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淄川縣志卷首
關燈
小
中
大
淄川縣志目錄
卷首
禦制志,谟訓、宸輪、典籍、恩綸。
卷首後序 禦制志 谟訓 欽依刊立卧碑,曉示生員。
朝廷建立學校,選取生員,免其丁糧,厚以廪膳。
設學院學道學官以教之,各衙門官以禮相待,全要養成賢才,以供朝廷之用,諸生當上報。
國恩,下立人品,所有教條,開列于左。
一、生員之家,父母賢智者,子當受教;父母愚魯者,縣無矣。
谟或有非者,子既讀書明理,當再三懇告,不使父母陷于危亡。
一、生員立志,當學為忠臣清官,書史所載忠清事迹,務須互相講究。
凡利國愛民之事,更宜留心。
一、生員居心忠厚正直,讀書方有實用,出仕必作良史。
若心術邪刻,讀書必無成就,為官必取禍患。
行害人之事者,往往自殺其身,常宜思省。
一、生員不可幹求官長,交結勢要,希圖越次進身。
若果心善德全,上天知之,必加以福。
一、生員受身忍性,凡有司衙門不可輕入,即有切已之事,止許家人代告,不許幹與他人詞訟,他人亦不得幹連生員作證。
一、軍民一切利病,不許生員上書陳言,如有一言建白,以違旨黜革治罪。
一、生員不許糾黨多人,立盟結社,把持官府,武斷鄉曲,所作文字,不許妄行刊刻,違者提調官治罪。
順治九年二月聖谕十六條:敦孝弟以重人倫,笃宗族以昭雍睦,和鄉黨以息争訟;重農桑以足衣食,尚勤儉以惜财用;隆學校以端士習,黜異端以崇正學;講法律以儆愚頑,明禮讓以厚風俗,務本業以定民志;訓子弟以禁非為,息誣告以全善良;誡匿逃以免株連,完錢糧以省催科,聯保甲以弭盜賊,解雠忿以重身命。
康熙九年十月至聖孔子贊并序。
蓋自三才建而天地不居其功,一中傳而聖人代宣其蘊。
有行道之聖,得位以綏猷,有明道之聖,立言以垂憲。
此正學所以常明,人心所以不泯。
也。
粵稽往緒,仰溯前徽,堯、舜、禹、湯、文、武,達而在上,兼君師之寄,行道之聖人也。
孔子不得位,窮而在下,秉删述之權,明道之聖人也。
行道者勳業炳于一朝,明道者教思周于百世。
堯、舜、文、武之後,不有孔子,則學術紛淆,仁義湮塞,斯道之失傳也久矣。
後之人而欲探二帝三王之心法,以為治國平天下之準,其奚所取衷焉?然則孔子之為萬古一人也審矣。
朕巡省東國,谒祀阙裡,景企滋深,敬摛筆而為之贊曰:清濁有氣,剛柔有質。
聖人參之,人極以立。
行著習察,舍道莫由。
惟皇達極,惟後綏猷。
作君作師,垂統萬古。
曰惟堯、舜,禹、湯、文、武。
五百餘歲,至聖提生。
聲金振玉,集厥大成。
序書删詩,定禮正樂。
既窮象系,亦嚴筆削。
上紹往緒,下示來型。
道不終晦,秩然大經。
百家紛纭,殊途異趣。
日月無逾,羹牆可悟。
孔子之道,惟中與庸。
此心此理,千聖所同。
孔子之德,仁義中正。
秉彜之好,根本天性。
庶幾夙夜,勖哉令圖。
溯源洙泗,景躅唐虞。
載曆庭除,式觀禮器。
摛毫仰贊,心焉遐企。
百世而上,以聖為歸。
為歸。
百世而下,以聖為師。
非師夫子,惟師于道。
統天禦世,惟道為寶。
泰山岩岩,東海泱泱。
牆高萬仞,夫子之堂。
孰窺其藩,孰窺其徑。
道不遠人,克念作聖。
顔子贊:聖道早聞,天資獨粹。
約禮博文,不遷不貳。
一善服膺,萬德來萃。
能化而齊,其樂一緻。
禮樂四代,治法兼備。
用行舍藏,王佐之器。
曾子贊:洙泗之傳,魯以得之,一貫曰唯,聖學在茲。
明德新民,止善為期。
格緻誠正均平。
以推至德,要道百行。
所基纂承統緒,修明訓詞。
子思子贊:于穆天命,道之大原。
靜養動察,庸德庸言。
以育萬物,以贊乾坤。
九經三重,大法是存。
笃恭慎獨,成德之門。
卷之藏密,擴之無垠。
孟子贊:哲人既萎,楊墨昌熾。
子輿辟之,曰仁曰義。
性善獨闡,知言養氣。
道稱堯舜,學屏功利。
煌煌七篇,并垂六藝。
孔學攸傳,禹功作配。
康熙十八年閏三月訓饬士子文:國家建立學校,原以興行教化,作育人才,典至渥也。
朕臨馭以來,隆重師儒,加意庠序,近慎簡學使,厘剔弊端,務期風教修明,賢才蔚起,庶幾樸棫作人之意。
乃比來士習末端,儒效罕著,雖因内外臣上奉行未能盡善,亦由爾諸生積痼已久,猝難改易之故也。
茲特親制訓言,再加警饬,爾諸生其敬聽之。
從來學者,先立品行,次及文學,學術事功,原委有序。
爾諸生幼聞庭訓,長列宮牆,朝夕誦讀,甯無講究?必也躬修實踐,砥砺廉隅,敦孝順以事親,秉忠貞以立志,窮經考義,勿雜荒誕之談;取友親師,悉化?盈之氣。
文章歸于醇雅,
卷首後序 禦制志 谟訓 欽依刊立卧碑,曉示生員。
朝廷建立學校,選取生員,免其丁糧,厚以廪膳。
設學院學道學官以教之,各衙門官以禮相待,全要養成賢才,以供朝廷之用,諸生當上報。
國恩,下立人品,所有教條,開列于左。
一、生員之家,父母賢智者,子當受教;父母愚魯者,縣無矣。
谟或有非者,子既讀書明理,當再三懇告,不使父母陷于危亡。
一、生員立志,當學為忠臣清官,書史所載忠清事迹,務須互相講究。
凡利國愛民之事,更宜留心。
一、生員居心忠厚正直,讀書方有實用,出仕必作良史。
若心術邪刻,讀書必無成就,為官必取禍患。
行害人之事者,往往自殺其身,常宜思省。
一、生員不可幹求官長,交結勢要,希圖越次進身。
若果心善德全,上天知之,必加以福。
一、生員受身忍性,凡有司衙門不可輕入,即有切已之事,止許家人代告,不許幹與他人詞訟,他人亦不得幹連生員作證。
一、軍民一切利病,不許生員上書陳言,如有一言建白,以違旨黜革治罪。
一、生員不許糾黨多人,立盟結社,把持官府,武斷鄉曲,所作文字,不許妄行刊刻,違者提調官治罪。
順治九年二月聖谕十六條:敦孝弟以重人倫,笃宗族以昭雍睦,和鄉黨以息争訟;重農桑以足衣食,尚勤儉以惜财用;隆學校以端士習,黜異端以崇正學;講法律以儆愚頑,明禮讓以厚風俗,務本業以定民志;訓子弟以禁非為,息誣告以全善良;誡匿逃以免株連,完錢糧以省催科,聯保甲以弭盜賊,解雠忿以重身命。
康熙九年十月至聖孔子贊并序。
蓋自三才建而天地不居其功,一中傳而聖人代宣其蘊。
有行道之聖,得位以綏猷,有明道之聖,立言以垂憲。
此正學所以常明,人心所以不泯。
也。
粵稽往緒,仰溯前徽,堯、舜、禹、湯、文、武,達而在上,兼君師之寄,行道之聖人也。
孔子不得位,窮而在下,秉删述之權,明道之聖人也。
行道者勳業炳于一朝,明道者教思周于百世。
堯、舜、文、武之後,不有孔子,則學術紛淆,仁義湮塞,斯道之失傳也久矣。
後之人而欲探二帝三王之心法,以為治國平天下之準,其奚所取衷焉?然則孔子之為萬古一人也審矣。
朕巡省東國,谒祀阙裡,景企滋深,敬摛筆而為之贊曰:清濁有氣,剛柔有質。
聖人參之,人極以立。
行著習察,舍道莫由。
惟皇達極,惟後綏猷。
作君作師,垂統萬古。
曰惟堯、舜,禹、湯、文、武。
五百餘歲,至聖提生。
聲金振玉,集厥大成。
序書删詩,定禮正樂。
既窮象系,亦嚴筆削。
上紹往緒,下示來型。
道不終晦,秩然大經。
百家紛纭,殊途異趣。
日月無逾,羹牆可悟。
孔子之道,惟中與庸。
此心此理,千聖所同。
孔子之德,仁義中正。
秉彜之好,根本天性。
庶幾夙夜,勖哉令圖。
溯源洙泗,景躅唐虞。
載曆庭除,式觀禮器。
摛毫仰贊,心焉遐企。
百世而上,以聖為歸。
為歸。
百世而下,以聖為師。
非師夫子,惟師于道。
統天禦世,惟道為寶。
泰山岩岩,東海泱泱。
牆高萬仞,夫子之堂。
孰窺其藩,孰窺其徑。
道不遠人,克念作聖。
顔子贊:聖道早聞,天資獨粹。
約禮博文,不遷不貳。
一善服膺,萬德來萃。
能化而齊,其樂一緻。
禮樂四代,治法兼備。
用行舍藏,王佐之器。
曾子贊:洙泗之傳,魯以得之,一貫曰唯,聖學在茲。
明德新民,止善為期。
格緻誠正均平。
以推至德,要道百行。
所基纂承統緒,修明訓詞。
子思子贊:于穆天命,道之大原。
靜養動察,庸德庸言。
以育萬物,以贊乾坤。
九經三重,大法是存。
笃恭慎獨,成德之門。
卷之藏密,擴之無垠。
孟子贊:哲人既萎,楊墨昌熾。
子輿辟之,曰仁曰義。
性善獨闡,知言養氣。
道稱堯舜,學屏功利。
煌煌七篇,并垂六藝。
孔學攸傳,禹功作配。
康熙十八年閏三月訓饬士子文:國家建立學校,原以興行教化,作育人才,典至渥也。
朕臨馭以來,隆重師儒,加意庠序,近慎簡學使,厘剔弊端,務期風教修明,賢才蔚起,庶幾樸棫作人之意。
乃比來士習末端,儒效罕著,雖因内外臣上奉行未能盡善,亦由爾諸生積痼已久,猝難改易之故也。
茲特親制訓言,再加警饬,爾諸生其敬聽之。
從來學者,先立品行,次及文學,學術事功,原委有序。
爾諸生幼聞庭訓,長列宮牆,朝夕誦讀,甯無講究?必也躬修實踐,砥砺廉隅,敦孝順以事親,秉忠貞以立志,窮經考義,勿雜荒誕之談;取友親師,悉化?盈之氣。
文章歸于醇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