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縣志卷之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選舉表一 薦辟、文科甲、正貢、文職不由科貢者
辟舉之法,代各不同。
周制則有論秀、賓興之典,漢制則列明經、孝廉、賢良、辟召之目。
至唐而以典铨屬吏部,試士屬禮部。
此選用與科舉始分而為二也。
邑自宋黃石諸人掇取巍科,當時籍雖東莞,至今地實新安,故特編入。
前明科目蟬聯,至我朝文治光昭,人才蔚起,尤稱極盛。
拔茅連茹之占,《菁莪》《棫樸》之詠,于他邑何多讓焉!志選舉。
薦辟 明 文科甲[1] 甲科 宋 [2]“二”原訛“三”,據康熙《新安縣志》卷九《選舉志·甲科》改。
[3]按,(明)郭棐《萬曆粵大紀》卷四《科第》、雍正《廣東通志》卷三十一《選舉志·進士》作南海縣人;雍正《廣東通志》卷三十一《選舉志·鄉貢》、雍正《東莞縣志》卷八之二《選舉》則作東莞縣人。
雍正《東莞縣志》且稱:黃石于雍正《廣東通志》分列兩縣,“此必傳寫之誤”。
惟康熙《新安縣志》卷九《選舉志·甲科》作本縣人。
[4]按,康熙《新安縣志》卷九《選舉志·甲科》無“長”字。
(續上表) [1]“十年”原訛“十五年”,據(明)郭棐《萬曆粵大紀》卷四《科第》、雍正《廣東通志》卷三十一《選舉志·進士》、康熙《新安縣志》卷九《選舉志·甲科》等改。
另,鹹淳年号共十年,無鹹淳十五年,且鹹淳十年即為甲戌年。
[2]“二”原訛“三”,據康熙《新安縣志》卷九《選舉志·甲科》改。
[3]按,(明)郭棐《萬曆粵大紀》卷四《科第》、雍正《廣東通志》卷三十一《選舉志·進士》作番禺縣人,雍正《廣東通志》卷三十一《選舉志·鄉貢》、雍正《東莞縣志》卷八之二《選舉》則作東莞縣人。
雍正《東莞縣志》且稱,曾宋珍籍貫記載混亂與黃石同,“此必傳寫之誤”。
惟康熙《新安縣志》卷九《選舉志·甲科》作本縣人。
明 [4]“第三甲”原脫,據朱保炯、謝沛霖《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下冊第2446—2447頁補。
[5]按,雍正《廣東通志》卷三十二《選舉志二·進士》、雍正《東莞縣志》卷十二《人物·鄭敬》皆作東莞人,朱保炯、謝沛霖《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下冊第2382頁錄為福建福清人,乾隆《福建通志》卷三十七《選舉五·明舉人上》注:“廣東中式。
”康熙《新安縣志》卷九《選舉志·甲科》則未列“鄭敬”。
國朝 [6]“三”原訛“二”,據朱保炯、謝沛霖《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下冊第2649—2651頁改。
(續上表) [1]“榜”原脫,據康熙《新安縣志》卷九《選舉志·甲科》、雍正《廣東通志》卷三十五《選舉志五·進士》補。
[2]“汪”原訛“江”,據光緒《廣州府志》卷四十一《選舉表十·進士·國朝》、朱保炯、謝沛霖《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下冊第2725頁改。
光緒《廣州府志》注:“《新安志》‘汪’作‘江’。
” 鄉科 宋 [3]“淳祐”原訛“淳佑”,據文意改。
下條同。
按,“淳祐”為南宋年号,無“淳佑”年号。
[4]“寶祐”原訛“寶佑”,據文意改。
按,“寶祐”為南宋年号,無“寶佑”年号。
明 [1]“祯”原訛“貞”,據康熙《新安縣志》卷九《選舉志·鄉科》改。
按,“貞”,康熙《新安縣志》作“祯”,雍正《廣東通志》卷三十三《選舉志三·舉人》則作“正”,“貞”“正”蓋皆為避雍正帝名諱而改。
[2]“肇”原訛“紹”,據雍正《廣東通志》卷三十三《選舉志三·舉人》、乾隆《福建通志》卷二十四《職官五·漳州府·龍岩縣》、光緒《廣州府志》卷三十七《選舉表六·舉人》改。
光緒《廣州府志》注:“《新安志》作‘紹魁’。
” [3]“岩”原訛“溪”,據乾隆《福建通志》卷二十四《職官五·漳州府·龍岩縣》改。
(續上表) [1]“弘”原訛“宏”,據康熙《新安縣志》卷九《選舉志·鄉科》、雍正《廣東通志》卷三十三《選舉志三·舉人》改。
[2]“湖”原訛“潮”,據嘉慶《大清重修一統志》卷三百六十三《湖南·衡洲府·名宦》、光緒《廣州府志》卷三十八《選舉表七·舉人》改。
[3]“楫”原訛“緝”、“易”原訛“詩”,均據康熙《新
周制則有論秀、賓興之典,漢制則列明經、孝廉、賢良、辟召之目。
至唐而以典铨屬吏部,試士屬禮部。
此選用與科舉始分而為二也。
邑自宋黃石諸人掇取巍科,當時籍雖東莞,至今地實新安,故特編入。
前明科目蟬聯,至我朝文治光昭,人才蔚起,尤稱極盛。
拔茅連茹之占,《菁莪》《棫樸》之詠,于他邑何多讓焉!志選舉。
薦辟 明 文科甲[1] 甲科 宋 [2]“二”原訛“三”,據康熙《新安縣志》卷九《選舉志·甲科》改。
[3]按,(明)郭棐《萬曆粵大紀》卷四《科第》、雍正《廣東通志》卷三十一《選舉志·進士》作南海縣人;雍正《廣東通志》卷三十一《選舉志·鄉貢》、雍正《東莞縣志》卷八之二《選舉》則作東莞縣人。
雍正《東莞縣志》且稱:黃石于雍正《廣東通志》分列兩縣,“此必傳寫之誤”。
惟康熙《新安縣志》卷九《選舉志·甲科》作本縣人。
[4]按,康熙《新安縣志》卷九《選舉志·甲科》無“長”字。
(續上表) [1]“十年”原訛“十五年”,據(明)郭棐《萬曆粵大紀》卷四《科第》、雍正《廣東通志》卷三十一《選舉志·進士》、康熙《新安縣志》卷九《選舉志·甲科》等改。
另,鹹淳年号共十年,無鹹淳十五年,且鹹淳十年即為甲戌年。
[2]“二”原訛“三”,據康熙《新安縣志》卷九《選舉志·甲科》改。
[3]按,(明)郭棐《萬曆粵大紀》卷四《科第》、雍正《廣東通志》卷三十一《選舉志·進士》作番禺縣人,雍正《廣東通志》卷三十一《選舉志·鄉貢》、雍正《東莞縣志》卷八之二《選舉》則作東莞縣人。
雍正《東莞縣志》且稱,曾宋珍籍貫記載混亂與黃石同,“此必傳寫之誤”。
惟康熙《新安縣志》卷九《選舉志·甲科》作本縣人。
明 [4]“第三甲”原脫,據朱保炯、謝沛霖《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下冊第2446—2447頁補。
[5]按,雍正《廣東通志》卷三十二《選舉志二·進士》、雍正《東莞縣志》卷十二《人物·鄭敬》皆作東莞人,朱保炯、謝沛霖《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下冊第2382頁錄為福建福清人,乾隆《福建通志》卷三十七《選舉五·明舉人上》注:“廣東中式。
”康熙《新安縣志》卷九《選舉志·甲科》則未列“鄭敬”。
國朝 [6]“三”原訛“二”,據朱保炯、謝沛霖《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下冊第2649—2651頁改。
(續上表) [1]“榜”原脫,據康熙《新安縣志》卷九《選舉志·甲科》、雍正《廣東通志》卷三十五《選舉志五·進士》補。
[2]“汪”原訛“江”,據光緒《廣州府志》卷四十一《選舉表十·進士·國朝》、朱保炯、謝沛霖《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下冊第2725頁改。
光緒《廣州府志》注:“《新安志》‘汪’作‘江’。
” 鄉科 宋 [3]“淳祐”原訛“淳佑”,據文意改。
下條同。
按,“淳祐”為南宋年号,無“淳佑”年号。
[4]“寶祐”原訛“寶佑”,據文意改。
按,“寶祐”為南宋年号,無“寶佑”年号。
明 [1]“祯”原訛“貞”,據康熙《新安縣志》卷九《選舉志·鄉科》改。
按,“貞”,康熙《新安縣志》作“祯”,雍正《廣東通志》卷三十三《選舉志三·舉人》則作“正”,“貞”“正”蓋皆為避雍正帝名諱而改。
[2]“肇”原訛“紹”,據雍正《廣東通志》卷三十三《選舉志三·舉人》、乾隆《福建通志》卷二十四《職官五·漳州府·龍岩縣》、光緒《廣州府志》卷三十七《選舉表六·舉人》改。
光緒《廣州府志》注:“《新安志》作‘紹魁’。
” [3]“岩”原訛“溪”,據乾隆《福建通志》卷二十四《職官五·漳州府·龍岩縣》改。
(續上表) [1]“弘”原訛“宏”,據康熙《新安縣志》卷九《選舉志·鄉科》、雍正《廣東通志》卷三十三《選舉志三·舉人》改。
[2]“湖”原訛“潮”,據嘉慶《大清重修一統志》卷三百六十三《湖南·衡洲府·名宦》、光緒《廣州府志》卷三十八《選舉表七·舉人》改。
[3]“楫”原訛“緝”、“易”原訛“詩”,均據康熙《新