般陽入焉。
夫臨胊為古骈邑之地,自漢已有吾邑,是時方改名淄川。
隋書曰廢,唐書曰省,将謂另一般陽,則隋大業初已廢入臨朐矣,唐所省者又是何縣?總緣未悉改名之事,故誤以為廢為省耳。
統與前史不符。
注隋、唐書者之舛也。
逢陵城:按逢伯陵,商之諸侯也,初封于齊,薄姑氏因之,後太公又因之。
齊乘曰:城在般陽東北四十裡。
按縣東北四十裡有古廢城,即昌國城,俗名昌城。
淄乘征曰:或昌城即逢陵故地耶?或曰逢陵城即逢醜父之邑。
一雲醜父即逢伯之後裔。
反蹤城:按輿地記雲:魏明帝景初二年,以遼東新?民渡海來歸,于此置新沓縣以居之。
齊乘雲:反蹤城在般陽北,齊景公失馬,尋蹤得于此。
今淄川縣東北羅家莊西廢城遺
是孝水實為邑境諸水之大宗矣。
然邑水亦有不與孝水合者,豐水其著也。
豐水,地理志曰:德會水,源出縣東北三十五裡範王莊南,俗呼泉合頭,源可二三畝,泉如珠串,北流兩岸僅二三尺,巨浪洪濤,從無潰齧。
土人傳為銅幫鐵底,獨入烏河,不入孝水。
烏河即臨淄之時水也。
總之,北水性駛,往往不得其用,一遇暴漲,彌漫無涯,波及鄰境,民其魚矣。
試觀江南之水莫大于具區,而沿湖諸縣均蒙其利。
太行之水,莫大于丹、沁,而廣濟諸渠,懷、彰賴之。
是水為天地之大害,亦為天地之大利也。
今為辨其源流,别其支派,彙歸于一用,以俟經濟名臣,條析而利導之,亦未必非體國經野之一助雲。
高念東曰:憲使三晉王公到淄,曾向予而言曰:般陽固山水都會也,湯湯如帶,惜未遇西門豹耳。
敝鄉尺水,未有不為田功輔者。
不佞頃自顔文姜祠下,粟流河畔,粳稻蓬蓬于二水之陽矣。
畚锸之役,未敢多讓也。
予急謝,乃無何,而公以艱歸矣。
此可為浩歎者也,官浩歎者也。
官壩水利 高念東曰:吾邑官壩,蓋嘉隆年中,邑令候君之所創也。
自是百年以來,井得甘泉,人飽菜蔬,利已普矣。
而一水繞城,諸賢登第,缙紳蔚起,海岱增輝,則又諸士大夫之功臣,而文昌帝君之靈贶。
也。
前令之遺澤如此,其大且久,自當崇祀名宦明矣。
淄川原志:知縣侯居艮,解州人,進士,四十四年任。
侯相度地勢,于邑南三裡許般溪上流,築石為為障水,引流繞東郭,析而北下,經北門外,西注,會入孝河。
居民灌圃種樹,俗呼曰官壩,為一邑勝槩概。
北存有石碣。
今邑人推其遺意,将高築舊壩,引水入城,向已通詳撫軍司府久行,方與石年、張邑侯謀,畚鐘從事。
或者河陽花縣,西陵柳堤,蘇白流風,庶幾拭目俟之矣。
古迹 王教曰:人之好古也,以耳勝,韫匮千镒,無與易者。
今雲夏後氏之璜,觀者争門迮指矣。
乃若倚杖寒空,瞬息千古,以其疊處疊去之至于斯也,固西家之子,重惜其往,雖有惡人,亦為踯躅。
斯其重慨于今,因益有豔于古。
達人之緻,多在茲乎。
而淄為州,為路為縣,更幾千百世所生,其麗不億,姬姜蕉萃,宜有曠百世而相感者,何落落也?是志也,一二摭取史氏之舊,似矣。
陽居所至,人争執席,記載者往往而是。
于彼乎,于此乎?死者如可作也,不其莞然! 夾谷台。
按祝其縣,漢隸東海郡,去齊魯國都甚遠。
又輿圖備考雲:萊蕪縣為古夾谷地。
考之水經注,止有萊蕪谷,而無夾谷。
應劭十三州記曰:太山萊蕪,魯之萊柞邑。
若萊蕪為夾谷,則春秋本文何以不曰會齊侯于萊柞,而乃特書夾谷耶?輿圖備考人雲:兖州峄縣有夾山,以為即夾谷,本通典、齊乘之說也。
然峄縣之夾山,在兖治東南二百六十裡,其遠又類祝其縣矣。
總之,兩君相見,當于适中之所。
齊君或不屑從魯于南也。
載考左傳曰:夾谷,齊地。
胡傳曰:夾谷,魯地。
二傳已不同矣。
此會也,齊為主,魯為客,故齊人設有成謀,萬無以萊兵預入魯境之理,則左說為良。
益都孫相國廷铨南征紀略曰:般水之南,珑水之右,其山千嶂秀疊,南連岱麓,北接長白,澗草通泉,村煙負壁。
山中有夾谷台,相傳齊魯為會者也。
按此谷皆幽岩絕壑,頗遠邑居,而兩君為會,當發币陳鐘,千乘萬騎,龍騎羽葆,掩映川岩,宜以雲台高敞,足為佳眺耳。
上有一井,握繘探之,百丈不及底,備載之,以俟考古之君子訂焉。
鬼谷洞。
相傳鬼谷先生隐居于此。
弟子蘇秦、張儀輩五百餘人。
先生為作窟,深二丈,曰:有能在窟中說使泣下者,則能分人王之地矣。
蘇秦下說之,先生泣下,即此處也。
高氏子略曰:鬼谷子三卷,隋志始有之,以為蘇秦之書。
然蘇秦所記,以為周時有豪士隐者居鬼谷,自号鬼谷先生,無鄉裡俗姓名字。
郭璞登樓賦有曰:揖首陽之二老,招鬼谷之隐士。
又遊仙詩曰:青溪千餘仞,中有一道士。
借問此何誰,雲是鬼谷子。
可謂慨想其人矣。
柳子厚曰:來鹄亦曰鬼谷子。
陸魯望詩謂鬼谷先生名诩,或作誗,音蟬,不詳所從出。
按史記蘇秦傳曰:蘇秦者,東周雒陽人也,東事師于齊,而習之鬼谷先生。
索谷,地名也。
扶風池陽、穎川陽城并有鬼谷墟,蓋是其人所居,因為号。
夫史言東事師于齊,其文甚明,索隐所指四地,何者是齊耶?或曰:蒙陰山亦有鬼谷,亦齊地也。
通志不載。
昌國城。
土鼓城。
古城。
鄭康成書院。
曬書台。
繭室。
瓊台、公主墳。
鳳凰台。
張先生書院。
皇姑庵。
開元寺。
晉人石刻樂毅。
續古迹 昌國城。
考前漢地理志屬齊郡,注謂德會水西北至西安入洳。
史記:燕昭王封樂毅于昌國,号為昌國君。
正義曰:故昌城,在淄州淄川縣東北四十裡也。
今土人仍呼昌城,其南之村則名樂店焉。
蓋昌國之名,自戰國已有之矣。
後漢郡國志屬齊國。
晉地理志亦屬齊國,注雲:樂毅所封。
宋書州郡志屬齊郡,注雲:漢舊縣。
魏書地形志屬青州齊郡,注雲:二漢舊屬。
是自戰國以迄于晉、宋、元、魏,雖隸郡隸國不同,而昌國縣之名未之或改。
至隋而昌國之名不見于史,乃于北海郡臨胊下注雲:舊曰昌國,開皇六年,改為逢山,又置般陽縣,大業初,改曰臨胊,并廢般陽入焉。
此注誤矣。
按漢志齊郡十二縣,昌國第二,臨胊第九。
後漢齊國六城,昌國第二,臨胊第四,般陽第六。
注雲:故屬濟南。
晉齊國五縣,昌國第五;高密國十一縣,臨胊第十一。
宋書般陽、昌國皆屬。
齊郡,而無臨胊。
從來昌國自昌國,臨胊自臨朐兩。
皆有之,何以至隋而忽以臨胊作昌國耶?考自永嘉喪亂,青州淪沒,石氏之後,段龛複據之,朝而慕容,夕而符氏,倏為南燕,倏為宋魏,中間郡縣,遷改靡常,昌國之廢,其在此時乎?注者不曰廢入般陽,而曰廢般陽入焉,一字之颠倒,遂留千古之疑案矣。
至唐書臨朐注又謂武德五年置,八年省般陽入焉。
夫臨胊為古骈邑之地,自漢已有吾邑,是時方改名淄川。
隋書曰廢,唐書曰省,将謂另一般陽,則隋大業初已廢入臨朐矣,唐所省者又是何縣?總緣未悉改名之事,故誤以為廢為省耳。
統與前史不符。
注隋、唐書者之舛也。
逢陵城:按逢伯陵,商之諸侯也,初封于齊,薄姑氏因之,後太公又因之。
齊乘曰:城在般陽東北四十裡。
按縣東北四十裡有古廢城,即昌國城,俗名昌城。
淄乘征曰:或昌城即逢陵故地耶?或曰逢陵城即逢醜父之邑。
一雲醜父即逢伯之後裔。
反蹤城:按輿地記雲:魏明帝景初二年,以遼東新?民渡海來歸,于此置新沓縣以居之。
齊乘雲:反蹤城在般陽北,齊景公失馬,尋蹤得于此。
今淄川縣東北羅家莊西廢城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