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川縣志卷一

關燈
知淄川縣事靜海張鳴鑒修。

     輿地志 邑志者,國史之征也。

    史略而志詳。

    淄雖蕞爾地,亦百裡之封矣。

    按籍而稽,則沿革宜核也;在天成象,則星野宜分也。

    正其疆域,山川麗焉;懷其舊軌,古迹存焉。

    禮曰:廣谷大川異制,民生其間異俗。

    又曰:禮從宜,使從俗。

    則移風易俗,亦視乎上之教化何如耳。

    範史曰:其土多好經術,矜功名,舒緩闊達而足智,所由來矣。

    故備列之,偉采風者審焉。

     沿革 夏青州之域,殷隸營州 周隸青州。

    齊國。

    秦隸齊郡。

    漢隸青州部濟南郡,置般陽縣。

    莽改般陽縣曰濟南亭。

     東漢隸青州部齊國,複為般陽縣。

     晉隸青州部齊國,仍般陽縣。

     劉宋隸青州部齊郡,仍般陽縣。

     元魏隸齊州部東清河郡,治般陽城。

    領縣七:清河、繹幕、歈零、武城、貝邱、饒陽。

     高齊隸齊州部,廢東清河郡為貝邱縣。

     隋隸青州部齊郡。

    開皇十六年,置淄州。

    十八年,改貝邱為淄川縣。

    大業二年,廢淄州。

     唐隸河南道,置淄州淄川縣,領縣四:淄川、長山、高苑、鄒平。

     宋隸京東東路,仍淄州,領縣四:淄川、長山、鄒平、高苑。

     金隸山東東路,仍淄州,領縣四:淄川、長山、鄒平、高苑。

     元隸山東東西道。

    先淄州隸濟南路。

    中統五年,升淄州路置總管府。

    至元二年,改為淄萊路,登、萊二州八縣來隸,割顔神鎮之行淄川縣入益都縣。

    二十四年,改為般陽路,領州二,縣十二:淄川、長山、新城、蒲台、登州、蓬萊、栖霞、福山、黃縣、萊州、招遠、萊陽、掖縣、膠水。

     明隸山東省。

    洪武九年,改為般陽府淄川州,尋以登萊瀕海,割屬自治,改為淄州,隸濟南府。

    領縣四:淄川、長山、新城、蒲台。

    洪武十二年,割蒲台屬濱州,改淄州為淄川縣,與長山、新城均隸濟南府。

     國朝因之。

     按禹貢曰:海岱惟青州。

    又曰:濰淄其道。

    注雲:淄水出泰山郡萊蕪縣原山,今淄州淄川縣東南七十裡原山也。

    淄隸青州,屬齊地,所由來已。

    漢置般陽縣,應劭曰:在般水之陽,即今縣治也。

    文帝十五年,分齊為菑川國。

    按史記,菑川國都劇,在今壽光縣地,而其時之般陽自屬濟南郡,則昔日之國名,非今日之縣地矣。

    漢至魏、齊,或仍般陽,或為東清河,或名貝邱,至隋始名淄川縣,迄今無改,則前此之稱菑川,宜屬之劇,後此之稱淄川,宜溯之般陽,東西判然不容混也。

    其曰戰國時為孟嘗君食邑,則因公孫弘傳一字之訛,而傳會之,别有考辯,見人物本傳下。

     續沿革 淄川為道、為路、為州,皆兼轄數縣。

    南至臨沂,東至登萊,其地甚廣。

    自明洪武十二年,改州為縣,附隸濟南,地漸狹矣。

    今于雍正十二年,割淄川之南境,又折益都、萊蕪之交界地,另置一縣,賜名博山,而淄境益隘。

     星野 分野躔次,芒芴莫測,家各異喙,紛然不一。

    周禮保章氏掌封域分星,以觀妖祥。

    故論者以二十八宿分主九州,而女宿下十二國,又皆在馬。

     北鬥之七星,亦各有屬,曰七主齊。

    天官書曰:平旦達者魁魁,海岱以東北也。

    孟康注曰:傳雲:鬥第一星,法于日,主齊也。

    前漢書地理志曰:齊地,虛危之分野也。

    東有菑川、東萊、琅琊、高密、膠東,南有泰山、城陽,北有千乘、清河、渤海,西有濟南、平原,皆齊分也。

    晉志遵班固之說,自須女八度至危十五度為元枵,于辰在子,齊之分野,屬青州。

    齊國八虛六度,北海八虛九度,濟南八危一度,樂安八危四度,東萊八危九度,平原八危十一度,菑川八危十四度。

     唐志取僧一行之說曰:須女、虛、危,伭枵也。

    初須女五度,中虛九度,終危十二度。

    其分野自濟北東逾濟水,涉平陰,至于山茌,循岱嶽衆山之陰,東南及高密,又東盡萊夷之地,得漢北海、千乘、菑川、濟南、齊郡,及平原、渤海。

    九河故道之南,濱于碣石。

    古齊、紀、祝、淳于、萊、譚、寒及斟尋、有過、有高、蒲姑氏之國。

    其地得娵訾之下流,自濟東達于河外,故其象著為天津,絕雲漢之陽。

     凡司人之星與群臣之錄,皆主虛危,故岱宗為十二諸侯受命府。

    按諸志所稱菑川皆漢之國,非今縣也。

    若今之縣,雖八危,當不至十四度。

    且西洋新法,自牛初度至虛六度為伭枵,自虛七度起趣訾之次,于是危宿皆在娵訾矣。

    分度多寡亦與古異。

    古之危十四度,西法之危十度也。

    觀象者必有辨矣。

     續星野 元枵齊分野圖漢書地理志:齊地虛危分野也。

     虛宿:上下各一如連珠。

    命祿危非虛上星,虛星之下雙哭星,危下雙雙是泣丁。

    天壘團團十二城,敗臼二星城下橫,臼西三個離瑜名。

     明史天文志:女二度至危十二度,元枵之次也。

    山東布政司所屬之濟南府危分,青州府虛危分。

     明史雲:星有昔有而今無者,如虛宿中,司祿司。

    危各二星,今各一。

    敗臼四星,今二。

    離瑜三星,今二。

    壘城十三星,今五。

     危宿:三星不直臼先知。

    危上五星号人星,人傍三四杵臼形。

    人上七宿名車府,府上天鈎九黃晶。

    鈎下五造父。

    危下四星号墳墓。

    墓斜四星曰虛梁,十個天錢梁下黃。

    墓傍兩星名蓋屋,身着黑衣。

    危下宿。

     明史雲:危宿中人五星,今三,杵三星今一。

    臼四星今三。

    車府七星,今五。

    天鈎九星,今六。

    天錢十星今四。

    蓋屋二星,今一。

     疆域 淄之界遠,無稽已。

    近古以來,為府為路,統轄最廣。

    自至元中,割顔神鎮入益都,而淄之幅慎較隘,然亦日畫疆而守,各固吾圉也。

    乃百裡花封,川原牙錯,無事則辟草除萊,有事則移表易畷,此疆彼界,屢煩虞芮之質焉。

    經界既正,則鄰無觊心,此今日要務也。

     東至益都縣界三十五裡,在豐水之東;南至益都縣界三十五裡,在趙莊之南,西至章邱縣界五十五裡,在王村之西,北至長山縣界三十裡,在石埠莊之北,西至濟南府二百裡,西北至京師一千一百裡。

     續疆域 東至青州府益都縣界三十五裡佛莊,西至濟南府章邱縣界五十五裡。

    王村之西,南至青州府傳山縣界三十五裡。

    石溝河,即石臼河,北至濟南府長山縣界三十裡。

    石埠莊之北,東南至青州府益都縣界五十五裡東坪莊,東北至青州府益都縣界三十五裡。

    豐水之東,西南至泰安府萊蕪縣界五十五裡嶺西莊。

    西北至濟南府長山縣界三十五裡山王莊之北,東西廣八十五裡,南北袤七十裡。

    西至濟南府二百裡,西北至京師一千一百裡。

     山川 岱宗西南來,速岡斷阜,卷碧飛青,數百裡皆山也。

    疊嶂承煙,層巒散霭,而孝婦、般萌諸水,旁納山泉,循山北注,則淄為山川之秀區矣。

    百年前,山多茂樹,邑之取材者,輪囷連抱,不可勝用也。

    水則夏秋雨漲,齧岸潰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