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澤縣志卷之四

關燈
?遂死于兵。

    時崇祯十六年三月十二日也。

    右十傳見舊志。

     國朝李遇春字載陽,遠東人,醇樸愛人。

    定鼎初,數有兵馬過,民恐掠婦女,皆倉皇藏避,遇春單騎白帥,請按部伍行,且引婦女避公廨中,而親導諸兵,西去軍伍帖然。

    及逾無極疆,帥問何縣,遇春日:亦吾縣也,無極民亦免及還極。

    民叩頭呼父母雲。

    莅任四年,升山西岢岚州牧。

     範時秀字實甫本東人,順治九年以蔭生令澤。

    為政名尚煩苛禦胥役以嚴,待百姓以寬,禦盜有方。

    畜家丁,簡鄉壯,名小範營。

    值資水泛漲,沖城,勢甚危,乃築分水龍王廟于西波台以禦之,城獲全。

    任六年,升南安知府,複升廬鳳巡道。

     符渭英字非熊,金壇人。

    順治十五年由進士知深澤,性恢諧而才倜傥。

    時水旱之後,流亡頗多。

    渭英招徕撫綏,民漸複業,抑勢豪,培學校,恩威并用,奸猾斂戢。

    在任五年,民親之如父母。

    升大理寺評事,祀名宦。

     前三傳見舊志。

     許來音字廷聞,号仁峰,籍閩潼之龍溪。

    由辛醜進士,康熙巳酉冬來宰澤。

    甫下車,整饬吏治,綱與目張。

    即偶過市肆,布絮菽粟姜。

    芥菜果之類,物賤之,征貴貴之征賤,不憚周诹焉。

    人謂察及細務,識者知其采聽風俗,詳悉物宜,政無巨細難易,将次第衡量出之也。

    時積敝之後,攘竊橫行,至上劫官府,民不安枕。

    來音曰:内寇不靖,何緝外寇為?乃嚴清保甲廉訪,有案積匪民所切齒者,或于集市矚目之地,立斃之。

    仍敕鄉村守禦,布置如法。

    三方告警,群鄉救援剛應捷于羽檄。

    三時奸宄屏逃,相誡勿犯境。

    奸民李學進、孫成等謀殺所善王文舉,翻陷諸生祝昌齡暨子祀苞。

    來音虛公審鞫,脫昌齡盆冤,苞遂于壬于科以武榜獲俊,士君子鹹推其明焉。

    先是,邑童子試,督學額取六名,來音援例力請,得歲增其二。

    縣試所首拔如宋焜、宋宗顯、焦湜、于翺、叚曜、陳揚名、劉之璞、宋之壘、陳悌等,皆孤寒士,尤于諸生中恤其貧乏,士賴以舉火者數十家。

    一時稱作人雅化。

    百歲翁郭邦山者,農叟也,來音降心敦請,禮遇如上賓時,廪給布如曰,庶使吾民知老老也。

    邑乘失傳。

    來音校輯前人政績及邑賢文行可表者,一切人物風俗,歲時儀禮,忠孝節烈,皆采訪靡遺。

    如馬壘村楊氏烈婦,親詣其裡,式邱壟而吊焉。

    遂于政理之暇,日從事編篹,三閱月而書成。

    二邑文獻,實權輿于此。

    至于邑有狐皮之賦,據情顯請,折征寬民。

     邑當資水之沖,未雨綢缪,鸠工修篥。

    癸醜田寅、乙卯頻歲大早,步行祈禱,雨随沾足,歲更豐稔。

    牆濠修則村落安堵,物價平則市肆無僞,市集安則商賈貨通,皆政之在人者也。

    莅澤六載,寬而濟之以嚴,威而處之以恕,不假色笑于左右,不市德色于施子。

    強幹精明,實心實政,民皆畏而懷之。

    内升中書以去。

    康熙四十一年,士民公呈具題,祀名宦。

     右邑人嘉興太守王盛撰。

    載舊志。

     劉汝升字振之,逐州人。

    由歲薦授深澤學博,舉止端方,言笑不苟,日誨課諸士,開益不倦,聽铎而觀者鹹為欽肅。

    額征學田租稅,計歲所人,于諸生中貧者赈之,無吝色也。

    文廟兩庑及明倫堂或垣宇經風雨毀壞者,皆捐俸修葺,而自甘淡泊,冷然青氈,琴書是樂,他無與焉。

     右邑人,拔貢王礦撰。

    載舊志。

     賀世封字桐意,江西廬陵人,由庚戌進士,康熙十八年任澤邑。

    性慷慨直質,不留城府,為政不尚文飾。

    下車日,自誓于城隍廟,不狥情面,不受暮金。

    征收陋規,行戶雜派,盡為革除。

    捐赈不惜解囊,詞訟不令守候,嚴指屍詐害之禁,以正惡俗。

    蓋勞于撫字者也。

    尤以裁培作人為首務。

    每課試日,诙談快論,藹然家人父子若不知有勢分者然重修名宦祀,增置尊經閣,皆實力侶捐,以竣厥事。

    初,邑人未知椽吏有上進階,于是始勸令試吏,嗣屢有獲仕者,皆其所成就也。

    未三載,以逃人案罣誤解組。

    邑人立碑西關,以志去思焉。

     右邑人,歲貢士何振先撰。

     蔣洪法字商霖,号時若,黔之貴銳人也。

    由甲子舉人。

    于康熙三十九年令澤邑,屏除陋規,薪米蔬菜,儉薄若寒素。

    士曰:苟有濫費,欲無溢取,得乎?刑名錢谷,上下簿書,皆二二手裁,常夜分猶秉燭判署,不以為勞。

    其治以清保甲,宣聖谕,為弭盜訓俗本務。

    每朔望,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