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澤縣志卷之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謀所以新之,不遠三千裡,來造寶應侯。
侯乃故鄉耆今贈文林郎董公世威之子也。
先是,先君宰是邑,雅重董公長者,故創廟之役,屬公督之。
僧之來,董公恻然念先德,捐俸金佐木石之費,遺書于家,令助谷數十石。
僧謝而出,便道谒先君湖上。
先君聞董侯之義,歎曰:賢哉侯!遹追之切也,桑梓之恭也,與人之周也,蓋一舉而三善備焉。
予念舊遊風土樸茂,夢寐不忘,豈其侯有懿舉而不與相成,且創建之謂何,遂令湮廢乎?于是為助丹垩之資,遣之行。
無何,僧去,甫一月奇,先君遂以疾逝矣。
次年丙午,僧複來報竣事,乞碑記,則先君已葬。
植等不能起先君九原,請所欲言而操觚,痛哉!嘗聞金石有泐,德意終載于人心;歲月既睽,永慕乃征于士吻。
先君少領邑符,距今四十餘年,去思彌笃,屍祝不衰,讵是虛聲,可要永譽。
董公贊襄盛舉,輿論稱賢。
爰董侯衆心悅豫,又豈微伐可惬群情。
要以轉移地靈,斡旋風氣,徼神贶以庇國,順輿望以經始,似赤城之建标,同女娲之練石,俾物力滋盛,文運遂昌,其關系者最宏最巨,故時彌積而功宣,身逾遠而名邵也。
今按僧所繪圖,其修葺者,為正殿,為鐘樓、谯樓,為配殿,為延勝亭,為門庑、坊台。
其新建者為前配殿,工費不赀。
及披覽其疏,乃知自郡丞、邑侯、鄉薦紳、孝廉文學以及氓隸,人有捐助,共匡厥事,益信斯舉永系人心。
将福澤與滹沱比流,神祠與恒嶽永峙,然倡之者,實惟吾董侯矣。
嗚呼!董侯不忍忘先德,植獨忍乎哉!用是诠次其始末為記,付僧覺礦勒石,使後人得以觀覽焉。
至若僧覺礦業行淳修,跋涉募化,身任其勞,實能終始是役,以答邑人,倘亦可以永奉神明,附之不朽者乎?先君諱承式,嘉靖丙辰進士,仕至福建左方伯緻仕。
董侯諱獻策,登萬辛卯順天賢科,今宰寶應,以循良著聲,方脢仕未艾雲。
萬三十四年丙午。
立北帝廟司鐘住持緣田記 許來音 治天下之道,同于治一邑,以象治之,尤欲以聲治之也。
治其象而民畏志,治其聲而民畏神。
古之為治者,貢金九牧,為鑄鼎鐘。
鼎者使知神奸不逢不若,謂之象治。
鐘則徐調律呂,響徹幽明,是謂以聲治,要繇正大而得和平,其道一也。
餘之始治澤也,入其邑,□其民,審象而察聲。
登城而望,聞有弦誦咿唔,聲若金石出戶而铿然者,其士以悾乎。
聞有砧杵纨素,聲若牙尺送敲而砉然者,其女以憧乎。
聞有錢鐮桎栗,市阓啁嘈,聲若嗿馌而嬉醵者,其農以樸而商以悫乎。
是聲也,則皆康衢之象也。
已,少憩于北城之真武帝廟,谒其金容,莊嚴肅穆,鎮戢高城,宛若握瑤魁而懸鬥極。
憬然曰:固古治澤君子之能以象治也。
環視階庭,古柏蕭郁,下有覆鐘,厥鈕已蝕,洪鳴斯啞,蓋又聲治而久玩,須待更張。
遂亟命購鉎,複鑄新型,上書年月,及助緣諸衆押款以成,創新簴而懸之,大叩小叩,百裡遠聞,真若千石撞于甘泉,而九龍咽于璧水也。
仍慮凫氏無可難,發晨昏省,爰選僧一人,作香煙住持,複稽廟祀緣田為增置,俾充??粥,以專厥事。
指懸鐘而命曰:若司聲,凡朔望可撞一百八聲如佛号;若餘晨昏可撞三聲,如帝号。
幸勉職,帝實臨之,爾無有懈。
繇是每于夜雞号,朗朗雍雍,聲來天外,令人起悟。
彼澤邑之農商士女,奉帝服欽,其亦有負耜抛梭,聞聲而警寅者乎?亦有橫經習的,聞聲而識旦者乎?且整冠理佩,貿絲抱布,其或更有聞聲思過,為羞飾行而戢邪心者乎?始于畏志,終于畏神,行将從正大而得。
和平,則是廟之有帝,以為象治,而邑之有鐘,以為聲治,惟審察之不可苟也。
住持僧名海瑞,戒行清嚴,勤于供事。
所創緣田,一系前任李公符公所置二十九畝,一為餘增置香火田二十三畝半,俱付僧樹藝自給,随其嗣住持者以為薪傅,邑之強有力者不得漁焉。
思垂永久,欲取聲治之道以張天下,用勒貞珉,如镂鼎鐘遺意,庶幾存斯聲于不泐。
重修三官廟記 明邑人高選 嘗聞三官,周之良大夫也,以直谏顯于時,不用,既而退于野,卒而為神,世鹹置祠奉祀。
吾邑深澤亦有廟在焉,創建不知何時,稽諸宋元樹碑,來亦遠矣。
而曆時漸久,廟室就敝,神無所恃以為依,人無所據以崇祀,良可慨也。
适邑人胡隆、王宗逭等相與言曰:禦災捍患,保我邑民者神之德;竭誠盡慎,仰答神功者人之心。
心以享神,必假廟以嚴其敬;德以庇民,必藉廟以綏其靈。
吾邑之災蝗水旱,禱無不免,瘟瘧疾疫,祈無不應。
三神之威靈感應,有功于民也,殆非小補。
今廟當新,容可後乎?乃約同志者三十餘人,輸誠舉義,作會,儲财百,而工料經理素備,因以诹日鸠工,營始于庚戍之吉,越辛亥而告成焉。
以廟宇則壯麗矣,以神像則煥然矣,金碧輝煌,土木皆文繡矣。
規制區畫,視昔尤盛,上足以壯神威,下足以肅衆志,皆諸君力也。
要亦感神之惠,區區之敬,有不能自已者,豈曰求福田利益也哉?雖然,鬼神人心,其應如影響,輪我虔誠民志既緣廟而俱新,則錫我鴻庥,神功與造化同悠久矣,豈特會人蒙其蔭已耶?茲因慶成,請予言以記之,予重其義,弗獲終辭,乃述其颠末雲爾。
複為之歌曰恒山拱翠??,水流光。
惟神之靈,永奠澤方。
時嘉靖三十九年庚申。
興化寺大悲閣記 明邑人李缙 興化寺僻在縣治西北隅,肇建莫考其詳,蓋古刹也。
唐開元十八年題額大忍,宋崇甯三年易今名,金天會二年重修,俱載諸碑碣可考。
元季毀于兵燹,傾敝疏漏,殆不可支,往來遊觀者,為之咨嗟改容焉。
迨我皇明混一以來,設置僧會司。
正統六年,縣侯高公文偕僧會無聞聰公協力重修,殿宇佛像,煥然一新。
後聰公告老休退,以衣缽傳于其徒如公性空,領僧會職。
性空因大雄殿北毗盧殿卑狹弗稱,撤而移之于後,乃即舊址謀建大悲閣,計其工程,所費不赀,遂發願露頂跣足,不畏寒暑風雪者數年。
遍曆各州縣鄉村募緣,燃二指以示其心,斷五味以堅其志,且終日不食,終夜不寝者又逾月。
聽其聲音雖是,觀其容色則非也。
其刻苦如此,日積月累,财用有羨,乃走山右,擇工師以掌其事,分衆工各效其能。
伐木于林,采石于山,陶瓦于窯,大而梁棟榱桷,次而磚灰柱礎,小而釘頭木屑,無一之不備焉。
爰監大楹三十有六,圍各九尺,建閣,高七十二尺,廣五十六尺,深四十五尺,陶琉璃飾脊獸,重檐複棂,翼跂翚飛,巍巍乎為一邑之壯觀也。
既而搏蠟為範,鑄大悲、觀世音、菩薩銅像二十有八尺,臂四十有二,置于閣之中央。
頂上塑千葉寶蓮佛一尊,閣周圍以千佛翼之。
經始于弘治之壬子,越正德之庚午而告成。
無何僅二載,性空棄世,而閣之彩色,佛之金像猶未加飾也。
僧會恕上人慨師之志願未就,用五彩以妝其閣,金碧以飾其像,凡鐘樓、方丈、廂房之類,與夫寺中一切工用之具,将有次。
第,而恕亦西歸不返矣。
茲新授僧會明君林,号野庵者,如之高徒,恕之法弟也。
複奮發有為,于前所未完者,悉皆修整無遺,凡曆四世,厥功乃成。
念前人之迹不可泯沒,屬子為文紀歲月。
子曰:是其志可嘉也。
竊惟天下之事,各有自然之序,固非苟且欲速者所能成也。
夫欲速則反不達,苟且則功易隳。
吾觀斯閣之建,師徒相繼,曆三紀有餘,始克完備。
向非有堅持之操,刻苦之行,安能成如是之功程耶?噫!微性空作之于前,則無以創厥始;微二君述之于後,則無以成厥終。
子于是知作之者固為甚難,而述之者尤為不易也,甯不深可嘉欤?予故備書建閣之颠末,勒諸貞石,用垂永久,庶後之覽者知所自雲。
複系之以銘曰:于維菩薩,稱觀世音。
普門示現,海藏降臨。
垂正覺眼,興大悲心。
求苦救難,無聲弗尋。
偉哉院主,發願弘深。
建茲高閣,費豈千金。
巍然煥然,越古超今。
億萬斯年,永庇禅林。
時嘉靖五年丙戍。
侯乃故鄉耆今贈文林郎董公世威之子也。
先是,先君宰是邑,雅重董公長者,故創廟之役,屬公督之。
僧之來,董公恻然念先德,捐俸金佐木石之費,遺書于家,令助谷數十石。
僧謝而出,便道谒先君湖上。
先君聞董侯之義,歎曰:賢哉侯!遹追之切也,桑梓之恭也,與人之周也,蓋一舉而三善備焉。
予念舊遊風土樸茂,夢寐不忘,豈其侯有懿舉而不與相成,且創建之謂何,遂令湮廢乎?于是為助丹垩之資,遣之行。
無何,僧去,甫一月奇,先君遂以疾逝矣。
次年丙午,僧複來報竣事,乞碑記,則先君已葬。
植等不能起先君九原,請所欲言而操觚,痛哉!嘗聞金石有泐,德意終載于人心;歲月既睽,永慕乃征于士吻。
先君少領邑符,距今四十餘年,去思彌笃,屍祝不衰,讵是虛聲,可要永譽。
董公贊襄盛舉,輿論稱賢。
爰董侯衆心悅豫,又豈微伐可惬群情。
要以轉移地靈,斡旋風氣,徼神贶以庇國,順輿望以經始,似赤城之建标,同女娲之練石,俾物力滋盛,文運遂昌,其關系者最宏最巨,故時彌積而功宣,身逾遠而名邵也。
今按僧所繪圖,其修葺者,為正殿,為鐘樓、谯樓,為配殿,為延勝亭,為門庑、坊台。
其新建者為前配殿,工費不赀。
及披覽其疏,乃知自郡丞、邑侯、鄉薦紳、孝廉文學以及氓隸,人有捐助,共匡厥事,益信斯舉永系人心。
将福澤與滹沱比流,神祠與恒嶽永峙,然倡之者,實惟吾董侯矣。
嗚呼!董侯不忍忘先德,植獨忍乎哉!用是诠次其始末為記,付僧覺礦勒石,使後人得以觀覽焉。
至若僧覺礦業行淳修,跋涉募化,身任其勞,實能終始是役,以答邑人,倘亦可以永奉神明,附之不朽者乎?先君諱承式,嘉靖丙辰進士,仕至福建左方伯緻仕。
董侯諱獻策,登萬辛卯順天賢科,今宰寶應,以循良著聲,方脢仕未艾雲。
萬三十四年丙午。
立北帝廟司鐘住持緣田記 許來音 治天下之道,同于治一邑,以象治之,尤欲以聲治之也。
治其象而民畏志,治其聲而民畏神。
古之為治者,貢金九牧,為鑄鼎鐘。
鼎者使知神奸不逢不若,謂之象治。
鐘則徐調律呂,響徹幽明,是謂以聲治,要繇正大而得和平,其道一也。
餘之始治澤也,入其邑,□其民,審象而察聲。
登城而望,聞有弦誦咿唔,聲若金石出戶而铿然者,其士以悾乎。
聞有砧杵纨素,聲若牙尺送敲而砉然者,其女以憧乎。
聞有錢鐮桎栗,市阓啁嘈,聲若嗿馌而嬉醵者,其農以樸而商以悫乎。
是聲也,則皆康衢之象也。
已,少憩于北城之真武帝廟,谒其金容,莊嚴肅穆,鎮戢高城,宛若握瑤魁而懸鬥極。
憬然曰:固古治澤君子之能以象治也。
環視階庭,古柏蕭郁,下有覆鐘,厥鈕已蝕,洪鳴斯啞,蓋又聲治而久玩,須待更張。
遂亟命購鉎,複鑄新型,上書年月,及助緣諸衆押款以成,創新簴而懸之,大叩小叩,百裡遠聞,真若千石撞于甘泉,而九龍咽于璧水也。
仍慮凫氏無可難,發晨昏省,爰選僧一人,作香煙住持,複稽廟祀緣田為增置,俾充??粥,以專厥事。
指懸鐘而命曰:若司聲,凡朔望可撞一百八聲如佛号;若餘晨昏可撞三聲,如帝号。
幸勉職,帝實臨之,爾無有懈。
繇是每于夜雞号,朗朗雍雍,聲來天外,令人起悟。
彼澤邑之農商士女,奉帝服欽,其亦有負耜抛梭,聞聲而警寅者乎?亦有橫經習的,聞聲而識旦者乎?且整冠理佩,貿絲抱布,其或更有聞聲思過,為羞飾行而戢邪心者乎?始于畏志,終于畏神,行将從正大而得。
和平,則是廟之有帝,以為象治,而邑之有鐘,以為聲治,惟審察之不可苟也。
住持僧名海瑞,戒行清嚴,勤于供事。
所創緣田,一系前任李公符公所置二十九畝,一為餘增置香火田二十三畝半,俱付僧樹藝自給,随其嗣住持者以為薪傅,邑之強有力者不得漁焉。
思垂永久,欲取聲治之道以張天下,用勒貞珉,如镂鼎鐘遺意,庶幾存斯聲于不泐。
重修三官廟記 明邑人高選 嘗聞三官,周之良大夫也,以直谏顯于時,不用,既而退于野,卒而為神,世鹹置祠奉祀。
吾邑深澤亦有廟在焉,創建不知何時,稽諸宋元樹碑,來亦遠矣。
而曆時漸久,廟室就敝,神無所恃以為依,人無所據以崇祀,良可慨也。
适邑人胡隆、王宗逭等相與言曰:禦災捍患,保我邑民者神之德;竭誠盡慎,仰答神功者人之心。
心以享神,必假廟以嚴其敬;德以庇民,必藉廟以綏其靈。
吾邑之災蝗水旱,禱無不免,瘟瘧疾疫,祈無不應。
三神之威靈感應,有功于民也,殆非小補。
今廟當新,容可後乎?乃約同志者三十餘人,輸誠舉義,作會,儲财百,而工料經理素備,因以诹日鸠工,營始于庚戍之吉,越辛亥而告成焉。
以廟宇則壯麗矣,以神像則煥然矣,金碧輝煌,土木皆文繡矣。
規制區畫,視昔尤盛,上足以壯神威,下足以肅衆志,皆諸君力也。
要亦感神之惠,區區之敬,有不能自已者,豈曰求福田利益也哉?雖然,鬼神人心,其應如影響,輪我虔誠民志既緣廟而俱新,則錫我鴻庥,神功與造化同悠久矣,豈特會人蒙其蔭已耶?茲因慶成,請予言以記之,予重其義,弗獲終辭,乃述其颠末雲爾。
複為之歌曰恒山拱翠??,水流光。
惟神之靈,永奠澤方。
時嘉靖三十九年庚申。
興化寺大悲閣記 明邑人李缙 興化寺僻在縣治西北隅,肇建莫考其詳,蓋古刹也。
唐開元十八年題額大忍,宋崇甯三年易今名,金天會二年重修,俱載諸碑碣可考。
元季毀于兵燹,傾敝疏漏,殆不可支,往來遊觀者,為之咨嗟改容焉。
迨我皇明混一以來,設置僧會司。
正統六年,縣侯高公文偕僧會無聞聰公協力重修,殿宇佛像,煥然一新。
後聰公告老休退,以衣缽傳于其徒如公性空,領僧會職。
性空因大雄殿北毗盧殿卑狹弗稱,撤而移之于後,乃即舊址謀建大悲閣,計其工程,所費不赀,遂發願露頂跣足,不畏寒暑風雪者數年。
遍曆各州縣鄉村募緣,燃二指以示其心,斷五味以堅其志,且終日不食,終夜不寝者又逾月。
聽其聲音雖是,觀其容色則非也。
其刻苦如此,日積月累,财用有羨,乃走山右,擇工師以掌其事,分衆工各效其能。
伐木于林,采石于山,陶瓦于窯,大而梁棟榱桷,次而磚灰柱礎,小而釘頭木屑,無一之不備焉。
爰監大楹三十有六,圍各九尺,建閣,高七十二尺,廣五十六尺,深四十五尺,陶琉璃飾脊獸,重檐複棂,翼跂翚飛,巍巍乎為一邑之壯觀也。
既而搏蠟為範,鑄大悲、觀世音、菩薩銅像二十有八尺,臂四十有二,置于閣之中央。
頂上塑千葉寶蓮佛一尊,閣周圍以千佛翼之。
經始于弘治之壬子,越正德之庚午而告成。
無何僅二載,性空棄世,而閣之彩色,佛之金像猶未加飾也。
僧會恕上人慨師之志願未就,用五彩以妝其閣,金碧以飾其像,凡鐘樓、方丈、廂房之類,與夫寺中一切工用之具,将有次。
第,而恕亦西歸不返矣。
茲新授僧會明君林,号野庵者,如之高徒,恕之法弟也。
複奮發有為,于前所未完者,悉皆修整無遺,凡曆四世,厥功乃成。
念前人之迹不可泯沒,屬子為文紀歲月。
子曰:是其志可嘉也。
竊惟天下之事,各有自然之序,固非苟且欲速者所能成也。
夫欲速則反不達,苟且則功易隳。
吾觀斯閣之建,師徒相繼,曆三紀有餘,始克完備。
向非有堅持之操,刻苦之行,安能成如是之功程耶?噫!微性空作之于前,則無以創厥始;微二君述之于後,則無以成厥終。
子于是知作之者固為甚難,而述之者尤為不易也,甯不深可嘉欤?予故備書建閣之颠末,勒諸貞石,用垂永久,庶後之覽者知所自雲。
複系之以銘曰:于維菩薩,稱觀世音。
普門示現,海藏降臨。
垂正覺眼,興大悲心。
求苦救難,無聲弗尋。
偉哉院主,發願弘深。
建茲高閣,費豈千金。
巍然煥然,越古超今。
億萬斯年,永庇禅林。
時嘉靖五年丙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