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川縣志卷一

關燈
,瀕水者有戒心。

    蓋北水性駛,往往不得其用焉。

    般、孝合流之下,昔曾會潴,載船,命酒其間。

    比歲兵燹,園林景物,蕩複無存,山則盡林而焚之,日見其濯濯矣。

    昔時麗景,祗益荒涼,當事者嚴為厲禁,勿燎原,勿竭澤,數十年後,或複舊觀乎? 原山。

     昆侖山。

     萬山。

     禹王山。

     笠山。

     大堆山。

     三台山。

     爬山。

     甲山。

     瑚山。

     月山。

     煥山。

     沖山。

     伏山。

     箕山。

     豹山。

     儒山。

     長白山。

     柱子山。

     鳳凰山。

     無影山。

     荊山。

     明山。

     雙山。

     窦家山。

     長安嶺又名眉陵。

     磨山。

     狼山,一名邱山。

     黉山。

     梓橦山。

     東山。

     摘星山。

     蒼龍峽。

     放生矶。

     文團峰頂。

     斷金砦。

     雲高洞。

     青蘿洞。

     洞子溝。

     趙斷溝。

     淄水。

     般水。

     孝婦河。

     明水。

     泷水。

     白泥河。

     三裡溝河。

     五裡河。

     懶水河。

     豐水。

     藍泉。

     柳泉。

     聖水泉。

     漿水泉。

     龍王泉。

     鹦哥泉。

     雙溝泉。

     抱鹿泉。

     杜坡泉。

     樂店泉。

     白雲泉。

     博濟泉。

     甘泉。

     雷泉。

     池子頭泉。

     窩裡泉。

     柳泉。

     老鴉山溝泉。

     王家莊泉。

     埠頂泉。

     菜園溝泉。

     安莊泉。

     戴家泉。

     毛家泉。

     殷家泉。

     百杪泉。

     栗泉。

     雙水泉。

     桃花泉。

     硫黃泉。

     孟良泉。

     袁家莊泉。

     柳溝泉。

     上流泉。

     涼水泉。

     羅園泉。

     公家泉。

     醴山泉。

     飲龍泉。

     三台泉。

     阿石泉。

     西窩莊泉。

     南泉。

     分水嶺。

     滿井、路途井、聖水井。

     續山川 原山淄水。

    禹貢:濰淄其道。

    蔡注:淄水,地志雲:出萊蕪縣原山,今淄州淄川縣東南七十裡原山也。

    地理今釋:淄水出今青州府益都縣西南顔神鎮東南二十五裡嶽陽山,即原山也。

    其山接濟南府章邱、淄川、萊蕪三縣。

    淄水出于山之東谷,東北流,至青州府壽光縣北,由清水泊入海。

    禹時淄水入海,不入濟。

    蔡氏因漢書淄水入濟一語雲淄水東入濟,非是。

    按漁洋先生居易錄雲:淄水,杜雲:出泰山梁父縣西。

    八汶,班雲:出萊蕪縣原山,東至博昌入濟。

    桑欽雲:出萊蕪原山,東北入海。

    鄭夾漈雲:考其形勢,當以杜言為正。

    按淄水出益都縣顔神鎮東南嶽陽山東麓,即原山也。

    北迳馬陵,俗名長峪道,今青石關是也。

     東北迳牛山,折而北漸臨淄東城,又東北迳樂安城東,又北至馬車渎,合時水入海。

    今淄水流迳臨淄城南十裡,沙石迅急,東此至樂安,與時水同入海,與汶水判若秦越,安得有西入汶之理?漁仲之言誤矣。

    據漁洋此叚,是亦以顔神東南之嶽陽為原山也。

    又按趙秋谷先生原山考雲:水經注淄、汶二水,并出萊蕪縣原山。

    淮南子雲:淄水出饴山。

    魏收志雲:嬴縣有馬耳山,汶水出馬。

    今萊蕪本漢嬴縣地,是饴與馬耳,皆原山之異名也。

    齊乘雲:淄水出益都嶽陽山東麓,古萊蕪地,是謂嶽陽,即原山也。

    德清胡先生渭注禹貢雲:原山在今萊蕪東北七十裡,東接益都,西接章邱,北接淄川縣界,高聳出群山之上,亦名馬耳山。

    是胡說原饴、馬耳、嶽陽賢一山也。

    今徧求鄉中諸山,略無原、饴、馬耳影響,惟禹山烏出群山,旁薄三縣,一與胡說合。

    而其南有嶺,微不能争名。

    嶺下之水,東流為淄,西流為汶,樵牧皆習知之。

    其嶺東北抵嶽陽六十裡而遙,數有斷續;北屬禹山二十裡而近,岡巒如一也。

    準之傳注,察其合離,蓋自淄、汶所出,聯綿東北,皆為原山,而禹山為其極嶺,洵足以為之主而受衆号者矣。

    若今之嶽陽,特以支阜而擅顯名,久假而不知所歸耳。

    餘故定禹山為原山,以為茲鄉之望焉。

     嗟乎!往者如可作也,鄉先生其謂我何?愚按:地理今釋,與居易錄、齊乘、水經之言相符。

    至杜雲淄水西入汶,班雲淄水東入濟,皆與水道不合。

    而秋谷謂禹山即原山,其說亦典依據,存以備參可也。

    似當以今釋之言為正。

    黉山舊志雲:山半有漢儒鄭康成祠,未紀其詳。

    按太平寰宇記雲:黉山,在淄川縣東北十裡。

    三齊要紀雲:鄭康成刊注詩書,日栖遲于此。

    圖經雲:鄭康成刊注詩書之所,生細草,葉形似韭,俗謂鄭公書帶草。

    據此,是黉山為鄭公注書處也。

    金劉沖元書堂記雲:長白山會仙峰,壁立特起,有堂,故址曰書堂。

    世傳以為範文正别墅。

    公複有上書堂,在會仙之南黉堂嶺上。

    是黉堂嶺之得名,亦以範曾讀書于此故也。

     又按齊乘雲:黉山在般陽北十裡,即黉堂嶺上。

    下書堂在黉堂嶺。

     又按通志雲:長白山南為黉堂嶺,上有鄭康成著書處。

    據此,是又将黉山、黉堂嶺牽合為一矣。

     漁洋長白山錄雲:黉山、黉堂嶺,自是兩山,牽合為一,非也。

    當以黉山屬鄭,黉堂嶺屬範為是。

    愚按漁洋說甚清。

    既以黉山屬鄭,則黉山自當屬之淄川東北山。

    既以黉堂嶺屬範,則黉堂嶺自當屬之長白山南峰矣。

    白雲山,通志雲:在縣西北四十裡,即長白山南之最高峰也。

    俗名玉皇頂,上有玉皇宮,與鄒平縣之摩诃頂相望,遙見泰嶽于諸山之外,西為鳳凰山,為柱子山,皆淄川境。

    淄邑水利,東土之山,以岱為宗。

    岱自西南來,群峰插漢,萬壑随之,奔赴二百裡,荟萃于淄。

    淄固山水之奧區也。

    中貫孝婦一河,挾抱諸水,北朝于海。

    孝水即隴水。

    水經注:隴水南出長城中,齊乘作籠隴,與泷别。

    泷水原出沖山之陽,東北流會白泥河北沖。

     白泥河,源出長白山南麓青嶂泉,俗名青冢泉水懸瀉而下,南迳萬安溪,至三岔河,東南流,迳鐘陽七河,過冶頭,東北流,會泷水入萌水。

    萌水即明水,俗名範陽河,源出甲山,東北流迳煥山西,明水北,又東北迳袁家莊,至長山縣界,入孝水。

    又城南二十裡峪頭河莊,諸泉迸發,流為般水,北流至縣西南隅入孝水。

    又城西南二十五裡三台山下,曰安子泉,曰馬蹄泉,曰龍灣泉,曰大錫泉,俱北流入于。

    萌水轉入孝婦河。

    又城東北之黉山東麓北流曰煖水河,俗曰懶水河。

     又北彙東南山澗諸水,曰漫泗河,俱西入孝婦河。

    又龍泉,在縣西北五十裡長白山之陽,合山南諸峪之水,東南流,至伏山東,折而入白泥河,北會萌水,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