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縣志卷之二十三

關燈
石。

    記矣,未志也。

    夫邑有土地,令則經之;邑有人民,令則理之;邑有鬼神,令則事之;以土毛則賦之,以俊傑則揚之,以風俗則齊之,形勝要害則守之,奸宄外警則糾之、捍之。

    非志,将安所紀載,以彰往考來哉? 因謀之學博盧君、譚君及鄉缙紳先生、弟子員,又訪之鄉耆達民,佥曰:“有縣十五年矣,今弗志,慮時益久,往績益湮,稽考益艱。

    ”不佞惕然罔敢緩,捐俸供若費,屬二師以董修纂,延缙紳先生以司總裁,掄士弟子以專采輯。

    上稽天文,下考地理,中紀人事。

    志其山川封域,明疆理也;志其物産風俗,同習尚也;志其文武秩官,嚴職守也;志其官署黉序,資治教也;志其壇壝祠額,崇禋祀也。

    田賦有志,邦計重矣;禮樂有志,教化隆矣;兵刑有志,糾禦賴矣;選舉有志,俊髦登矣;人物有志,仰止勤矣;文藝有志,述作昭矣。

    以至方外、寇盜、災異之類,兼志焉,以存故實、備稽考也。

    此其大概也。

    若夫文直而事核,義精而例明,美刺筆削,不阿不浮,祖麟經,宗古史,懲前憲後,則秉筆者之良也。

    不佞備員茲邑,謀厥始,樂觀厥成,序之如此。

     初修《新安志》序 陳果主事,邑人 邑志,蓋國史之遺,用以彰往鑒來也。

    《晉紀》賦,《楚紀》惡,吳、越、楚、漢之紀[28],系以《春秋》,法戒嚴矣。

    寶安,故海邦,代有文獻。

    自縣徙到湧,聲教頗逖,而載筆者往往擯之方外,湮滅無傳。

    予壯歲與諸耆隽首議,始複縣治焉。

    邑侯丘公始修志,以叙屬不佞。

    予惟古者列國有史,劉氏三等,以褒善貶惡、不畏強禦為上。

    子長号良史,僅以不虛美、不隐惡擅稱,史之概可觀已。

    寶安縣治久廢,民漸跛僻。

    以東家薄尼父,則鄉評不足據;以撾翁诋五倫,則耳學不足憑。

    岩處奇士,中清中權,猥以放廢,黜則隐逸獨行者無所表于世,而雄行氣使,反以浮瑣傳聲。

    自非越拘攣之見,總域中之權,而欲定是非,昭實錄,難矣。

    抑又有難焉。

    今寓内井疆雖殊,文獻鹹在,品骘者按故籍而去取之,易耳。

    新安未有志,而俗之好惡,又毫不可徇。

    苟徒雌黃信之齒頰,衮钺任其胸臆,何以附《春秋》筆削之義?茲志也,因莞志之舊而損益綜核,非徇俗任私、漫然苟非者。

    予喜其成,故因邑大夫之請,遂書之。

     同門雙節序 陳果 榮陽[29]鄭氏,自宋徙寶安裡,迄今推望族。

    有二女,适平山方氏伯仲。

    隆慶庚午冬,惠寇至,執二女于途,诘之曰:“汝能從我乎?”二女俯地不肯行,賊怒,以刃向二女。

    二女厲聲罵曰:“賊奴!賊奴!甯死汝刃,不從汝也!”賊遂刃之,口猶啧啧,罵賊而絕。

    聞之者,無疏戚遠迩,靡不下淚。

    陳子曰:“吾莞值山海之變,婦女執于寇者,擄則去,贖則複回,?然面目,恬弗之怪,未聞以節死者。

    今觀于二女,可不謂難哉!孔子曰:‘殺身成仁。

    ’孟子曰:‘舍生取義。

    ’世之丈夫輩,童而授之,髫而習之,壯而讨論之,平居峨冠博帶,高視闊步,睥睨千古。

    一臨大節,辄亂方寸,鮮能自裁。

    其視二女,賢不肖何如也?二女産瀕海,長深閨,目不接聖賢之書,耳不入師友之規,且當波頹風靡之會,乃見危授命,赴刃如饴,尋常丈夫,愧死萬萬矣。

    昔二窦氏罵賊投崖,古今以為美談,輝映汗竹,今二女豈少讓也?特窮鄉僻谷,未獲表揚,以風世俗、垂永久,有識者所為憾耳。

    猶幸二三耆彥,搞詞振藻,流播耳目,異時觀風者采其狀上聞,旌厥闾,封厥墓,不将與二窦并芳也哉!” 尊經、文昌二閣記 鄧文照知縣 夫經,常道也。

    經學不明,則彜訓不饬,士多詭易,以行其私。

    國家廣厲學宮,二百數十餘年,政以俗成,道沿世革,而訓彜不敝,尊經之效也。

    新安故僻壤,然文學之士彬彬,後先矗起,可不謂聖主道化隆盛,諸賢大夫德教浸灌,所施及哉!而尊經閣獨缺而未備,使人不複知聖帝明王之業,固即在膠庠泮序之中也。

    餘愀然念之,遂藉贖锾,畢力于此。

    時總戎李公,儒将也,亦慨然捐赀,偕鄧公以愛助餘。

    越去夏迄今,甫期年,而學博黃公至,乃協贊厥事。

    三閱月,而閣成,更謂餘曰:“經學樹,文運昌,若左券然。

    安得表裡經閣,因墉築基,妥帝君其上,使夫經生學士,一對瞻而不能自已也,新邑其有興乎!”餘唯唯。

    斯義也,首彜常而策足,望孝友以适歸,日與諸弟子砥勵切磋其間,自新邑而達之天下,洵在是。

    夫兩閣對峙輝映,非諸君子實紀綱之,将焉及此哉?餘深幸一時同心,共濟落成,而紀之如此。

     李公名楷,靳州人;黃公名鵬飛,同安人;鄧公名良遇,曲江人;章君諱習之,貴池人。

     處士守愚陳公崇祀鄉賢序 餘士奇 嘗思人生善行,未可枚舉。

    赈饑活命,善莫大焉,而報亦不爽。

    古之人,發廪捐赀,救荒濟窘,州邑之民,賴以存活,位居卿相之尊,福裨子孫之世,垂之史冊,曆曆可考也。

    燕村守愚公五世孫美用,與餘同舉戊戌進士,觀政京師,偶值薪桂粟珠,相對語曰:“燕薊如此,不知各省與餘邑若何?我二人他日服官,萬一遇有兇荒,為喉舌,應奏陳蠲赉;膺民社,當倡勸赈施,庶幾視民饑如己饑焉。

    ”美用曰:“我二人存此心,未之行也。

    先高祖守愚諱讓,與叔處靜諱富斌,同此心,行之先矣。

    天順七年,大饑,祖與叔出粟萬石赈之。

    是時,尚未分邑,叔已載莞志,勒莞碑,受冠帶,祖乃隐其名焉。

    ”餘聞之,躍然起,欣然羨,曰:“好行善事,叔侄同心若是乎!宜君與尊翁别駕公甲第科名,後先繼起,瓊枝寶樹,輝映階墀也。

    ” 既而谒選,美用得新安理,餘得祁[30]門令。

    嗣後量移調補,羁縻職守,天各一方。

    惟餘赴南刑署,美用司理撫州,于滕王閣中,得一握手道故。

    迄今追憶,薪桂粟珠,相對語時,屈指已逾十載。

    美用為戶部尚書郎,請假歸養。

    餘守甯國,家人往返,僅以荒函詢起居,月落屋梁,徒思顔色。

    茲邑大夫詳請仲春丁日以守愚陳公崇祀鄉賢,美用不遠千裡緻書,命餘作序。

    餘謂公與叔同赈歲饑,叔已載志勒碑,榮膺冠帶,公今崇祀,享俎豆之馨香,幸子孫之貴顯,獲報不爽,真堪與古之人垂之史冊矣。

    謹序之,以揚公之善,且以複美用之命焉。

     重修《新安志》序 李玄[31]知縣 神廟時,海宇恬熙,唐虞不多讓。

    自天啟間,權珰播虐,寇盜蹂躏,世局一變。

    郡邑之間,多所更易。

    今上勵精圖治,凡經制悉返祖宗[32]之舊。

    诏取天下州、郡、縣志,此其意将舉海内之川原疆理,悉收目中,探煩簡,窺利病,以大有造于元元也。

    新邑以海島孤城,為穗省門戶,虎頭雄壯,杯渡靈奇,于以屏粵東、翰侯國,甯無當旒黈一注目乎!即迩者兵民交困魚鹽,甯無當宸衷一注念乎!乃自建治十五載,臨川丘公始操筆而紀其概。

    雖星纏輿次、錢谷兵刑、民風文物,不無備載。

    然迄今五十餘年,其間風景頓殊,規制遞更,以文物則漸開,以善政則遞起,又皆前志之所未載。

    如喻令燭六事議行,民至今賴之,可不亟書之,以垂有永乎!陳令谷百凡強敏,民亦至今思之,可不表之,以示不忘乎!則名宦之不可湮沒也。

    又如陳稚老孝友推首善矣,既已碑之口,何不勒之篇也!如陳儀老廉明稱能仕矣,既以光之國,何不揚之籍也!則又名賢之不可失傳也。

    諸如此類,是皆不得以五十年後之勝事芳蹤,坐漏于五十年前之舊帙荒編也。

    餘于是捐俸,謀之兩學蔡、李二公,集雅博庠友梁棟明等,訪故老,收稗說,折衷而複志之。

    倘異時聖天子有诏,取之以附史館之編集,則可藉手以獻。

    至于詢厥利病,按茲志而遞為興革,造福新安,以返于神廟之初,吾知後來諸公具有同心也。

     重修《新安志》序崇祯十六年 周希曜宛陵人,知縣 甚矣,治新難也!地處極炎,堞憑巨浸,縱驕語,規天條地,未易語保障撫綏也。

    況夫介胄文墨之齮龁,硗确斥鹵之紛征,庠序之曲謹,土著之懦頑,奸宄之盤踞,前人與以因循,則恬然安堵,議改弦易轍,殊費支吾。

    遠迩詫謂不祥,嗟嗟非常之原,黎民懼焉。

    齊魯去王化未遠,揆其所至,尚宜用變,況今日濱海邾莒乎!革乃得新,甚矣難言也!雖然,不難也。

    厥俗樸遫,風氣未漓,士恥為躍冶,民亦寡所漸濡,還其生聚,予以聰明。

    今慧者向道,黠者革心,願者奉公,相戒無錯,趾邀天幸,五日風,十日雨,政成民和物阜,非予之力也。

    然而不難也。

    分野、輿圖、形勝,天造地設,雖有神聖,不過因之。

    而調燮疆理以生,無能别議更張也。

    事關國計民依,安内禦外,如理賦治兵,事之大者也。

    派分莞邑,賦有成額,中間飛灑,橫征影射,棼如猬毛。

    予以單肩,苦口秃筆,時用曉譬,時用誅鋤,俾生計不替,高曾分數,如判淄素,鼓舞輸将,若不知為功令之煩。

     往歲海氛屢薄,門戶動搖,聯絡無恙。

    龍躍之捷,衆心成城,餘得藉以叙最,而地方不知寇盜之警。

    非民愚于身家也,知有君上、親長,故不知有輸将、寇盜。

    孔子曰:“可使由,不可使知。

    ”其此之謂乎?三年以來,予志之已竟者,此也。

    若夫撤召募以安民生,遷學校以作士氣,革乃得新,尚餘未竟之緒。

    加我數年,手口尚勁,有此志,不虞無此事。

    即不然,持此一編,以正告後世,必有同志之人。

    功令方新,經營甫定,舉而厝之,裕如已。

    一時共事,如楚随學博萬君大弧,及諸生梁生棟明、鄧生良玉等,皆同志聲氣好友,于此編藉有烈光。

    孝子慈孫,謹護其籍可也。

    是為序。

     遷學題諸生冊 周希曜 邑城東郊外,相傳為古寶安學址,設邑之始仍之。

    砺山帶海,諸秀矗陳,一時人文競爽,與大國颉颃[33]。

    每思前人,莫雲無功于學校也。

    其後議地當蛟蜃之窟,恐水陸寇竊發崦嵫之意智,相率而謀,入城避險,非趨吉。

    譬猶夜行遇虎,望門藏身,不暇問東道主人賢否也。

    自此人文銷歇,計改後,年倍于昔,數乃得減。

    間有售者,微直位不顯,反因而罹謗,不能不歸咎于首事之議改者。

    古今人相去遠甚至此哉!餘下車,銳意興除,學校其大端也。

    三年來,剔曆披剝,手口拮據,事事[34]用革,革乃得新。

    鼎遷一舉,亦革也。

    前代之谟烈在焉,則猶然用因也。

    不然,好逸惡勞,人情也,予豈辭勞之人哉!諸生之為是說者,皆一時聲氣友,生意甚踴躍,佥議題,助有緒,不誅求,公私樂從,而請餘援筆以記。

     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