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德府屬水道總圖說
關燈
小
中
大
通則溝得所歸。
現在卑縣三幹河,雖淺深寬窄不同,而自上向下,尚能容納衆溝。
倘皆一律寬深,舊堤增築高厚,豈惟消積,并可禦黃。
至古宋河道通亳州,有謂設閘蓄水,可以舟楫通商者,然查勘河尾入渦河之處,回望勢如建瓴,若求起訖平直,計須挑挖一兩丈餘不等,綿亘百裡,需費浩繁,恐非民力所能蹙就也。
按商邱縣,商以前為國,唐封高辛子阏伯,虞封司徒契,即此。
湯遷都南亳,在漢谷熟縣地。
周封微子啟為宋國,秦始置縣,名睢陽。
漢魏以後,遞更其名,或曰蒙,或曰薄,或曰谷熟,或曰宋城。
至明嘉靖二十四年,始以阏伯舊封改今名,屬歸德府。
幅巾員東西廣一百五十裡,南北袤一百四十裡。
東至夏邑縣界六十裡,西至甯陵縣界四十五裡,南至鹿邑縣界七十裡,北至山東曹縣界七十裡,東南界江南亳州九十裡,西南界柘城縣六十裡,東北界虞城縣三十五裡,西北界考城縣六十裡。
邑本平壤無山,惟邱阜之屬于山者,有商邱,在城西南三裡,即阏伯台;楚邱,在城北四十裡,即春秋時之宋邑;澇邱,在城北十餘裡,有磚塔,明時圯于水;谷邱,在城南四十裡,即春秋時齊桓公與宋公會盟之地。
川則黃河遶其後,睢汴貫其中,其餘溝洫津梁,亦與邑境系休戚焉。
以今之形勢論之,有幹河三道。
一曰古宋河,自府城南門外城濠之引河,計長一裡,至古宋集,長十二裡,抵趙口集有陳梁沙河,源自甯陵界水池鋪之高新橋,計長七十餘裡,斜趨東南來會之。
又馬家溝,起自馬家樓長十五裡;又馬三河,起自曹莊長二十裡;又冀家河,起自賈樓長三十裡;又馬腸河,起自馮家樓,長七裡,均由西北流至任清橋來會之。
又黃水新刷成河道,起自商甯交界觀音堂,經毛涸堆集至徐營從西北來會之,共二十餘裡,至鹿邑境,皂子集,達于亳州渦河。
又減水溝,源自趙村集入西城濠,亦彙入古宋河。
又新開溝,自鄧斌口起,向由減水溝,計長二十三裡,今相度地勢,須由東南斜下二十餘裡,入郡北門城濠,歸古宋河。
一曰城西北沙河,源自黃河大堤謝家集起,至白衣閣岔分兩支出境,計長一百八十裡。
西支下至營郭集,入亳州之武河;東支下至界溝集入亳州之包河。
中受自谷熟,集北來之楊家溝水,計長十六裡;又自王醋桶樓北來之蘆草溝水,計長十二裡;又自小高家營北來之惠民溝水,計長十餘裡;又自黃塜集北來之新開溝水,計長十四裡,均先後彙入沙河。
一曰豐樂河,源自馬牧集之葉大莊,至張紅樓出境,北受睦鄰溝自曹莊十二裡來水,南受民興溝,從解樓十裡來水,共長二十四裡,下入夏邑之渦河。
外此又有老黃河,源自崔家樓至周家集,有城東北沙河自王莊來注之,又至馮小集分為二支,南由張家河岩,北由馬頭寺出境,計長一百二十裡,下入亳州。
又海濠溝,源自大高家營起,計長四十五裡,至王橋出境,入永城之浍河。
又濟陽溝,源自濟陽集起至杜莊出境,計長二十五裡,入夏邑之岐河。
是又徑達外境,以洩積水者也,均宜分别疏通,先其所急。
至于荒城戰壘,台榭陂池,今雖湮沒無存,而名迹流傳,于斯為盛。
如亳城在府治西,即桓魋請以鞍易薄地處;蒙城在城東北四十裡,國語雲宋有蕭樂;小蒙城在城南二十五裡,中有漆園,莊周嘗于此為園;吏贳城,在城西北;新城在城南,均春秋會盟地;龍元城,在城西南三十裡;谷熟縣,在城東南四十裡,皆漢故縣址。
梁園在城東,即莬園,梁孝王所築;平台在城東北二十五裡,亦梁孝所築,一名雪苑;蠡台在舊城南,晉殷浩遷姚襄于此;清冷台亦梁孝王築;文雅台在城東南,世傳孔子過宋,與弟子習禮大樹下,即此;曜華宮,梁孝王作,與諸宮觀相連;鴻慶宮,在城西南隅,為宋之原廟;歸德殿,在舊城内,為宋南都之行宮;照碧堂,宋建于南都城上,晁無咎有記;竹圃在城東南,世謂梁王竹園;妙峯亭,在舊城内,宋王勝之建,蘓轼題榜;漻堤,在府西城七裡,亦梁孝王築;隋堤在舊城外三裡,築于隋,即汴梁故堤也。
陵墓之足傳者,上古則有燧皇陵,在阏伯台西北;帝喾陵,在城南高辛裡,有廟;阏伯墓,在商邱,上有廟;伊尹墓,在谷熟鎮,有廟;微子墓,在城西南二十五裡,有廟;唐雷萬春墓,在城東一裡;宋杜,衍墓,在仁孝原;趙概墓,在天廵鄉;王堯臣墓,在平台鄉;張萬平墓,在永定鄉;明沈鯉墓,在城西十裡。
祠廟之足傳者,性善祠,在北關外,昔滕文公見孟子于此;木蘭祠,在城東南;協忠祠,在縣治北,祀張廵、許遠;顔魯公祠,在城東一裡,有八關齋石幢;五老祠,在西門外一裡,祀杜衍、王煥、畢世長、朱貫、馮平;雷将軍廟,在城南三裡,即雷萬春面中六矢處。
邑之先賢,以司馬耕、原憲為冠。
他如名臣之最著者,周有正考父、宋子魚、子罕、樂祁犁;漢灌嬰、栾布、申屠嘉、韓安國、桓典、桓鸾、橋元;唐有魏元忠、鄭惟忠;宋有戚綸、楊大雅、張方平、李纮、李師中;明有徐永□□禮、宋纁、沈鯉、餘城、周士樸、葉廷桂、侯執蒲、侯恂、侯恪,子方鎮、嶽岩。
國朝之名宦則有宋權。
其賢達之最著者,周有司城貞子、薛居州、臧子;漢有壺遂、傅柏;宋有楚昭輔、許骧、盛度、王洙、滕康。
儒林文苑之最著者,漢有丁寬、焦延壽、夏恭、桓榮、桓郁、桓彬;唐有崔曙;宋有石延年;明有李嵩;國朝有侯方域、賈開宗、宋荦。
隐逸之足傳者,宋有戚同文、趙俊。
忠烈之最著者,周有仇牧。
孝友之最著者,漢有韓伯俞、隋有翟普林、唐有程袁師、宋有侯義。
卓行之最著者,漢有桓日華。
武功之最著者,唐有曹華、宋有李緯。
流寓之最著者,漢有鄒楊、枚乘、牧臯、嚴忌、司馬相如、申屠蟠;唐有李勉、高适;宋有趙鄰幾、杜衍、趙概、範仲淹。
仙籍之最著者,周有寇先黑、翟莊周。
烈女之最著者,如宋伯姫、鮑蘇之妻鮑女宗、樂羊子妻、魏木蘭女,是皆先後光昭史冊,雖顯晦異迹,而名節同歸不朽。
地以人傳,有足多者。
○甯陵縣水道圖說 甯陵縣覆禀 甯陵縣覆禀【署知縣沈項縣丞汪瑚順天宛平縣人】 前奉木身饬勘境内水道源流,遵将頒示志載圖形,周曆各鄉相度,谘訪耆民,佥幹自乾隆四十三年,及嘉慶十八年,黃水漫口淤墊,遂緻河勢變遷,無從稽核。
其現存河道,查有陳梁河,在縣北十六裡,系舊有坡河,上截自劉子花莊,至三章寺,俱淤成平坦,其下截自天齊廟,至董樓,入商境關,莊尚屬通暢,計長四十三裡。
又五裡堡河,即馬三河,自睢境蔣樓入境,由白廟、五裡堡,東南流至賈家樓一帶,長八十七裡,入商境臨河店,彙入宋河至亳州。
又分一支,由小呂莊東流,至縣西門,有新刷溝水,自喬柳行莊北來會之,西至小潘莊止。
又舊沙河,在縣西十裡鋪,即今之十五裡堡河,自睢州洪莊,至韮菜園入境,經鄭樓、呂集,彙入冀家河,計長五六十裡。
冀家河,在縣西南十五裡,自睢州交界平樂村起,下達商境周店止,計長三十五裡。
又張弓河,在縣西南三十裡,自睢州黑張莊起入境,曆張家橋,南達柘城縣境戴口止,計長三十裡。
又魏路口河,在縣西北二十二裡,自睢境黃家道口入境,曆韓莊至王大莊,分一支正南,至萬集入陳梁河,計長十裡;又一支東南流,由範莊至趙村集,東入商境之侯莊,
現在卑縣三幹河,雖淺深寬窄不同,而自上向下,尚能容納衆溝。
倘皆一律寬深,舊堤增築高厚,豈惟消積,并可禦黃。
至古宋河道通亳州,有謂設閘蓄水,可以舟楫通商者,然查勘河尾入渦河之處,回望勢如建瓴,若求起訖平直,計須挑挖一兩丈餘不等,綿亘百裡,需費浩繁,恐非民力所能蹙就也。
按商邱縣,商以前為國,唐封高辛子阏伯,虞封司徒契,即此。
湯遷都南亳,在漢谷熟縣地。
周封微子啟為宋國,秦始置縣,名睢陽。
漢魏以後,遞更其名,或曰蒙,或曰薄,或曰谷熟,或曰宋城。
至明嘉靖二十四年,始以阏伯舊封改今名,屬歸德府。
幅巾員東西廣一百五十裡,南北袤一百四十裡。
東至夏邑縣界六十裡,西至甯陵縣界四十五裡,南至鹿邑縣界七十裡,北至山東曹縣界七十裡,東南界江南亳州九十裡,西南界柘城縣六十裡,東北界虞城縣三十五裡,西北界考城縣六十裡。
邑本平壤無山,惟邱阜之屬于山者,有商邱,在城西南三裡,即阏伯台;楚邱,在城北四十裡,即春秋時之宋邑;澇邱,在城北十餘裡,有磚塔,明時圯于水;谷邱,在城南四十裡,即春秋時齊桓公與宋公會盟之地。
川則黃河遶其後,睢汴貫其中,其餘溝洫津梁,亦與邑境系休戚焉。
以今之形勢論之,有幹河三道。
一曰古宋河,自府城南門外城濠之引河,計長一裡,至古宋集,長十二裡,抵趙口集有陳梁沙河,源自甯陵界水池鋪之高新橋,計長七十餘裡,斜趨東南來會之。
又馬家溝,起自馬家樓長十五裡;又馬三河,起自曹莊長二十裡;又冀家河,起自賈樓長三十裡;又馬腸河,起自馮家樓,長七裡,均由西北流至任清橋來會之。
又黃水新刷成河道,起自商甯交界觀音堂,經毛涸堆集至徐營從西北來會之,共二十餘裡,至鹿邑境,皂子集,達于亳州渦河。
又減水溝,源自趙村集入西城濠,亦彙入古宋河。
又新開溝,自鄧斌口起,向由減水溝,計長二十三裡,今相度地勢,須由東南斜下二十餘裡,入郡北門城濠,歸古宋河。
一曰城西北沙河,源自黃河大堤謝家集起,至白衣閣岔分兩支出境,計長一百八十裡。
西支下至營郭集,入亳州之武河;東支下至界溝集入亳州之包河。
中受自谷熟,集北來之楊家溝水,計長十六裡;又自王醋桶樓北來之蘆草溝水,計長十二裡;又自小高家營北來之惠民溝水,計長十餘裡;又自黃塜集北來之新開溝水,計長十四裡,均先後彙入沙河。
一曰豐樂河,源自馬牧集之葉大莊,至張紅樓出境,北受睦鄰溝自曹莊十二裡來水,南受民興溝,從解樓十裡來水,共長二十四裡,下入夏邑之渦河。
外此又有老黃河,源自崔家樓至周家集,有城東北沙河自王莊來注之,又至馮小集分為二支,南由張家河岩,北由馬頭寺出境,計長一百二十裡,下入亳州。
又海濠溝,源自大高家營起,計長四十五裡,至王橋出境,入永城之浍河。
又濟陽溝,源自濟陽集起至杜莊出境,計長二十五裡,入夏邑之岐河。
是又徑達外境,以洩積水者也,均宜分别疏通,先其所急。
至于荒城戰壘,台榭陂池,今雖湮沒無存,而名迹流傳,于斯為盛。
如亳城在府治西,即桓魋請以鞍易薄地處;蒙城在城東北四十裡,國語雲宋有蕭樂;小蒙城在城南二十五裡,中有漆園,莊周嘗于此為園;吏贳城,在城西北;新城在城南,均春秋會盟地;龍元城,在城西南三十裡;谷熟縣,在城東南四十裡,皆漢故縣址。
梁園在城東,即莬園,梁孝王所築;平台在城東北二十五裡,亦梁孝所築,一名雪苑;蠡台在舊城南,晉殷浩遷姚襄于此;清冷台亦梁孝王築;文雅台在城東南,世傳孔子過宋,與弟子習禮大樹下,即此;曜華宮,梁孝王作,與諸宮觀相連;鴻慶宮,在城西南隅,為宋之原廟;歸德殿,在舊城内,為宋南都之行宮;照碧堂,宋建于南都城上,晁無咎有記;竹圃在城東南,世謂梁王竹園;妙峯亭,在舊城内,宋王勝之建,蘓轼題榜;漻堤,在府西城七裡,亦梁孝王築;隋堤在舊城外三裡,築于隋,即汴梁故堤也。
陵墓之足傳者,上古則有燧皇陵,在阏伯台西北;帝喾陵,在城南高辛裡,有廟;阏伯墓,在商邱,上有廟;伊尹墓,在谷熟鎮,有廟;微子墓,在城西南二十五裡,有廟;唐雷萬春墓,在城東一裡;宋杜,衍墓,在仁孝原;趙概墓,在天廵鄉;王堯臣墓,在平台鄉;張萬平墓,在永定鄉;明沈鯉墓,在城西十裡。
祠廟之足傳者,性善祠,在北關外,昔滕文公見孟子于此;木蘭祠,在城東南;協忠祠,在縣治北,祀張廵、許遠;顔魯公祠,在城東一裡,有八關齋石幢;五老祠,在西門外一裡,祀杜衍、王煥、畢世長、朱貫、馮平;雷将軍廟,在城南三裡,即雷萬春面中六矢處。
邑之先賢,以司馬耕、原憲為冠。
他如名臣之最著者,周有正考父、宋子魚、子罕、樂祁犁;漢灌嬰、栾布、申屠嘉、韓安國、桓典、桓鸾、橋元;唐有魏元忠、鄭惟忠;宋有戚綸、楊大雅、張方平、李纮、李師中;明有徐永□□禮、宋纁、沈鯉、餘城、周士樸、葉廷桂、侯執蒲、侯恂、侯恪,子方鎮、嶽岩。
國朝之名宦則有宋權。
其賢達之最著者,周有司城貞子、薛居州、臧子;漢有壺遂、傅柏;宋有楚昭輔、許骧、盛度、王洙、滕康。
儒林文苑之最著者,漢有丁寬、焦延壽、夏恭、桓榮、桓郁、桓彬;唐有崔曙;宋有石延年;明有李嵩;國朝有侯方域、賈開宗、宋荦。
隐逸之足傳者,宋有戚同文、趙俊。
忠烈之最著者,周有仇牧。
孝友之最著者,漢有韓伯俞、隋有翟普林、唐有程袁師、宋有侯義。
卓行之最著者,漢有桓日華。
武功之最著者,唐有曹華、宋有李緯。
流寓之最著者,漢有鄒楊、枚乘、牧臯、嚴忌、司馬相如、申屠蟠;唐有李勉、高适;宋有趙鄰幾、杜衍、趙概、範仲淹。
仙籍之最著者,周有寇先黑、翟莊周。
烈女之最著者,如宋伯姫、鮑蘇之妻鮑女宗、樂羊子妻、魏木蘭女,是皆先後光昭史冊,雖顯晦異迹,而名節同歸不朽。
地以人傳,有足多者。
○甯陵縣水道圖說 甯陵縣覆禀 甯陵縣覆禀【署知縣沈項縣丞汪瑚順天宛平縣人】 前奉木身饬勘境内水道源流,遵将頒示志載圖形,周曆各鄉相度,谘訪耆民,佥幹自乾隆四十三年,及嘉慶十八年,黃水漫口淤墊,遂緻河勢變遷,無從稽核。
其現存河道,查有陳梁河,在縣北十六裡,系舊有坡河,上截自劉子花莊,至三章寺,俱淤成平坦,其下截自天齊廟,至董樓,入商境關,莊尚屬通暢,計長四十三裡。
又五裡堡河,即馬三河,自睢境蔣樓入境,由白廟、五裡堡,東南流至賈家樓一帶,長八十七裡,入商境臨河店,彙入宋河至亳州。
又分一支,由小呂莊東流,至縣西門,有新刷溝水,自喬柳行莊北來會之,西至小潘莊止。
又舊沙河,在縣西十裡鋪,即今之十五裡堡河,自睢州洪莊,至韮菜園入境,經鄭樓、呂集,彙入冀家河,計長五六十裡。
冀家河,在縣西南十五裡,自睢州交界平樂村起,下達商境周店止,計長三十五裡。
又張弓河,在縣西南三十裡,自睢州黑張莊起入境,曆張家橋,南達柘城縣境戴口止,計長三十裡。
又魏路口河,在縣西北二十二裡,自睢境黃家道口入境,曆韓莊至王大莊,分一支正南,至萬集入陳梁河,計長十裡;又一支東南流,由範莊至趙村集,東入商境之侯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