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淄川縣志卷首
關燈
小
中
大
戒之。
學者正當持擇審處,存誠去僞,毋蹈狥名骛外之陋習。
崇正學,則可以得醇儒,正人心,厚風俗,培養國家之元氣,所系綦重,非徒口耳之勤,近功小補之術也。
朕願諸臣精研宋儒之書,以上溯六經之阃奧,湢泳從容,優遊漸漬,知為灼知,得為實得,明體達用,以為啟沃之資,治心修身,以端教化之本,将國家收端人正士之用,而儒先性命道德之旨,有功于世道人心者,顯著于國家天下,朕于諸臣有厚望焉。
乾隆五年十月,上谕:士為四民之首,而大學者教化所先,四方于是觀型焉。
比者聚生徒而教育之,董以師儒,舉古人之成法規條,亦既詳備矣。
獨是科名聲利之習,深入人心,積重難返,士之所謂汲汲皇皇者,惟是之求,而未嘗有志于聖賢之道。
不知國家以經義取士,使多士由聖賢之言,體聖賢之心,正欲使之為聖賢之徒,而豈沾沾焉文藝之末哉?朱子同安縣谕學者雲:學以為己。
今之世,父所以诏其子,兄所以勉其弟,師所以教其弟子,弟子之所以學,舍科舉之業,則無為也。
使古人之學止于如此,則凡可以得志于科舉斯已爾,所以孜孜焉愛日不倦,以至于死而後已者,果何為而然哉?今之士惟不知此,以為苟足以應有司之求矣,則無事于汲汲為也,是以至于惰遊而不知反,終身不能有志于學,而君子以為非士之罪也。
使教素明于上,而學素講于下,則士者固将有以用其力,而豈有不勉之患哉?諸君苟能緻思于科舉之外,而知古人之所以為學,則将有欲罷不能者矣。
觀朱子此言,洵古今通患。
夫為己二字,乃入聖之門。
知為己,則所讀之書,一一有益于身心,而日用事物之間,存養省察,暗然自修。
世俗之紛華靡麗,無足動念,何患詞章聲譽之能奪志哉?況即為科舉,亦無礙于聖賢之學。
朱子雲:非是科舉累人,人累科舉。
若高見遠識之士,讀聖賢之書,據吾所見為文以應之,得失置之度外,雖日日應舉,亦不累也。
居今之世,雖孔子複生也不免應舉,然豈能累孔子耶?朱子此言,即是科舉中為己之學。
誠能為己,則四書五經,皆聖賢之精蘊,體而行之,為聖賢而有餘;不能為己,則雖舉經義治事而督課之,亦糟粕陳言,無裨實用,浮僞為時文等耳。
故學者莫先于辨志。
志于為己者,聖賢之徒也;志于科名者,世俗之陋也。
國家養育人材,将用以治君澤民、治國平天下,而囿于積習,不能奮然求至于聖賢,豈不謬哉?朕膺君師之任,有厚望于諸生。
适讀朱子書,見其言切中士習流弊,故親切為諸生言之,俾司教者知所以教而學者知所以學。
乾隆五年十一月,上谕:從來為治之道,不外教養兩端,然必衣食足而後禮義充,故論治者往往先養後教。
朕禦極以來,日為斯民籌衣食之源,水旱之備,所期薄海蒸黎,蓋藏充裕,俯仰有資,以為施教之地,而解愠阜财之效,尚未克副,朕懷第思維皇降畏,有物有則,衣食以養其形,教化以複其性,二者相成而不相妨,不容偏廢。
正如為學之道,知先行後,然知行并進,非劃然兩時,判然兩事,又安得謂養之之道未裕,遂可置教化為緩圖也。
今學校徧天下山陬海澨之人,無不挾詩書而遊庠序。
顧學徒以文藝弋科名,官司以課試為職業,于學問根本切實用功所在,概未暇及。
司牧者盡心于簿書筐箧,或進諸生而談舉藝,則以為作養人才,振興文教,其于闾閻小民,則謂是蚩。
蚩者不足與興教化,平時不加訓迪,及陷于罪,則執法以繩之,無怪乎習俗之不淳,而诟谇澆漓之不能禁止也。
朱子雲:聖人教人,大概隻是說孝弟忠信,日用常行的話。
人能就上面做将去,則心之放者自收,性之昏者自著。
此處深探立教本源,至為切實。
蓋心性雖民之秉彜,而心為物誘則放,性為欲累則昏。
存心養性,非知道者不足與幾。
若夫事親從兄,則家庭日用,人人共由,孩提知愛,少長知敬,又人人同具,不待勉強。
要之,堯舜之道,不外乎是。
即如得一食必先以食父母,得一衣必先以衣父母,此即是孝;能推是心而所以順其親者無不至,則為孝子。
父之齒随行,兄之齒鴈行,此即是弟;能推是心,而所以敬其長者無不至,則為悌弟。
一人如此,人人從而效焉;一家如此,一鄉從而效焉,則為善俗。
孟子曰:人倫明于上,小民親于下。
又曰: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由是道也。
惟在上者不為之提撕警覺,則習而不察,而一時之明,不勝積習之漸染,重昏锢蔽,日入于禽獸而不自知。
任君師之責者,奚忍不為之申重而切谕之?我聖祖仁皇帝頒聖谕以教士民,首崇孝弟。
皇考世宗憲皇帝衍為廣訓,往複周詳,已無遺蘊。
但朔望宣講,祇屬具文,口耳傳述,未能領會。
不知國家教人,字
學者正當持擇審處,存誠去僞,毋蹈狥名骛外之陋習。
崇正學,則可以得醇儒,正人心,厚風俗,培養國家之元氣,所系綦重,非徒口耳之勤,近功小補之術也。
朕願諸臣精研宋儒之書,以上溯六經之阃奧,湢泳從容,優遊漸漬,知為灼知,得為實得,明體達用,以為啟沃之資,治心修身,以端教化之本,将國家收端人正士之用,而儒先性命道德之旨,有功于世道人心者,顯著于國家天下,朕于諸臣有厚望焉。
乾隆五年十月,上谕:士為四民之首,而大學者教化所先,四方于是觀型焉。
比者聚生徒而教育之,董以師儒,舉古人之成法規條,亦既詳備矣。
獨是科名聲利之習,深入人心,積重難返,士之所謂汲汲皇皇者,惟是之求,而未嘗有志于聖賢之道。
不知國家以經義取士,使多士由聖賢之言,體聖賢之心,正欲使之為聖賢之徒,而豈沾沾焉文藝之末哉?朱子同安縣谕學者雲:學以為己。
今之世,父所以诏其子,兄所以勉其弟,師所以教其弟子,弟子之所以學,舍科舉之業,則無為也。
使古人之學止于如此,則凡可以得志于科舉斯已爾,所以孜孜焉愛日不倦,以至于死而後已者,果何為而然哉?今之士惟不知此,以為苟足以應有司之求矣,則無事于汲汲為也,是以至于惰遊而不知反,終身不能有志于學,而君子以為非士之罪也。
使教素明于上,而學素講于下,則士者固将有以用其力,而豈有不勉之患哉?諸君苟能緻思于科舉之外,而知古人之所以為學,則将有欲罷不能者矣。
觀朱子此言,洵古今通患。
夫為己二字,乃入聖之門。
知為己,則所讀之書,一一有益于身心,而日用事物之間,存養省察,暗然自修。
世俗之紛華靡麗,無足動念,何患詞章聲譽之能奪志哉?況即為科舉,亦無礙于聖賢之學。
朱子雲:非是科舉累人,人累科舉。
若高見遠識之士,讀聖賢之書,據吾所見為文以應之,得失置之度外,雖日日應舉,亦不累也。
居今之世,雖孔子複生也不免應舉,然豈能累孔子耶?朱子此言,即是科舉中為己之學。
誠能為己,則四書五經,皆聖賢之精蘊,體而行之,為聖賢而有餘;不能為己,則雖舉經義治事而督課之,亦糟粕陳言,無裨實用,浮僞為時文等耳。
故學者莫先于辨志。
志于為己者,聖賢之徒也;志于科名者,世俗之陋也。
國家養育人材,将用以治君澤民、治國平天下,而囿于積習,不能奮然求至于聖賢,豈不謬哉?朕膺君師之任,有厚望于諸生。
适讀朱子書,見其言切中士習流弊,故親切為諸生言之,俾司教者知所以教而學者知所以學。
乾隆五年十一月,上谕:從來為治之道,不外教養兩端,然必衣食足而後禮義充,故論治者往往先養後教。
朕禦極以來,日為斯民籌衣食之源,水旱之備,所期薄海蒸黎,蓋藏充裕,俯仰有資,以為施教之地,而解愠阜财之效,尚未克副,朕懷第思維皇降畏,有物有則,衣食以養其形,教化以複其性,二者相成而不相妨,不容偏廢。
正如為學之道,知先行後,然知行并進,非劃然兩時,判然兩事,又安得謂養之之道未裕,遂可置教化為緩圖也。
今學校徧天下山陬海澨之人,無不挾詩書而遊庠序。
顧學徒以文藝弋科名,官司以課試為職業,于學問根本切實用功所在,概未暇及。
司牧者盡心于簿書筐箧,或進諸生而談舉藝,則以為作養人才,振興文教,其于闾閻小民,則謂是蚩。
蚩者不足與興教化,平時不加訓迪,及陷于罪,則執法以繩之,無怪乎習俗之不淳,而诟谇澆漓之不能禁止也。
朱子雲:聖人教人,大概隻是說孝弟忠信,日用常行的話。
人能就上面做将去,則心之放者自收,性之昏者自著。
此處深探立教本源,至為切實。
蓋心性雖民之秉彜,而心為物誘則放,性為欲累則昏。
存心養性,非知道者不足與幾。
若夫事親從兄,則家庭日用,人人共由,孩提知愛,少長知敬,又人人同具,不待勉強。
要之,堯舜之道,不外乎是。
即如得一食必先以食父母,得一衣必先以衣父母,此即是孝;能推是心而所以順其親者無不至,則為孝子。
父之齒随行,兄之齒鴈行,此即是弟;能推是心,而所以敬其長者無不至,則為悌弟。
一人如此,人人從而效焉;一家如此,一鄉從而效焉,則為善俗。
孟子曰:人倫明于上,小民親于下。
又曰: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由是道也。
惟在上者不為之提撕警覺,則習而不察,而一時之明,不勝積習之漸染,重昏锢蔽,日入于禽獸而不自知。
任君師之責者,奚忍不為之申重而切谕之?我聖祖仁皇帝頒聖谕以教士民,首崇孝弟。
皇考世宗憲皇帝衍為廣訓,往複周詳,已無遺蘊。
但朔望宣講,祇屬具文,口耳傳述,未能領會。
不知國家教人,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