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德府屬水道總圖說

關燈
劄各州縣查勘河渠洫木身 商邱縣水道圖說 甯陵縣水道圖說 永城縣水道圖說 鹿邑縣水道圖說 虞城縣水道圖說 夏邑縣水道圖說 睢州水道圖說 柘城縣水道圖說 ○劄各州縣查勘河渠溝洫木身 查歸德一府,不特濱臨黃河,易遭水患,且地處窪下,上承開封等屬之水,下達江南宿州、蕭縣、亳州等處。

    舊有之河,若淤塞不通,設遇夏秋霪雨,水無所歸,必緻泛濫為患。

    本府莅任以來,載稽志乘,悉心講求。

    自乾隆十六年,粵西陳公宏謀撫豫,查勘各幹支等河,分别官修民修,擇幹河之要者,如商邱之古宋河、豐樂河,夏邑之響河,永城之巴溝河,計用工料銀,六萬六千六百餘兩,奏請發帑興工。

    其餘按照村莊田地,動用民力,分挑築。

    計通屬幹河十二道,水道源流,大率由西北而達東南。

    一曰陳梁河,上接儀封入境,由甯陵、商邱,合古宋河,至鹿邑入濄河,下達亳州;一曰張弓河,上自儀封入境,由睢州、甯陵至柘城,合惠濟河,□濄河;一曰惠濟河,上自木巳縣入境,由柘城至鹿邑,彙入濄河;一曰濄河,上自太康入境,由鹿邑不入亳州之濄河;一曰清水河,上自淮甯縣入境,由鹿邑下入亳州濄河;一曰黑河,上自淮甯縣入境,由鹿邑下入太和縣穎河。

    是六幹河,皆在府之西南,下歸江南亳州、太和、蒙城諸縣者也。

    一曰沙河,上自儀封入境,由商邱下入亳州武河;一曰老黃河,上自商邱縣北沈公堤起,下由會亭驲,入永城之曹家窪達浍河;一曰豐樂河,自商邱縣馬牧集南起,入夏邑響河,合岐河,入永城境,下達江南宿州,經沙礓灘,入睢河;一曰惠民溝,自虞城北關外起,由縣東南,入夏邑巴清河,又東會江南石易山縣之橫河,至永城減水溝,達江南宿州;一曰浍河,上自商邱海濠溝起,經亳州境,入永城縣南,下達宿州;一曰包河,上自商邱沙河分流,由亳州境,入永城縣南,下達宿州浍河。

    此六幹河,皆在府之東南,下歸江南宿、亳二州者也。

     幹河悉條貫于各邑,而支河支溝,則以幹河為歸,厥名甚多。

    其同時開浚者,又有商邱之惠民溝、蘆草溝、睦鄰溝,凡三道;甯陵之呂家窪、郭家樓、何家窪等溝,凡三道;鹿邑之普溝、下洪溝,凡二道;夏邑之岐河、毛家河、小引溝,凡三道;永城之大澗溝、小澗溝、專溝、趙溝、王溝、白洋溝、大清溝、會溝,凡八道;虞城之坡河、洪溢溝、永豐溝、支溝,凡四道;睢州之橫河、寄崗溝、司家河、長崗集溝、姫家河、蔡家河溝、古路溝、申家屯溝、林家店溝,凡九道;柘城之仵家集、胡家集、周家莊、王雲堂、官莊、蘭家堂、明凈崗、山台寺、開花店、李灘店、八裡營、雙廟集、慈聖集、李鐵集等溝,凡十四道。

    悉經陳公宏謀、木身前府陳公錫辂,躬親籌劃,統率所屬,按畝分工,一律興築,水利之功偉矣。

     嗣後廵撫蔣公炳,複奏議善後事宜,歲加修浚,以防複淤。

    後之人,如果實力遵行,原可經久無弊。

    惟距今七十餘年,迄未修治,故址幾湮。

    茲蒙撫憲徽歙程公,奏請興挑虞城之橫河、惠民溝,夏邑之巴清河,永城之減水溝,并修築沈公堤,巳足以廣宣洩而資捍禦。

    惟查前撫憲桂林陳公原辨案内,前浚之陳梁河、沙河等處,均系動用民力,按畝分工挑浚。

    該河渠等,現在有無壅塞,何處尚有溝形,何處巳淤成平陸。

    徐附近惠民溝、橫河、巴清河、減水溝一帶溝渠,固應趁此挑通俾有歸宿。

    他如志載前浚幹支河道,何者最關要害,急切宜疏;何者今昔不同,較可緩辦。

    合行通饬州縣,迅即查照單開各溝河,親往相度,體察輿情,應如何擇要興修,仿照乾隆十六年之例,各按村莊田地,分挑築,動用民力之處,通盤籌議,繪圖貼說,詳悉禀複。

    并田間舊有溝洫,亦湏因勢利導,俾與河渠脈絡貫通,方可以資宣洩也。

    務期實力,切勿憚煩。

     按歸德府,為古豫州域,周為宋國,秦曰石易郡,漢曰梁國,魏武立谯郡,隋置宋州,後唐改為歸德軍,宋升為應天府,金改名歸德府,明初降為州,嘉靖間複為府,國朝因之。

    領州一縣八,自乾隆四十八年,以考城遭河患,遷于河北堌陽,改屬衛輝府,由是歸德領縣七。

    郡治在省之東三百裡,東界江南徐州府蕭縣,西界開封府木巳縣,南界陳州府沈邱縣,北界山東曹州府曹縣,東南界江南宿州、亳州,及太和縣,西南界陳州府太康縣,東北界江南徐州府石易山縣,西北界儀封廳。

    廣四百七十裡,袤三百二十裡,平衍四達,南北要沖。

    自古争在中原,未有不以睢陽為腰脅之地者。

    境内山,惟永城之虞山、石易山、柏山,稍為巃嵸,餘皆童阜而巳。

    川則黃河襟帶其北,他如幹河十二道,在郡之西南,下達江南亳州、太和、蒙城諸縣者六;在郡之東南,下達江南亳、宿二州者六。

    其源流備詳前劄。

    此外溝渠,巳散見于各縣圖内。

    今于郡治複繪總圖,以挈綱領焉。

     郡所轄之商邱、甯陵、睢州,路當孔道,濱臨大河,以修防為最要。

    商邑北鄰曹縣,風氣漸染嚣淩;睢、甯俗頗馴良,而地苦沙瘠;虞城亦以近河為患;夏邑地本下下,歲多水災;永城東南尤患潦,田多荒,且介在鳳、穎、蕭、石易之間,民情犷悍,宜加意教養;柘城比屋,農桑其風近古,惟當齊之以禮;鹿邑地廣而僻,人尚質樸,土澤亦腴。

    宰斯土者,因地緻治,可弗知其要與。

     ○商邱縣水道圖說 歸德府啇邱縣覆禀 歸德府啇邱縣覆禀 查縣境舊有河溝三十二道,自乾隆十六七年間興修十一道,迄今未議挑浚,曆久多淤。

    更兼乾隆四十三年、五十二年及嘉慶十八年間,疊經黃水漫溢,幹河尚屬照舊,而支溝脈絡,壅潰紊亂,雖故老亦祗得其仿佛。

    某惟就現在地利相度緩急,期于因勢利導。

    其間有故址無存而今可不用者,有舊道不順須議改道者,有形迹斷續施工較易者,有杳無舊溝形迹,而村落低窪,亦須倡議開通者。

    以現有形勢言之,計有幹河三道,西南曰古宋河,東曰豐樂河,西北曰沙河,皆斜趨東南,由鹿、永、夏、亳達淮入海。

     古宋河下遊有陳梁沙河、冀家河,兩支彙流,而徐家溝、沿路溝、安家河、打堤溝、志溝、利民樂利等溝,附焉。

    自黃水湮沒,正西及西南,地變高阜,舊溝無複存者。

    然有新刷溜道,頗可借為援引,暢然下達于古宋河。

    十數年來,讓鄉屢慶豐盈,并無水患,是正西西南鄉各溝,今可無庸挑浚也。

     豐樂河雖隻附睦鄰溝一道,而正北劉家口以下之水,借此疏通。

    沙河地段甚長,東南鄉之焦家溝、蘆草溝、惠民溝、新開溝,皆附焉。

    其地久未被水,淤墊尚輕,因利乘便,易于為力。

    所最要者,海濠溝、濟陽溝,距兩沙河甚遠,獨力直達外境,所護村莊甚多,以時浚通,足資宣洩。

    而河頭之鄧斌口,河南之塢牆集,地處極窪,水無去路,乃時挑溝,及惬民願。

    至豐樂河以上,亦須添抽溝道,會歸益有條理。

    是西北、正東、東南各溝,議修、議改、議開,難易不同,而施工均不容已也。

     某擇其要者,如海濠、濟陽兩溝,先勸興挑,又接虞城工段挑睦鄰溝,旋據杜家集請挑蘆草溝,均已如式告竣。

    其未挑各溝,或以甫成一工,力難繼作;或以村貧工巨,未克驟興。

    然信而後勞,漸則易入,惟在提策有方,籌劃得當,似不緻廢于半途。

    此某查辦各溝已成未成之情形也。

     總之,地窪則溝為之利,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