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縣志卷之十九

關燈
人物志一 鄉賢、孝行、行誼、忠義、忠勇、義俠附[1]、隐逸 士君子束身圭璧,勵志詩書,出則奮功名,入則修孝弟。

    一鄉之間,薰德者衆,屍祝不衰,尚矣。

    其有未列士林,克敦庸行,相高以義,好行其德,即其一端,皆有千古。

    若夫乾坤之正氣,秉自名媛;山水之精華,鐘于閨秀。

    貞烈獨著,節孝同欽,而列女傳焉。

    他如問年或登上壽,遠遊或賦寓公,推之講道德則神圖寶章,說涅槃則蓮花貝葉,鹹為摭拾,以備參稽,是亦考古者所不廢也。

    志人物。

     鄉賢 晉 黃舒,字展公。

    父教,始遷莞。

    事親至孝,家貧力業,以供滫瀡[2]。

    每侍膳,盛暑未嘗解冠帶。

    親有所使,雖千裡之外往焉。

    父卒,皇皇如欲無生,負土成墳,結廬其側,夜則号哭,聲出林薄,聞者泣下。

    久之,形容枯槁,人勸其還,哭而弗答。

    居母喪,亦如之。

    邑人皆謂今之曾參也,因名其居曰參裡。

    裡之旁有山,亦稱曰參裡山。

    有司奏旌其門。

    卒,祀鄉賢。

     明 吳預,字少凱。

    以《詩經》領正德己卯鄉薦。

    嘉靖八年,铨授邵武府推官。

    廉而有斷,寬而不阿。

    嘗署邵武縣事,厘革宿弊,節省民财。

    十二年考最,行取赴都,授柳州府同知,署思恩府事。

    适事變卒起,守戍居民,望風潰散,孤城無援。

    運籌決策,為攻守之具。

    賊衆臨城,申以大義,俯地感泣而去。

    十九年,升工部員外郎。

    尋卒于任。

    邵武詳其事,入祀名宦,本邑從祀鄉賢。

     潘楫,甲第之父。

    治《春秋》,邑令延修莞志。

    生平持己端莊,雖燕居必冠,笃于庭訓,伯子早領鄉薦。

    著有《律呂圖說》并《鐘岡詩集》《監議》數卷,傳于家。

    萬曆四十二年,邑令王廷钺詳允,入祀鄉賢。

     陳讓,字克遜,燕村人。

    幼孤,事母孝。

    與從弟計口授田,三分遜其二。

    天順八年,大饑,诏令民間出粟千石助縣官赈饑者,給冠[3]帶。

    讓出谷三千石,歸名于叔。

    性尤嗜學,善詩歌,著有《詩集》四卷。

    萬曆四十二年,邑令王廷钺詳允,入祀鄉賢。

     鄧師孟,隆慶時,父被海寇林鳳掠去。

    孟謀之外父曰:“吾家故貧難贖,願以身赴。

    ”外父難之。

    孟詣賊船,求以身代父,詞氣懇摯,聲淚俱下。

    寇留之,因釋其父。

    将别,囑曰:“諸弟堪事,勿以兒為念!”乃沉海而死。

    邑令丘體乾修志,紀其事。

    邑令王廷钺始詳允,入祀鄉賢。

    族人在大莆墟立祠以祀之。

     以上五人,俱詳允崇祀鄉賢。

     何真,字邦佐。

    元至正中,仕為河源務副使。

    時嶺海騷動,棄官歸。

    莞民王成、陳仲玉構難,真舉義兵,執仲玉。

    成築寨自保,真以鈔十千購之,其家奴遂縛成以獻。

    真賞畢,烹其奴。

    叛将黃裳等據惠,人皆響應。

    真召義勇平之,撫循二境。

    南海民邵宗愚陷廣州,真率将校複其城。

    擢廣東分省參知政事、鎮江西行省中書左丞,尋改福建中書省左丞,仍治廣州。

    明初,首舉全境歸附,以功封東莞伯,食祿一千五百石,予鐵券,賜鈔萬貫,甲第一區。

    卒,賜葬京城南八裡岡。

    子八人,知名者三。

    今大莆、莆心、筍岡、松園,皆其裔也。

     鄧通叟,字彥通,屏山村人。

    孝友端潔,才能素裕。

    當元季時,斂鋒匿迹。

    洪武壬戌年六月,敕符下郡求士,東莞令葉仁卿以叟應選科。

    叟赴京,授以直隸甯國府正。

    莅任後,以利濟為己任,有政聲。

    常恐兒曹輩玷其清潔,頻寄詩以勖,曰:“縱饒遠别五千裡,敢忘臨行一兩言。

    ”又曰:“勉強持家輸敝賦,殷勤教子立清門。

    ”其人亮節如此。

    後緻仕,以壽終。

    補傳。

     鄭敬,字德聚,居梅林村。

    少秀異明敏。

    登正統辛酉鄉科、壬戌二甲進士,授南京湖廣道禦史。

    廉介自持。

    出為江西按察佥事,曆調河南、雲南。

    清節益勵,所至有聲,玺書旌異。

    秩滿入都,土酋赆以兼金,或謂其名可受,敬曰:“我司風紀二十年,享有常祿,猶恐弗稱,敢改節乎!”峻卻之。

    成化二年,遷山東副使。

    勤于政事,甫逾四十,發盡白。

    自陳緻仕,年五十八終。

    貧,無以為殓,士林至今稱之。

    從《東莞志》補入。

     鄭士忠,字廷獻。

    自幼穎悟過人,方伯祁順以大器奇之。

    弱冠,迎親于方氏,自執雁,不舉樂,士紳服其古樸。

    以《易經》中成化丙午鄉試,登弘治庚戌進士,授浙江麗水縣知縣。

    質直剛方,廉正自持,擊豪滑,卻饋金。

    解組而歸,杜門不出,雖同籍未嘗苟谒。

    睦族恤鄰,人皆愛之。

     歐陽弘[4],字任重。

    嘉靖己酉,以《春秋》中式。

    家寒素,少就塾,每友夜讀書,弘從旁借光,誦讀不辍,淹貫群籍。

    授河南孟縣教谕,擢福建永安縣令,清操自矢。

    未幾,解組歸。

    蔔築官橋之野,環堵蕭然,僅蔽風雨。

    起元楊公造訪之,時年八十有一,倚杖迎入。

    見其土塊支床,敝席供卧,非人所堪。

    臨别請教,宏曰:“清心而已。

    ”楊公竦然曰:“謹領教!”後卒,楊公為之記。

     潘甲第,字伯登,潘楫之子也。

    嘉靖戊午鄉試,以《春秋》中式。

    躬耕供母,後曆署保昌、海豐教谕,升湖廣衡州耒陽縣知縣。

    前令遺糧十餘萬,竟坐下考。

    調福建都轉運鹽使司幕職,尋升廣西浔州府貴縣知縣。

    謝事歸,優遊林下,十有七年,端坐而逝。

    著有《遐方迩言》《寶安堂集》。

     陳大谏,字遂忠,号菊坪,燕村人。

    生而警敏,甫十齡,即善屬文。

    十五,補邑弟子員。

    五戰棘闱,三舉乙榜。

    嘉靖甲子,領鄉薦第六。

    萬曆乙醜,授湖廣荊州府通判。

    荊俗疲悍,谏設立科條,政舉刑清,士民德之。

    丁艱服阕,補福建汀州府通判。

    擘畫有方,厘奸剔弊,百廢俱修。

    政暇,則與諸生探讨義理,闡揚性命。

    其陶鑄士品,率以立身行己,不區區文字間。

    屬邑同官,凡有請質,谏指示機宜,皆切中時病,靡不服其練達。

    歸之日,行李蕭然,士民遮留夾道,繪《攀轅圖》以贈。

    家居八年,卒。

     陳果,字稚碩。

    萬曆丙子鄉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