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德府屬水道總圖說

關燈
計三十五裡。

     以上河渠六道,舊址猶存。

    若志載之何家窪溝,在縣東十二裡,自何家窪起,由桃家莊、李家莊,入商境之馬沈莊,長七百五十丈;呂家窪溝,在縣南十五裡,自呂家窪起,由王家莊至史家茔,長九百四十丈;郭家樓溝,在縣東南二十裡,自郭家樓起,迤入商境西南賈家河,長一百八十丈,均巳淤墊,并無溝形。

    惟縣之北關,于嘉慶十八九年,有黃水新刷溝河一道,自睢州蔣坡樓起,入境由翟莊、喬柳行莊、郭大莊,至五裡堡之王關莊、張□莊,計長四十八裡。

    該處一帶周圍六裡地勢低窪,如遇夏秋霪雨,每有積水。

    又迤東南至十裡鋪,計長七百二十丈;又東南至曹家集,計長三百六十丈,淤塞巳久,微有溝形而巳。

    若能挑浚深通,由崔家莊以下,入商境之觀音堂西南坡河,彙入宋河,實有禆于宣洩。

     按甯陵縣,夏為葛伯國,戰國時為甯陵,屬魏,漢始改今名。

    東漢、東魏更為巳吾,隋開皇元年,複置甯陵縣,宋屬應天府,即今歸德。

    廣三十八裡,袤七十裡,東至商邱縣界十八裡,南至柘城縣界四十裡,西至睢州界二十裡,北至考城縣界三十裡。

    無山川之勝,當陸驿之沖,北臨大河,地勢平衍。

    所隸睢甯一帶堤防,沙土性松,數十年來頻遭河患,地瘠民貧,亟宜休息。

     邑之名迹,縣西北七裡,有大棘城;又北七裡有沙随城;北十五裡,有葛城,為古葛伯國;西南二十裡,為巳吾縣舊城故址。

    南關外有甯王城;西五裡有甘露嶺,隋文帝幸岱,至此甘露降;東八裡有黃龍井,甘露四年,二黃龍見于井中;北三裡有聖水井,相傳唐太宗東征,過此,三軍渴甚,有婦人攜二汲水桶,士馬數萬,飲之不盡,俄失婦人所在,視二桶則雙井也,今淤沒其一,仍存一井,其水甚甘,鄉人療疾禱雨多應焉,覆以亭,名曰聖泉;東十裡有隋堤,南七裡有賈魯堤,為元,賈魯築以障水者。

     人物則漢有田王孫、葛襲、張遷、夏侯欣;唐有劉思立、劉憲;五代有劉熙古、劉蒙正、劉蒙叟;宋有程迥;明有喬恕、呂坤、王印、喬進璠諸賢。

    嘉言懿行,皆散見于史冊。

    至于志載河渠,如苗公河、睢河、韋家河、桃園河、八裡,屯河、陽驿河,其名目俱不可考,以境内濱臨大河,屢遭水患,遷徙靡常故也。

    若再置之不議,将遺址全湮,殆不可複。

    爰囑汪署令瑚,親曆察勘,載畧如左,以待後來者之興舉焉。

     ○永城縣水道圖說 劄永城縣查勘巴溝河木身 再谕永城縣議浚巴溝河白洋溝木身 劄永城縣查勘巴溝河木身 查歸德一郡,民氣強悍,好勇鬪狠,而永城一縣為尤甚。

    蓋緣鄰近江南之宿、亳、蒙城、蕭、石易等州縣,相習成風,罔知顧忌。

    一言眦睨,動辄操戈,甚而結會要盟,搶賣婦女,種種不法,莫恤身家。

    此等惡習,豈是性成?昨本府以捕蝗親臨該縣北鄉,見田地大半荒蕪,居民極其窮苦。

    詢問鄉農,俱以該處巴溝河為郡之諸水下遊,上承虞城、夏邑之水,下達安徽宿州,分東南二流,一為南股河,一為濉河。

    前宿州于嘉慶二十三年,巳将南股河挖通,惟梁家霸以西,及永邑巴溝河,仍舊壅塞。

    每遇夏秋霪雨,泛濫為殃,彌望田禾,俄成巨浸,故民皆棄地不治,挈眷逃亡,年複一年,并牛犢無資購買,殊堪憫恻。

     竊思饑寒切于民之肌膚,必須衣食足而後禮義生。

    今該處小民,輕去其鄉,迫于饑寒,自以性命為不足惜。

    守土者正本清源,養而後教,是其責也。

    本府洞察民艱,憂心如懤,欲其種地謀生,先湏挑河治患。

    文到該縣,迅即查照前發範秉文等呈批事理,吊核乾隆十六年前陳中丞宏謀,奏請動帑興挑原案,履勘該河道現在情形,是否壅塞,何處應急切先挑,何處應次苐續挑,均湏細心确切采訪。

    雖國家經費有常,現屆江南高堰大工畢舉,原不能因一隅之利澤,遽行請帑興工,然實系民命攸關,地方官亦不忍束手坐視。

    該縣務即親往查勘,相度情勢,計量寬深丈尺,并體察輿情,能否動用民力分段興挑,抑或前曾動帑項興辦者,此時仍湏官為經理之處,亦必詳悉妥議,繪圖貼說,禀複察奪。

    切勿诿諸吏役,率禀塞責。

     按永城縣,春秋時,為太邱,漢始置邑,為芒縣,隋改今名。

    東至安徽宿州界五十裡,西至商邱界六十裡,南亦界宿州,北至江南石易山縣界七十裡,西南界亳州,東北界蕭縣,西北界夏邑縣。

    縣北有石易山,為漢高所隐處,廟址尚存。

    山之東,有虞山,亦名漁山,昔有人隐釣于此。

    境内之浍河、包河、白洋溝、巴溝河、減水溝,皆為幹流。

    又岐河、虬龍溝,系歸巴溝河;大澗溝、曹溝系歸浍河。

    此現在之河溝也。

    減水溝,志無其名,疑即縣北二十裡之小河,以地考之近是。

    至志載之小澗溝、趙溝、王溝、大小清溝、利民溝、沙河溝、雙鳳溝、界溝、曾家溝、洪淤溝,均入浍河;小引溝入巴溝河;拖缰溝、堂溝、桃種溝、黑魚溝,均入包河;洪渠入小河,皆淤成平地,恢複不易,今且待之。

     若邑之名勝,石易山西南壁,有夫子岩,世傳夫子避雨其中,前人肖像于壁,至今廟祀。

    又有拜将台,為漢高拜将處。

    酇縣城,有蕭何廟與墓及造律台,為何造律處。

    縣治東西,即汴河故道,有隋堤,為炀帝所築。

    名宦,則漢有陳實,宋有張思立;人物,則宋有曹彬、曹炜、趙瞻是,皆史冊之最著者,因并記之。

     再谕永城縣議浚巴溝河白洋溝木身 查永城縣巴溝河,源于商邱之豐樂河,由夏邑響河入境,會岐河、小引河,自西至東九十四裡,至江南宿州界,歸于濉河。

    來源浩瀚,而縣之東鄉窪下,适當其沖。

    近因巴溝河淤墊,不能容納流通,以緻積療難消,田地率多荒廢不治。

    前饬該令查勘籌議興挑,俾除民患。

    茲據勘估,上自永夏交界朱家橋起,下至永宿交界梁家壩止,計工長一萬六千九百二十丈,探量水深二、三、四尺不等,大約西深于東。

    至大王廟草橋以達梁家壩,一千四百餘丈,俱淤成平地,是下遊巳全壅遏,宜乎水無歸宿,泛濫為殃,亟宜疏浚以順其軌。

     惟查原底寬八九丈,至十丈,口寬十三四丈不等,道路綿長,若照舊址挑挖,未免工費過巨。

    且河水源頭,究非山谷驟漲可比,口面本無庸如許之寬,隻湏挑挖深通,使得宣洩,即可無患。

    自應相度情形,以底作口,或于河内抽溝,以寬五丈為率,不必仍其舊址,總湏上下淺深均平劃一。

    如上深四尺者,加挑一尺;下深二尺者,宜加挑四尺之類,俾令自上而下,勢若建瓴。

    其尾闾淤成平陸處所,尤當格外挑深,暢其去路。

    似此辦理,則經費所省實多,而水道亦不緻于阻滞。

     本道前在省時,曾将查辦情形面禀撫憲,極蒙許可,谕即通查兩岸田畝各戶,動用民工,分段興挑。

    此外尚有田巳荒蕪,有業無主者,該段挑費,拟在藩庫籌欵給辦,毋庸達部報銷。

    是大憲之念切民瘼,曲加體恤,真無微不至。

    本道量移河朔,惓惓于懷。

    該縣務宜諄切勸谕,趁此冬春農隙,趕緊興辦,切勿觀望延挨,廢然而止。

     倘民力實無從出,閑款卒無可籌,或不能全河通治,其閻家橋至梁家壩,計長三千一百八十丈,為是河歸墟,必湏設法首先疏浚,不可緩也。

    至該縣之白洋溝,自城濠南出元領橋,至尹家橋,計長四千七十四丈有奇,又西接亳州來源之浍河,經薛疃橋、闆橋,至李家口,東入江南宿州境,計長四十五裡。

    此河一經通暢,西達亳州,東至宿州,舟楫往來,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