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上

關燈
得庚申為冬至,乃正月十一日也。

     包氏誤以為己未,後曆一日。

    又如僖公五年日南至。

    《漢書·律曆志》雲:釐公五年正月辛亥朔旦冬至。

    殷曆以為壬子,是殷曆朔旦冬至,後三統一日,亦以至朔同日為在斯年也。

    《隋志》引《春秋命曆序》雲:魯僖公五年,天正壬子朔旦冬至,即指殷曆言。

    今以僖公四年殷曆推之,以二十一乘入蔀年,距入癸酉蔀七十五年。

    如四而一得氣,大餘三百九十三,小餘三,大餘滿六十去之,餘三十三,又以一百六十八乘之,如三十二而一,所得亦同。

    所得小餘計二十四,亦與前法得三相當。

    命大餘起癸酉算外,均得丙午為冬至,為僖公四年正月十九日。

    遞求次氣得辛酉為小寒,二月五日。

    丁醜為大寒,二十一日。

    壬辰為立春,三月六日。

    丁未為雨水,二十一日。

    壬戌為驚蟄,四月七日。

    戊寅為春分,二十三日。

    癸巳為清明,五月八日。

    戊申為谷雨,二十三日。

    癸亥為立夏,六月九日。

    戊寅為小滿,二十四日。

    甲午為芒種,七月十日。

    己酉為夏至,二十五日。

    甲午為小暑,八月十一日。

    己卯為大暑,二十六日。

    乙未為立秋,九月十二日。

    庚戌為處暑,二十七日。

    乙醜為白露,十月十三日。

    庚辰為秋分,二十八日。

    乙未為寒露,十一月十三日。

    辛亥為霜降,二十九日。

    丙寅為立冬,十二月十五日。

    辛巳為小雪,三十日。

    則閏月壬午朔确在十二月後,丙申大雪為十五日,壬子冬至為五年天正朔,乃至朔同日之歲,而殷曆第十三蔀之首也。

    包氏置閏于五年正月後,以丙申大雪為正月十五日,辛亥冬至為正月十三日,壬子為閏月朔日。

    不知辛亥乃四年閏十二月之晦,非殷曆冬至日,亦非五年正月晦也。

    是由誤減日餘之數緻生此失,全書均然,不可弗正也。

     《公羊經》襄二十一年十一月庚子孔子生。

    何休《解诂》雲,時歲在己卯,或本作“乙卯”。

    齊氏召南《公羊傳注疏考證》雲,按是歲實在己酉,不知何氏何以言歲在己卯。

    疏謂何氏自有長曆,不得以左氏難之,知何氏竟以是歲為己卯矣。

    錢氏大昕《養新錄》雲,今以“三統”歲術超乘之法計之,襄二十一年歲在實沈,太歲當是乙巳,則何注乙卯必乙巳之誤。

    今案何氏注《公羊》當用殷曆,是年殷曆距入辛卯蔀二十七年,辛卯蔀首為壬午,命起壬午算外得己酉。

    又即黃帝、颛顼及夏、周諸曆推之,黃帝術是年距入甲午蔀三十八年,甲午蔀首為辛未,命起辛未算外。

    颛顼蔀距入丁巳蔀四十二年,丁巳蔀首為丁卯,命起辛醜算外。

    夏術是年距入戊午蔀六十八年,戊午蔀首為辛醜,命起丁卯算外。

    周術是年距入庚午蔀八年,庚午蔀首為辛醜,命起辛醜算外。

    均得己酉。

    則《解诂》己卯确為己酉之訛。

     古文酉、卯多互訛,宋濂《學士集》孔子生卒年月辨雲:卯、酉之文相近,故誤書。

    其說是也。

    蓋楊疏所據《解诂》已誤酉為卯,《冊府元龜·總錄部》雲,孔子以魯襄公二十一年十月二十一日庚子生,時歲在己卯。

    亦據《解诂》誤本。

    疏謂何氏别有長曆,然何氏治今文《春秋》所據必為殷曆,錢以何用三統超乘術,是亂何氏家法也。

     《禮記·祭統》載,孔悝鼎銘六月丁亥,公假于太廟。

    鄭注雲: 公,衛莊公蒯瞆也。

    孔疏雲:案《左傳》哀十五年冬,蒯瞆得國,十六年六月衛侯飲悝酒而逐之。

    此謂六月命之者,蓋命後即逐之,故俱在六月。

    王應麟《困學紀聞》雲:《通鑒外紀目錄》,是年六月丁未朔,則無丁亥,當阙。

    近成氏蓉鏡《駉思堂答問》雲:周曆魯哀公十六年六月戊寅朔,小十日丁亥。

    今以周曆推之,是年距入己酉蔀五年積月六十一,閏餘六十,積日一千八百,一大餘,一小餘。

    三百五十七天正朔日為庚戌。

    成說固确,然以日餘乘積年,如日法而一得氣,大餘二十六,小餘八,乙亥為天正,冬至,當正月二十六日,由是遞推,則閏在五月後。

    丁醜谷雨為五月三十日,後一月無中氣。

    成氏所雲六月戊寅朔,十日丁亥,乃閏五月朔,及十日也。

    以三統術推之,是年距入甲申統一千一百六十四年,積月一萬四千三百九十六,閏餘十六,積日二十四萬五千一百二十六,小餘二十六,大餘二十六,天正朔日亦為庚戌,又以策餘乘積年,如中法而一得氣,大餘六千一百一十一,滿六十去之得五十一,小餘三百零九,亦得乙亥為冬至,正月二十六日。

    由是遞推閏月,亦在五月後。

    丙子谷雨,為五月二十九日,後一月無中氣。

    惟丁醜為閏月朔,丁亥為閏月十一,于周曆較後一日耳。

    更以魯曆推之,是年距入人紀第十八丁卯蔀七十年,積月八百六十五,積日二萬五千五百四十四,小餘一百七十五,大餘四十四,得辛亥為天正朔日。

    由是遞推得庚辰為二月朔,庚戌為三月朔,己卯為四月朔,己酉為五月朔,戊寅為六月朔,又以日餘乘積年,如中法而一得氣,大餘三百六十七,小餘十六,得甲戌為冬至,當正月二十四日,則六月以前無閏,丁亥為六月十日,與鼎銘符。

    成氏舍魯曆而據周曆,謂周曆六月亦有丁亥,孔氏廣牧《禮記天算釋》據之,誤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