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澤縣志卷之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而說理必根據六經,濂、洛、關、閩之學,原原本本,探喉而出,蓋宋儒一燈,至今未暗也。
今年春,過餘署中,以所得正蒙初義相質,皆其手所編錄,簡别去留。
每節中先詳橫渠所征引,以考其緣流;次錄先儒所論辨,以見其意指;次乃彙輯諸家之說,而融會貫穿以折衷之。
其各篇中,或立義以闡經,或藉經以诠道,或與漢注、唐疏相表裡,或與河南、新安相發明,莫不虛心熟複,務求旨趣所歸宿,而不肯傅會????以殉人,亦不肯為穿鑿缪盭之譚,驅人而就我。
其于首末二篇,分太虛三層,神道性命之旨,微乎渺乎!蓋直空舊說自辟蠶業,尋見廬山真面目,即起子厚子于今日,亦當莞爾笑也。
昔之讀是書者,如觀武侯,陳圖迷離其中,莫得其龍虎鳥蛇布置所在。
王子是書,璧合珠聯,犀分鑒朗,力研于人之所難,而精思冥契于數百年之上,為功吾道,讵不偉哉! 近有謂原本篇目為關中諸子之妄作者,欲以诠釋經傳之文,分門彙集,一更其舊。
餘詢之王子,王子曰:是僅以傳注視此書也。
先生釋經之文固多,然往往藉經以傳已意,如此分彙,将不無牽合割裂,強為之屬,是陽護法而陰操戈,非植所敢出也。
餘韪其言,因并紀之,以俟後之君子。
韻學序 王植 天子移風易俗,無微弗及,無遠弗屆,以閩粵鄉音??曲,特谕守土官多方教導,限年報命。
然則審聲韻以一方言,固司牧責也。
餘謂欲辨音律,宜識韻首。
韻,天籁也。
天籁,自然者也。
韻首,黃鐘也。
黃鐘為宮,宮音喉,萬事根本黃鐘,故韻必自喉始。
宮音正,一韻之音無不正;一韻正,則各韻之音視此,而五方不齊之音,無不截然各正。
顧世之言韻者多矣,而或不知等韻,即言等韻者亦多矣,而又不知即等韻以析律韻。
且律韻中之次以等韻者,間有之矣,而又不知部首東冬等字之非韻首,于是執部首一字分唇齒矣。
試問此一字為唇為齒,亦能概全部之字而唇之齒之乎?于是合相次數部類宮商矣。
試問此數部或宮或商,亦能概各具之音,而一宮宮之,一商商之乎?是言韻者且家殊人異,舛謬孔多,何惑乎生而習焉者之囿于其方而莫能一也哉?夫見溪群疑之叙,幾于自然,而東冬、鐘、江之分,出于偶然。
故律韻必貫以等韻,而後如繩約珠;等韻必識其韻首,而後如綱挈網。
每部各等其韻,每韻皆見其首,則此韻之中,或一音,或兼音,或三四音合者,無不可實而按矣。
其韻之或為宮,或為商或為角、征羽,或宮羽征、角合者,無不可縷而析矣。
吾之所據既确,則了然于心,了然于口,舉世之謬執私說,妄诽古音,而屑屑然聚訟于切韻,操戈于韻補者,無不可谳其得失,而靜其浮嚣。
無他歸于自然而已矣。
間就時傳韻本,求其權輿所在,而若恍然有一得焉。
蓋于分部歸并,姑仍平水,而詳繹法言之遺。
欲使今韻得自然之脈絡,于通轉葉音斷歸才老而盡绌異喙之鳴,欲使古韻得自然之意理,于五音十三字首,取馬氏以通之百有六部,參新安直圖以譜其三十二母。
欲使字之清濁,音之次第,得自然之經緯而要以天籁,定人聲以黃鐘之宮,長衆響則沖口而出,胥歸風雅五方之音,其原合正韻者,豈少乎哉!於戲今人!讀古人書,不能實有心悟,得其自然之趣,而但依傍前人逐影附聲者,比比皆然。
餘之此書,蓋亦前此所未及者。
所願海内名流,證其是非,亦庶與此邦人士商确校正,得以化??曲而歸于大雅焉,是則司牧之志也夫。
權衡一書書意 王植 昔人有作書曰論衡,又有曰權書衡論者,餘初甚悅之,及讀其書,猶惜其一家私言,非能有以盡事理之變,而亦未探其本也。
夫人生事物之來,紛投沓至,目有時不及瞬,心有時不及謀,非酌輕劑重,一一稱平而出之,則失之累黍,謬以鈞石,近或集愆于乃躬,遠且贻災于民世。
經曰:可與立,未可與權。
傳曰:天下之事猶持衡。
此聖賢之學,所必以稱物平施為至也。
餘以為天下古今之故,萬有不齊,理則一而已。
然不極萬事之赜,無以觀理;不參伍錯綜于古今之變,無以揆事。
事與理在髣髴影響之間,則亦何以使輕重不爽,而铢兩之悉稱哉?夫記稱屬辭比事,春秋之教。
而先儒以為制事之權衡者,亦必曰春秋。
然則聖人與權持衡之書,固莫善于手所筆削之春秋乎?嗣是代有史,人有作,上之遺言往行,美不勝摉,次而野錄稗官,義可兼采。
至于時勢所值,淺深異趣,人有不必盡醇,事有不必皆馴,而博觀約取,舍短用長,則舉古今來所為,析難明之理,應難處之事,燭難察之幾,發未闡之論者,無一不見春秋之大義,而事理之權衡,亦于是乎略備矣。
餘嘗檢笥中所有,擇其有關事理之實,足資識守而裨身心者,托始于獲麟之經,而旁通乎古今之故,以為權衡之一書焉。
視仲任所謂铨輕重之言,立真僞之平,老泉所謂于此為铢,于此為石者,以今較昔,誠未知其何如。
而硈硈孜孜,求什一于千百,餘之用力亦少勤矣。
嗚呼!二酉四庫,代有聞人。
然以上蔡之博聞強記,不免玩物喪志之譏,更如明。
道之泛濫百家,未若返求六經之益。
使但合兩分铢,逐物求稱,而聞聞見見,罔知鏡已,則殉物之累,其與坐馳者幾何?此餘于仁、敬兩言所先取,以立權衡之準,用挈春秋之綱領也哉。
至于年世可紀者詳之,不盡知者阙之,書之,不能追其原始者,随所見注之,亦竊附于郭公夏五之義焉耳。
書王戆思正蒙初義後 邑人宋鋒 張子正蒙内西銘一篇,經先儒表章,自為一書,學者蓋童而習之矣。
餘十七篇,皆深思苦索得之,而理或未瑩。
程子雲:有苦心極力之象,無寬裕溫柔之氣。
朱子雲:病處乃在正蒙。
學者因此二語,且苦其艱深,不複寓目。
餘謂:醫之診脈,不于有病處診其全,則于其無病處,亦仿佛隻得其似。
譬之玉然,瑕瑜互見,去瑕存瑜,非不精瑩,然大璞不完,已失本來面目。
況張子之學,以禮教人,大中至正,醇乎其醇,又有瑜而無瑕者也,豈以字句之佶屈為病哉?餘每靜幾恬誦,見其奧義獨辟,亟為探研。
顧資性鈍遲,反複玩味,惝恍莫知所入。
适戆思王先生出所纂初義見示,餘展讀怡然,如獲百朋。
曾謝以詩,有嵇康何幸逢勤勵,一月光陰未寸閑之句,蓋甚慶其書之有以啟我也。
顧首篇太虛、太和之辨,意見猶有相左,書紮問難,積成卷帙,至三月後,則相視莫逆,如合符節。
來紮雲:吾兩人先求彼此畫一,始可出質同志。
且贈餘詩雲:但得是非頗不謬,何妨爾我兩相忘。
蓋非特識邃學博,其虛懷亦有鬘不可及者也。
及先生筮仕粵東,遂付剞劂。
餘旋亦承乏鳴鹿,因長兒景濬來省,得讀所寄新刻,覺遙遙數千裡外,猶如面談,心理相同,毫發無異議矣。
張子雲:吾書如睟盤示兒,百物具在。
昔日之盤,如幕以巾,不可谛視。
此書一成,則和盤托出,人皆見之,快也何如?乃張子又謂其書如枯柯,充榮在人。
然則充榮之者奈何?曰:履,德之基也,謙德之柄也。
銳意複古,禮教關中,此張子之履也。
受中庸于文正,撤臯比于二程,此張子之謙也。
學張子者,戒戲言戲動,以為入德之門,常若無若虛,以為受益之地。
瞬有存,息有養,晝有為,宵有得,将終身焉。
夫而後置身乾父坤母之間,可以混然中處矣,斯為充榮之義哉!不知他日聚晤時,尚有異同否也。
雍正乙卯孟秋,書于真源官署。
崇德堂稿序 鄭其儲 古今之天下,所以亟賴有正人者,何哉?正人,陽之德也。
陽必光明,必剛必直,陰則反是。
然明而苛,剛而愎,直而讦,又非得陽之正者,故必學以善其用,而後文章政事,醇然一歸于正。
餘通家友王子櫰三,别号戆思,其有恩乎長孺之戆而用以自檢欤?抑戆而濟之以思,固當以學問勝,不僅以氣節為先耶?夫丈夫處世,依阿鮮淟,必至與妾婦等,故氣節之士方可言學問。
不然
今年春,過餘署中,以所得正蒙初義相質,皆其手所編錄,簡别去留。
每節中先詳橫渠所征引,以考其緣流;次錄先儒所論辨,以見其意指;次乃彙輯諸家之說,而融會貫穿以折衷之。
其各篇中,或立義以闡經,或藉經以诠道,或與漢注、唐疏相表裡,或與河南、新安相發明,莫不虛心熟複,務求旨趣所歸宿,而不肯傅會????以殉人,亦不肯為穿鑿缪盭之譚,驅人而就我。
其于首末二篇,分太虛三層,神道性命之旨,微乎渺乎!蓋直空舊說自辟蠶業,尋見廬山真面目,即起子厚子于今日,亦當莞爾笑也。
昔之讀是書者,如觀武侯,陳圖迷離其中,莫得其龍虎鳥蛇布置所在。
王子是書,璧合珠聯,犀分鑒朗,力研于人之所難,而精思冥契于數百年之上,為功吾道,讵不偉哉! 近有謂原本篇目為關中諸子之妄作者,欲以诠釋經傳之文,分門彙集,一更其舊。
餘詢之王子,王子曰:是僅以傳注視此書也。
先生釋經之文固多,然往往藉經以傳已意,如此分彙,将不無牽合割裂,強為之屬,是陽護法而陰操戈,非植所敢出也。
餘韪其言,因并紀之,以俟後之君子。
韻學序 王植 天子移風易俗,無微弗及,無遠弗屆,以閩粵鄉音??曲,特谕守土官多方教導,限年報命。
然則審聲韻以一方言,固司牧責也。
餘謂欲辨音律,宜識韻首。
韻,天籁也。
天籁,自然者也。
韻首,黃鐘也。
黃鐘為宮,宮音喉,萬事根本黃鐘,故韻必自喉始。
宮音正,一韻之音無不正;一韻正,則各韻之音視此,而五方不齊之音,無不截然各正。
顧世之言韻者多矣,而或不知等韻,即言等韻者亦多矣,而又不知即等韻以析律韻。
且律韻中之次以等韻者,間有之矣,而又不知部首東冬等字之非韻首,于是執部首一字分唇齒矣。
試問此一字為唇為齒,亦能概全部之字而唇之齒之乎?于是合相次數部類宮商矣。
試問此數部或宮或商,亦能概各具之音,而一宮宮之,一商商之乎?是言韻者且家殊人異,舛謬孔多,何惑乎生而習焉者之囿于其方而莫能一也哉?夫見溪群疑之叙,幾于自然,而東冬、鐘、江之分,出于偶然。
故律韻必貫以等韻,而後如繩約珠;等韻必識其韻首,而後如綱挈網。
每部各等其韻,每韻皆見其首,則此韻之中,或一音,或兼音,或三四音合者,無不可實而按矣。
其韻之或為宮,或為商或為角、征羽,或宮羽征、角合者,無不可縷而析矣。
吾之所據既确,則了然于心,了然于口,舉世之謬執私說,妄诽古音,而屑屑然聚訟于切韻,操戈于韻補者,無不可谳其得失,而靜其浮嚣。
無他歸于自然而已矣。
間就時傳韻本,求其權輿所在,而若恍然有一得焉。
蓋于分部歸并,姑仍平水,而詳繹法言之遺。
欲使今韻得自然之脈絡,于通轉葉音斷歸才老而盡绌異喙之鳴,欲使古韻得自然之意理,于五音十三字首,取馬氏以通之百有六部,參新安直圖以譜其三十二母。
欲使字之清濁,音之次第,得自然之經緯而要以天籁,定人聲以黃鐘之宮,長衆響則沖口而出,胥歸風雅五方之音,其原合正韻者,豈少乎哉!於戲今人!讀古人書,不能實有心悟,得其自然之趣,而但依傍前人逐影附聲者,比比皆然。
餘之此書,蓋亦前此所未及者。
所願海内名流,證其是非,亦庶與此邦人士商确校正,得以化??曲而歸于大雅焉,是則司牧之志也夫。
權衡一書書意 王植 昔人有作書曰論衡,又有曰權書衡論者,餘初甚悅之,及讀其書,猶惜其一家私言,非能有以盡事理之變,而亦未探其本也。
夫人生事物之來,紛投沓至,目有時不及瞬,心有時不及謀,非酌輕劑重,一一稱平而出之,則失之累黍,謬以鈞石,近或集愆于乃躬,遠且贻災于民世。
經曰:可與立,未可與權。
傳曰:天下之事猶持衡。
此聖賢之學,所必以稱物平施為至也。
餘以為天下古今之故,萬有不齊,理則一而已。
然不極萬事之赜,無以觀理;不參伍錯綜于古今之變,無以揆事。
事與理在髣髴影響之間,則亦何以使輕重不爽,而铢兩之悉稱哉?夫記稱屬辭比事,春秋之教。
而先儒以為制事之權衡者,亦必曰春秋。
然則聖人與權持衡之書,固莫善于手所筆削之春秋乎?嗣是代有史,人有作,上之遺言往行,美不勝摉,次而野錄稗官,義可兼采。
至于時勢所值,淺深異趣,人有不必盡醇,事有不必皆馴,而博觀約取,舍短用長,則舉古今來所為,析難明之理,應難處之事,燭難察之幾,發未闡之論者,無一不見春秋之大義,而事理之權衡,亦于是乎略備矣。
餘嘗檢笥中所有,擇其有關事理之實,足資識守而裨身心者,托始于獲麟之經,而旁通乎古今之故,以為權衡之一書焉。
視仲任所謂铨輕重之言,立真僞之平,老泉所謂于此為铢,于此為石者,以今較昔,誠未知其何如。
而硈硈孜孜,求什一于千百,餘之用力亦少勤矣。
嗚呼!二酉四庫,代有聞人。
然以上蔡之博聞強記,不免玩物喪志之譏,更如明。
道之泛濫百家,未若返求六經之益。
使但合兩分铢,逐物求稱,而聞聞見見,罔知鏡已,則殉物之累,其與坐馳者幾何?此餘于仁、敬兩言所先取,以立權衡之準,用挈春秋之綱領也哉。
至于年世可紀者詳之,不盡知者阙之,書之,不能追其原始者,随所見注之,亦竊附于郭公夏五之義焉耳。
書王戆思正蒙初義後 邑人宋鋒 張子正蒙内西銘一篇,經先儒表章,自為一書,學者蓋童而習之矣。
餘十七篇,皆深思苦索得之,而理或未瑩。
程子雲:有苦心極力之象,無寬裕溫柔之氣。
朱子雲:病處乃在正蒙。
學者因此二語,且苦其艱深,不複寓目。
餘謂:醫之診脈,不于有病處診其全,則于其無病處,亦仿佛隻得其似。
譬之玉然,瑕瑜互見,去瑕存瑜,非不精瑩,然大璞不完,已失本來面目。
況張子之學,以禮教人,大中至正,醇乎其醇,又有瑜而無瑕者也,豈以字句之佶屈為病哉?餘每靜幾恬誦,見其奧義獨辟,亟為探研。
顧資性鈍遲,反複玩味,惝恍莫知所入。
适戆思王先生出所纂初義見示,餘展讀怡然,如獲百朋。
曾謝以詩,有嵇康何幸逢勤勵,一月光陰未寸閑之句,蓋甚慶其書之有以啟我也。
顧首篇太虛、太和之辨,意見猶有相左,書紮問難,積成卷帙,至三月後,則相視莫逆,如合符節。
來紮雲:吾兩人先求彼此畫一,始可出質同志。
且贈餘詩雲:但得是非頗不謬,何妨爾我兩相忘。
蓋非特識邃學博,其虛懷亦有鬘不可及者也。
及先生筮仕粵東,遂付剞劂。
餘旋亦承乏鳴鹿,因長兒景濬來省,得讀所寄新刻,覺遙遙數千裡外,猶如面談,心理相同,毫發無異議矣。
張子雲:吾書如睟盤示兒,百物具在。
昔日之盤,如幕以巾,不可谛視。
此書一成,則和盤托出,人皆見之,快也何如?乃張子又謂其書如枯柯,充榮在人。
然則充榮之者奈何?曰:履,德之基也,謙德之柄也。
銳意複古,禮教關中,此張子之履也。
受中庸于文正,撤臯比于二程,此張子之謙也。
學張子者,戒戲言戲動,以為入德之門,常若無若虛,以為受益之地。
瞬有存,息有養,晝有為,宵有得,将終身焉。
夫而後置身乾父坤母之間,可以混然中處矣,斯為充榮之義哉!不知他日聚晤時,尚有異同否也。
雍正乙卯孟秋,書于真源官署。
崇德堂稿序 鄭其儲 古今之天下,所以亟賴有正人者,何哉?正人,陽之德也。
陽必光明,必剛必直,陰則反是。
然明而苛,剛而愎,直而讦,又非得陽之正者,故必學以善其用,而後文章政事,醇然一歸于正。
餘通家友王子櫰三,别号戆思,其有恩乎長孺之戆而用以自檢欤?抑戆而濟之以思,固當以學問勝,不僅以氣節為先耶?夫丈夫處世,依阿鮮淟,必至與妾婦等,故氣節之士方可言學問。
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