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縣志卷之二十三

關燈
此者,又在公忠義之盛,當妖氛卒起,孤軍力支,外無強援,内虞瘴疠,使公[稍]以生死禍福為念,将疑懼之不暇,能建此偉績耶?故敕謂公成功有本,不誣也。

     公任廣憲逾十年,有事于南頭,僅數月耳。

    昔人于名賢所莅之地,雖檐帷暫駐,猶且思之,矧親被生成安集之恩者乎!宜邦之人建祠緻敬,不能自已也。

    後之宦吾鄉者,瞻[14]結構而興仰止,慨然以公心為心,知有國而不知有家,知有生民之休戚,而不知有身之利害,其于天下國家也,尚庶幾乎? 是役也,工費出于林尹,而少尹實勖成之,耆民鄭志銳、吳瑗、吳祐、龍骥、鄭柔輩皆與有勞,法宜得書。

     新安經始記 何維柏南海人,尚書 隆慶壬申夏,巡海仁山劉公還自海上,過餘,述南頭父老吳祚等語,曰:“吾侪老且死,獨子孫世淪郁陷,何由見天日!”号籲伏地,請建縣治,以圖保障。

    予曰:“公何不力任,以綏厥蒸民?”公謂建置事重,惟議添一丞,少對衆望。

    予曰:“南頭設海防郡貳,與守備彈壓茲土,尚不能為小人依附,何有于丞?若建邑,則職專宰牧,責重拊循,約束強悍,不得肆其惡,比聯良弱,有所恃以生。

    東莞為藩籬,會省為門戶,輯迩控遠,安内攘外,一舉而衆善得矣。

    昔與制府劉公、吳公創議首此,今在鎮殷公亦言之備。

    公入,以予言探之。

    ”翼日,公以添丞上詳,因以予言質殷公。

    殷公曰:“彼中父老意[15]若何?”公曰:“萬口同詞,惟願立縣。

    ”殷公曰:“何公素不苟于言,父老且宜之,宜以建縣,請令更詳入。

    ”殷公核下,即疏馳請。

    奉部覆允,名為“新安”。

    因舊城以為固,輯軍民以為居,肇創邑堂學宮,諸所經營,次第就緒。

    公過予,稽首曰:“新安邑治,不佞承矩,迪乃有今。

    茲敢冀名言,以記始事。

    ”予拜諾。

     甲戌秋,公晉貳冏卿,行,複申請業揮稿。

    時新令倥偬未遑。

    冬,予應召北上,戊寅歲始歸,時公已辭世。

    追夙議,每對新安士友言,屬視篆辄代,念不及此,竟落莫負公委。

    丙戌歲冬,林子培過山中,語及慨然。

    因會吳子國光,贻書令尹丘侯。

    侯即與盧學谕一松、譚司訓一陽,遣諸生葉大霖、吳國祯[16]奉書币敦請。

    予念茲土在漢隸南海郡,曆晉而隋,或郡或縣,舊名寶安;唐移到湧,為東莞縣;明洪武間,城舊郡地,為守禦千戶所。

    南控溟渤,東西諸路,悍商番泊,翔帆日千裡可至,誠嶺海重鎮。

    往昔經略疏闊,漫無防守,大都以漁樵耕種為事。

    而海寇負險嘯聚,為内境患,不啻數十年間。

    今萬姓有所利賴,耕鑿魚販,得自食其力,以享室家之樂。

    島外小醜,徘徊海壖,莫敢窺伺,海不揚波,境内鹹藉康毗,芟彜就坦,化梗為良。

    曩時骁悍幹盾之區,率為詩書弦歌之習。

    士子嗜學績文,裒然為舉首,策南宮上第,諸所敬業席珍,以需清廟之用,蓋将埒東邑而上之。

     是舉也,兩廣制府殷公定其議,侍禦楊公、藩臬司府協其谟,海防貳守周冕、東莞令尹董裕綜其務,而決斷力成之者則仁山公也。

    概邑士民,莫不追慕公德。

    今複得丘侯,加意率育,俾予得紀公事迹,以不爽幽明之誼。

    成美貞教,日進無疆,用備記之,以贻來者。

     海道劉公去思記 陳紹儒南海人,尚書 隆慶壬申,建設新安縣。

    其時創議者,南冏卿仁山劉公也。

    新安民思而祠之。

    思者三:以征輸訟獄者,地之近,貸詐無以私也,謂之仁;以設險簡戎者,勢[17]之便,奸宄由以寝也,謂之忠;以曠謀旦舉者,任之力,陳修獲以遂也,謂之斷。

    斷則民徯志而懷,忠則民願慤而報[18],仁則民樂利而悅。

    籲嗟!城曹城謝,城韓城朔,詩人詠之。

    今因所城而城新安,費罔官損[19],役匪民勞,此劉公之仁,見于節愛者也。

    籲嗟!古司[20]鹽都尉,一東莞場,漢隸番禺,晉、宋、梁、陳,或郡或邑,或析或徙,偏霸之經營,何紛紛也!唐、宋定縣,今複因之。

    洪圖兼荊揚,裔土而南,東莞其門戶,新安其重關,生聚教誨,備禦固而誰何者!此劉公之忠,見于圖全者也。

    籲嗟!公行部之言曰:“周民獻數,王拜受之。

    歲審登耗,以祈蕃殖。

    嗟爾官民,井牧留屯。

    以熙以恬,遊民順軌,建設其長利哉。

    ”此劉公之斷,見于慮終者也。

    昔宋程師孟治廣六年,創築西城十二裡。

    交寇邕州,觇罔東下。

    無何,召判三班院。

    去之日,廣人立生祠焉。

    由[21]觀劉公,異代而同功也,民思而祠之也,固宜。

    祠楹門庑别有記。

    劉公諱穩,字朝重,别号仁山,楚之酃縣人,丙辰進士,前廣東海道憲副雲。

    其銘曰: 翼翼新邑,遙遙邊城。

    瘴雨蠻煙,醜彜遊魂。

    雲誰之愆,瘁止靡甯。

    伊昔戍圉,今列王封。

    三市攸分,百裡攸同。

    月明刁鬥,衷思融融。

    維藩維垣,南徼之瀕。

    提封井井,嘉謀載陳。

    帝命褒之,爰召之賓。

    分疆控遠,公則猷之。

    清風穆如,高祠巋而。

    民之攸思,與海流思。

     海道劉公祠租記 吳國光邑人,解元 新安,東莞故壤也,舊去縣治一百餘裡,川塗修險,民之稅者、役者及訟者鹹苦之。

    正德間,伏阙請析縣,弗就。

    隆慶壬申,海道副使劉公以戎事來,恻念民隐,慨然有分邑之議。

    達于兩院,疏請于朝,遂即東莞所邑焉。

    維時邑侯吳公奉命宰邑事,區畫營建,百度聿新。

    萬曆甲戌,劉公複至,進侯商确時政,敷文布澤,植法剔弊。

    賢愚老稚,靡不佩德熙化,冀公久莅茲土。

    亡何,劉公擢太仆貳卿。

    行,邑民相語太息,若失慈母,謀祠劉公,詣侯以請。

    侯曰:“禮,凡有功德,在汝民心[22],宜祠哉[23]!宜祠哉[24]!”乃率吳祚等度地建祠,且捐俸助之。

    數月,祠成,侯又曰:“祠貴祀也,曷以祀?祀貴永也,曷以永?”時邑民困船役,鮮置船。

    侯令民置樵船一十舵,蠲其役,歲各量入租,以備祠用。

    仍定春、秋二祀,縣實舉焉。

    於戲!侯之心,民之心也。

    民之去思,越世如在,侯力也,則民又何以報侯哉! 重修赤灣天妃廟記 吳國光 王者主鬯,梯航萬國,懷柔百神,煌煌乎盛矣!餘考圖牒,天妃之神,自宋至我朝,累錫封号。

    廣之有廟,建自征南将軍廖永忠,敕加賜額,有司春、秋緻祭。

    赤灣地濱大海,永樂八年,欽差中貴張源使暹羅,始立廟。

    又行人某使外國還,捐金,令父老吳松山等買田供祀。

    前後朝紳奉使,每出缗錢佐之。

    曆歲寝久,稍就頹圮。

    萬曆八年,貳守周公以海防事至,顧瞻祠宇,低徊久之,乃集鄉父老議,鸠工庀材,為鼎新計。

    逾四年,告成。

    父老谒國光記之,光曰:“餘小子戋戋,不娴于辭,然竊有慨于中矣。

    夫明有禮樂,幽有鬼神,其理一也。

    捍災則祀,恤患則祀,其典鈞也。

    餘聞故老相傳,神靈顯海上,舟棹遇風颠危,呼禱辄應。

    夫聖人不語神,懼惑天下也。

    今顯赫征異若此,其英烈之氣,郁結磅礴,必且靖鲸波,除旱魃,彰善瘅惡,上之輔國,下之庇民,功德宏茂,用光帝命。

    雖與天壤俱敝,國家共悠久,可也。

    赤灣,餘童子釣遊所,歲時展拜。

    祠下西以南,俯溟海,波濤萬頃,奔騰淜湃,慨然興朝宗之思焉。

    東北眺群峰,迤逦倚伏,羅浮、梧桐,隐隐雲端。

    四顧郁蔥,令人心神怡曠。

    山川之奇,若彼神顯赫征異又若此,宜其靈傑益彰也哉!餘小子管窺之說,亦安所當?聊以備觀省耳。

    乃若訪西來本始,搜《遺經四十二章》之義,則餘未之逮也。

    ” 神姓氏出處,具見《廣志》。

    廟之寝殿三間,堂三間,寝至堂,亘以亭;堂之前,為重檐門樓三間;堂左右為二廳;周圍垣牆,楚楚翼翼。

    是舉也,創議于貳守周公希尹。

    後先襄之者,則署縣鄧公淩雲、王公維翰、前邑侯梁公大皞、今邑侯丘公體乾也,督工父老吳、鄭仕才輩與有勞,并書之。

    祀田[25]丘畝,暨捐金姓氏,别有記。

     新安儒學記 丘體乾知縣 國家計安生民者二[26],治與教是也。

    撫綏振刷,興利剔蠹,攘外庇内,治職也;興禮化俗,淑人心,作英俊,則教之道歸焉耳。

    新安,在漢屬南海郡,晉為東官郡,迄隋改寶安縣,而唐乃徙治今東莞,寶安之名易矣。

    邑初為東莞所城,駐士卒,備守禦,憲臣貳守,時巡駐焉。

    民隸莞縣,士遊莞庠,舉制科,登膴仕,清聲偉績,如鄭、如吳、如鄧諸公者,後先相望,皆此中士也。

    顧地去縣遠,山海不軌者時肆擾掠,編氓罔克胥匡以生,何暇修文教?萬曆改元,當道采父老議,以設縣請于兩台,得允,以奏聞,報曰:“可。

    ”乃縣之。

     縣因所城,而學建于東城外,其中為聖殿,旁為從祀,庑前為大成門,外為泮池,池前為棂星門,又前為屏牆,外鑿月池。

    殿後為明倫堂,旁列兩齋,又後為敬一亭,而啟聖祠則在殿之東,鄉賢祠則在殿之西,護以周垣。

    若名宦祠、省牲所、諸生号舍,尚有待而備。

    而兩師之署,則構于東城内。

    以萬曆元年十一月經始,次年三月竣事。

    蓋自有縣,而地方甯谧;自有學,而巍科峻第,歲不乏人。

     歲丙戌,予奉命尹新安。

    甫至,谒先師,環視宮牆,見其鐘梧桐之脈,位奎璧之墟;杯渡、文岡、陽台、南山諸峰,朝擁環抱,吞納大洋。

    遐想厥初,相地擇勝,良有見哉!顧縣與學,并設有年矣,未有記也。

    乃請縣記于大宗伯、古林何公,業已镌矣;而學記則司教盧君一松、司訓譚君一陽,遣弟子員龍河輩以屬予。

    予不文,述其原委如右,然猶欲與多士谂者。

    今以經義取士,士亦津津[27]然明經義,以當主司之取。

    迨入仕途,則舉素業刍狗之,亦惑矣。

    夫九經,中類忠孝,實理聖賢,實事作義。

    倘一語戾本旨,則主司不錄。

    是故貴其文之如經旨也。

    文不如經旨,品藝者将劣之。

    倘行不如經旨,甯不為品士者所劣乎?況今有令師,笃志勵行,為多士倡,願多士所服習者此,所演說注厝者亦此。

    毋以未得志而守,毋以既得志而棄,又毋初終久,暫而變,毋分文藝、踐修為二緻,此為真才,此為實學。

    出則忠孝立朝,處則忠孝範俗,俾天下後世品士者曰:“新安之學之士,不可及也。

    ”此學厥有光哉!不然,則文藝科名迥出其表表,于學無當也。

    多士盍勉諸! 初修《新安志》序 丘體乾 新安,在晉為東官郡,迨隋而唐,改郡而縣,又改而東莞矣。

    此地懸隔,外警時至。

    國初壘城設所,以守海徼,巡以憲副,防以貳守,駐劄參總。

    蓋地關通省門戶,誠重之,尚未縣也。

    縣自萬曆改元始。

    縣矣,未記也。

    仁山劉公請于何宗伯,不佞又竟若請,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