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澤縣志卷之十二

關燈
大興村,創建無考。

    國朝順治四年,知縣周召南、生員胡拱宸、鄉民陳厚、殷魁拔重修。

    有房三間,香火行糧地陸畝玖分。

    又衛地拾伍畝。

    一在邑治南五裡中角頭,明崇祯七年,村人管進福等重修。

    一在邑治西十五裡大黎元村,創建無考。

    變國朝康熙十一年,知縣許來音重修。

    三官廟在邑治東,創建無考。

    明嘉靖三十九年庚申,耆民胡隆、王宗逭,天啟三年癸亥,相繼重修。

    一在邑治西八裡趙八莊橋南。

    國朝順治八年,知縣李遇春創建,有香火行糧地拾叁畝伍分。

    一在邑治西十裡陳家莊,創建無考。

    明天啟五年乙醜,鄉人陳俊重修,有香火行糧地拾壹畝貳分。

    火神廟在邑南關,康熙五十年,武舉袁維京等募建。

    二郎廟在邑治南關,創建無考。

    國朝康熙九年,知縣許來音重修。

    一在邑治西關,創建無考,國朝康熙十年,知縣許來音重修。

    娘娘廟在東關,創建無考。

    國朝康熙十三年,知縣許來音重修,有香火地叁畝伍分。

    一在南關,創建無考。

    國朝順治十七年,知縣符渭英、武進士袁碔重修。

    東嶽行宮在邑治東十裡南值腰村。

    唐朝創建,年歲無考。

    宋嘉祐間重建。

    明弘治五年,鄉耆呂春、生員呂文通等重修。

    有碑記,教谕餘姚舉人傅英撰文。

    嘉靖二十九年,鄉耆郭君瑞、郝思孝等重修,知縣鄭禮立碑。

    每歲季春念三日為期,幼鄉民會集進香。

    天啟六年,鄉民馬應召、僧義通等置買香火行糧地拾畝叁分。

    一在邑治西十五裡西内堡村,相傳尉遲敬德監。

    造。

    明天啟六年丙寅,禦馬監掌場篆大監張教同昆弟張子科、侄張應誠等重修,吏部尚書方從哲撰文立石。

    有香火行糧地貳拾畝。

     泰山元君行宮在邑治。

    北十裡孤莊村,創建無考。

    明天啟六年,本村内珰楊重修。

     蒼山聖母行宮在邑治北五裡。

    小王家莊明崇祯十五年創建,每年三月十五日神誕趁廟。

    國朝順治五年,知縣李遇春,鄉民王守孝等創建玉皇閣。

    順治十八年,嘉興知府王??,鄉民袁複初立石。

    有香火行糧地拾畝。

    三義廟在邑治北五裡李家莊,創建無考。

    明嘉靖二十六年,鄉人劉廷漢、張得高等重修,有香火行糧地捌畝、軍地伍畝。

    一在邑治北四裡賈家莊之小王家莊。

    明嘉靖四十二年,鄉紳劉素創建。

    國朝康熙十三年,知縣許來音、生員劉灏重修。

    三清廟在邑治東十五裡周家莊,創建無考。

    明萬二十五年丁酉,鄉民王成教重修,有香火行糧地拾叁畝。

    天仙廟在邑治西十裡北留屯村。

    創建無考。

    明萬四十六年,鄉人劉一郡重修,有香火行糧地拾叁畝。

    一在邑治西十五裡大鎮村,創建無考。

    明嘉靖初年内官監太監曹喜、内府庫太監曹安俱系本鄉人創建。

    萬二年甲戌,鄉民曹聘、曹棠、于進、杜绶禮等增擴重修,有碑記,生員胡仲鑒撰文。

     一。

    碧霞宮即天仙廟,在邑治西八裡趙八莊橋北。

    明萬九年辛巳乾清宮内官監太監王臣創建崇祯間又建玉皇閣。

    有香火行糧地叁拾叁畝叁分。

     今按:以上各廟所以妥神者三十餘所,其中或天之神也、地之祗也,而以人之鬼事之,則土木而衣冠之矣。

    或人之鬼也,而以天之神、地之祗。

    事之,則神聖而帝王之矣,皆非禮之正也。

    若土地則司此土者也,龍神則澤此民者也,藥王則嘗瘳民之災病,有功于人者也。

    以不在祀典之内,故不敢入之祑祀。

    其餘或求之無其人,或祀之非其地,或稱之不得其宜,不妄則誣,或僭且濫,君子慎之矣。

     興化寺古名大忍寺,在縣署西,創建無考。

    碑記稱系六祖曹溪道塲。

    昔永峰大禅師開山于茲。

    有大忍寺門樓碑,系唐開元十八年題額,八分隸書,筆力遒勁。

    今監大殿左。

    歲久邊側剝蝕,姓名莫考。

    宋崇甯二年,寺易今名,金天會二年重修。

    元季毀兵燹。

    明正統時,知縣高文、僧無聞重修。

    弘治間,僧性空燃二指,斷五味,募建大悲閣,鑄大悲、觀世音銅像二十有八尺,臂四十有二,閣圍千佛。

    正德庚午年落成。

    嘉靖五年戊戍,僧恕、僧明君林相繼重修。

    有香火行糧地貳拾貳畝。

    殿東香泉。

    康熙三十二年,知縣陳奕禧建亭為詩文之會。

    前門一間,正廳三間,廳後左右廂房各二間,正房三間,周以垣宇。

    慈雲閣即白衣庵,在邑治西南隅。

    明隆慶間,何氏創起,為檀越所。

    萬乙卯年,邑學生宋同亨等始建。

    閣有大學士孫承宗碑記。

    閣前生員何于道舍地拓宇,尼僧真全、真福創造。

    觀音庵,鑿池甃橋,有邑令符渭英碑記。

    東昌寺在邑治東關外,創建無考。

    明萬二十五年丁酉,知縣孫淵如,丞周元善、尉張養性重修。

    觀音寺在邑治東五裡五千村,創建無考,明萬十九年重修。

    一在邑治北十五裡張家莊營,創建無考。

    國朝康熙五年,知縣黃士貴重修。

     一、觀音閣在邑東十裡南值腰村,創建無考,有香火行糧地貳拾肆畝伍分。

    一、觀音堂在邑南十八裡中央村,創建無考,明萬三十九年,重修有香火行糧地肆畝壹分伍厘,又荒地叁拾壹畝,又軍地拾貳畝叁分。

    一、觀音祠在邑南五裡乘馬村,創建無考。

    雍正十一年,村人重修。

    興福寺在邑治東十裡東三家村之北隅,創建無考。

    明永樂十二年山右老僧海常、僧徒妙峰相繼修,造經始于正德庚辰,落成于嘉靖元年壬午。

    一在邑治北十五裡宋家莊。

    明正德六年鄉耆李名李甫增等創建,嘉靖十三年,名嫡孫李升堂重建。

    一在邑治北二十重建,一在邑治北二十裡西故羅村,創建無考。

    明嘉靖三十八年重修,有香火行糧地陸拾伍畝捌分捌厘。

    觀悅寺在邑治東十二裡大值腰村。

    元至正年,蓋已有之。

    明天順四年僧浩惪,弘治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