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縣志卷之十八

關燈
壽寺,今複改為雲溪寺。

     靈渡寺,在縣南三十餘裡靈渡山。

     東山寺,在大鵬所東門外山嶺上。

    中為觀音堂,左上帝殿,右文昌閣,前三寶殿。

     杯渡庵,在杯渡山瑞應岩上。

     慧善庵,在杯渡山瑞應岩上。

    今圮。

     福如庵,在東門外。

    今遷于城内舊所之後,改名觀音閣。

     祇園庵,在陽台山下。

     永壽庵,在城外天後廟右。

    日久頹圮。

    順治十八年,僧雪溥募化,裡人鄭文科重修。

     香林庵,在油榨頭。

    康熙十二年建。

     神溪庵,在清湖村前。

    康熙十一年,僧六湛化建。

     寶月庵,在東坑。

    裡人鄧熙挺建,僧古鑒住持。

     三官堂,在城西門内。

    千戶袁钊建。

    後總鎮張國勳改修前座為三官堂,後座為佛堂,僧六湛住持。

    乾隆三十七年,知縣楊士玑重修。

     照月庵,在城外照月岩下。

    今廢。

     西源庵,創于僧覺度,在邑城西門外濠側,僅數畝許。

    樹林蔥郁,頗有山林勝概。

    而前逼海濱,萬裡澎湃,島嶼拱峙,鷗鳥回翔,風雨晦明,皆成奇觀。

    右有亭,翼然屹立,康熙十九年,知縣張明達建。

    今圮。

     甘溪庵,在南頭崇鎮鋪。

    康熙十六年,創于僧閴堂。

    周數畝,環以竹木,内莳花果。

    雖堂止數楹,而高廠軒朗,氣象爽豁。

    前對梧桐,青碧如畫。

    閴堂,又号破有,以詩稱,好遊,嘗曰:“足不遍名山,負此生矣!”庵成數年,旋授其徒主持,杖錫渡嶺而北,有見之于長安者,或曰西入秦雲。

     祥溪庵,在燕村側,離城六十裡。

    門外江流環繞,林樹森翳。

    陳向廷少時,暮春浴此,偶占一聯雲“千年古樹為衣架,萬裡長江作浴盤”。

    今猶傳誦之。

     白雲庵,在大莆村後。

    乾隆十六年建。

     長春庵,在黎洞迳。

     觀瀛庵,在東門外。

    康熙三十七年,訓導林垣建,知縣丁棠發題額。

    乾隆壬午年重修。

    中為佛殿,前為山門,又前鑿方池,儲水植荷,左、右列僧房數所,東為客廳,後築菜園,叢木森秀,塵氛俱遠。

     潮音庵,在城西門外原觀音堂舊址。

    康熙四十年,知縣金啟貞建。

     福緣禅院,在六都福田村後。

     竹林寺,在赤灣廟左,僧淡然建。

     慈雲閣,在洪峰山。

     悅江古寺,在水貝鐘英台側。

     慈雲寺,在新橋尖峰頂山。

    内有石洞,洞中有石,如神像。

    舊傳,此石偶于一夕飛來,鄉人由是建慈雲閣于其上。

    至今禱祀,多靈異雲。

     萬福庵,在合水口村側。

     廣善庵,在上莆尾村。

     鵬來庵,在大鵬水貝村側。

     正覺庵,在潭頭、霧岡之間,境頗幽靜,亦禅林之勝地也。

     三祝庵,在潭頭古渡頭邊。

     【注釋】 [1]“石相連屹峙”原訛“群峰壁立”,據康熙《新安縣志》卷三《地理志·古迹》改。

     [2]按,“瀝源”,康熙《新安縣志》卷三《地理志·山》作“官富”。

     [3]按,“赤灣”,康熙《新安縣志》卷三《地理志·古迹》作“赤灣勝概”,為“八景”之一。

     [4]按,“盧山”,康熙《新安縣志》卷三《地理志·古迹》作“盧山桃李”,為“八景”之一。

     [5]“樓”原訛“巒”,據康熙《新安縣志》卷五《宮室志·台榭》改。

     [6]“冢墓”原訛“丘墓”,據本志目錄及本志本卷目錄改。

     [7]“奉”原訛“議”,據康熙《新安縣志》卷三《地理志·丘墓》、雍正《廣東通志》卷五十五《茔墓志》等改。

     [8]按,“康甯”,康熙《新安縣志》卷三《地理志·丘墓》同。

    查中國古代無“康甯”年号,北宋“治平”年号後,與“康甯”字近者有“熙甯”“崇甯”,或為其一之誤。

     [9]按,“其父朝奉大夫”,康熙《新安縣志》卷三《地理志·丘墓》作“其子朝議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