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澤縣志卷之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立伺之。
俄一人奔而至,急覓之,且問光祖。
光祖請其形色,數目皆同,曰:吾得之矣。
即付之。
人感其厚,欲分之半。
光祖曰:吾欲之,則去此,他之久矣。
不受而去,語其子,子曰:曾問姓名乎?光祖曰:問之何也?将為欲報乎?又何如勿之與耶?竟不複問。
張彬儒,武庠也,名斌。
初家甚饒,以不善治生,遂貧落,然不以介意。
性好棋,耽酒能書。
書初學王,繼學顔,而自成一家,則近懷素。
年三十失偶,不再娶。
嘗酒後獨宿,有偷兒入,舉其内外衣服,卷而去,僅留履二隻,被一床而已。
人皆為歎恨。
鄰人往視之,恬如也。
鄰人出,即披被曳履送門外。
人或笑之,亦笑曰:此無袖大衣也,君殆稀見此盛服乎?人皆服其曠諧。
王植字櫰三,乙酉舉于鄉。
初東光有王子建者,名相同,鄉試前自夢天,榜有名,名亦高。
将揭曉,自期必售,每以告人,已而報錄者之他家。
子建疑遺已,亟往偵之,且促取全錄,自檢至二十七名,嘩曰:是非我耶?再視之則深澤人也。
乃駭然大阻。
越十餘年,辛醜,懷三成進士觀政都門,東光鄉試來者,問知姓名,相視笑曰:是非王子建故事耶?澤人始知有同名代夢事而東光舉人霍,備言之尤詳。
中山生員宋錦,進士鋿之兄也,幼而能文,嘗訓徒,鄰州州小試,攜其徒某往。
榜出第一二名,即宋與某也。
州人知之,皆大惡,欲得而甘心焉。
及覆試,宋亦不敢至鄰州。
人曰:是欺人甚矣,盍報之!報之,則遴州人,能文者二,亦冒試深澤。
澤人欲攻之,或曰:不必彼将自阻矣。
及名,出榜末一二名,即二鄰州人也,乃大慚而去。
自是言文風者恒右澤人。
深澤城内西街民陳洪範家豕母産子,内一物大倍,别子色白,無毛,二目骈生,頂上鼻長,略似象。
時康熙五十一年也。
于舊志正德二年嘗有之,後又偶有見者,然皆生而即斃,不足為異。
王延熹者,進士植之再從侄也。
久病,曆醫不愈。
或曰:贊皇人時姓,曾救一狐仙,感其意,與為伉俪,育子矣。
以符治疾,辄驗。
延熹因遠緻之,且請植試觀其術。
是夕,字密室,共坐時,就燭書數字,焚之,即止燭。
閉門靜候,少頃,門有聲,蓋數百裡,一瞬至矣。
門微啟複閉,驟風蕭然,刮四座,來一人,聲雄而啞,自稱姓顔,千年猴精也。
仙姑收為仆,主人字到,命先行耳。
時谕令還速,仙姑即去。
少頃,門再有聲,來一人,女子也,聲弱而長,自稱奴,仙姑婢也。
姑哺乳小舍,未能來,奴能代之。
旋言病所由,留符而去。
衆悚然異而信之。
植曰:若等信在先,故無不信。
予先不之信,乃今更無可疑矣。
且向者吾與之手語目語,若見之耶?當仙仆至,向子揖,子,目而目之,指而指之,彼不知也。
仙奴至,語次,子亟搖手止之,怒目俯瞰之,彼又不知也。
風可以衣而撲,聲可以習而兩,我語彼,彼不我見,則彼與若均耳,何足信?未幾,其術果破。
延熹用其符,病如故。
深澤成進士,有明三百年,見于志僅五人。
國朝自康熙巳醜至雍正癸醜二十五年間,甲榜六人,且同時年不甚相懸。
仕而歸者則李畏岩也,方仕則王戆思、宋銳臣、宋運天也。
尚未仕則王甯文,尚未殿試則王席珍也。
又其中戆思、甯文為胞兄弟,其仲膺如亦乙科,銳臣、運天為胞兄弟,而銳臣出繼叔父後,畏岩之母,乃席珍之父之胞姊也,是為表兄弟。
一時之盛,迥出前代。
非我朝數十年來,教化涵濡,人文蔚起,何以有此? 宋炳字文子,即百歲翁時化之長子也。
幼聰敏。
十一歲時,詩經已成誦,遭兵燹之變,為賊所得,擁去見渠魁,炳舉止自如,毫無怖意。
渠魁奇之,問:讀書乎?以詩經對。
令誦之,則朗誦如流。
賊大喜曰:讀了詩經會說話。
誠然。
舍之去。
及長,貧而嗜學,試辄冠軍。
以棘闱屢踬,遂無意仕進,惟以教子課生徒為事,執經問難者,屦滿戶外,疏食或不繼,泊如也。
終以明經老。
家世詳百歲翁本傳。
廟寺 土地五道廟在邑治西,創建無考。
國朝順治十八年,耆民胡玉重修。
分水龍王廟在邑治西關城濠上。
城西各路諸水流入城濠,勢甚洶猛。
國朝順治十二年,知縣範時秀創建崇台于此,水分八字以殺其勢。
康熙九年,知縣許來音重修。
香火行糧地五畝八分一厘。
□母廟在邑治西關,創建無考。
國朝順治十八年,知縣符渭英重修。
一即龍堂在邑治西十五裡石橋社賈村,創建無考。
元至元元年,易州劉彰甫來宰是邑,重建。
至正三年,邑宰因亢旱祈禱,密雲中恍惚有龍象大沛,甘雨。
鄉貢進士蒙古馬□□撰文立石。
廟前有八角井,雖旱不竭,禱雨辄應,即龍潭也。
後改為圓井,廟亦廢。
堕國朝康熙十四年,知縣許來音因年來祈禱靈應,重修是廟,增蓋抱廈井仍八角。
藥王廟在邑治東關,創建無考,相傳唐貞觀年間建。
明萬二十七年巳亥,知縣孫淵如、貢士杜邦俊等重修。
玉帝廟在邑治西,創建無考。
崇祯十二年巳卯,知縣周伯達重修,有香火行糧地拾畝柒分玖厘。
真武廟在邑治北城上。
明嘉靖四十年壬戌,知縣李承式創建。
有香火地貳拾伍畝。
國朝順治十六年,知縣符渭英又置香火行糧地肆畝。
康熙十二年,知縣許來音又置香火行糧地貳拾叁畝伍分。
康熙五十年以後,廟庑台級多傾圯,武舉袁維京倡捐重修,又改舊堤路為磚砌,躬自督視,朝夕不懈,克成厥工。
一在西關,坐西向東,創建無考。
明萬十七年巳醜,知縣蔣學孔重修。
一在邑治東二十裡
俄一人奔而至,急覓之,且問光祖。
光祖請其形色,數目皆同,曰:吾得之矣。
即付之。
人感其厚,欲分之半。
光祖曰:吾欲之,則去此,他之久矣。
不受而去,語其子,子曰:曾問姓名乎?光祖曰:問之何也?将為欲報乎?又何如勿之與耶?竟不複問。
張彬儒,武庠也,名斌。
初家甚饒,以不善治生,遂貧落,然不以介意。
性好棋,耽酒能書。
書初學王,繼學顔,而自成一家,則近懷素。
年三十失偶,不再娶。
嘗酒後獨宿,有偷兒入,舉其内外衣服,卷而去,僅留履二隻,被一床而已。
人皆為歎恨。
鄰人往視之,恬如也。
鄰人出,即披被曳履送門外。
人或笑之,亦笑曰:此無袖大衣也,君殆稀見此盛服乎?人皆服其曠諧。
王植字櫰三,乙酉舉于鄉。
初東光有王子建者,名相同,鄉試前自夢天,榜有名,名亦高。
将揭曉,自期必售,每以告人,已而報錄者之他家。
子建疑遺已,亟往偵之,且促取全錄,自檢至二十七名,嘩曰:是非我耶?再視之則深澤人也。
乃駭然大阻。
越十餘年,辛醜,懷三成進士觀政都門,東光鄉試來者,問知姓名,相視笑曰:是非王子建故事耶?澤人始知有同名代夢事而東光舉人霍,備言之尤詳。
中山生員宋錦,進士鋿之兄也,幼而能文,嘗訓徒,鄰州州小試,攜其徒某往。
榜出第一二名,即宋與某也。
州人知之,皆大惡,欲得而甘心焉。
及覆試,宋亦不敢至鄰州。
人曰:是欺人甚矣,盍報之!報之,則遴州人,能文者二,亦冒試深澤。
澤人欲攻之,或曰:不必彼将自阻矣。
及名,出榜末一二名,即二鄰州人也,乃大慚而去。
自是言文風者恒右澤人。
深澤城内西街民陳洪範家豕母産子,内一物大倍,别子色白,無毛,二目骈生,頂上鼻長,略似象。
時康熙五十一年也。
于舊志正德二年嘗有之,後又偶有見者,然皆生而即斃,不足為異。
王延熹者,進士植之再從侄也。
久病,曆醫不愈。
或曰:贊皇人時姓,曾救一狐仙,感其意,與為伉俪,育子矣。
以符治疾,辄驗。
延熹因遠緻之,且請植試觀其術。
是夕,字密室,共坐時,就燭書數字,焚之,即止燭。
閉門靜候,少頃,門有聲,蓋數百裡,一瞬至矣。
門微啟複閉,驟風蕭然,刮四座,來一人,聲雄而啞,自稱姓顔,千年猴精也。
仙姑收為仆,主人字到,命先行耳。
時谕令還速,仙姑即去。
少頃,門再有聲,來一人,女子也,聲弱而長,自稱奴,仙姑婢也。
姑哺乳小舍,未能來,奴能代之。
旋言病所由,留符而去。
衆悚然異而信之。
植曰:若等信在先,故無不信。
予先不之信,乃今更無可疑矣。
且向者吾與之手語目語,若見之耶?當仙仆至,向子揖,子,目而目之,指而指之,彼不知也。
仙奴至,語次,子亟搖手止之,怒目俯瞰之,彼又不知也。
風可以衣而撲,聲可以習而兩,我語彼,彼不我見,則彼與若均耳,何足信?未幾,其術果破。
延熹用其符,病如故。
深澤成進士,有明三百年,見于志僅五人。
國朝自康熙巳醜至雍正癸醜二十五年間,甲榜六人,且同時年不甚相懸。
仕而歸者則李畏岩也,方仕則王戆思、宋銳臣、宋運天也。
尚未仕則王甯文,尚未殿試則王席珍也。
又其中戆思、甯文為胞兄弟,其仲膺如亦乙科,銳臣、運天為胞兄弟,而銳臣出繼叔父後,畏岩之母,乃席珍之父之胞姊也,是為表兄弟。
一時之盛,迥出前代。
非我朝數十年來,教化涵濡,人文蔚起,何以有此? 宋炳字文子,即百歲翁時化之長子也。
幼聰敏。
十一歲時,詩經已成誦,遭兵燹之變,為賊所得,擁去見渠魁,炳舉止自如,毫無怖意。
渠魁奇之,問:讀書乎?以詩經對。
令誦之,則朗誦如流。
賊大喜曰:讀了詩經會說話。
誠然。
舍之去。
及長,貧而嗜學,試辄冠軍。
以棘闱屢踬,遂無意仕進,惟以教子課生徒為事,執經問難者,屦滿戶外,疏食或不繼,泊如也。
終以明經老。
家世詳百歲翁本傳。
廟寺 土地五道廟在邑治西,創建無考。
國朝順治十八年,耆民胡玉重修。
分水龍王廟在邑治西關城濠上。
城西各路諸水流入城濠,勢甚洶猛。
國朝順治十二年,知縣範時秀創建崇台于此,水分八字以殺其勢。
康熙九年,知縣許來音重修。
香火行糧地五畝八分一厘。
□母廟在邑治西關,創建無考。
國朝順治十八年,知縣符渭英重修。
一即龍堂在邑治西十五裡石橋社賈村,創建無考。
元至元元年,易州劉彰甫來宰是邑,重建。
至正三年,邑宰因亢旱祈禱,密雲中恍惚有龍象大沛,甘雨。
鄉貢進士蒙古馬□□撰文立石。
廟前有八角井,雖旱不竭,禱雨辄應,即龍潭也。
後改為圓井,廟亦廢。
堕國朝康熙十四年,知縣許來音因年來祈禱靈應,重修是廟,增蓋抱廈井仍八角。
藥王廟在邑治東關,創建無考,相傳唐貞觀年間建。
明萬二十七年巳亥,知縣孫淵如、貢士杜邦俊等重修。
玉帝廟在邑治西,創建無考。
崇祯十二年巳卯,知縣周伯達重修,有香火行糧地拾畝柒分玖厘。
真武廟在邑治北城上。
明嘉靖四十年壬戌,知縣李承式創建。
有香火地貳拾伍畝。
國朝順治十六年,知縣符渭英又置香火行糧地肆畝。
康熙十二年,知縣許來音又置香火行糧地貳拾叁畝伍分。
康熙五十年以後,廟庑台級多傾圯,武舉袁維京倡捐重修,又改舊堤路為磚砌,躬自督視,朝夕不懈,克成厥工。
一在西關,坐西向東,創建無考。
明萬十七年巳醜,知縣蔣學孔重修。
一在邑治東二十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