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澤縣志卷之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一年僧湛先,嘉靖五年鄉民孫俊、孫秀、劉江、張恺、宋滿、張其等重修。
福勝寺在邑治東十五裡趙莊村,創建無考。
唐太□六年,舍人徐福、主事盧庸、大理司員外高與、員外兼左補阙孫□、朝散大夫、郎中兼國子監丞王□□、僧崇選、寬大鄉民黎強,明成化十九年,村民黎自均、僧大千,嘉靖七年僧大威,萬五年鄉民黎守陽、黎大性、黎天同住持僧明虎等相繼重修。
一在邑治北二十裡東故羅村,創建無考。
國朝康熙十一年重修。
有香火地叁畝,又有行糧地貳拾肆畝玖分。
興勝寺在邑治東十五裡小堡村,創建不知何年。
元至正蓋已有之。
明洪武四年僧湛能德曉,弘治五年鄉民何世仲、賈利、張福、何素等相繼重修。
有香火行糧地叁畝。
一在邑治東二十裡大興村,創建無考。
明成化丙戌,曆弘治癸亥,至正德七年壬申,僧明慧悟秀悟朗相繼重修。
開元寺在邑治東二十裡大堡村,創建無考。
明成化八年,鄉人劉斌、僧浩慶、萬二十五年,棗管村民。
張洪道、本村民劉邦奇相繼重修。
有香火行糧地貳拾叁畝陸分。
崇覺寺在邑治東二十裡故城村。
明洪武二十九年創建。
隆慶元年,至萬四年乙亥,鄉民□仲、楊九朝、僧煙隆、能江等重修。
有香火行糧地伍畝、軍地玖畝。
崇興寺在邑治東二十裡苦水村。
唐代創建,不知何年。
明萬三十七年起,至天啟五年乙醜,僧興仁通舉重修。
有香火行糧地貳拾柒畝、軍地貳拾伍畝。
興善畝興善寺在邑治南十裡河莊村。
創建無考,宋、元時已有碑碣。
明隆慶三年至萬丙子年,鄉民楊立、僧惟金重修。
有香火行糧地肆畝玖分。
一在邑治西十裡黎元村,創建無考。
明弘治十六年癸亥,知縣方德懋、教谕李良玉重修。
祗園庵在邑治北離城數百步袁家莊。
明隆慶元年,本莊民袁增舍地陸畝伍分創建。
崇祯元年戊辰,庵主袁自修重修。
七裡庵古名海會庵,在邑治北七裡舊村,名邸家莊。
明萬十二年乙酉,僧文寶号金山,募建浚井,庵之南,得甘泉焉。
崇祯六年,僧福深、鄉民閏知鬥等募修。
觀音閣有香火無糧地叁拾壹畝,另僧人自買行糧地伍畝。
清涼寺在邑治北十裡。
白家莊東臨關帝廟,西有觀音堂,創建無考。
明景泰間僧正安,嘉靖十三年僧妙礦,鄉人劉通舍地貳拾畝有餘,開拓重修。
時知縣吳治。
興果寺在邑治南十裡濯頭村。
元至正間,僧永峰興。
建明永樂年間,僧慧川,号性空,耆民李芳重修。
不東峰長老,深澤人。
洪武初,入興果寺為僧,年九十餘。
一日,遍告諸舊遊曰:吾以某月某日歸矣。
曆數至期,觀者萬人。
乃對大衆作偈,遂入塔,阖門而逝。
其未入時,語鄰人權某者曰:吾好食黍糗,可取與吾食。
權某抵家取之。
未至,遇諸途,見其杖錫如生,與之糗,搖手不言而去。
重興寺在邑治南十五裡杜社村迤北北馬村,創建無考。
明隆慶壬申,至萬三年乙亥,杜社民劉天祿、劉天衢、劉天福、王遷民等重修。
靈感寺在邑治東二十裡馬壘村,創建無考。
隆慶庚午年,曆萬甲戌、丙申年,鄉人黃潛住、僧□□重修。
崇聖寺在邑治南二十裡方元村,創建無考。
元至正元年、崇祯四年、順治八年相二重修。
普濟庵在邑治南二十裡鐵千村,創建無考。
明萬乙卯,村人重修。
文化寺在邑治南三十裡河疃村,創建無考。
明弘治九年,僧明泰、文郁同鄉民等,隆慶戊辰、萬七年、二十八年、天啟元年,相繼修。
寺地伍畝伍分。
又陸分興圓寺即今大悲閣,在邑治西八裡趙八莊,創建無考。
明嘉靖三十九年庚申,乾清宮太監本村人樊英重修。
戶部侍郎昌黎韓寅撰碑記:國朝康熙二年,鄉民楊文明苦心募化,積十餘年财眦,修蓋大悲閣,至乙卯年,才略完備。
有僧德準原地八畝,王有福舍地貳畝,為閣寺地基。
又買王九海地叁畝,王顯增舍地肆畝,俱取土成坑。
又買王連慶糧地陸畝伍分,苦行再募,以成厥功。
龍泉寺為祈福禱雨之處,在邑治西十裡北留屯村。
創建無考。
明永樂間,鄉人劉福淵、馬普中、宋普義、僧茂峰、林公、正統中僧本公相繼重修。
鐵佛庵在邑治西十裡陳家莊,創建無考。
明嘉靖四十五年丙寅,鄉民王世積、僧智元重建,有香火行糧地拾伍畝叁分。
嘉慶寺在邑治西十五裡呂村,創建無考。
國朝順治九年,僧義精、鄉人張林、許得銀重建,有香火行糧地拾伍畝。
大安寺在邑治北二十裡王家莊,創建無考。
明嘉靖三十七年重修。
圓通庵在邑治南十裡南三家村,創建無考。
國朝順治十六年,知縣符渭英、教谕張勸、典史湯九成、鄉民張從善等重修。
三聖寺在邑治西二十裡堤北村,創建無考。
元至正二年、明永樂三年、弘治十四年、嘉靖元年、天啟四年,相繼重修。
三教寺在邑治西二十裡并市村,創建無考。
順治十八年,知縣符渭英重修。
今按:建寺修庵,亦鄉民慕善之意也,然而非齊道。
夫孝于親,悌于長,尊君親上,睦族教子,敬老恤貧,善之大也。
立家廟,置義田,行社倉,謹鄉約,早完課糧,守法息訟,通橋道,赈窮乏,善之實也。
不此之務,而惟崇土木之工,惑洞天福地之說,甚者借募化之名,恣其中飽,溺虛無幻怪之事,流為左道。
甯知私創庵院,律之所禁,迎神賽會,法所不寬,奈何以慕善之心,蹈長惡之罪乎?且澤以五十裡之邑,梵宮釋刹幾四十所,而先聖之宮,寥寥二三區而已。
傳曰:經正則庶民興。
夫民愚何知,因其失而導之正,宜有任其責者。
福勝寺在邑治東十五裡趙莊村,創建無考。
唐太□六年,舍人徐福、主事盧庸、大理司員外高與、員外兼左補阙孫□、朝散大夫、郎中兼國子監丞王□□、僧崇選、寬大鄉民黎強,明成化十九年,村民黎自均、僧大千,嘉靖七年僧大威,萬五年鄉民黎守陽、黎大性、黎天同住持僧明虎等相繼重修。
一在邑治北二十裡東故羅村,創建無考。
國朝康熙十一年重修。
有香火地叁畝,又有行糧地貳拾肆畝玖分。
興勝寺在邑治東十五裡小堡村,創建不知何年。
元至正蓋已有之。
明洪武四年僧湛能德曉,弘治五年鄉民何世仲、賈利、張福、何素等相繼重修。
有香火行糧地叁畝。
一在邑治東二十裡大興村,創建無考。
明成化丙戌,曆弘治癸亥,至正德七年壬申,僧明慧悟秀悟朗相繼重修。
開元寺在邑治東二十裡大堡村,創建無考。
明成化八年,鄉人劉斌、僧浩慶、萬二十五年,棗管村民。
張洪道、本村民劉邦奇相繼重修。
有香火行糧地貳拾叁畝陸分。
崇覺寺在邑治東二十裡故城村。
明洪武二十九年創建。
隆慶元年,至萬四年乙亥,鄉民□仲、楊九朝、僧煙隆、能江等重修。
有香火行糧地伍畝、軍地玖畝。
崇興寺在邑治東二十裡苦水村。
唐代創建,不知何年。
明萬三十七年起,至天啟五年乙醜,僧興仁通舉重修。
有香火行糧地貳拾柒畝、軍地貳拾伍畝。
興善畝興善寺在邑治南十裡河莊村。
創建無考,宋、元時已有碑碣。
明隆慶三年至萬丙子年,鄉民楊立、僧惟金重修。
有香火行糧地肆畝玖分。
一在邑治西十裡黎元村,創建無考。
明弘治十六年癸亥,知縣方德懋、教谕李良玉重修。
祗園庵在邑治北離城數百步袁家莊。
明隆慶元年,本莊民袁增舍地陸畝伍分創建。
崇祯元年戊辰,庵主袁自修重修。
七裡庵古名海會庵,在邑治北七裡舊村,名邸家莊。
明萬十二年乙酉,僧文寶号金山,募建浚井,庵之南,得甘泉焉。
崇祯六年,僧福深、鄉民閏知鬥等募修。
觀音閣有香火無糧地叁拾壹畝,另僧人自買行糧地伍畝。
清涼寺在邑治北十裡。
白家莊東臨關帝廟,西有觀音堂,創建無考。
明景泰間僧正安,嘉靖十三年僧妙礦,鄉人劉通舍地貳拾畝有餘,開拓重修。
時知縣吳治。
興果寺在邑治南十裡濯頭村。
元至正間,僧永峰興。
建明永樂年間,僧慧川,号性空,耆民李芳重修。
不東峰長老,深澤人。
洪武初,入興果寺為僧,年九十餘。
一日,遍告諸舊遊曰:吾以某月某日歸矣。
曆數至期,觀者萬人。
乃對大衆作偈,遂入塔,阖門而逝。
其未入時,語鄰人權某者曰:吾好食黍糗,可取與吾食。
權某抵家取之。
未至,遇諸途,見其杖錫如生,與之糗,搖手不言而去。
重興寺在邑治南十五裡杜社村迤北北馬村,創建無考。
明隆慶壬申,至萬三年乙亥,杜社民劉天祿、劉天衢、劉天福、王遷民等重修。
靈感寺在邑治東二十裡馬壘村,創建無考。
隆慶庚午年,曆萬甲戌、丙申年,鄉人黃潛住、僧□□重修。
崇聖寺在邑治南二十裡方元村,創建無考。
元至正元年、崇祯四年、順治八年相二重修。
普濟庵在邑治南二十裡鐵千村,創建無考。
明萬乙卯,村人重修。
文化寺在邑治南三十裡河疃村,創建無考。
明弘治九年,僧明泰、文郁同鄉民等,隆慶戊辰、萬七年、二十八年、天啟元年,相繼修。
寺地伍畝伍分。
又陸分興圓寺即今大悲閣,在邑治西八裡趙八莊,創建無考。
明嘉靖三十九年庚申,乾清宮太監本村人樊英重修。
戶部侍郎昌黎韓寅撰碑記:國朝康熙二年,鄉民楊文明苦心募化,積十餘年财眦,修蓋大悲閣,至乙卯年,才略完備。
有僧德準原地八畝,王有福舍地貳畝,為閣寺地基。
又買王九海地叁畝,王顯增舍地肆畝,俱取土成坑。
又買王連慶糧地陸畝伍分,苦行再募,以成厥功。
龍泉寺為祈福禱雨之處,在邑治西十裡北留屯村。
創建無考。
明永樂間,鄉人劉福淵、馬普中、宋普義、僧茂峰、林公、正統中僧本公相繼重修。
鐵佛庵在邑治西十裡陳家莊,創建無考。
明嘉靖四十五年丙寅,鄉民王世積、僧智元重建,有香火行糧地拾伍畝叁分。
嘉慶寺在邑治西十五裡呂村,創建無考。
國朝順治九年,僧義精、鄉人張林、許得銀重建,有香火行糧地拾伍畝。
大安寺在邑治北二十裡王家莊,創建無考。
明嘉靖三十七年重修。
圓通庵在邑治南十裡南三家村,創建無考。
國朝順治十六年,知縣符渭英、教谕張勸、典史湯九成、鄉民張從善等重修。
三聖寺在邑治西二十裡堤北村,創建無考。
元至正二年、明永樂三年、弘治十四年、嘉靖元年、天啟四年,相繼重修。
三教寺在邑治西二十裡并市村,創建無考。
順治十八年,知縣符渭英重修。
今按:建寺修庵,亦鄉民慕善之意也,然而非齊道。
夫孝于親,悌于長,尊君親上,睦族教子,敬老恤貧,善之大也。
立家廟,置義田,行社倉,謹鄉約,早完課糧,守法息訟,通橋道,赈窮乏,善之實也。
不此之務,而惟崇土木之工,惑洞天福地之說,甚者借募化之名,恣其中飽,溺虛無幻怪之事,流為左道。
甯知私創庵院,律之所禁,迎神賽會,法所不寬,奈何以慕善之心,蹈長惡之罪乎?且澤以五十裡之邑,梵宮釋刹幾四十所,而先聖之宮,寥寥二三區而已。
傳曰:經正則庶民興。
夫民愚何知,因其失而導之正,宜有任其責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